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2020-07-14 名城蘇州

【看蘇州專稿 文/嵇程 視頻/汪晨】

從東方之門到虎丘塔、從垃圾分類到抗擊疫情、從梅蘭竹菊到巨幅祝壽圖……一幅幅剪紙作品惟妙惟肖,這些作品全部都是由園區一位七旬老人魏為勤自學創作完成的。與別的老人退休後喜歡跳舞、打牌不同,魏老伯喜歡這門「刀尖上」的藝術,一坐一整天描花剪紙,成為了他退休後最大的愛好!

7月13日,看蘇州記者在魏為勤的家中見到了這位園區遠近聞名的「剪紙達人」。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他呀,每天坐在桌前就是剪紙,喊他吃飯都不聽的。」一見記者來採訪,魏為勤的老伴郭阿姨便介紹起了魏老伯對剪紙的「痴迷」。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魏為勤及老伴)

退休中醫「痴迷」剪紙

十年創作百幅作品

魏為勤今年73歲,是一名退休老中醫,十年前從老家徐州退休後便跟隨著兒女定居在蘇州工業園區,雖已到古稀之年,但魏老伯卻是社區有名的「剪紙達人」。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一雙布滿老繭的雙手宛若魔術師一般靈巧無比,只見他三下五除二便迅速剪好了一張「囍」字,「這個『囍』字是我最早會的剪紙,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這門傳統手藝。」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魏老伯告訴看蘇州記者,自己自幼便喜歡剪紙,但小時候家庭條件一般,並沒有專業學習過剪紙,只能「照葫蘆畫瓢」慢慢摸索,「以前街坊鄰居結婚,我都會剪一些喜慶的剪紙作為賀禮,年輕人看了都特別喜歡。」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2012年,魏老伯在園區老年大學入學,並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剪紙班,「跟專業老師學習了剪紙後,發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剪紙也有這麼多門道。」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從業餘到專業學習,十年間,魏老伯已不知不覺創作了百餘幅作品,每逢社區舉辦各種活動,總少不了魏老伯剪紙作品的助興。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魏為勤的剪紙證書)

不僅如此,魏老伯還熱衷參與各種剪紙大賽,全國優秀作品獎、江蘇省剪紙特等獎……一摞摞證書見證著魏老伯對剪紙的「痴迷」。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在2019年第二屆中華杯全國剪紙藝術大賽上,魏老伯更是憑藉一組《清廉》剪紙作品榮獲三等獎,成為蘇州地區唯一獲獎選手。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獲獎作品《清廉》)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剪紙題材緊跟潮流

社區居民拜其為師

在魏老伯的家中,看蘇州記者發現了一摞剪紙作品,每幅剪紙都被細心的套上了塑料薄膜。提起這些作品,魏老伯如數家珍。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每段時間,我都會根據時下潮流來創作新的剪紙主題,最近,蘇州在推行垃圾分類,所以我就想到將藝術創作結合老百姓關注的熱點事件。」

除了垃圾分類主題外,魏老伯還創作了抗疫、廉潔等主題,但其中最令他引以為傲的是一幅名為《蘇州園區之從昨天走到今天》的剪紙作品。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這幅作品中既有古城區的亭臺樓閣,也有園區標誌性的東方之門,和現代化的交通。值得一提的是,這幅作品從畫到剪,均是由魏老伯一人完成。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當時花了20多天才剪完,這也算是我這個『新蘇州人』對蘇州的表白吧。」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如今,魏老伯除了自己創作剪紙外,還免費教街坊鄰居學習剪紙。他說,只要自己還有精力,就會一直剪下去,並隨時關注潮流熱點,創作新的剪紙主題!

蘇州七旬老伯緊跟潮流,自學「刀尖上」的藝術

一幅幅紅色的剪紙作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進行結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責編:方 潔

相關焦點

  • 40年來孜孜不倦 玩轉「刀尖上的藝術」
    在貴陽市烏當區一個居民小區內的活動室,已是古稀之年的廖老伯將自己近年來創作的刀刻剪紙精品及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專門創作的吉祥圖一一展示,樸素的展廳裡,一張桌子,一個板凳,一把刻刀,一疊各種色彩的紙張,就是全部的創作工具了。沒有上過一次專業培訓課,也沒有任何人指導教授,40年來,廖老伯全憑「熱愛」二字,玩轉了這「刀尖上的藝術」。
  • 蘇州老伯72歲才學畫 不到一年時間獲得國外網友點讚
    每天清晨,蘇州公園準時出現一位老人,他揮動著一支大毛筆,飽蘸清水在花崗石地面上揮灑出一行行詩句;又掏出寫生本,沉浸在素描藝術創作中……記者了解到,老人名叫徐正榮,是蘇州葑門歷史文化片區大公園社區一位普通居民,如今已72歲高齡,卻依然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雖然學畫不到1年,如今他已經贏得了很多海內外的粉絲。
  • 我國民間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
    內容介紹蘇州木雕是我國民間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這一手工藝已成為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有很大的工藝代表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就是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而策劃並創作的原創性圖書。《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稿對蘇作木雕技藝的歷史源流、木雕材質的選揀、木雕的技藝、木雕經典藏品的鑑賞和木雕作品的把玩以及蘇作木雕非遺傳承代表人物譜系等作了詳細而科學又不失文化趣味的梳理和展現,全書圖文並茂,全彩印刷,是整理和傳承蘇作木雕這一非遺技藝*可*得的書籍。
  • 車庫裡,藏著個五光十色的「煙標王國」,蘇州老伯60多年的愛好
    這些,便是蘇州收藏愛好者顧老伯堅持了60多年累積起來的珍藏。偶然撿起一個煙盒,引出了長達60多年的愛好「最早開始收集煙標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大概1958年左右吧。那個時候,我喜歡畫畫,看到地上人家隨手撇下的煙盒子上的圖案精美,就撿起來對著臨摹。慢慢地便開始收集各種各樣不同的煙標。」
  • 高手在民間,湖南七旬農民老伯寫了一首《詠雞》,獲得萬元大獎
    湖南湘陰,有這麼一位農民老伯危勇,年過七旬,一輩子務農為生,生活中喜歡文學詩句,熱愛詩詞創作。2016年有這麼一天,危勇老伯就想起來這麼一首詩,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炭精畫「臉譜」 安溪七旬老伯擔憂技藝失傳
    安溪七旬老伯擔憂技藝失傳,成為「印記」
  • 泉州六旬老伯自學製作模型 3個月造出航母模型(圖)
    兩年前,本報曾報導他痴迷古船,自學製作模型的故事(64歲蟳埔阿伯迷上製作船模 夢想造一艘航母模型)。當時黃老伯就說,他的願望就是做出一艘航母模型,這兩天,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黃老伯做這艘航母,搜集了很多資料  從黃老伯家走幾百米,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從14歲開始,他就乘著漁船在大海上以「討海」為生。從木船、帆船到如今的鐵皮船,黃老伯「閱船無數」。
  • 七旬老人痴迷傳統「烙畫」 木板上烙出絕美丹青
    8月8日,河北新樂七旬老人賈書辰正在其工作室內認真創作。據了解,老人痴迷並自學傳統烙畫已20多年,創作各種作品近千件,還將傳統烙畫發展成彩色烙畫。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漢族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8月8日,河北新樂七旬老人賈書辰正在其工作室內認真創作。據了解,老人痴迷並自學傳統烙畫已20多年,創作各種作品近千件,還將傳統烙畫發展成彩色烙畫。
  • 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揚州標誌景點被刻成印章
    原標題:五亭橋等景點濃縮在方寸之間 七旬老人用印章展示揚州元素 七旬老人自學篆刻 製作景配文的石刻畫印 記者在現場見到了童可川老人,他是文昌社區紫荊苑居民。今年74歲的他,退休前一直從事經濟工作,業餘愛好書畫、刻章。退休後,受好友的影響,他開始琢磨刻一些簡單的東西。之後,在紫荊苑車庫的「工作室」裡,他便一直醉心於書畫、刻章創作。
  • 福州七旬老人樂做「書醫」修復古書珍藏歷史
    福州七旬老人樂做「書醫」修復古書珍藏歷史【解說】在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有一位70歲的梁老伯,他對古書情有獨鍾,在他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破爛的書籍,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古書。12月11日,記者來到了梁老伯的家中,見到了他的這些寶貝。【解說】錐子、粗線、大針,在梁老伯的家中,這些修補古書工具被整齊擺放在一間雅致的書齋中。
  • 【網上微課】刀尖上的藝術——刻紙人物
    【網上微課】刀尖上的藝術——刻紙人物 2020-04-0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旬老伯總結9種閩南語拼法 喜歡「阿狗氣」的生動
    七旬老伯總結9種閩南語拼法 喜歡「阿狗氣」的生動 qz.fjsen.com 2013-04-18 13:08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 安溪七旬老伯炭精畫「臉譜」 擔憂技藝失傳成「印記」
    安溪七旬老伯擔憂技藝失傳,成為「印記」每逢圩日,在街道旁邊,掛上畫像的牌子,就有許多人來讓他寫生畫像。由於畫得逼真,他收到不少邀約。  陳子超介紹,他第一次為死人畫像是在1966年,安溪城廂鎮團結村一位老大爺意外摔倒身亡,家人懇求他去畫遺像。「既然做這一行,今天會遇到的事,明天也會遇到。」他就壯著膽子應了下來。在遺體前,他儘量使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可問題來了,死人的眼睛是閉著,如何還原?
  • 這梗代指上了年紀但卻緊跟潮流的阿姨
    這梗代指上了年紀但卻緊跟潮流的阿姨時間:2019-11-29 15:4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幼幻老阿姨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上了年紀但卻緊跟潮流的阿姨 網絡詞彙,指那些已經上了年紀,但卻依然緊跟潮流的阿姨。她們通常喜歡學習年輕文化,玩年輕人玩的APP,緊跟時代步伐。
  • 潮眼te丨SKY BOOK 天書書店,在蘇州尋找藝術潮流書店
    周店欄目iD PARK 為蘇州帶來 SKY BOOK 潮流藝術主題書店,更有藝術、設計、漫畫、潮玩四大專區,融合豐富的潮流藝術書店新玩法。更加少不了的是,這些在藝術家之間徘徊的潮流玩具,玩具在藝術和書籍之間銜接,看似違和,但是在如今潮流藝術盛行,使得藝術顯得十分豐富。圖書與文創產品相輔相成,共同陳列,選品涵蓋設計文創、藝文生活、大師畫作、潮流手辦、為每一位消費者打造專屬的進階快感。
  • 蘇州七旬老人成「琴痴」 每天練習中阮4個小時
    而在這之前,許多蘇州市民對這種樂器並不熟悉,如今都開始關注起來。昨日記者了解到,在石路街道朱家莊社區有一位七旬退休老人名叫邢光華,已經痴迷中阮10年,把玩起中阮來相當專業。 從小自學各類民族樂器 60歲時迷上中阮 邢光華出生於1943年,從小生長在蘇州,家中的長輩都很喜歡民族樂器,從小耳濡目染的老邢就接觸起了各種民族樂器。「初中開始我就很愛好二胡、琵琶這些民族樂器,後來到工廠上班,我也沒丟下這個愛好,慢慢地月琴、三弦什麼的也都會了。」
  • 刀尖上的藝術——淺談機雕橄欖核
    電腦雕刻核雕作多局限於刀尖上的藝術——核雕技法之浮雕和刀尖上的藝術——核雕技法之圓雕,市面上大量雷同的圖案作品基本都可以認定為電腦工,由電腦雕刻機成品圖案在細微拐角及縫隙中,我們可以發現都是連續的平行刀痕,不過現在的機雕作品大多都經過後期人工打磨,這一特徵對於新手玩友來講不是太容易區分。
  • 文物考古:七旬老伯撿到「石斧」真為新石器遺物(圖)
    圖為在龍洞村發現的兩個「肩錛」(周馨 攝)   大洋網訊昨日本報《七旬老伯撿到從製作形態上看,這兩把錛應屬於西樵山石器的類系。   拿著這兩件幾千年前的簡陋石器,現代人很難想像會有什麼用。「這東西在幾千年前作用大了。」全洪說,大錛用料是菲細巖,比較脆但鋒利,容易打制也容易壞,估計會經常被用來切割野獸的肉,此外有兩個直角的肩,中間的小柄系上樹枝就可以劈東西。小錛用料是水層巖,比較堅實,可能是砍柴用的。
  • 武漢老伯給蘇州「暖男」醫師石俊寄來一面錦旗,背後故事令人動容
    在今天的視頻連線中,宋老伯說著說著眼角泛著淚光,「我氣喘很厲害,走5米都不行,江蘇的醫生很厲害,中西醫結合治療讓我病情好轉」。宋老伯回憶說,他曾一度很絕望,是石俊不斷給他加油鼓氣,做心理疏導,讓他挺過「難關」。
  • 七旬老伯出書介紹竹刻扇骨 解讀歷代45位竹刻家
    七旬老伯出書介紹竹刻扇骨 解讀歷代45位竹刻家 2014-12-12 09:59:14楊師傅1944年出生於上海,剛上初中就寫得一首好字。1963年「上山下鄉運動」興起,一腔熱情的楊師傅爭著到了蘇北東辛農場,「雖然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辛苦,但即使在難以忍受的勞動之餘,我還是緊握筆桿。」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君康從同學李天雷那裡借來了一本《怎樣刻印章》,便開始了篆刻的啟蒙之旅,1964年就有了刻毛主席手跡在竹筒上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