跨越海洋與太空!潛器與演播室的視頻通話是如何實現的?揭秘「雙船...

2020-12-05 環球網

一般來說

載人潛水器進行科考

都是採用「一船一潛」 的工作模式

由一艘母船帶著一臺潛水器進行聯合工作

而「奮鬥者」號的出徵則與眾不同

採用的是「雙船雙潛」 的模式

那這多出來的「一船一潛」是什麼情況呢?

「雙船雙潛」又是怎樣相互配合的?

科考母船與潛水器如何工作?

別急

聽我慢慢道來↓↓↓

「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是何方神聖?

2020年11月10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歷史。而成功的背後,是兩艘同行的科考母船——「探索一號」「探索二號」 及時全面的科考保障。這兩艘船是何方神聖?它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探索一號」原為「深海勇士」號的科考母船,是一艘戰功赫赫的海洋科考「老大哥」。早在四年之前,「探索一號」就攜帶中國自主研發的「海鬥 號「天涯 號等深海科考「神器」進行了首次萬米級無人深淵科考活動。 之後的幾年中,「探索一號」多次出海執行海洋科考任務,其中的許多發現都創下了國際紀錄。「探索二號」則是今年6月剛剛交付使用的新船,是中國首艘專為萬米深海科考打造的母船。和大哥「探索一號」一樣,它也可以進行多方位海洋探索任務,是一個多功能海洋科考平臺。

那麼,怎樣才能稱得上一艘合格的科考母船 呢?

首先,在吊放潛水器時,母船需要保持平穩前進的狀態,避免風浪帶來的晃動造成設備損壞。然而,科考船往往在深海區工作,船錨長度不夠,怎樣才能將船固定住呢?別慌,我們可以用「動力定位」兩艘母船都擁有Ⅱ型動力定位能力,船會像「自動駕駛」一樣,根據風浪變化情況,自動調整推進器的速度和方向,保證船隻的穩定。

但這還不夠,布放和回收潛水器需要精確調整船隻位置,而母船噸位重、體積大,怎樣讓船隻靈活地移動?為此,兩艘母船分別搭載了側向推進器和全迴轉推進器,來提高平移和迴轉性能。 尤其是「探索二號」的全迴轉電動推進器,不僅可以讓船原地掉頭,噪音也小,可以減小對聲學設備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科考性能。

其次,船首的設計也有講究。也許細心的你會發現,兩艘母船都沒有前甲板,這是為什麼?原來,深海科考船經常在大風浪海域活動,在頂風航行時,前甲板容易被大浪壓下,發生危險,因此,兩艘母船都取消了前甲板。而它們的船首分別設計成「劈浪形」和「壓浪形」,也是為了更好地對抗風浪,保護潛水器和人員的安全。

此外,母船還需要配備潛水器庫房、各種實驗室、還要有舒適的住宿環境、人性化的生活設施,當然,更重要的是有經驗豐富的船員和大家共同的責任心。這一切共同造就了「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造就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輝煌。

「雙船雙潛」是如何工作的? 「雙船雙潛」中的「雙船」是指「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而「雙潛」就是「奮鬥者」號和「滄海 號。

與「蛟龍」號以及「勇士」號當初的海試不同,「奮鬥者」號在此次海試過程中,額外增添了一臺無人潛水器—— 滄海」 作為搭檔,共同潛入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那「雙船雙潛」又是怎樣相互配合的?

當海試船隊抵達下潛海域後,搭乘「探索二號」母船的深淵著陸器 滄海」 會率先下潛到海底,成為水下拍攝的主機位。

同時, 滄海」 會運行預先設置的自動程序,將內部的移動機器人「凌雲 號喚醒,通過自動程序設計的路徑進行移動,作為水下拍攝的第二機位。

「滄海」號在水下就緒後,「奮鬥者」號就會從「探索一號」向海底下潛。在抵達海底後,「奮鬥者」號可以通過聲學通信定位和探測雷達在漆黑的海底找到 滄海」 ,並從 滄海」 的上方緩緩駛入畫面的正中央,穩穩地坐在鏡頭面前。

之後,「奮鬥者」號和 滄海」 只需要將各自搭載的通信設備互相對準,他倆就可以通話了。

這套設備的兩個主要元件(雷射發射器、電光調製器)就像是手機的話筒和揚聲器。

不過,與手機所用的電磁波信號不同,「奮鬥者」號給 滄海」號「打電話」用的是光信號

母船上的船載衛星天線會將這些作業畫面傳輸給遠在太空的衛星,再經由衛星轉發給北京的演播室。

至此,這趟跨越海洋與太空的視頻電話就接通了。

「雙船雙潛」的嘗試,給我們在以後的遠洋科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總臺央視記者 周旋 宋亮 陳茜 楊理天 張博 楊虓 齊霽 張效瑜 錢榕潔 王浩 丁瀟瀟 李舒鵬 王寧 曹昊軒 賀佳貝 劉琦 王秋君 楊思源 劉柄豪 劉翔 張志鑫 孟琳)

相關焦點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總臺成功利用國產超高清4K技術,對此進行了全球首次萬米海底實時4K視頻直播報導。北京演播室主持人也通過「滄海」號著陸器的實時畫面,對潛航員進行了洋底直播連線採訪。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
  • 「太空巴士」變「太空貨車」!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過去五年,中國平均每年宇航發射任務在30次左右,這是當今世界最密集的發射頻次。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相繼發射成功,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飛天夢」,取得歷史性突破。
  • 專訪「太空船二號」設計者伯特-魯坦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專訪「太空船二號」設計者伯特?魯坦  「2015 年,我們兩天開一班飛船」他曾經和微軟創始人保羅?艾倫合作,設計出私人太空梭「太空船一號」,並載人飛行兩次。現在,他又攜手維珍集團CEO 布蘭森,研發「太空船二號」,預計今年8 月試飛。
  • 中國飛天式浪漫,香薰竟然上太空了
    2020-11-28 18:34:24 來源: 最炫雲科技 舉報   從風雲、海洋
  • 李志武: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跨越
    政委李志武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全民海洋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日前,東海艦隊某快艇支隊政委李志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強調了這個觀點。包括我們海洋權益的維護,首先通過國家的政治、外交,但也離不開軍事力量,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海軍力量的強大,海軍力量強大不了這些問題也解決不了。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是名符其實的海洋大國,但離真正的海洋強國還有一定距離。李志武認為,要想實現從大到強的跨越,最基本也是最具有源動力的一點,就是全民的海洋意識。
  • 微信群語音通話如何實現錄音
    在會議過程中領導會講解一些重要的工作內容,筆錄可能當時會忙不過來,這時就會想如果能錄下來就好了,那麼該怎樣實現在語音會議的同時又能錄下會議內容呢?1:要想錄製微信群語音通話的對話,首先得登錄PC版微信,登錄微信時勾選「登陸後同步最近消息到windows」。這樣在電腦上也可以看到以前的微信聊天記錄。
  • 總設計師揭秘天宮二號:承載兩名航天員30天太空生活
    總設計師揭秘天宮二號:承載兩名航天員30天太空生活 2016-09,天宮二號本次任務中的重頭戲之一就是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此後,它將承載著兩名航天員在太空生活30天,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
  • 「海洋六號」隨船記者手記:兩次跨越時區迎來不眠夜
    中國網10月9日訊 在連續經歷了兩次跨越時區的調鍾之後,記者迎來了在「海洋六號」上的第一個未眠之夜。一當地時間10月3日凌晨1點40分左右,「海洋六號」正常行駛在開往作業區的中太平洋洋面上。從夏威夷出發以來,「海洋六號」已經跨越兩個時區,船上也已經兩次調鍾。而第二次調鐘的時間,正是10月2日晚八點。當時記者還興奮地拍下了分針「倒轉」近一周的視頻,沒成想後來也成了睡眠的一大困擾。二凌晨2點半,依然無法入睡的記者來到駕駛臺,與值夜班的二副黃棉煜、水手何能清聊天。在這裡,記者找到了此前全船猛烈搖晃的原因。
  • 發動機故障,維珍太空飛行器「太空船2號」試飛中斷
    發動機故障,維珍太空飛行器「太空船2號」試飛中斷 12月12日,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商業太空飛行器「太空船2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試飛時因飛行器發動機故障中斷,飛行器最終安全滑翔至地面。
  • 海洋與太空:「後人類時代」的棲息地設想
    競賽分為三個單元:海洋、太空與海平面上升。每一個單元都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建築願景,並檢視空間設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每個單元會評出三個獲獎者:大獎,主題獎和評委喜愛獎。這些方案對未來人類居住地提出了科幻般的創想,也考慮到了建築、能源、環保、海洋、空間等前沿技術的應用。
  • 送你離開 萬米之下~ 揭秘「奮鬥者」號勇探深海第一步!
    今天(11月10日),「奮鬥者」號再次挑戰全球海洋最深處,8時12分,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如果把母船比喻成潛水器在海上的家那麼潛水器如何「走出家門奔向深海」?科研團隊又如何「送她離開萬米之下」?130秒全過程先來一睹為快把"奮鬥者"號放入海裡,總共分幾步?
  • 華為手機的暢連通話,與微信的視頻通話,有哪些不同之處?
    這樣說吧,如果你用過暢連通話跟你的朋友親人聊過天,你可能就再也不想使用微信的視頻聊天工具了,這就是它倆最大的不同。暢連通話相對於微信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暢連通話,可多終端視頻通話。暢連通話,是華為基於分布式技術推出的一款全場景音視頻通話工具。
  • 海洋深潛和太空翱翔,哪個科技更硬核
    很多人可能會問:海洋開發為什麼這麼難,現在的人類科技都能探測幾千萬公裡外的火星了,為什麼下潛萬米就這麼難實現?其實呢,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真的比不上對太空的了解。相比於幾千公裡外的太空飛行器太空翱翔,奮鬥者號的萬米下潛真的更難。下面來簡單梳理一下,看看深海蛟龍的科技硬核在哪裡。
  • 塑造引導力: 重大慶典直播現場演播室構建原則
    以塑造引導力為原則,在大型直播報導的核心現場構建並得當使用現場演播室,描述現場、解釋現場、豐富與現場相關的信息與畫面,可以強化重大慶典的認同功能,在感染力中滲透說服力,有效增強深度與思想性,實現更強傳播效果。新中國六十年大慶時,新華社在天安門廣場設立並長時段多次使用現場演播室的探索和經驗,值得借鑑。
  • 揭秘:美國大選 NASA太空人如何在太空中投票?
    你可能想不到,美國太空人在太空中也可以參與美國大選投票!近日,美國宇航局披露了他們的太空人是如何實現太空投票的,一起來了解一下。距離美國大選僅有幾周,美國宇航局近日揭秘太空人如何在太空中投票。The space agency has a motto of 「Vote while you float」 for astronauts.美國宇航局送給太空人的格言是「漂著投票」。
  • 揭秘!中國長徵火箭50年前如何敲開太空之門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太空的前提與基礎。長徵一號火箭不僅是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其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此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標誌著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真正成為可能。
  • 又如何形成的海洋?科學家也解釋不清
    地球上的第一顆大物質分子就是從海洋中孕育的。可見水的重要性了。只是地球在誕生之初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液態水資源的,更何況汪洋的海洋呢?那水是如何形成的?若是人類掌控了水的形成原理,人類是不是就具備將任何一顆沒有水的星球改造成有水的星球呢?為了揭秘水的由來,科學家給出了多種猜測,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吧!
  • 網易雲信攜手小天才電話手錶 打造視頻通話體驗的行業標杆
    從2G進入4G乃至未來的5G時代,兒童智能手錶市場每次的變革都將帶來新的體驗巨變,在4G時代已經成為該行業主導的2018年,能視頻通話的小天才電話手錶Z5一經發布,即成為家長和孩子的行業旗艦新標杆,而視頻通話在未來成為剛需也是兒童電話手錶整個行業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