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2020-12-15 今人大力說古史

「好好讀書才是你的出路!」 「考個好大學才是你的出路!」 這是爸媽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

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

《出·路》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城市,不同階層的年輕人,6年的成長經歷和重要的人生選擇。

來自甘肅大山深處的馬百娟

來自中國西部甘肅的馬百娟,12歲,在野鵲溝小學上二年級,學校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雖然條件艱苦,但是馬百娟充滿了喜悅,因為她喜歡上學。

她希望長大後能去北京上大學,然後大學畢業後去打工掙錢,她的夢想是將來一個月掙一千元,給家裡買面和打井,因為她家面不夠吃,水不夠喝。

鹹寧復讀生徐佳

第二個孩子叫徐佳,是鹹寧的一名高中復讀生,拍攝的時候,19歲的他正經歷著第三次復讀。

他的父親是一名農民工,從小吃夠了沒文化的虧。所以他父親一直想讓徐佳上大學,哪怕在臨終的時候也要拉著妻子囑咐:"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後來徐佳刻苦學習,終於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北京女孩袁晗寒

來自北京的袁晗寒,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小上得是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拍攝時她17歲,但是卻退學在家。除了看書看碟就是睡覺,百無聊賴,為了對抗無聊,決定在鼓樓胡同開一間酒吧,酒吧開張後客人寥寥,三個月後毫不意外地關張了。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這就是三個孩子人生的上半場,然後三年後,他們的人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甘肅女孩馬百娟因為學習跟不上,就退學了。在父親女娃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讀一點兒,夠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幹也幹不成,這些觀念的影響下,馬百娟嫁給了表哥,沒事就在村裡曬太陽。過起了一眼就可以看到盡頭的人生。

徐佳畢業後因為學歷不是很高,在找工作的時候處處受阻,不過幸運的是找了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而且還和相戀了4年的女友結婚了。

袁晗寒在四處奔波之後,去了德國,還考上了心儀的藝術學校,15年回國實習,在北京註冊了她的藝術投資公司。

袁晗寒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成長,願意拿2萬塊錢"打水漂",為的就是增加孩子的眼界,權當"教育費"了;

徐佳的父母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知道一定要讓孩子考大學,才能改變命運;

馬百娟的父親十分迂腐,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找個好男人嫁了才是王道,所以她只能接受命運的殘酷。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們證明: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實是父母的見識、觀念和格局。如果你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又怎麼期盼孩子有詩和遠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許多優秀的孩子,都喜歡讀書

福建高考狀元黃亦陳,就是個小「歷史迷」,你隨便問她歷史事件,她都能信手拈來,對答如流。這個小小的愛好,讓她思路開闊,不僅成績好,聊起天就能感受到她的知識面。

楊晨煜,廣西高考歷史最高分,理工生,卻被清華大學錄取,他從小最喜歡三國的歷史:他說學習累的時候,我就看看歷史知識,這樣能讓我放鬆,又拓展了我的思維。

從小讀世界歷史長大的孩子,眼界和格局比其他孩子會高很多

從小喜歡讀歷史的孩子常常勝人一籌。不光因為他們了解比別的孩子更多的,自己生命體驗之外的東西,更因為歷史能輔助孩子建立一個反觀自己的參照系。當然這可能是無意識的。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些書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歷史。了解得多,才能表達得多。

從小接觸歷史,等孩子在上學寫作文的時候,頭腦裡是自帶經典案例的;不必苦苦湊字數,不必硬著頭皮去翻什麼素材書。

當孩子聽熟了這些歷史故事,以後絕不會怕歷史課本中繁多的陌生名字,因為那都是他熟悉的記憶。

中國復旦大學著名歷史教授唐世平,就曾寫過文章呼籲多講世界史,「我們應該對孩子少講一點中國歷史,多講世界史。 」

其實經常有家長讓我推薦一些歷史讀物,但是不是我不推薦,而是符合要求的實在是鳳毛麟角。

直到一年前,我偶然聽說《百家講壇》特別受歡迎的主講人魏新,正著手編寫一套專門寫給兒童看的世界史。

名叫《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這本書以全景圖的形式闡述歷史,輔以地圖,讓孩子很清晰很直觀地學習世界歷史。6-12歲的孩子都可以看。

說實話,一翻開我就被震撼了!數百張恢弘大氣的全景圖畫,每翻開一頁,就像看到了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6張全景圖,77張手繪圖,一眼就能看懂中國與世界的歷史。比起乾巴巴的文字,圖片更有助於理解和記憶,這本書採用了大量的手繪圖還原當時的場景,一眼就能看懂。

這套書延續了魏新老師輕鬆講歷史的風格,同時又跟課本知識結合得非常緊密。

兩冊書共100餘幅跨頁全景圖,「全景畫卷+圖解」的講述方式,將世界歷史風貌進行了直觀的展示。

語言淺顯,歷史知識深入淺出,小學生也能讀懂。

用地圖的縱橫交錯,同一時空對比的方式講述歷史,孩子學起來很直觀,想看不懂都難。

書籍的最後,還總結歸納了世界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築,對開闊孩子眼界,培養博古通今的氣質,都很有幫助。

同時這套書也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孟慶龍、張煒兩位專家的權威審定;確保內容準確,真實客觀。

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興趣、眼光和格局,不如就從這套超震撼的「歷史大片」繪本開始!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望子成龍,是多少父母真實的心境?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多半在出生時就被決定了?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它用時6年,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讓大眾看到了社會的殘酷、人生的殘酷。這部紀錄片叫《出路》,從2009年拍攝到2015年,一共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部耗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出路》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由於家庭環境、父母對教育看法的不同,3個孩子一出生就走在了不同的人生軌跡,3個孩子也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為自己尋找未來的出路。
  • 一部紀錄片歷時六年揭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大格局的孩子
    我國有部紀錄片,名字是《出路》,它歷時六年時間,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殘酷現實。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12歲的馬百娟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鵲溝村的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她是全校年齡最大的學生,即使這是一所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的學校。
  • 三個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曆程,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是沒「出路」
    前段時間《出路》這部紀錄片受到廣泛網友的關注。在這部紀錄片中,講述了三個孩子因為出身的不同,所經歷的生活也不同。從學習階段到長大成人,步入社會的故事。
  • 一部紀錄片揭露人生的殘酷:父母無論有無文化,眼界真的很重要
    那麼,現實世界呢?在父母的支持下,袁晗寒在南鑼鼓巷開了一個小酒吧,而毫無疑問的,酒吧沒過多久就倒閉了。問媽媽為什麼要給2萬,讓她去做一件打水漂的事,"就當交學費了。"對於袁晗寒的媽媽來說,愛好大過一切。
  • 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很現實!出生就決定了一生的階層
    《出路》是導演鄭瓊從2009年開始,耗時7年,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一、片中三個孩子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1.其實,這個世界是很現實的,過去的幾篇文章中,我始終在講述有關於遺傳、關於原生家庭對自己未來發展影響的話題。也許,這樣的詞彙在很多人看來並不被接受。但是,有些很殘酷、很現實的東西,我們是不得不去面對的。在《基因,不平等的遺傳》一書中曾有記載,人類基因是會遺傳的。
  • 有些孩子的《出路》,都被父母堵死了
    時光變遷,又一個五年過去了,馬百娟過得好嗎,她的出路在哪裡?1、山溝姑娘和北京少女的鴻溝鄭瓊導演拍《出路》這部紀錄片的緣起,是和一個北京少女的談話。兩個女孩從未見過對方,但她們之間的距離,比現實中還要遙遠。或者可以說,她們根本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
  •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兒?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隔著錢的距離。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認知。三個不同家庭孩子的出路多年以前,導演鄭瓊花了6年時間,跟拍三個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用一部紀錄片《出路》,記錄下了他們各自尋找出路的故事。
  • 9.1高分紀錄片《高考》真實記錄那段殘酷的高考歲月
    9.1高分紀錄片《高考》真實記錄那段殘酷的高考歲月。安徽大別山一個小鎮毛坦廠中學,一個高考復讀學校反映出了中國高考眾生相。高考的話題是如此的承重和複雜,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希望。那些無奈的、苦苦掙扎的孩子和家長們!
  • 這部國產優質紀錄片告訴你:跳出現有貧窮階層的出路在哪?
    電影海報和天生幸運的他不同,我們大部分人都出生於普通的家庭,擁有普通的天分,只能上一般的大學,從事一般的工作。想要跳脫你本來的階層,我們的出路在哪裡?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部紀錄片,也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紀錄片《出路》講述的是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間,三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從學校步入社會,在各自階層努力掙扎,尋找各自人生出口的故事。
  • 史上最恐怖紀錄片,你我都在參演
    今天這部紀錄片揭露了貧窮背後的真相,豆瓣9.1分。它已經在全球70家電視臺播出,觀看人數早達到5億人。疲憊生活沒有英雄夢想,窮人連生病都沒資格,這就是現實。公司安排王振祥去偏遠鄉鎮是因為:城裡人見識廣,沒那麼容易忽悠,窮人的錢更好騙。事實是,不止是眼界問題,貧窮還會使人智商降低。
  • 要走出去才知道好壞,《出路》:一部值得深思的紀錄片
    近段日子,每每站在學校門口,心中方方面面總會有些小感悟,但礙於沒有途徑抒發便一直擱置在一邊,直到近段日子看到紀錄片《出路》。六年跟拍,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海報上的這兩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從家到學校的路是13公裡,6個小時的路程,意味著馬白娟需要天沒亮就起床,趕往學校。哪怕村裡的小學,只有兩個老師五個學生,馬白娟也願意日復一日的去讀書。山裡的孩子太懂知識的重要性,從他們的眼裡能看出對知識最真誠的渴望。
  • 《出路》:窮人改變命運的辦法,比讀書更重要的是讀懂自己的心
    記錄片《出路》從三位身處不同社會階層的主人公角度來展開這個現實世界中所存在的種種殘酷遊戲,「優勝劣汰」始終都是這個遊戲的唯一規則,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似乎一切都是按照這個核心原則來運作,無論窮人,還是家境富裕的人,都依附於這種生存遊戲,各自帶著空洞的靈魂,拼了命地往更高層次的未知領域爬行,每個人都像熱鍋上的「蟻族」,試探著那一條可以穿透黑暗的縫隙,而後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出路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戳痛無數家庭: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高度
    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出路》,記錄了三個階層孩子的人生六年,看完只有那一句話: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人生有太多的選擇題,可是擺在孩子們眼前的,有時候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父母推薦的。父母的實力,似乎決定著孩子對選項的理解。
  • 孩子,我知道讀書苦,當你想放棄時,請看看這6部紀錄片
    紀錄片《零零後》中,池亦洋就是走曲線的那個人。起初的他簡直是傳統意義上的「問題」小孩:愛打人、成績差。在幼兒園,他一會挖地道、一會上樹、一會身披超人紅披風,拿著木棍對著小朋友大喊:「我要把你們打成肉泥」,沒人喜歡他甚至差點被開除。
  •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揭露人生殘酷真相:讀書苦,路卻最好走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高考》,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曾經央視拍過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就叫《高考》,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考生的掙扎,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急迫,以及諸多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的家庭。這是央視曾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高考紀錄片。
  • 後會無期:當理想破滅時,給理想找另外的出路
    相信大家之前都看過後會無期整部電影,現在就來重溫一下。這部電影是韓寒的第一部電影,當時拍出來之後,上映後大家都會知道是非常有深度的作品,雖然很多人都是衝著韓寒的名號去看的,看了之後確實覺得這部電影不錯,於是也是給予很高的評價的。
  • 十大考研沒出路的專業
    小編今天就帶你來抓緊看看到底是哪些沒出路的十大考研專業。1、市場營銷:內容專業空洞無物,浪費時間,上這種專業簡直是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市場營銷是一個殘酷的行業,一切以業績論英雄,招聘時許諾有豐厚的薪水,但是有前提的,那就完成多少任務量,完成了才能拿到理想中的薪水,完不成的,就有可能被淘汰。
  • 央視「名嘴」白巖松:窮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高考,字字珠璣!
    其中有一條答案:你的問題就是個笑話,你看農民工都比大學生掙得多;你看鄰居家姐姐嫁給富豪準備移民了,你看當個主播,每天在鏡頭前聊聊天月入數萬……高考沒考好,人生也是有出路的!但我想說一句,永遠不要拿你的人生去賭小概率……在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作為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學歷,沒有文化,沒有背景,進入社會後,你拿什麼去跟別人競爭?學一門技術?進廠打工?找一份工作「搬磚」?如果你將這些被迫謀生當成出路,那我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