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是品牌真正的護城河,有一種危機公關叫「星巴克」

2020-12-11 譚子標

還是那句話,一個品牌到底有沒有護城河,或者護城河夠不夠寬廣,在危急時刻表現的最為明顯。危機面前,有護城河的品牌可以四兩撥千斤,閒庭信步;而沒有護城河的品牌則是千斤撥四兩,牆倒眾人推。

脆弱的中國本土品牌

近來,品牌危機事件頻頻爆發。

先是4月中旬,媒體曝出鴻茅藥酒跨省抓捕醫生譚秦東,因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篇文章《中國神酒鴻茅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事件曝光後,鴻茅藥酒頓時遭到輿論碾壓,被迫停產,高管無限期放假。

雖然被抓捕的醫生已經被釋放回家,但風波至今仍沒過去。號稱花150億元打造品牌的鴻茅藥酒,已基本沒有翻盤的可能,只能看著這筆巨資付之東流。

接著是「滴滴空姐遇害」事件,讓原本就處於輿論漩渦中的滴滴再遭一擊,而隨後滴滴發布的「100萬懸賞通緝令」,原本是想向公眾展現企業負責任的一面,誰知卻引來更猛烈的口誅筆伐。被逼之下,滴滴宣布順風車業務停業整頓一周。

而近日,最大的品牌危機事件非聯想莫屬,兩年前的一次關於5G標準的投票,將聯想這家中國老牌IT企業推向了輿論風暴中心,面對「賣國」的道德譴責,已多年不過問聯想事務的柳老爺子親自發公開信闢謠,並滿懷憤怒、委屈地錄了一段音頻力證清白,並得到差不多半個中國商界領袖的聲援力挺。儘管如此,輿論的風向似乎並未好轉,依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目前,事件還在醞釀之中。

再往前推,還有霸王洗髮水的「致癌風波」,經過6年的不懈上訴,2016年霸王集團終於打贏了官司,證明產品不致癌,獲賠300萬港元,但時移世易,市場已經錯過,這個遲來的公道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還有福建歸真堂「活熊取膽」事件,讓一家IPO在即的明星企業折戟徵途。

有一種危機公關叫「星巴克」

而就在中國本土品牌面對危機節節敗退之際,一個跨國品牌卻以接近完勝的戰績給我們上了一課,它就是星巴克。

事件一:星巴克「暴利」事件

2013年10月,CCTV官方微博@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第一財經日報三大權威媒體接連指責星巴克在中國謀取暴利,產品賣得比國外高很多,宰割中國消費者。

在民族情緒的裹挾下,星巴克在社交媒體很快淪陷。很多人都以為星巴克要倒黴了,可隨後這一事件竟奇蹟般地發生了180度大逆轉,星巴克的聲援帖如潮水般洶湧而至:

「我覺得吧,只要星巴克不逼著我每晚七點喝一杯他們家咖啡,他愛賣多貴都行,嫌貴不喝就是了。」「很正常,說明星巴克在中國的營銷很成功,這個案例和哈根達斯有些類似。話說中國的肉夾饃也打入老美市場了,賣的比國內貴多了,這就是本事。」

除了藍V、黃V們的力挺,還有才華橫溢的網友們創作的段子,諸如:

「買著世界上最貴的房子,開著世界上最貴的車子,加著上漲最快的汽油,吃著全世界最不安全的食品,享受著一場大病能讓大多數家庭破產的醫療,用著又貴又慢又噁心的網絡,發著世界上收快遞頻率最高的微博…這些你統統視而不見,卻來告訴我一杯一年喝不了五次的咖啡是世界上最貴的咖啡,真有意思!」

至此,輿論導向徹底反轉。

而處於颱風中心的當事人——星巴克,除了通過《京華時報》回應稱「媒體誤讀財報」外,並未有其他動作,因為它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該說的公眾都已替它說了。

更喜感的是,被點名批評的第二天,星巴克股價逆勢上漲0.19%至79.46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事件二:星巴克致癌風波

2018年3月29日,星巴克再次躺槍,這次發難的是它的老家美國。原因是美國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的一紙判決結果中顯示——咖啡含有致癌物,並要求所有咖啡產品需標明咖啡致癌!一時間,整個輿論沸騰了,作為咖啡界的老大,星巴克自然成為了「出頭鳥」,含有「星巴克咖啡致癌、星巴克陷驚天醜聞」等信息的新聞充斥網絡,一時間好不熱鬧

首先,中國網友對此表示了寬容態度:

「容我喝兩杯咖啡壓壓驚。」

「吃油條也能致癌,但並沒覺得油條生產受到影響。」

「如果花時間好好研究,就會發現,咖啡裡丙烯醯胺的致癌能力還不如酒精和香菸。」

而美國網友也不在意:

「我覺得這不會阻止我」「我喜歡這種味道,我喜歡這種感覺,我對它很沉迷。」

「癌症警告會令人討厭,但不會阻止我每周繼續喝三杯咖啡。這就像香菸。」

事件三:瑞幸咖啡「碰瓷營銷」

而就在最近幾天,星巴克又迎來了一次「水逆」。事件導火索是目前被稱為網紅咖啡的瑞幸咖啡在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中表示,由於星巴克和物業籤訂的合同存在排他條款,以及星巴克要求供應商站隊,將會在全國多個城市起訴星巴克的壟斷行為。乍一看言之鑿鑿,以星巴克的壟斷行為作為突破口的瑞幸咖啡似乎已經佔據了輿論的制高點。然而神奇的事情再次發生了,對於瑞幸的指責,輿論卻是一邊倒的譴責瑞幸的「碰瓷營銷」。

星巴克的確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別人在危機面前惹官司,百口難辯,而星巴克卻閒庭信步,四兩撥千斤。這裡面當然有星巴克作為國際品牌的公關實力的貢獻,但也蘊含著一個再樸實簡單不過的道理:危機面前,良好的群眾基礎才是硬道理!

群眾基礎,套用粉絲經濟的術語就是粉絲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前面文章中也說過,粉絲才是品牌真正的護城河。沒有粉絲的支持,任憑你巧舌如簧,公關能力再強,也無法左右輿論的走向。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信息高度透明,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毫無疑問,星巴克的粉絲團是異常強大的。

星巴克的品牌護城河

粉絲是品牌真正的護城河,因此,護城河的寬度決定於粉絲的數量和忠誠度。星巴克的粉絲忠誠度為什麼這麼高?

首先是它尊重粉絲。

我們都知道參與感是小米提出來的,豈知星巴克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做了。為了收集用戶意見,改善產品和服務,星巴克在2008年上線了一個網站My Starbucks Idea。

5年內My Starbucks Idea收到超過15萬個ideas(建議),共277個建議被採取,而最近幾年,每天都有超過70 項Idea被採用,網站上登記用戶的投票(Vote)已經超過了二百萬。

哪怕再小的意見,也耐心聆聽,並努力為之做出改變,這才是對粉絲、用戶最大的尊重。

其次是它守好了自己的本分。

本分就是你創造和輸出的顧客價值,比如你是開餐廳的就要把菜做好,唱歌演戲的就要拿出好的作品,對於星巴克來說,就是為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產品方面,星巴克採用全球供應鏈管理,從世界各地搜羅最好的咖啡豆,而且對製作工藝也是精益求精;服務方面更是沒的說,員工熱情的服務,朋友式的交流,以及整個第三空間氛圍的營造,都為顧客提供了一種優越的體驗。

最後是它為粉絲和用戶提供了一種歸屬感。

這也是星巴克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在國內,有很多咖啡館和飲品店都在模仿星巴克,但就是學不會。因為你可以模仿和無限接近它的產品,但複製不了它的文化。

文化內涵的打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星巴克文化的根源早在舒爾茨創立之初就已經萌生了,經過了多年的市場培育和積澱才最終形成。

而且,一個品牌文化的產生,絕不是品牌單方面的事情,而是與消費者co-creat的過程,它也絕不是一個logo、幾句廣告語和口號那麼簡單,而是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努力和投射的結果,所以,粉絲、用戶就是品牌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米粉、果粉、羅粉一樣,我們對這些品牌的認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這些粉絲的。

同樣,星巴克高貴、時尚、浪漫、精緻的文化內涵也都是通過它的粉絲和用戶來定義和傳遞的。只有這樣共同打造出來的文化,才會讓粉絲、用戶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因此,品牌不屬於任何個人和組織,而是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創造、共同所有的。一個好的品牌,一定要讓粉絲和用戶參與進來,給予他們充分的話語權,為他們提供站隊的機會,只有這樣,當品牌受到非議之時,才會有用戶衝上去為之辯論和擁護,而在此過程中,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會變得越來越強。

這才是星巴克堅不可摧的原因,也是國內品牌所欠缺的。

中國夢、品牌夢;中國興、品牌興

相關焦點

  • 「案例」星巴克將危機公關直接變成品牌營銷
    而群眾的怒火依然未被熄滅,還是有大批民眾在星巴克其他門店進行抗議。周二,星巴克緊接著宣布,將在下個月關閉美國境內的8000家門店,對旗下17.5萬名員工進行一下午的「反種族歧視培訓」。星巴克官方發言人解釋,反歧視培訓的主旨是消除歧視、提高包容意識、防止種族歧視,確保每一位客人來到星巴克都感到賓至如歸。
  • 面對謠言刷屏,星巴克的危機公關為何如此輕鬆?
    按照大叔的刷屏理論: 首先是素材刷屏,一篇「有圖有真相」的文章,一般自媒體的這類養生類文章很難刷屏,因為證據鏈是不足的,但這篇做得相對紮實,在編譯外稿上面,把「信息不對稱」放大到了極致,即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消息; 第二是「情緒」,「最大醜聞」與「隱藏了8年」讓公眾認為把星巴克這個看似很高大上的品牌,其實也是一個「奸商」,雖然文章裡也提到了不止是星巴克咖啡致癌這個事實
  • 星巴克事件:一場不需要危機公關的危機公關
    更諷刺的是,在央視、人民日報微博等小夥伴對星巴克連篇累牘地批判後,星巴克的股票在22日微漲0.73%,達到79.31美元。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年三一五蘋果被咬後次日股票也應聲而漲的喜人景象。惹得很多公關人很心癢,盼星星盼月亮盼央視爆料一下自己所在的企業,不枉公關生涯。   本來是星巴克們的危機,但卻不見星巴克們做什麼危機管理,這是個很奇葩的傳播現象。
  • 「公關危機方法」品牌危機公關策略分析,品牌危機管理的正確方法
    因此,小編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品牌危機公關策略分析,面對負面危機給企業品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如何正確展開品牌危機公關是非常有必要的,最終的目的都是避免危機給企業品牌帶來的損失,讓企業從陰影裡走出來,甚至得到更好的發展。
  • 成功的危機公關案例
    、「美國洛杉磯法院的一紙裁定,宣布星巴克公司必須在90天內,強制執行一條法律命令,這條法律命令,可以說是直接判了星巴克的死刑」等等,如此恐嚇的言論,令星巴克的很多粉絲非常擔心咖啡的安全問題,一時間議論紛紛,這篇文章也在31號達到了閱讀量的高峰:10萬+。與霸王致癌風波不同(事後證明霸王不會致癌),星巴克僅僅用了幾天就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一起來看下星巴克的經典危機公關策略。
  • 誰在指導明星危機公關和道歉?
    但以上我講的,經紀團隊發律師函的行為,嚴格來說根本不叫危機公關。危機公關其實是團隊在前期的思考過程。是按兵不動、靜待事變,還是有償刪帖、息事寧人?(註:有償刪帖其實是違法的)是選擇讓藝人發微博,還是工作室發聲明?最後的選項,才是律師發聲。
  • 公關危機管理的十三條黃金法則
    任何企業都逃脫不了在某一時刻面臨某種公共關係危機,而你的回應方式可能會給您帶來形象提升或是你品牌的嚴重損害,甚至對業務也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現今時代,負面新聞一旦傳播出去,組織就需要做好準備,利用所有可用的平臺快速有效地應對任何公關危機。
  • 公關人英文名「玄學」
    最近熱播的公關神劇《完美關係》,劇中人物用一堆英文名詮釋了什麼是洋氣的「公關人」。
  • 理解星巴克:世界上有那麼多連鎖咖啡廳,它為什麼能佔40%?
    這兩個數字,都表明了星巴克的特別之處。無疑,星巴克有一道很寬的護城河。 但有趣的是,我們又好像很容易就可以複製出一家和它一樣的咖啡廳。 星巴克的護城河到底是什麼? 從星巴克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準確的答案。
  • 這十年,公關廣告消費過的「流行」
    事實上,沒有人關心時代廣場有多大、上面有多少廣告屏,更沒有人關心品牌所在的廣告位有多偏、廣告露出時長有多短。要的僅僅就是一個噱頭。以中國品牌扎堆的「納斯達克屏」為例,位於百老匯大街的一個三岔路口上,其實視野輻射有限。但營銷者的視野根本不在時代廣場的一畝三分地,而在於國內各大媒體渠道的曝光。
  • 盤點近年來優秀危機公關案例(下)
    上回小編盤點了與產品質量有關的企業危機公關案例,但像上篇小編所說的,負面危機不止一類。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企業形象類的危機公關成功案例,以供參考。 第一、由高層星巴克CEO親自參與危機公關,上門道歉並與當事人順利和解。這一點,尤其在中國是罕見的。當負面危機出現時,中國的企業傾向於由公關負責人出面應對,公司CEO發文回應已是少見,更不用說親自上門。在公眾認知中,出面回應的人身份越高,企業對此事越重視,也就越能感受到誠意。
  • 2020上半年品牌公關事件回顧,我總結了五個關鍵詞
    也有一些品牌能夠主動出擊,通過借勢進行企業形象公關,為自己贏得正面的輿論支持。當然,還有一些品牌,因為公關失當,丟了人心。所以,整個2020年的上半年,品牌公關還是非常精彩的。今天我就用「自黑」「借勢」「真誠」「沉默」「強硬」五個關鍵詞,幫大家回顧一下。
  • 盤點近年來優秀危機公關案例(上)
    近些年各類企業危機負面事件層出不窮,網友吐槽危機公關已成習慣。去年有萬豪酒店事件、「華大癌變門」、滴滴事件、「自如」事件當然還有D&G的「NOT ME」危機公關,今年也有權健、波音、咪蒙紛紛遭殃。公關危機曝出得越來越頻繁,而網絡輿情的影響也愈加嚴重。
  • 為了成為餐飲業的「網際網路公司」,星巴克都做了什麼?
    我們很早就開始說,星巴克是最懂網際網路的科技公司。1999 年,時任星巴克 CEO 霍華德 · 舒爾茨宣布,星巴克正式從一家賣咖啡的公司轉型成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推出門戶網站和在線購物平臺。2009 年,星巴克正式推出手機移動端 app,並逐漸加入行動支付、點外賣、叫車等多樣功能。
  • 被粉絲、MCN、創意工作室多維取代後,傳統公關大勢已去嗎?
    2016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公共關係本科、碩士專業取消以及2017年大理大學公共關係專業停招引發了教育界、公關界專家的爭議。全媒派往期文章《網際網路「公關車禍」頻出?《粉絲即經紀:宣傳/運營/危機公關...飯圈的能量遠比你想像的強大》一文曾用網際網路運營類比飯圈的日常運作,內容、用戶、活動運營的分工實屬「業內」常態,偶爾還會時不時地進行危機公關維護偶像的形象。
  • 「趕超」星巴克的網紅咖啡,銷量一年翻10倍背後有哪些「人性秘密」?
    像耐克的對勾代表「反叛」、可口可樂的紅色代表「活力」一樣,三頓半的包裝則向用戶強調著自己的「精品」。3)細節滿滿的品牌宣傳除了品牌形象和品牌符號,三頓半的推廣方式也算是咖啡界獨一份的了。比如 niko and…(某日本小資品牌)在國內的唯一旗艦店,以及一些小眾咖啡廳。這一套操作下來,「三頓半咖啡 =小資生活」的印象已經產生。可以說,三頓半賣的不僅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小資生活怎麼能嫌貴呢對不對,小資生活本來就是有點貴的。
  • 海外新品牌需要做公關嗎?其實搞懂公關的本質更為重要
    感謝主辦單位邀請,讓十多年來未曾停下工作的我,能有機會沉澱及重新抽絲剝繭「公關」在現今快速變化、虛實融合的年代,它的意義、功能與價值。因此,我截取當天分享內容中,幾個看法與原則,在此整理成一篇參考文,希望能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 1.避免走錯方向,需先搞懂「什麼是公關?」
  • 文章頻道 - 2019年十佳公關創意傳播
    一、滴滴辦了場「吐槽大會」這是我個人在今年最喜歡的公關創意。滴滴在2017年面臨了幾次極大的危機,如果你細心觀察,足以看見滴滴在公關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高層開始更重視公關的作用了。這是這個時代的公關需要的基本素質。social形式的傳播是公關最好的武器。在這個案例中,僅僅一箱榨菜的成本,讓涪陵榨菜收穫了千萬級別的正面曝光和傳播,這是多少篇新聞稿都換不來的。三、上海垃圾分類後的科洛娜你很難預料「危機」會從哪個方向朝你走來,可能是一紙「垃圾分類」的政策。
  • 星巴克案例:用內容和創意傳播品牌文化
    於是與大學生們合作開啟了一個超有愛的「星巴克杯DIY隨身花園」行動,相當於一個防汙染的公益活動,這引起了全球消費者們對品牌的關注與好感。星巴克在Instagram, Pinterest ,以及Twitter上都建立了相關的活動聚集地,網友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到主辦方,最終由星巴克還會選出優勝者。這場活動最有成效的地方在於,讓塗鴉成為了星巴克的一種「文化」,在比賽之外,它也可以被延續下去,並且形成可觀的內容,最終的作品,都會在星巴克的Pinterest主頁中呈現。
  • 上海女公關鄙視鏈
    但無論哪家餐廳的照片,都敵不過一種朋友圈——一桌家宴和背景裡的房子。 是的,真正統治鄙視鏈的人,是在上海有家的人。有家的人,不用在朋友圈裡活給別人看了,所有人都發自心底裡羨慕她們。做高端鐘錶和珠寶的全部是老牌奢侈品,品牌歷史和制表工藝拿出來,能把所有人震住。客戶喜歡「璀璨閃耀」、「奪目光輝」這些形容詞,公關姑娘只能一次次在微信上求大V們再改一版,再改最後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