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 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她那極具震撼力的造型和色彩,光怪陸離的圈圈點點所營造的迷幻的氛圍,在藝術史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草間彌生是一個頑強而自立的女人,一個女病人,一個孤獨、勇敢的了不起的藝術家。佛洛依德認為,童年及原生家庭的情結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面對上帝給予的並不美好的生命,草間彌生抓住了藝術這棵稻草學會了在孤獨和壓抑中升華自己。她用疾病所給予的惡魔般的幻覺和想像力創造了另一個精神的宮殿,她用她獨一無二的藝術救贖了她自己。
無限鏡室——靈魂波光
草間彌生 作品
草間彌生生於日本長野縣。她自10歲起即稱,從她眼裡看出的世界皆充滿圓點及網線,並認為整個世界皆由圓點及網線所構成,並通過創作來表達她所看到的世界。她認為紅色、綠色與黃色圓點可以構成地球、太陽或月亮,這些皆來自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捕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永恆的愛
草間彌生 作品
由於草間彌生特殊的生命體驗和經歷,她的創作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波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
天堂之梯
草間彌生 作品
1954年,草間彌生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找尋,天花板、窗戶、牆壁、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我感覺自己被磨滅,在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中,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可以說草間彌生作品的一個永久性的母題即是其在時空變幻的背景下企圖呈現的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渺小而又無限擴張的被覺醒了的自我。
無限的網和圓點
草間彌生 作品
1957年,草間彌生移居美國。1963年,在紐約市的綠藝廊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克勒斯·歐登柏格一起參加了七人聯展。草間彌生展出的作品是軟雕塑《再生時刻》。一叢叢仙人掌般的頑物扭曲著掙扎著,破土而出,這或許是草間彌生衝破逆境獲得新生的自我詮釋吧!
1965年,草間彌生在紐約展出《無限鏡屋》。在一個狹小的屋子裡,通過鏡子的反射和LED燈,打造出炫目斑斕的光影效果。隨著燈光的變化,給人以無限的空間感以及飛越生長的遐想。在作品《永恆的愛》中,不斷重複的大眼睛、圓點和側臉,以黑色的線條充分展示。張牙舞爪的花朵重疊成海洋,絲絲如縷的秀髮盤轉成山丘。草間彌生用前衛大膽的造型顛覆了世人腦海中關於女性的形象。
為摯愛鬱金香之永恆祈禱
草間彌生 作品
在三維空間裡,擺放著三支巨型鬱金香花,含苞欲放,亭亭玉立。彩色圓點覆蓋了白色背景,看似無序的張揚,卻因為花的構架和藝術家的獨特視角,顯得平和而自然。
1993年,草間彌生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日本政府專門為其設立主題館,以此向這位前衛女王致敬,草間彌生在本國以及國際藝術地位重新得以確立。2003年,草間彌生在日本與美國舉辦巡迴回顧展。她還曾獲法國文化部頒發的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2010年,在臺北畫廊博覽會,晚年的草間彌生在經紀人的陪同下展示了高達幾米,佔地幾十平方的後期著名作品《南瓜 》。
我在這裡,卻了無一物
草間彌生 作品
普通的小房,四面都是牆,簡易的家居擺設,但通過螢光斑點的閃爍和投射,如同在編織少女的夢境,美得那麼不真切。
重複的視覺·菲勒斯船
草間彌生 作品
草間彌生的夢幻般的圓點還引領了時尚。草間彌生的服飾全部由自己設計。圓點和她的精神疾患一樣,成為藝術家身上最深的印記。同時,草間彌生還為蘭蔻、AU等品牌設計產品。在日本,草間彌生圓點系列的時尚用品更是風靡一時。
需要一提的是,在紐約這段時間,草間彌生除了在藝術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外,還邂逅了美國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實驗電影先鋒人物約瑟夫·柯內爾,兩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
南瓜
草間彌生 作品
「草間彌生不知是在哪面牆上鑽了一個洞,窺知了造物者的某個手勢或背影,她從此寄居這面牆上,在兩個世界間來回顧盼。」蔡康永在一篇名為《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的藝術家草間彌生》博文中這樣比喻道。
豌豆花
草間彌生 早期作品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從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創作的,我可以告訴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切。
——草間彌生
文|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