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020-12-15 楊田說育兒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它用時6年,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讓大眾看到了社會的殘酷、人生的殘酷。

這部紀錄片叫《出路》,從2009年拍攝到2015年,一共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片子中的三個孩子雖然身處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背景,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夢想,都有著自己對於未來的暢想,都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12歲,是甘肅山溝溝裡的一個小姑娘。她家境貧困,全家一年的所有開銷不到50塊錢,每天的早餐只有簡單的白開水泡麵餅。她所在的小學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她是其中最大的孩子。

她喜歡讀書,她相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她的命運,她的夢想是去北京上大學,雖然她並不知道北京在哪裡。

第二個孩子叫徐佳,是鹹寧的一名高中復讀生,拍攝的時候,19歲的他正經歷著第三次復讀。

他的父親是一名農民工,從小吃夠了沒文化的虧。所以他父親一直想讓徐佳上大學,哪怕在臨終的時候也要拉著妻子囑咐:"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後來徐佳刻苦學習,終於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與馬百娟、徐佳不同,袁晗寒有著不錯的家庭環境,父母都是北京人,從小上得是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拍攝時17歲的她正從美院附中退學。退學後的她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大把的空閒時間。她當時還想做一些裝置,想排一個話劇,後來開了一個酒吧,但終究還是一事無成。

袁晗寒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後要生活在一個什麼階層,不餓死就行

這就是三個孩子人生的上半場,然後三年後,他們的人生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2年,當導演再次見到馬百娟的時候她已經退學了,此時的她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年的那份對於學習的渴望,15歲的她跑去陌生的城市裡找工作,但因為年齡的原因全被拒絕了。

當別人問起她"為什麼不上學了?",她沒有回答,只是尷尬的笑了笑。

她的如今境況,與她的家庭是分不開的,馬柏娟的父親認為女娃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幹也幹不成。從小身邊所有的人都在給她灌輸這樣的一個觀念:女人最終都要依靠老公

最終她的結局就是和她的遠房表哥結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徐佳第二次拍攝時,他已經快上大四了,也開始到處投簡歷,由於是非重點大學,他的工作也找得十分艱辛。最終他找到了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還和他相戀四年的女友結婚了,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袁晗寒在四處奔波之後,去了歐洲,還考上了心儀的藝術學校,15年回國實習,在北京註冊了她的藝術投資公司。

三個孩子中,袁晗寒身世最好,她的最終結局姑且不論。可是徐佳與馬百娟,他們同是小地方的人,也同樣有著悲慘的身世,可是最終的命運卻是天壤之別。這其中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格局是繞不開的原因

徐佳的父親沒有文化,但是他知道不能讓孩子也沒文化,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即使徐佳一再高考失利,也沒有讓徐佳放棄。

而馬百娟的父親卻是迂腐的觀念,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馬百娟有著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只能接受命運的殘酷。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他們不同的人生起點。有人說,這是個"拼爹"的時代!沒錯,確實如此。但是拼爹拼的不只是物質,還有。

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實是父母的見識、觀念和格局。

你帶著孩子打遊戲的時候,對方父母帶著孩子背唐詩宋詞;你帶著孩子吃各種垃圾食品的時候,對方父母帶著孩子學習怎麼做手工麵包;你家裡到處是手機平板電子玩具,而對方家裡隨處可見的是書籍……

如果你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又怎麼期盼孩子有詩和遠方?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許多優秀的孩子,都喜歡讀書

2018年高考713分的北京文科狀元曹婧怡,從小喜歡讀歷史。

她說:「歷史對我而言不只是開拓了視野,對我的學習幫助也很大。」

中國復旦大學著名歷史教授唐世平,寫過文章呼籲多講世界史,「我們應該對孩子少講一點中國歷史,多講世界史。 」

因為讀史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在真實的歷史中學會思考;他們會從時間觀、大局觀去看待問題,那些名垂青史的人會在無形中影響他的一生,讓他們從小做個有志氣、有智慧的人。

智慧和知識不同。只有當知識汲取到自己身上,變成自己的思想時,才變成智慧。學習歷史,就是把知識轉為智慧的過程。

愛讀歷史的孩子,表達自己觀點時可以旁徵博引。歷史不僅可以幫到孩子的讀寫能力,還可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讓他做出正確判斷,而不是情急之下拍腦袋。

學習是智取而非勇奪!智取,其實就是讓咱換個思路,別讓孩子乾巴巴的背書了,先用有趣的歷史故事做突破口,激發起孩子對歷史的興趣。

一年前,我偶然聽說《百家講壇》特別受歡迎的主講人魏新,正著手編寫一套專門寫給兒童看的世界史。

說實話,一翻開我就被震撼了!數百張恢弘大氣的全景圖畫,每翻開一頁,就像看到了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這套書在邏輯編排,脈絡劃分上就非常清晰,就算是小學生也能一目了然,看懂這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革。

孩子翻完整套書,就像是看了一部恢弘壯闊的歷史記錄片。

每個歷史階段,都會用「時間線」幫助孩子梳理這段時間裡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並且,在世界時間坐標上,也一併同軌記錄了中國的歷史事件。

6張全景圖,77張手繪圖,一眼就能看懂中國與世界的歷史。比起乾巴巴的文字,圖片更有助於理解和記憶,這本書採用了大量的手繪圖還原當時的場景,一眼就能看懂。

這套書延續了魏新老師輕鬆講歷史的風格,同時又跟課本知識結合得非常緊密。

兩冊書共100餘幅跨頁全景圖,「全景畫卷+圖解」的講述方式,將世界歷史風貌進行了直觀的展示。視覺上的震撼會留給孩子強烈的記憶,對他們理解相關歷史知識大有裨益。

語言淺顯,歷史知識深入淺出,小學生也能讀懂。

比如:尼羅河流域的人民有人在洗衣,有人在收割莎草,有人在販賣貨物……一派秩序井然、繁忙的景象。這樣孩子閱讀時就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想忘記都難。

各個國家的歷史演變都歷歷在目,標誌事件、代表人物等關鍵信息全都清晰記錄,配圖生動精彩,就像看電影大片一樣。

用地圖的縱橫交錯,同一時空對比的方式講述歷史,孩子學起來很直觀,想看不懂都難。

這套書也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孟慶龍、張煒兩位專家的權威審定;確保內容準確,真實客觀。

同時還附贈60節音頻歷史故事,不僅能夠讀,還能當睡前當故事聽。

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歡聽故事,你又抽不出空,就可以播放給他聽。

學歷史的孩子,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他們不會拘泥於頭頂那方小小的天地,而是放眼山川河流、星辰大海。

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興趣、眼光和格局,就從這套超震撼的「歷史大片」繪本開始吧。

這套書原價316元,現在僅需99!!點擊下方連結即可參團。

相關焦點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一部耗時6年拍攝的紀錄片《出路》在網上引起了極大關注,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孩子在社會上的掙扎,由於家庭環境、父母對教育看法的不同,3個孩子一出生就走在了不同的人生軌跡,3個孩子也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為自己尋找未來的出路。
  • 一部紀錄片歷時六年揭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大格局的孩子
    我國有部紀錄片,名字是《出路》,它歷時六年時間,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殘酷現實。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12歲的馬百娟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子鎮野鵲溝村的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她是全校年齡最大的學生,即使這是一所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的學校。
  • 紀錄片電影《出路》,揭露殘酷現實:父母眼界越低,孩子越沒出路
    高考是一個孩子這輩子唯一的「出路」嗎?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跟拍了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年的輾轉起伏,用最真實的故事,默默給出了答案。《出·路》記錄了三個來自不同城市,不同階層的年輕人,6年的成長經歷和重要的人生選擇。
  • 一部紀錄片揭露人生的殘酷:父母無論有無文化,眼界真的很重要
    那麼,現實世界呢?如果不是紀錄片《出·路》,這三個孩子的人生永遠不會發生交集。鄭瓊導演跟拍了他們3個6年,忠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曆程和重要的人生選擇。第一個女孩叫馬百娟,2009年,11歲的馬百娟在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
  • 6年追蹤,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望子成龍,是多少父母真實的心境?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多半在出生時就被決定了?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出路》,很有感觸,分享給各位爸媽。導演鄭瓊費時6年,追蹤3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將他們自讀書時代邁入社會歷練的軌跡片段呈現出來。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這句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太過於刺耳。孩子不得不再一次開啟他的逃跑求生存模式,但依然掙不脫父母的「包圍」,被父母逼到了沙發一角,媽媽嘴裡還一直重複著「媽媽討厭你」。整個過程中,爸媽的情緒越來越激動,表情越來越猙獰。從責罵,到嘶吼,到摔東西……哪一個環節都沒有落下。
  • 紀錄片《人生七年》: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01它的因,在家庭。《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大學,相比眼界不夠開闊,旅遊就是去博物館或郊區爬山。小學畢業後就沒有繼續上學,認為教育不重要。02它的果,在父母。
  •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揭露人生殘酷真相:讀書苦,路卻最好走
    央視最「扎心」紀錄片——《高考》,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曾經央視拍過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就叫《高考》,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下考生的掙扎,家長的焦慮,老師的急迫,以及諸多因為高考而改變命運的家庭。這是央視曾耗時一年拍攝完成的高考紀錄片。
  • 4部適合孩子觀看的高分紀錄片:所謂的富養,就是給孩子見識世界
    除此之外,其實有很多的紀錄片也非常的適合孩子看,而且一部好的紀錄片將就是打開另一世界的大門,甚至比書籍、或者動畫片更能夠去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思考,而且能夠不斷的豐富孩子的知識,去激發出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如果只因為覺得不好就抵制就抨擊,拿不出解決方法的否定實則是在耍無賴。
  • 《重生》範凱:冷漠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很明顯,範凱沒有在父母身上獲得安全感,所以他在會擔心自己被拒絕,不敢嘗試,容易焦慮,人際關係也受到了影響。02 父母的冷漠讓孩子拒絕成長。原本以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庭條件優良的範凱,怎麼看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就像是《重生》裡,婁頤對範凱說的那樣:孩子,你不應該這樣啊!或許婁頤心中的孩子,是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孩子,但是正是因為她的冷漠,才導致了孩子的墮落。
  • 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兒?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如今這個社會,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20%的人牢牢掌握著80%以上的財富,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了。很多人覺得,有錢人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隔著錢的距離。然而,現實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殘酷,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錢,而是認知。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其實據筆者了解這部紀錄片式的電影在上映前,曾遭受西方世界的強烈反抗,因為它真實地揭露了以黎巴嫩為代表的被戰爭和貧窮包裹下的難民的傷疤。 電影《何以為家》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在於電影背後所折射的現實難題,更在於拋出無能為力改變的社會現實,影片中男主人公贊恩控告父母生而不養,由此產生的親子關係、父母責任等世俗問題擊中每個人的現實軟肋
  • 9.1高分紀錄片《高考》真實記錄那段殘酷的高考歲月
    9.1高分紀錄片《高考》真實記錄那段殘酷的高考歲月。安徽大別山一個小鎮毛坦廠中學,一個高考復讀學校反映出了中國高考眾生相。高考的話題是如此的承重和複雜,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心血和希望。那些無奈的、苦苦掙扎的孩子和家長們!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感人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備受詬病和質疑的應試教育,是山區孩子與大山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扶貧的過程中,教育也被賦予了一代人和一代又一代的希望。據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找不到一個不比高考制度差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卻是最不壞的制度。如果你只是因為覺得不好而反抗和攻擊,卻找不到解決辦法,那你就是在耍流氓。
  • 叔本華很現實的名言,揭露了人生的殘酷,很多人都是逼不得已!
    可以說活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人,都應該感到很有壓力,更多人都會感到人生很現實,而且殘酷。那些感受不到人生現實和殘酷的人,都是什麼人?我們不妨想一想。他肯定不是打工族,也不是農村人,而是一個很富有的人,甚至不缺錢的,比如富二代、星二代、紅二代、官二代,這些二代很多都感受不到人生的現實和殘酷,人生有什麼殘酷的?如果這個問題問我們,我們會去怎麼回答呢?我們首先都會想到房子,再就是農村人與城市人的落差感。生為城市人,很多可以成為拆遷戶,下半輩子都只顧著享受人生,打打牌,搓搓麻將,收下房租。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戳痛無數家庭: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高度
    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出路》,記錄了三個階層孩子的人生六年,看完只有那一句話: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高度。人生有太多的選擇題,可是擺在孩子們眼前的,有時候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父母推薦的。父母的實力,似乎決定著孩子對選項的理解。
  • 虎媽狼爸和佛系爸媽,養出的孩子有什麼差別?紀錄片揭露真相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紀錄片叫《與敵同住》,它揭露了專制型媽媽養出來的娃,放養型媽媽養出來的娃,差異有多大?兩位媽媽中,貝絲屬於「虎媽」類型,會給孩子定各種規則,一舉一動都管得很嚴。而珍則比較佛系,放任孩子自由選擇。一開始是貝斯去到珍的家裡做客。
  • 《京華煙雲》姚父育兒:為何懂得因材施教的父母,養出優秀的孩子
    似乎父母的模樣,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身為家長,我們總是有著一顆盼兒成才的心,可是育兒之路哪裡簡單?我們要越過太多的荊棘,我們涉過河流,我們翻過高山,可是依然面對無數難題。姚思安在教育孩子上能夠做到如魚得水,不僅僅是因為他在物質上對於孩子的富養,更在於他明白:懂得因材施教的父母,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 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不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01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放養孩子。02不懂立規矩的家庭,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說過:「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