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事件:一場不需要危機公關的危機公關

2020-12-11 梅花網

  本來是星巴克們的危機,但卻不見星巴克們做什麼危機管理,這是個很奇葩的傳播現象。

  在」星巴克」事件中,恐怕沒有誰比Jason Lee更開心的了。估計這位路透社駐華記者自己都沒想到,投給《大西洋月刊》的稿件竟然在網絡上掀起這麼大的波瀾。帝國主義再一次成功的挑戰了中國媒體的智商,也再一次成功地挑起了中國網民的口水戰。

  10月21日,星巴克中國在微博上發表文字:Less Monday, More Coffee,頗有些坦然、愜意和不屑一顧。但配圖很曖昧,被網友強行賦予各種陰險的解讀。次日,星巴克在微博上對前日圖片進行了澄清,表示無意之舉,並刪除了微博。

  這可能是中國新聞史上很有意思的一段插曲。原因在於,這麼多年,央視的記者和編輯們堅持不懈一如既往地為娛樂節目的多樣化努力著、付出著,而毫不計較個人的名譽得失。這必須值得我們敬佩。

  2007年,央視的「青年學者」芮成鋼率領一眾不諳世事的網友們高呼星巴克滾出故宮——雖然他經常自稱美國總統柯林頓和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的朋友;2012年央視三一五晚會爆料麥當勞[微博]操作不符合衛生流程,不料網友卻大讚麥當勞的質量標準,並成就了麥當勞的道歉信一夜成名;2013年央視三一五惡評蘋果手機,無意中卻捅出8點20的笑話,讓觀眾深度質疑其「有組織、有預謀」的行動;這次再指責星巴克在中國賣高價歧視中國消費者,再被星巴克戲耍,讓網友指其「該管的不管」,更成為外媒和其他媒體同行的笑柄。

  更諷刺的是,在央視、人民日報微博等小夥伴對星巴克連篇累牘地批判後,星巴克的股票在22日微漲0.73%,達到79.31美元。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年三一五蘋果被咬後次日股票也應聲而漲的喜人景象。惹得很多公關人很心癢,盼星星盼月亮盼央視爆料一下自己所在的企業,不枉公關生涯。

  本來是星巴克們的危機,但卻不見星巴克們做什麼危機管理,這是個很奇葩的傳播現象。問題在哪裡,在哪裡,在哪裡?

  關於對星巴克報導的論點、論據、邏輯、事實考證以及經濟學角度的分析等,不想做太多的評價。我只想談些個人很片面的感受,權做對這個傳播事件的記錄和觀察,並試圖解析社交媒體時代,一場不需要危機公關的公關。

  所謂危機公關,從最簡單意義上說是要理論一下誰對誰錯(注意,我是說「從最簡單意義上說」)。換句話說,是邏輯上的較量。涉事一方要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媒體和公眾針對的就是其在邏輯上出現的漏洞。這也是為什麼企業在處理危機時,內部協調的第一步就是要核實事實信息,也必須要有法律事務部門的參與。

  事實,nothing but truth,是一切危機處理的基礎和起點。基於事實有條理地整理出完整的邏輯,是公關人員在處理危機時最基本的素質。央視對星巴克賣高價的報導,出的問題就在於事實上的偏離與邏輯上的偷換概念,包括可比價格因素的問題、物流成本和商業成本、市場經濟中的商品定價的問題等等。危機公關中,最怕的就是背離常識和事實,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危機公關不能背離情感,不能背離同理心。事實是冷冰冰的、客觀的。而涉事一方在危機中表達出來的真誠、坦率、同情、歉疚、理解等等情感,會影響人們判斷到底「你是站在哪一邊」的。

  有時候,即便事實、邏輯都沒有問題,但表達出來的態度會迅速激化矛盾,把公眾轉化為自己的敵人。作為國家級電視臺,央視對星巴克的詰問和非難,本身就會被視為媒體對企業高高在上的審判。

  更要命的是,價格問題在房價高企、油價高漲的今天本身就是個敏感問題,放著與公眾的生活更密切相關的房價、油價、菜價不去調查,而消耗大量的報導資源在一杯咖啡上,對於很多公眾而言,在情感上是說不過去的(請注意,我並不是說央視報導這事兒不對)。這種被央視「忽視」的弱勢心理自然把公眾推向了星巴克。

  第三,社交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權威進一步喪失。我們做社交媒體監測和分析時,經常用一個關鍵數據是BuzzVolume,就是「聲量」,指某個關鍵詞在社交媒體上在某個固定時段呈現出來的數量。很多做網絡營銷的公司也經常拿這個數值忽悠甲方。

  儘管這只是量化數據,無法體現內容的正負,但嚴酷的現實是,社交媒體上有時候的確就是以量取勝。所以很多時候,企業在網絡公關危機中死的很慘,儘管企業並不一定真的有過錯,或者過錯真的那麼嚴重,但對方聲量高、更會忽悠和引導、或者動用水軍造成輿論假象,亂拳打死老師傅。

  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中的公民社會,既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也是現實社會的鏡像——很多時候,現實社會主張的,網絡空間就會反對;現實社會反對的,網絡空間就會認同。很自然,那些權威媒體,自然被網民戲謔、詬病、嘲諷、謾罵。所以,那些傳統的「權威媒體」,在網絡空間口誅筆伐時,更要小心謹慎,字斟句酌,否則必然適得其反。

  最重要的是,在社交媒體時代,時刻記得誰是你的聽眾,誰是你公關的對象!企業也好,媒體也好,固然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或可互不相讓(類似農夫山泉和《京華時報[微博]》之爭)。正是這樣,夾在中間的「無意識」的公眾最終會根據事實、情感(同理心)等因素決定輿論倒向哪一邊。

  所以,在網絡時代,危機公關不要試圖動用各種力量去擺平對手,因為對手在輿論壓力下一般不會輕易選擇退讓;而向公眾澄清事實、表達真摯情感,獲得公眾的理解、體諒和支持,才是正解。團結可以團結的公眾輿論,讓輿論為你說話,是最有力的回擊。社交媒體的發展,使企業擁有了自己發聲的平臺,這是企業最大的機會,不怕企業不用,就怕企業不會用。

  咦,說了半天,發現這些都是在評價央視,而不是評論星巴克——因為我實在看不到星巴克還需要做什麼,因為該說的公眾都已經替它說了,星巴克能做的就是不要得瑟,服務好消費者。

  而反過來看央視,報導中的事實基礎本身就有硬傷、批評性質疑性的口吻趾高氣揚,殊不知在網絡空間央視的權威早已蕩然無存,而又沒有很好地捕捉公眾的心理為自己的報導背書,基本上需要巧妙把握的公共技巧都牢牢地忘記了。不過好在央視就是央視,央視不需要危機公關。

  所以,充其量,這是一場不需要危機公關的危機公關。

消息源:新浪財經
作者:馮小魚

相關焦點

  • 成功的危機公關案例
    在事件爆發三個小時左右,海底撈給出了一個堪稱企業危機公關範本的案例,業內人士將海底撈的危機公關策略概括為:鍋我背、錯我改、員工我養。 需要指出的是,速度第一原則,不僅僅是指企業的反饋要及時,更重要的是,企業發現危機之後要第一時間組織相關人力,第一時間核實相關信息,第一時間策劃危機公關方案,第一時間給出回應。表面上看,海底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了道歉聲明看似尋常,其實不然,這種速度反映了海底撈在應對危機時的系統應對能力,這一點對所有餐飲企業乃至所有行業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盤點近年來優秀危機公關案例(上)
    近些年各類企業危機負面事件層出不窮,網友吐槽危機公關已成習慣。去年有萬豪酒店事件、「華大癌變門」、滴滴事件、「自如」事件當然還有D&G的「NOT ME」危機公關,今年也有權健、波音、咪蒙紛紛遭殃。公關危機曝出得越來越頻繁,而網絡輿情的影響也愈加嚴重。
  • 「案例」星巴克將危機公關直接變成品牌營銷
    導讀:危機源於種族歧視!星巴克今年真是風波不斷,才扛過了致癌謠言,又迎來種族歧視風波。4月18日,星巴克突然發布消息:將關閉全美約8000店面進行「反種族歧視」培訓。原來,在當地時間4月12日,兩名黑人在費城的一家星巴克想借用一下洗手間,結果遭到拒絕。而該店經理發現兩位黑人並沒有在店裡進行消費又不肯離開,直接報jing抓人了。這件事情引起了美國民眾的抗議,網友們也對此事紛紛表示不滿,認為如果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兩位白人女性,結果一定會截然不同。
  • 盤點近年來優秀危機公關案例(下)
    危機公關結果:  種族歧視在美國是相當危險和敏感的負面危機,然而此次事件,星巴克最終安全過關。相反的例子,例如2018年京東售假事件、滴滴事件,很大部分被詬病的是其公司高層領導人遲遲不出面應對。此外,與當事人達成和解也是此次星巴克能迅速解決危機的關鍵。事件本身始終是個案,且並不會影響公司整體的銷售(這與今年上半年奔馳事件不同),迅速達成和解能讓借題聲討的一部分網友缺乏立場。 第二、主動付出清晰明確的成本獲取公眾的信心。
  • 公關危機管理的十三條黃金法則
    任何企業都逃脫不了在某一時刻面臨某種公共關係危機,而你的回應方式可能會給您帶來形象提升或是你品牌的嚴重損害,甚至對業務也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現今時代,負面新聞一旦傳播出去,組織就需要做好準備,利用所有可用的平臺快速有效地應對任何公關危機。
  • 2020年度十大危機公關事件盤點
    騰訊也在2020年的上下半年,各經歷了兩次危機,而且相隔只有2個月不到,一次是《背水一戰》文章刷屏,另一次是和「老乾媽」的廣告糾紛,業界稱其為「逗鵝冤」。兩次危機事件,騰訊公關均使出了一招必殺技:賣萌式自黑。騰訊公關把這種「憨厚」的人設形象,巧妙地植入到了回應的圖文中,刻意迴避了一本正經寫危機公關聲明的套路。
  • 公關知識:危機公關處理態度決定公關危機成敗
    面對危機公關時,當事人態度取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又有哪些態度和注意事項呢?小編來分析一下1,反映快慢是一種態度,可翻譯為:對用戶利益在乎不在乎,公司行事作風是積極還是慵懶,散漫。3,真實闡述事情原委是一種態度,網絡公關這背後是真誠與否的問題,比如滴滴打人事件中,滴滴公布了乘客司機雙方的溝通記錄,把評判權交給公眾,很多時候,歪曲假意,謠言止於事實。
  • 論危機公關策劃的基本思路
    >——兼分析兩則危機公關策劃案例 中國營銷傳播網, 2001-05-30, 作者: 胡安水, 訪問人數: 33569     眾所周知,對危機事件的公關處理主要有兩個方面廣義地講,危機公關是指從公共關係角度對危機的預防、控制和處理。本文並不力求對危機公關的方方面面進行全面論述,而只是對危機事件發生後的公關處理進行探討。本文試圖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從邏輯上說明解決危機公關策劃的基本思路。  本文所談危機公關策劃的基本思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明確問題,包括問題的提出、闡釋和分析;二解決問題,即如何緊緊圍繞問題來策劃,提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 莫雷事件:教科書級的危機公關負面案例
    」 二、品牌危機公關的啟示作為一名市場人,七哥從「莫雷事件」聯想到了品牌危機。然而,作為世界頂級的籃球聯盟,卻並未表現出與之相匹配的危機應對策略。如果「莫雷們」不真心誠意的悔過與道歉,那麼全球久負盛名的美國4A廣告公司,這次也沒法給他們公關「洗白」。
  • 粉絲是品牌真正的護城河,有一種危機公關叫「星巴克」
    有一種危機公關叫「星巴克」而就在中國本土品牌面對危機節節敗退之際,一個跨國品牌卻以接近完勝的戰績給我們上了一課,它就是星巴克。在民族情緒的裹挾下,星巴克在社交媒體很快淪陷。很多人都以為星巴克要倒黴了,可隨後這一事件竟奇蹟般地發生了180度大逆轉,星巴克的聲援帖如潮水般洶湧而至:「我覺得吧,只要星巴克不逼著我每晚七點喝一杯他們家咖啡,他愛賣多貴都行,嫌貴不喝就是了。」「很正常,說明星巴克在中國的營銷很成功,這個案例和哈根達斯有些類似。
  • 2019年度7大危機公關事件盤點
    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來的危機公關事件奔馳漏油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陝西西安一女子花66萬在西安「利之星」買了一輛奔馳,提車當天開出一公裡發動機就開始漏油,經過15天的耐心交涉,回應卻從退款、換車,變成
  • 十大危機公關排行榜
    環球在線消息:危機事件就像一個"照妖鏡",它折射出不同跨國公司的公關處理能力。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危機」,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這些公司的信任感。中國人對國內公司以及跨國公司的危機公關事件已見怪不怪,屈指一數,至少就有肯德基和麥當勞的蘇丹紅和禽流感事件、杜邦的特氟隆事件、聯合利華立頓紅茶事件以及寶潔的SK-Ⅱ事件以及高露潔的牙膏致癌事件等等。危機事件就像一個照妖鏡,它折射出不同跨國公司的公關處理能力。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危機」,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這些公司的信任感。
  • 上海檸檬公關:危機公關處理有兩種主要方式
    危機公關有兩種主要方式:一個是傳統的公共關係,一個是網絡公共關係就像危機事件的擴大離不開媒體一樣,危機公關的實施也需要依靠媒體。因為公司危機事件的「澄清」和「糾正」只能通過媒體向公眾公開,並且有可能扭轉不利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巧妙運用溝通技巧將在危機事件的順利恢復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面對謠言刷屏,星巴克的危機公關為何如此輕鬆?
    面對謠言刷屏,星巴克啟動了危機公關,大叔看到,它就做了以下2步: 1、舉報造謠的微信帳號。這個非常關鍵,因為它是謠言的源頭。 星巴克的做法就是自己不發表態度,而藉助行業協會的聲明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一做法顯然是奏效的,可以避開品牌永遠是基於自身利益說話的質疑。當然,這個聲明還明確傳遞了幾個信息: 1、這事不是星巴克一家,是全咖啡行業,協會會提起上訴; 2、咖啡到底健康不健康,你心裡沒譜嗎?這個判決就是一個笑話!
  • 劉強東事件啟示,把「引導輿論」當成危機公關,這是本末倒置
    因此企業頭號人物的輿情事件,尤其是涉案事件會對他所在的企業帶來多重風險,比如財務風險、企業品牌風險、個人聲譽風險、關係風險、政治風險乃至倒閉風險。比如,對於那些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一言堂型的、家長制的企業而言,一旦企業領導人長期坐牢,企業前途危在旦夕。
  • 有哪些經典的危機公關失敗案例?
    在D&G辱華事件中,其品牌的危機公關主要犯了以下大錯:1. 對於辱華的質疑沒有明確回應,處理的態度不明確,敷衍消費者。2. 沒有立即道歉,反而坐實辱華行為,對中國的消費者極度不尊重。3. 事後取消時裝秀、道歉,已經為時已晚,毫無作用。
  • 湖北茶麵臨疫情「大考」,需要「危機公關」
    隨著我們取得阻擊戰最終勝利的形勢逐步明朗,為湖北茶開展一場「危機公關」的時機成熟了。 因此,策劃和開展一場科學的危機公關勢在必行。 3月18日,在茶媒聯盟支持下,湖北茶企業在全國開展了一場「喝彩湖北茶」的大型公益直播活動。不僅帶動了500多萬人線上參與、影響了100多萬元的銷售交易,還為湖北茶的市場恢復和危機公關拉開了序幕。
  • 「公關危機方法」品牌危機公關策略分析,品牌危機管理的正確方法
    網際網路使企業危機公關的難度大大增加,而企業負面危機也更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小編今天和大家討論一下品牌危機公關策略分析,面對負面危機給企業品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如何正確展開品牌危機公關是非常有必要的,最終的目的都是避免危機給企業品牌帶來的損失,讓企業從陰影裡走出來,甚至得到更好的發展。
  • D&G事件,看他們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拙劣的品牌危機公關表現
    卻因為一場突發性事件活生生把這場盛會給攪黃,當晚被宣布取消。危機並沒有因時裝秀的取消而停止,由於D&G創始人Gabbana兼設計師和D&G的官方,都沒有從品牌的專業角度看待和處理這件事,致使事件還在持續發酵。最後一定對這個義大利時尚品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品牌危機事件。
  • 農夫山泉——反思「中國式的公關危機」
    隨著國內越來越多「食品危機」事件的爆發,讓我們越來越有這樣的感慨,國內的危機事件應該歸類於「中國式的公關危機」。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有二:第一,危機好象是被策劃出來;第二,危機解決往往更具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