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顧老伯,穿過居民樓底層車庫間的走廊,昏暗中很有點洞穴尋寶的感覺。停留在一間車庫前,拿出鑰匙,開鎖,推門,顧老伯的臉上泛起了興奮的紅暈。
「啪」的一聲,電燈亮起,眼前是兩排玻璃櫥窗,裡面整齊地排放著一枚枚五光十色的煙標。真沒想到,在這扇再平常不過的車庫鐵門背後,有著這麼一間「煙標陳列室」。這些,便是蘇州收藏愛好者顧老伯堅持了60多年累積起來的珍藏。
偶然撿起一個煙盒,引出了長達60多年的愛好
「最早開始收集煙標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大概1958年左右吧。那個時候,我喜歡畫畫,看到地上人家隨手撇下的煙盒子上的圖案精美,就撿起來對著臨摹。慢慢地便開始收集各種各樣不同的煙標。」顧老伯的回憶,從他遙遠的孩童時光開始。
當時,街坊鄰居抽菸的人不少,煙盒並不難找。可要得到此前沒見的「新玩意」就得花點力氣了。「找那些叔叔伯伯要來抽完的煙盒,我嘴巴就得甜一點。有時候,他們會讓我跑跑腿,作為『交換』吧。」
當時,喜歡上煙標收藏的小夥伴還不少。年歲漸長,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這小孩子的「玩意」束之高閣了。可李老伯將收藏煙標變成了自己的畢生愛好,變成了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我在黑龍江當了五年兵。當時,部隊裡都知道我喜歡收藏這個。戰友們抽完煙,總會把煙盒留給我;戰友出差,我也要囑咐幾句,讓他們別忘帶點外地特有的煙回來。」
就這樣,從撿拾地上的煙盒開始,顧老伯收集煙標的歷史已經跨越了60個年頭,無論是從軍還是回地方工作,從未間斷過。藏品的豐富,也讓圈內的愛好者們豔羨不已——從民國時期的老標到目前市面上剛推出的新款,從國內的稀罕品種到世界許多國家的「外煙」,無所不包。顧老伯粗略地估計了一下,自己已經收藏了接近三千種的煙標。
顧老伯今年已經71歲,頭髮雖已花白,身手卻和年輕人一樣靈活。大約十年前,他從蘇州供電公司退休,自此他有更多的時間花在煙標收藏上了。
2010年春,顧老伯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內買下了一間車庫,再從一些做菸酒、茶葉生意的朋友那裡收來一些舊的陳列櫃,重新訂做玻璃移門,前前後後花了兩萬元,布置起了這個車庫陳列室。接著,他便將自己收藏的所有煙標悉數從家裡轉移到了這裡,上世紀70年代後的硬殼煙標按照類別排列在玻璃櫥櫃中,軟殼的老煙標則夾進文件夾一一編纂成冊。
「這樣的煙標陳列室,在蘇州是獨一家。」顧老伯驕傲地說。
為個煙標被列車拋在了月臺 痴迷者的尷尬與驕傲
煙標收藏不算大眾,不過,還是有那麼個圈子的。就在蘇州,據顧老伯所知,藏品較有規模的藏家有十幾個。周末,圈內人會帶著自己的收藏在古玩市場聚會,交流、品評藏品,進行一些交換和交易。「有一次我把自己收藏的一套1987版南京牌『金陵十二釵』拿去市場,當時他們呆掉了,都說只見過影像,從沒見過這麼全的一套實物。」這感覺,真能讓顧老伯驕傲得飛起來。
同樣讓顧老伯驕傲的藏品,是一套12枚南京牌新版的「金陵十二釵」煙標。這種香菸在市面上不難買到,可真正的資深收藏者才知道,要收全這一套「十二釵」,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樣的煙,不同的圖案,會隨機發到不同的地方。當時,我一次次打電話給菸草公司,追蹤每一種貨發到哪個地區了,然後『跟蹤追擊』。」其中,為了收集到「十二釵」中的「秦可卿」,顧老伯特意跑了趟南京,向南京捲菸廠再三詢問「秦可卿」的去處,這才在南京本地「抱得美人歸」。「收齊這套新版十二釵,前後用了兩年時間,下了不少功夫。」
長達60多年的堅持與痴迷,讓顧老闆贏得了這份驕傲。因為這份痴迷,顧老伯還鬧出了不少笑話。指著一盒恆大牌煙標,他笑著回憶起當年的一段「尷尬」:「大概1973年的時候,我在蘇州探親結束,坐火車回東北,每到一個站我都下來買一些當地的香菸。到達天津的時候,為了買這盒恆大牌香菸,耽誤了一會兒,都沒有注意到火車已經開走了。」當時顧老伯的行李還在火車上,獨留顧老伯一人揣著恆大牌香菸站在月臺上干著急。好在,軍人通行證還在身上,他不僅順利地改籤了票,也找回了自己的行李。
當然,能收集到這麼多煙標,離不開朋友們的合力幫助。不僅戰友,在顧老伯參加工作後,周圍的朋友們也都了解到顧老伯的特殊愛好,也都樂意把抽完的煙盒留給顧老伯,尤其是出差的時候,大家都忘不了有項「重大使命」,就是給顧老伯帶回當地特產的香菸。「每一次重大紀念日或者運動會,菸草廠都會推出紀念版香菸,我們叫作『紀念標』。2002年日韓世界盃時期,有同事去韓國看球,我再三囑咐一定要幫我帶回來世界盃紀念版香菸。」
「煙標見證歷史」 一枚「珍寶島」煙標背後的特別記憶
60多年的收藏經歷,已經讓顧老伯練成了一副「火眼金睛」。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眼睛已經老花,煙標上的小字已經看不大清楚了。但是,拿出一枚煙標來,他只瞄一眼,就能大致判斷出這個煙標所處的時代和生產的廠家。提到有關蘇州的煙標,顧老伯立刻拿出了「姑蘇」「虎丘」「滄浪亭」等以蘇州元素命名的煙標,「其實蘇州沒有自己的煙廠,這些大都是和徐州、淮陰的煙廠聯營推出的。上世紀80年代,有人會拿著虎丘香菸『鮮嘎嘎』,說蘇州也有自己的香菸了,其實不然。」
打開顧老伯編纂的收藏冊,卷首印著的一句話:「煙標見證歷史」。在收集煙標的過程中,顧老伯總會設方去了解和記錄這煙標背後的歷史和文化。當然,如今的顧老伯已能利用網絡來補充自己的煙標知識了。「不同的歷史時期誕生不同的煙標。」
說到這裡,顧老伯從他的收藏冊翻出一枚珍寶島香菸的煙標。他回憶說,那是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後,他所在的部隊在大興安嶺地區修築工事,吉林香菸廠推出了這款「珍寶島」香菸後,顧老伯便將它收藏下來並保留至今。每當看到這枚紅色的煙標,顧老伯便會想起那段歲月留給他的特別記憶。
每一枚煙標都是一段歷史的產物,或者說,就是歷史本身。在顧老伯的收藏冊的每一頁上,都有列印出來的解說詞和歷史介紹,隨著一頁頁的煙標翻過,觀者仿佛置身於近代中國歷史的畫卷之中,跟隨著煙標的變遷,經歷了一次近百年的歷史洗禮。顧老伯自己也已經戒菸兩年有餘,但是收藏煙標的步伐從未停止,不管是朋友贈送還是自己購得,這位七旬老人的「煙標王國」仍在不斷擴張之中。
合上收藏冊,顧老伯笑著說,自己引以為傲的煙標陳列室很少向外人展示,自己很享受一個下午在這個陳列室中獨自整理、編纂收藏或是和圈內好友攀談的時光。「我自己其他的愛好和事情也很多,要是大家都來參觀我的陳列室,我可吃不消一個個接待和介紹啊!」顧老伯笑著說。
(蘇報融媒見習記者 姜昊涵 文/攝/視頻)
責任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