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北京摺疊》裡有一句話:不同的階層之間互相無法聯繫。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卻只能在不同的時間出來活動,因而在空間上永遠無法相逢。
那麼,現實世界呢?
一個甘肅大山深處的小女孩,上學需要走十幾裡盤山公路;一個湖北鹹寧的高中男生,為了上大學三次參加高考;一個嚮往自由的北京都市女孩,高中選擇了主動退學,一邊開咖啡廳一邊追求自己的留學夢。
如果不是紀錄片《出·路》,這三個孩子的人生永遠不會發生交集。鄭瓊導演跟拍了他們3個6年,忠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曆程和重要的人生選擇。
第一個女孩叫馬百娟,2009年,11歲的馬百娟在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學校裡只有一位校長和一名老師,分別教一、二年級。學校裡只有五個學生,馬百娟是年齡最大的。
馬百娟的父親60歲,母親患有智力障礙,她的的大哥14歲就外出打工賺錢,父親覺得:"上學也是打工,不上學也是打工,那為什麼要上學?"
多虧校長几番上門勸說,馬百娟10歲時,才第一次踏進校門。
馬百娟相信,上學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她坐在高高的土坡上,用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自己寫的作文,這也是她對自己未來的幻想:
"我要去北京讀大學,然後給別人打工,每個月掙一千塊錢,給我家買些面,家裡的面不夠吃,再買一些油……"
第二個孩子叫徐佳,出生在湖北一個小鎮。徐佳爸爸是農民工,因為外出打工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最大的願望就是徐佳能考上大學,擺脫父輩的生活。
徐佳爸爸曾說:"就是爬在地上也要將孩子送進大學",遺憾的是父親沒有看到徐佳上大學就去世了。
父親去世後,考進大學,成了徐佳唯一的目標。
徐佳說,"三年的復讀、父親的遺願、母親的期望、生活的艱辛帶給他很大壓力,壓力最大的時候根本沒法做題目,考試的時候手會發抖"。母親說,"反正已經成這個樣子了,也不差這一年了,那就再賭一年吧"。
後來徐佳終於考上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大學,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鄭瓊導演說"她與馬百娟和徐佳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和空間裡面",從小讀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中學。馬百娟做夢想去的北京,17歲的袁晗寒輕而易舉地放棄了。
袁晗寒說,她"沒有想過以後要生活在哪一個階層,不被餓死就行了,而沒有人會被餓死,除非是自己想餓死"。
在父母的支持下,袁晗寒在南鑼鼓巷開了一個小酒吧,而毫無疑問的,酒吧沒過多久就倒閉了。
問媽媽為什麼要給2萬,讓她去做一件打水漂的事,"就當交學費了。"對於袁晗寒的媽媽來說,愛好大過一切。
2012年
2012年,導演組第二次拍攝,馬百娟全家搬到了寧夏,搬到寧夏的第二年,14歲的馬百娟退學了。大哥說:"她腦筋太慢,學不進去。"
面對鏡頭,馬百娟不再有笑容,只願意給一個背影。
輟學後的馬百娟開始找工作,但是一無所獲。她跟著拍攝組回酒店,想在酒店找一份工作。
她問前臺:"你們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前臺的姑娘說:"一千塊。"馬百娟倒吸了一口氣,羨慕又期待,這正她作文裡的夢想。
但,最終馬百娟還是沒有找到工作。酒店經理對她說:"你目前的狀況,可能洗碗都沒人要。"
2012年,22歲的徐佳也開始找工作,找工作的過程十分艱辛。但最終他也找到了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還和他相戀四年的女友結婚了,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2012年的袁晗寒,在德國杜塞道夫就讀藝術方向的碩士。全世界頂級學者藝術家來這裡講學、開講座。
很多時間,她會去魏瑪和朋友玩,對著歌德和席勒的雕塑,講著漫無邊際的話。
2015年
時間來到2015年,這一年,攝製組聯繫不到馬百娟了。
她的父親對節目組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孩子了"。拒絕拍攝,攝製組幾經交涉,父親說:"兩萬塊,繼續拍"。
馬百娟找不到出路。她只能終日跟同齡人在院子裡曬太陽、閒聊。院子裡,比她大不了兩歲的嫂子們,正在比較誰的孕肚更大。16歲的馬娟,嫁給了表哥。
2015年的袁晗寒在北京註冊了自己的藝術品投資公司。像當初的酒吧一樣,家裡人並沒有指望她有多成功,只要她喜歡就好。
2015年的徐佳,還在當初的電力公司工作。現如今,他在武漢有了房,有了車,終於在武漢站穩了腳跟,總算擠進了城市中產的隊伍,足以讓母親在村裡人面前挺直腰板。
寒門再難出貴子,出生決定未來?
紀錄片到2015年就結束了,故事並沒有結局。但結局也許從他們出生那一刻,就已經寫好。
出生,為什麼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袁晗寒的母親永遠覺得袁晗寒是一個"天才少女",她支持袁晗寒的所有想法、每一次嘗試。徐佳的父母是第一代走出去的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以後,他們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所以徐佳復讀了三年。而馬百娟的父親,這輩子沒有離開過土地,他覺得"上學也是打工,不上學也一樣打工"。他說:"以後女娃娃就是找對象,靠女婿,就是這麼個出路,再沒有別的出路。"
跟馬百娟相比,徐佳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還可以奔跑,而馬百娟,連跑的權利都沒有。我覺得這個紀錄片反映的不止階層之間的差距,還有一個更赤裸裸的殘酷現實:一個父母無論有無文化,眼界真的很重要。因為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觀念和格局。
你放任孩子玩的時候,別人家的父母帶著孩子上興趣班;你放任孩子玩手機,ipad時,別人家的孩子已看完上百本的書籍......
如果自己就只有眼前的苟且,那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又詩和遠方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優秀的孩子,都喜歡歷史
曹婧怡,2018年考出713分驚人成績的北京高考狀元,她從小就是一枚"歷史迷",在歷史知識的滋養下,她的語文,地理成績都是特別優異。特別是辯證的歷史觀,讓她習慣用辯證的思維去寫作文,每次幾乎都是滿分!
楊晨煜,廣西高考歷史最高分,理工生,卻被清華大學錄取,他從小最喜歡三國的歷史:他說學習累的時候,我就看看歷史知識,這樣能讓我放鬆,又拓展了我的思維。
但總有些給自己找藉口的家長說:孩子那麼小,學歷史能學明白嗎?
康熙皇帝曾經就說:人在幼稚時,精神專一通力。
所以家長,您可千萬別小看您孩子的能力。兒童時期是人一生當中這個記憶力最好的時期。這個時期,多給孩子灌輸歷史知識,可以開拓他的思維,思路決定出路。
《百家講壇》有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主講人叫魏新,他的講述幽默獨特,很多枯燥的歷史在他的口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故事,哪怕小孩子也會聽的如痴如醉。
他也專門編寫了一套專門給兒童看的世界史,名叫《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這本書以全景圖的形式闡述歷史,輔以地圖,讓孩子很清晰很直觀地學習世界歷史。6-12歲的孩子都可以看。
書中有精美細緻的全景圖畫,一頁又一頁,猶如在看一張張全景歷史時代的縮影照片。人物形象逼真,色澤柔和,在視覺上對於孩子的衝擊不亞於內容的本身。
兩冊書共100餘幅跨頁全景圖,"全景畫卷+圖解"的講述方式,將世界歷史風貌進行了直觀的展示。對他們理解相關歷史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還附贈60節音頻歷史故事,不僅能夠讀,還能當睡前當故事聽。
這套書原價316,現在兩冊168元。家長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願你的孩子,從小就擁有更大的眼界和胸懷世界的大格局,在起跑線上,領先於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