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是一句武術諺語。對「功」來說,我們有著不同的解釋!
「功」的三種解釋
一就是,練拳練武術,只有堅持,只有能夠吃得苦中苦,才能有功夫上身!
萬籟聲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練習武功,自初練以至功成,不知經幾許風霜,幾許困難,苟非堅心苦志之士,未有不半途而廢者」!
練習武術無論是簡單的健身功法,還是形意拳、少林拳等等,三年才可小成,十年方能大成!在練武術期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那是必須的,最終還需經過「三膘三瘦」,如此勁力才能練入骨髓!
二就是,對各個拳種功法的練習。
不同的拳法武術,有著不同的功法練習!
形意拳有一字樁、三體式;太極拳有無極樁、太極樁;少林拳有馬步樁等等。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拳術的多種多樣就是其博大的一個表現。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拳經捷要篇》中列舉了相當多的拳種:有太祖三十二式長拳、六步拳、猴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巴子拳等等;明代鄭若曾的《江南經略》中列舉了當時流行的十一家拳法:趙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溫家溝掛拳、孫家劈掛拳、張飛神拳、破法三十六、拿法七十二、解法一百三十等等。
戚繼光所言:莫不先由拳法活動身手。其拳也,為武藝之源!
拳法的練習,更是對武道的追尋!
三就是指的內功修煉,也是鍛鍊內氣的方法和功夫!
各種拳法的樁功都是內功修煉的一種方式!
內功修煉總,無論是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以意領氣、以氣率形、以氣催力。
拳術的內外之分源自明朝,明朝武術是中國武術史上一個重要的節點!
自古武術就以內氣為本,不得內功真諦,武術之路想要達到上乘境界是非常難的!
現代科學解釋「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式來解釋這句武諺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
武術說到底是一種運動,是建立在運動條件反射之上的!
武術運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初級階段(泛化階段)。
這個階段,只能是一個感性認識,對武術的簡單了解,對武術內在的一些東西了解並不深刻。深入的講,就是反射的神經聯繫還不是很穩定,隨時都有可能斷裂!
第二、(分化階段)一段時間練習後,對武術的內在規律有所了解。
這個時候,大腦中的反射神經得到一定發展。
第三、(鞏固階段)進一步反覆練習。
這段時間,可以使練習武術的時候,讓條件反射系統固定下來。
第四、(固化階段)不斷反覆練習。
持續不斷的反覆練習,心領神會,這樣能夠讓運動神經達到固化,這個時候,武術練習就會出現自動化的情況!
假如不能夠持續的練習武術,讓神經系統建立連結,建立固化的條件反射,就算再簡單的武術秘籍,這樣學習武術,最終也只會「到老一場空」!
小年武術觀
能夠持續練習武術,是源於自己心中的一團熱火。
你能否堅持去做一件事情,都會在你的言談舉止中體現出來,或許練武術不能夠改變你的現狀,但是只要你堅持下去,武術就一定能讓你感受到驚喜!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做到極致,清風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