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
載人潛水器進行科考
都是採用「一船一潛」 的工作模式
由一艘母船帶著一臺潛水器進行聯合工作
而「奮鬥者」號的出徵則與眾不同
採用的是「雙船雙潛」 的模式
那這多出來的「一船一潛」是什麼情況呢?
「雙船雙潛」又是怎樣相互配合的?
科考母船與潛水器如何工作?
別急
聽我慢慢道來↓↓↓
「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是何方神聖?
2020年11月10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歷史。而成功的背後,是兩艘同行的科考母船——「探索一號」「探索二號」 及時全面的科考保障。這兩艘船是何方神聖?它們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探索一號」原為「深海勇士」號的科考母船,是一艘戰功赫赫的海洋科考「老大哥」。早在四年之前,「探索一號」就攜帶中國自主研發的「海鬥」 號「天涯」 號等深海科考「神器」進行了首次萬米級無人深淵科考活動。 之後的幾年中,「探索一號」多次出海執行海洋科考任務,其中的許多發現都創下了國際紀錄。「探索二號」則是今年6月剛剛交付使用的新船,是中國首艘專為萬米深海科考打造的母船。和大哥「探索一號」一樣,它也可以進行多方位海洋探索任務,是一個多功能海洋科考平臺。
那麼,怎樣才能稱得上一艘合格的科考母船 呢?
首先,在吊放潛水器時,母船需要保持平穩前進的狀態,避免風浪帶來的晃動造成設備損壞。然而,科考船往往在深海區工作,船錨長度不夠,怎樣才能將船固定住呢?別慌,我們可以用「動力定位」 。兩艘母船都擁有Ⅱ型動力定位能力,船會像「自動駕駛」一樣,根據風浪變化情況,自動調整推進器的速度和方向,保證船隻的穩定。
但這還不夠,布放和回收潛水器需要精確調整船隻位置,而母船噸位重、體積大,怎樣讓船隻靈活地移動?為此,兩艘母船分別搭載了側向推進器和全迴轉推進器,來提高平移和迴轉性能。 尤其是「探索二號」的全迴轉電動推進器,不僅可以讓船原地掉頭,噪音也小,可以減小對聲學設備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科考性能。
其次,船首的設計也有講究。也許細心的你會發現,兩艘母船都沒有前甲板,這是為什麼?原來,深海科考船經常在大風浪海域活動,在頂風航行時,前甲板容易被大浪壓下,發生危險,因此,兩艘母船都取消了前甲板。而它們的船首分別設計成「劈浪形」和「壓浪形」,也是為了更好地對抗風浪,保護潛水器和人員的安全。
此外,母船還需要配備潛水器庫房、各種實驗室、還要有舒適的住宿環境、人性化的生活設施,當然,更重要的是有經驗豐富的船員和大家共同的責任心。這一切共同造就了「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造就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輝煌。
「雙船雙潛」是如何工作的? 「雙船雙潛」中的「雙船」是指「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而「雙潛」就是「奮鬥者」號和「滄海」 號。
與「蛟龍」號以及「勇士」號當初的海試不同,「奮鬥者」號在此次海試過程中,額外增添了一臺無人潛水器——「 滄海」號 作為搭檔,共同潛入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那「雙船雙潛」又是怎樣相互配合的?
當海試船隊抵達下潛海域後,搭乘「探索二號」母船的深淵著陸器「 滄海」號 會率先下潛到海底,成為水下拍攝的主機位。
同時,「 滄海」號 會運行預先設置的自動程序,將內部的移動機器人「凌雲」 號喚醒,通過自動程序設計的路徑進行移動,作為水下拍攝的第二機位。
「滄海」號在水下就緒後,「奮鬥者」號就會從「探索一號」向海底下潛。在抵達海底後,「奮鬥者」號可以通過聲學通信定位和探測雷達在漆黑的海底找到「 滄海」號 ,並從「 滄海」號 的上方緩緩駛入畫面的正中央,穩穩地坐在鏡頭面前。
之後,「奮鬥者」號和「 滄海」號 只需要將各自搭載的通信設備互相對準,他倆就可以通話了。
這套設備的兩個主要元件(雷射發射器、電光調製器)就像是手機的話筒和揚聲器。
不過,與手機所用的電磁波信號不同,「奮鬥者」號給「 滄海」號「打電話」用的是光信號 。
母船上的船載衛星天線會將這些作業畫面傳輸給遠在太空的衛星,再經由衛星轉發給北京的演播室。
至此,這趟跨越海洋與太空的視頻電話就接通了。
「雙船雙潛」的嘗試,給我們在以後的遠洋科考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總臺央視記者 周旋 宋亮 陳茜 楊理天 張博 楊虓 齊霽 張效瑜 錢榕潔 王浩 丁瀟瀟 李舒鵬 王寧 曹昊軒 賀佳貝 劉琦 王秋君 楊思源 劉柄豪 劉翔 張志鑫 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