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圓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話題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諸多標籤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間彌生複雜而多變的一生。這位和荒木經惟一起被批評為日本壞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90歲,用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來不斷證明自己,並和安迪·沃霍爾、小野洋子等先鋒藝術家見證了當代藝術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把一生時間都獻給藝術的草間彌生吧~
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談及那些風雲人物時,草間彌生說:"我覺得沒有人比我有才華。我一直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藝術上,並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間彌生的作品上。"可這漫長的90年,對草間彌生而言,苦難堪多,實不好過。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的一個富裕家庭,但她從小性情陰鬱。約10歲那年,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她的主治醫師診斷還伴隨著精神分裂症。草間彌生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常出現幻聽、幻視。她所看到的世界,蒙著一個巨大的網,於是她不停地畫畫,試著用重複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精神疾病與藝術創作幾乎伴她一生。
草間彌生的母親專心於家族生意,對女兒的疾病一無所知。她認為草間彌生應該成為「收藏藝術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藝術家。於是,母親便毀掉了女兒的畫布,罰她和工人們一起幹活,還經常把她關起來打罵,強烈的恐懼感讓草間彌生的精神瀕臨崩潰。1945 年,16歲的草間彌生的畫作入選了在家鄉舉辦的「第一屆全信州美術展覽會」。當時母親堅決反對草間彌生學畫畫,她希望女兒將來成為一名商人而不是藝術家。為此,草間彌生經常遭受母親的虐待。
恐懼感和叛逆情緒反而讓草間彌生迸發出更強大的繪畫激情,她發誓決不放棄自己喜愛的藝術。她一如既往地畫著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圖畫,並開始萌生出國的念頭。
也是在這個時期,草間彌生開始畫了大量後來成為她作品符號之一的南瓜。她後來說:「南瓜是人類生存的糧食,在戰爭年代,由於食品不足,我吃過很多南瓜……我看到這些南瓜有一種親近感,就用南瓜畫了許多作品。」
1955年,26歲的草間彌生在書店裡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通過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幫助,她寫信給歐姬芙並附上了幾幅自己的水彩畫。深受感動的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這給年輕的草間彌生以莫大的鼓舞,同時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
草間彌生 水粉畫《山,1953年A(第30號)》1953
1957年,草間彌生拿到了去美國的籤證。離開之前,母親給了草間彌生100萬日元和三百套和服來到了西雅圖,並告訴她永遠不要踏入家門。臨走時,草間彌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毀掉了數千件作品,表達對母親的憤怒,並決心徹底捨棄過去。
草間彌生滿懷期待、遠赴重洋,卻生活艱苦。她不懂英文、沒有收入、坐吃山空。她四處兜售自己的畫作,無人問津。她把所有錢都花在顏料和畫布上,縮在一間沒有衛生間的工作室裡,玻璃窗都是破的,寒風灌進來,偷窺她的畫。
她創作的「無限的網」系列,大概十多幅,包括大大小小的尺寸。在那個時期,她可以不吃不喝畫40至50個小時不止。這個最早「草間系列」,可以說佐證了一個完整的創作時代。
她帶著這幅畫去看參展,數次被拒絕,幾經曲折之後在1959年,這幅著名的《無限的網》在紐約布拉塔畫廊展出,並引起巨大的轟動。
1962 年,草間彌生在紐約綠畫廊舉辦展覽,展出她最初的立體作品。她以布和填充物為材料製作的類似男性生殖器的突起物,密集地覆蓋著椅子、沙發、梳妝檯等,草間彌生將這類作品稱為「軟雕塑」,這是她自幼以來全部靈感的終極發展。
更為有趣的是,這竟然引領了未來美國波普藝術的潮流。安迪·沃霍爾類似形式的展覽「牛首交錯」出現於1966年。草間彌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爾在內的美國藝術家曾經借鑑過自己的想法,並且這些人在美國都一炮成名。
即便是在舉辦轟動一時的「千船會」展覽之後,草間彌生還是不被紐約主流藝術圈所認可。草間彌生沒放棄,嘔心瀝血獨創出「無限鏡屋」。
7個月後,薩馬拉斯原封不動地搬走了這個創意,並得到業界最頂尖畫廊的邀請,風光無限。她明明是這些傑作的主人,卻偏偏不能有姓名。所有抄襲她、剽竊她的人都名聲鵲起,只有她窮困潦倒,撿垃圾填肚子。心如死灰,她從工作室一躍而下。可惜,腳先著地,她沒有成功結束自己的生命。
1966年,她在威尼斯雙年展時的戶外裝置藝術,是以兩美元一顆的價格直接銷售展出的銀球作品,她試圖以這個舉動來批判當局反對藝術家出售自己的作品。
1967年,當得知無法獲得預期的展出機會之後,她開始自己演出。草間彌生的標誌性圓點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體表面之後,又鋪到了現場行為表演的裸體之上。
之後草間彌生瘋狂組織「人體炸裂」的系列裸體集會後,迅速成為美國媒體追逐的對象。她化著濃妝、披著長發、穿著自己改制的奇裝異服,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園的「仙女愛麗絲」雕像處恣意地表演。人潮從四面湧來,每個觀眾需要付兩美元「門票」。藉此行為藝術,草間彌生終於獲得了不錯的收入,聲名大震,迅速成為美國媒體追逐的對象,並成為《紐約時報》的封面人物。
草間彌生在美國認識了她的戀人約瑟夫·柯內爾(近代美國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實驗電影先鋒人物)。
自上世紀60年代認識後,兩人一直相伴了大概十年,直至1972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草間彌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精神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第二年便回到日本,一個人獨自在精神療養院生活,這段時間,她遠離媒體,完成了包括知名的巨型南瓜在內的數千件作品。
在療養院附近的工作室裡,她每天創作8小時以上,,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內的數千件作品。同時,她還發表了十幾本小說和詩集。直至今日,草間彌生仍然有看報紙的習慣,而且往往是從政治部分開始,她始終以藝術家的眼光在觀察這個世界,她用半個世紀不斷地藝術創作來證明自己。
進入2000年,草間彌生的作品突然大火,受到眾人的追捧。
2009年底,英國《泰晤士報》公布20世紀最偉大的200名藝術家的調查結果, 草間彌生和畢卡索、塞尚、村上隆等名列其中。
在2016年,草間彌生接過由明仁天皇親自頒發的日本文化勳章,成為了日本文化界的國寶。
草間彌生 南瓜 2016年 赫希洪博物館和雕塑花園
1989 為《愛麗絲夢遊仙境》創作的插圖《蜥蜴女孩》
從左至右:《Ennui》《Accumulation》《Red Stripes》《Arm Chair》
01 無限鏡室
這個裝置作品的特點是在地板上堆放著布料「凸起」,字面上的意思是「地板秀」。這些超現實主義雕塑的「原野」似乎永遠延續下去,由於牆壁布局巧妙布滿了鏡子,令人眼花繚亂同時也令人不安。
02 無限蘊藏的波點希望將永遠籠罩宇宙
《無限蘊藏的的波點希望將永遠籠罩宇宙》來源於草間彌生90年代的畫作,是其標誌性的莖狀圖案的首次三維呈現。
同時,展覽也呈現了《無限鏡屋》的特別版本:除了鏡屋本身,展廳牆面上也安裝了鏡面和點狀燈光,展廳本身成為一個大型「鏡屋」,與空間中的「鏡屋」本體交相呼應,在一個無垠的大宇宙內部又嵌入了一個小宇宙。在無限的圖案和色彩中,觀者的「自我」被包裹和消解,與草間彌生「自我消融」的哲學不謀而合。
03 無限鏡屋——百萬光年外的靈魂
無限鏡室——數百萬光年之外的靈魂是一個身臨其境的環境,通過燈光和鏡子的使用產生一個重複的錯覺。與銀河系中的恆星外觀相似,成百上千的LED燈以一種節奏的方式懸掛和閃爍,似乎暫停了空間和時間。
參觀者成為這項工作的整體,因為他或她的身體激活了環境,同時消失在無限空間。繼續探索生命的短暫和死亡的必然性,裝置創建了一個遊客去思考他們存在的和諧與寧靜的地方,反映時間的流逝以及他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04 無限鏡室:毀滅之後的永恆
2009年的一個鏡室裝置它偏離了草間彌生著名的點狀主題
但它仍然依靠重複,讓觀眾沉浸在自己的環境中,傳達了草間彌生對消失的迷戀。這個裝置作品以一簇簇閃爍的燈籠般的燈光為特色,探索「我們不斷閃爍、消失然後在這永恆中再次綻放」的理念。
05 我對南瓜所有永恆的愛
南瓜的形象曾在她多件作品中出現。對於草間彌生來說,南瓜是鄉愁的代表:她的家族企業曾經在二戰期間儲存了大量的南瓜。她將南瓜置於鏡房中,將觀眾置身於反射所產生的無盡宇宙和有機形狀之中。被照亮的南瓜被大膽的圓點所覆蓋,強調南瓜的扭曲形式和超現實主義的審美。這個黃色的房間具有荒謬且不可預見的重複性,讓人感覺像被催眠了一樣。
06 無限鏡屋——永遠的愛
無限鏡室——永遠的愛是草間彌生創作的一個迭代的二重鏡像環境。雕塑、建築、表演、裝置之間的模糊藝術學科界定和由觀眾參與的激活性都在其中展現。六邊形的鏡屋反射四周,兩個窺視孔,邀請遊客參與,看到自己和另一個參與者無窮的重複。在草間彌生創造這個無限鏡室的時候,她視工作為「機械動畫」並嘗試用新的技術。對於藝術家來說,「永遠的愛」主張民權、性解放運動、反戰運動,是一種大愛。
07 波點偏執——愛轉化成點
這件作品被布置在紅色發光、類似星球般的帳篷裡,邀請觀眾進入一個完全由波點支配的環境。當他們進入黑暗空間時,觀者將遇到懸掛的球體和天花板,鏡子則進一步強調了這種全面的審美觀念,這使得裝置本身看起來將持續下去,並強調了圖案的力量。「波點無法單一存在」,草間彌生解釋說,「當我們用波點抹去自然和我們身體的界限時,我們將成為自身周邊環境的一部分。」
08 Love is Calling
2013年草間彌生創作了Love is Calling,這是一個充氣裝置作品,展示了軟雕塑對她的長期吸引力。這種藝術魅力最初促使她在無限鏡室中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由於扭曲彩色的觸鬚從地板和天花板上出現,遊客被送到一個超現實的場景直接來自夢想。儘管這件作品在美學上獨一無二,但這個鏡屋融合了藝術家的幾個特色興趣,波爾卡圓點、光線以及「與環境融為一體」。
09 悲傷水晶吊燈
《無限鏡屋:悲傷水晶吊燈》是草間彌生與施華洛世奇合作的作品,在鏡室中央裝設巴洛克風格的枝型吊燈,由於吊燈位於上方,因而自然引導觀眾的視線往上,強調出燈光裝置本身的存在,隨著燈光緩慢旋轉,燈光反射在四周的鏡面,創造出無限延伸的空間感,儘管少了草間彌生的經典圓點元素,卻多了點華麗、奇幻、詭異的氛圍,很是特別。
草間彌生這件誕生於2009年的互動裝置作品《The Obliteration Room 消逝屋》,原意是為了兒童創作的項目,卻在多年後成了適合網絡社交時代的作品,遊戲性、互動性延展到線上。Obliteration這個單詞來自草間彌生自我消融的概念。在這個白色空間裡,白色的物體消融其中,成為整體的白;而圓點的介入、覆蓋,又成了再一次的消融。
草間彌生為玻璃屋設計了幾個裝置,將在慶祝菲利普•詹森誕辰110周年,暨玻璃屋向公眾開放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展出。草間彌生非常迷戀玻璃屋,她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所喜愛的 Glass House 鼓勵人們更好地生活」。玻璃房子本身將會覆蓋著圓點花紋,在此期間參加展覽的遊客將得到獨特的體驗,同時通過菲利普·詹森和草間彌生的眼睛看世界。
01
Louis Vuitton × Yayoi Kusama
路易•威登設計總監馬克•雅可布(Marc Jacobs)與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合作推出了Yayoi Kusama for Louis Vuitton系列,包括包袋皮具、高級成衣、珠寶配飾。此外LV 還贊助了草間彌生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同時草間彌生也為LV倫敦新邦德街的專賣店創作一組裝置藝術品。
當年,由於LV x Yayoi Kusama太過火熱,一年內就連續推出了兩個系列。
從頭到腳,從包包到鞋子,都大量運用了草間彌生的波點。無限的波點,曾經一度也是所有潮人們的必入元素。
草間彌生幾乎包下Louis Vuitton商品全系列,包括成衣、太陽眼鏡、鞋款、手錶等。
這次品牌將整個概念推至更遠,以草間彌生的波點製作時裝和飾物外,更特別開設概念店、設計特別櫥窗、開發iPhone應用程式,還有特別的專書和網站等相關產品。
為了這次的合作,連紐約的Louis Vuitton Maison外牆也被點點包圍,充滿點點的神秘氣息。
2009年,草間彌生把事業觸角伸入了手機產業。日本第二大行動通訊公司KDDI與日本OKINAWA Cellular合作,在旗下的手機營運品牌au之下,成立新的品牌「iida」,主攻講究生活品味的手機玩家。而草間彌生,就是iida品牌面對消費市場的壓箱寶。
iida主打的草間彌生設計產品,包括圓點圖案手機,以及狗狗造型手機盒。打開狗狗手機盒背上的蓋子,就可放置手機,也可當作是家裡房間的藝術擺飾。
2011年6月草間彌生和蘭蔻在日本合作推出的以愛為主題的Juicy Tubes限量彩妝收藏套裝,為Juicy Tubes限量彩妝收藏套裝設計了六款色彩繽紛的圖案,其中還包括一系列名為「愛的覺醒」的限定版蘭蔻果凍亮唇蜜,草間彌生獨特的塗鴉讓蘭蔻果凍亮唇蜜不僅是方便攜帶的彩妝品,更是一個精緻的藝術品。
01 奧迪
草間彌生受到德國汽車大廠奧迪Audi之邀,將在Audi 100周年紀念展中展出作品。當中可以也看到紅白水玉搭配上草間彌生的著名南瓜以及奧迪的R8車款的全新組合,當代藝術結合汽車工藝的搭配之下感覺相當的強烈。
02 豐田
豐田汽車攜手草間彌生,打造了一批草間彌生版豐田普銳斯。當代藝術結合混動汽車工藝搭配下感覺相當強烈。
05
Takaraso Hotel×Yayoi Kusama
2014年名為「道後溫泉寶莊Takaraso Hotel」的飯店,與草間彌生合作,設計了三間分別以「LOVE FOREVER」、「I Carry on Living with the Pumpkins」 和「I 'm Here, but Nothing 」為名的圓點主題房間。
「LOVE FOREVER」主打白底紅點點風,加上大大的愛心與躺著的女人畫像、天花板的反射球體,讓整個房間充滿了絢麗的紅色彩。
「I Carry on Living with the Pumpkins」則是把前面提到的黃色大南瓜搬進了房間,四周塗滿了黃色底黑點或是黑色底白點的圖案,就像住在點點大南瓜裡面一樣。
I Carry on Living with the Pumpkins
I Carry on Living with the Pumpkins
「I'm Here, but Nothing」與前面兩間不同,往清一色紫色系的家具與壁紙照射彩色的圓點光芒,讓房間就像舞廳一樣。
01 24小時TV
2013年,由草間彌生和嵐(Arashi)的隊長大野智共同設計的「24小時」慈善T恤。大野智出席了T恤的公開活動,並自信滿滿地說「今年的T恤非常與眾不同,充滿了藝術感。」
這次「24小時TV」的慈善T恤以「愛」為主題。配合「24小時TV」的主題「日本是…?這個國家的形態」,首次推出了粉紅、天藍、黃色和白色四種顏色的T恤,分別代表了日本分明的四季。
正面的大面積圖案則巧妙地融合了大野智與草間彌生兩人的特色,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而背面象徵「愛」的心形,則由草間彌生標誌性的波點圖案構成。
02 優衣庫UT
優衣庫與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的 SPRZNY 系列新一季 UT,設計主角則是橫跨多個藝術領域的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優衣庫從怪婆婆收藏在 MoMA 的藝術作品中汲取靈感,將她標誌性的波點大筆融進 UT,於元素的重複間帶來奇妙的藝術感。
草間彌生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最近合作推出了藝術滑板系列。
當中有將「DOTS OBSESSION」的細節呈現的「Dots Obsession Skateboard」,特別之處是,以草間為這次聯乘特別製作的手繪波點作圖案,並採用加拿大的楓木製作,共4款。
Dots Obsession Skateboard
另外還有將「YELLOW TREES」作品重現過來的「Yellow Trees Skateboard Triptych」,板面可看到充滿代表性的互纏樹枝以波點表現出來,加上充滿視覺效果的黃色,可謂相當搶鏡。
Yellow Trees Skateboard Triptych
京東與草間彌生聯手推出了三款藝術聯名帆布包,主題為「以愛之名」,希望通過充滿愛的藝術聯名環保帆布包,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生活理念。
這是草間彌生與中國品牌的首次合作,亦是京東與殿堂級藝術家的首次跨界合作。
以3C、家電起家的京東,一直深受男性用戶喜愛,而近年來,京東一直重視在時尚領域的發展,也一直致力於拓展年輕用戶和女性用戶群體。所以京東首次在藝術領域進行嘗試時,選擇了草間彌生。
曾與LV、菲拉格慕、奧迪、蘭蔻等國際頂尖品牌進行過合作的草間彌生,此次基於對環保與愛的共識,在眾多三顧茅廬的邀約品牌中最終選擇了與京東進行合作。而致力於給消費者帶來極致體驗的京東也通過此次合作,為消費者帶去了更時尚藝術的購物體驗,讓每一次購物都變成一次愛的傳遞。
BYDO 原創設計編輯部正在火速整理設計乾貨,
請帥氣美麗可愛的你們耐心等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