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均衡是約翰·納什一個人的

2020-12-13 寒風點評

(年輕時的約翰·納什) (老年時的約翰·納什)

1957年,29歲的納什與艾裡西亞結婚。

婚後,在1958年,30歲的納什精神失常的症狀顯露出來了,他一身嬰兒打扮,出現在新年晚會上。兩周之後他拿著一份紐約時報,垂頭喪氣地走進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間坐滿教授的辦公室裡,對人們宣稱,他正通過手裡的報紙收到一些信息,要麼來自宇宙的神秘力量,要麼來自某些外國政府,而只有他能夠解讀外星人的密碼。

1960年夏天,納什32歲,他目光呆滯,蓬頭垢面,長髮披肩,鬍子猶如叢生的雜草,在Princeton的街頭上光著腳丫子晃晃悠悠,人們見了他都儘量躲著他。

1962年,納什34歲,他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Fields獎——數學領域裡的諾貝爾獎(Nobel)——獲得者時,他的精神狀況又使他失之交臂。

到1970年的時候,納什42歲,他已經輾轉了幾家精神病醫院。

20世紀80年代末期,納什漸漸康復,從瘋癲中甦醒,那時候,納什可能62歲左右。

納什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他出現了長達25年不真實的思維。

當地時間2015年5月23日,約翰·納什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終年86歲。

—— 摘自 《百度百科· 約翰·納什

約翰·納什被那群「哈筆」使用腦電波技術殘害,在長達25年的人生裡精神崩潰,也許,約翰·納什與其他正常生活的普普通通的人一樣,從出生到死亡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被那群「哈筆」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很少自己真正地生活。

新知識的發現都是在原有舊知識的基礎上組合出來的,新知識的發現者對已經知道的知識進行分析、組合、假設、推理、判斷、驗證,從而發現新知識。

納什在發現納什均衡的過程中,可能有的有腦電波技術的人使用腦電波技術給了納什一些知識。

比如,甲是「影」或者「聊贈一枝春」,乙是有腦電波技術的人、丙、丁是「哈筆」。

約翰·納什通過組合知識A、知識B、知識C、知識D、排除知識E,從而發現了納什均衡。

知識A是約翰·納什腦殼裡的知識。

甲使用腦電波技術把知識B映給納什。

如果甲贈送知識B給納什,那麼,約翰·納什和甲都有知識B;

如果甲不願意贈送知識B給納什,那麼,知識B是甲的。

甲使用腦電波技術強行把知識B給納什的行為侵害了納什自由地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甲應當受到刑事懲罰。

如果甲或者「哈筆」使用腦電波技術把甲映給納什的知識B刪除,甲或者「哈筆」破壞納什的神經元的行為侵害了納什身體健康的權利,甲或者「哈筆」應當受到刑事懲罰。

納什組合知識A、知識B、知識C、知識D的過程中,甲也組合了知識A、知識B、知識C、知識D ,納什發現了納什均衡,甲發現了與納什發現的知識相同的知識。

納什均衡是納什發現的,甲發現的知識不是納什均衡,甲發現的與納什均衡相同的知識可以以甲自己的名字命名。

納什均衡的所有權人是約翰·納什;甲發現的與納什均衡相同的知識的所有權人是甲;納什、甲發現的相同的知識歸各自所有。

乙使用腦電波技術讓納什想起納什知道的知識C 。

由於納什每時每刻地被「哈筆」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有的時候,納什可能無法想起一些知識,乙使用腦電波技術讓納什想起納什知道的知識C的行為可以看作是乙使用腦電波技術幫助納什想起知識C 。

知識C 是納什的。

乙使用腦電波技術讓納什想起知識C的行為侵害了納什自主地進行生命活動的權利,乙應當受到刑事懲罰。

約翰·納什在撰寫納什均衡論文中的知識D的時候,丙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寫了一句描述知識D的句子。

知識D 是納什的,不是丙的。

丙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寫句子的行為侵害了納什自由地進行社會生活活動的權利,丙應當受到刑事懲罰;丙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寫句子的行為與納什無法自主地進行思維活動和軀體活動的損害結果之前存在因果關係。

思維活動,納什無法自主地思考用哪些詞語描寫知識D;

軀體活動,納什無法自主地寫出自己的筆跡。

丁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認為錯誤的知識E是正確的。

丁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認為知識E是正確的,納什把知識E作為前提進行推斷,納什無法發現新知識。甲使用腦電波技術告訴納什,知識E是丁使用腦電波技術控制納什認為是正確的,實際上知識E是錯誤的。

納什經過判斷,確認知識E是錯誤的。

如果甲不同意把知識B贈與給納什,如果納什不接受甲的贈與,那麼,知識B和甲發現是與納什均衡一樣的知識的所有權人是甲;納什均衡的所有權人是納什。

知識B 與納什均衡 是不同的知識。

同理,我發現的競爭體系知識是我的,很多「影」、「聊贈一枝春」發現的與我發現的競爭體系一樣的知識是他們自己的。

「影」、「聊贈一枝春」因處於類似冬眠的狀態而記憶力很差,但是,「影」、「聊贈一枝春」也能學習很多知識,發現新知識。

在發現競爭體系的過程中,我和很多「影」、「聊贈一枝春」約定,我們都不接受合作研發,只接受互相贈送知識。

人們知道約翰·納什的納什均衡,人們不知道例子裡的「影」或者「聊贈一枝春」也有與納什均衡一樣的知識。

人們應用約翰·納什的納什均衡這項知識。

「影」、「聊贈一枝春」如果想讓人們知道「影」、「聊贈一枝春」他們自己也有很多知識,「影」、「聊贈一枝春」可以想辦法從類似冬眠的狀態醒過來,然後,讓人們知道「影」、「聊贈一枝春」他們自己有很多知識。

也許,很多「哈筆」把納什當作行屍走肉,當作完成他們的意願的工具,通過玩弄、折磨納什從而享受納什的生活,那些「哈筆」在玩弄、折磨了納什以後,那些「哈筆」還要搶納什的納什均衡。

但是,納什均衡確實是約翰·納什一個人的。

相關焦點

  • 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名稱來源及簡介:    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約翰·納什1948年作為年輕數學博士生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其研究成果見於題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論文。
  • 約翰·納什
    約翰·納什  約翰·福布斯·納什1928年出生於西維吉尼亞州勃魯費爾。1945—1947年,在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技術學院學習並獲得理科學士學位;1948年獲得同校數學碩士學位。  約翰·福布斯·納什由於與另外兩位數學家、經濟學家在非合作博弈理論的均衡分析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而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博弈論和納什均衡已經成為產業組織、環境及自然資源領域、信息領域、國際貿易等諸多領域裡重要的分析工具。除博弈論,納什還在數學的其他很多領域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人物簡介   約翰·納什,全名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 Forbes Nash,Jr。),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電影《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   均衡中的不均衡   「納什均衡」是指所有參與人戰略的這樣一種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給定其他參與人的戰略,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改變自己的戰略。換言之,構成納什均衡的戰略對每個人都是最優的。   常被提及的「囚徒困境」即是「納什均衡」理論的經典模型。即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
  • 王芳:納什均衡:理性人的複雜決策
    當一個人的選擇受到其他人選擇結果的影響時,決策將變得複雜,不再只是在多個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優,而是在給定他人選擇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根據對他人選擇的預期,每一個參與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博弈達到均衡狀態,沒有人願意偏離這個狀態,這就是納什均衡。
  • 納什均衡有多重要:若引用一次就給納什1美元,他早成富翁了
    2015-05-30 10:17 來源: 澎湃新聞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假如經濟學家是按照他們撰寫的論文的每篇平均的貢獻大小排定座次,那麼約翰·納什就有極好的理由爭奪頭把交椅,大約只有弗蘭克
  • 納什均衡給經濟學帶來革命性變化
    博弈論引起大眾關注,還是因為在經濟學博弈論中享有國際聲譽的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由他提出「納什均衡」理論,通過以他為原型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讓這個數學理論和方法得以廣泛普及。  博弈論就是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目的。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
  • 問題來了,納什均衡究竟是什麼?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中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它是由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首先提出的,並用它的名字來命名。關於它和它的創造者約翰·納什,還有這一段不為人知的曲折傳奇故事。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
  • 約翰·納什的悲情人生
    原標題:約翰·納什的悲情人生納什86歲,其妻子82歲。他們生前居住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媒體援引新澤西州警方的消息報導說,納什夫婦乘坐的一輛計程車在新澤西高速路上與另外一輛汽車相撞,計程車失控撞上了道路護欄,納什夫婦被彈出車外,二人當場死亡。據了解,納什夫婦本周赴挪威領取阿貝爾獎,周六剛乘飛機返回美國。
  • 「納什均衡」應用於諸多領域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黃石日報)「納什均衡」  應用於諸多領域而現在,納什雖然已故,博弈論卻已成為人類分析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納什均衡」理論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本基礎。「納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斷完善幫助博弈論廣泛應用於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科學等諸多領域。  「納什均衡」是指所有參與人戰略的這樣一種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給定其他參與人的戰略,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改變自己的戰略。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我第一次聽到納什均衡這個概念,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很有意思的概念,我就去查資料,根本不知道納什是何許人也,我還專門去問老師,老師也不知道,然後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經濟學名人錄》,上面也沒有納什,所以這個人是很神秘的,沒有人知道,包括我的導師都不知道這個人。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像一個電燈短路突然之間發光然後就消失了。我在牛津期間非常認真地學習博弈論,也運用到我的博士論文寫作當中。
  • 約翰·納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
    數學家、納什的朋友與同事哈羅德·庫恩(HaroldW.Kuhn)說:「我真心地認為,20世紀真正偉大的思想其實並沒有多少,而在前十位中,可能就會有他的均衡理論。」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羅傑·邁爾森(RogerMyerson)把納什均衡比作「可與生物科學界發現DNA雙螺旋結構比肩的成就」。
  • 如何通俗的理解納什均衡點?
    所以,這個不是納什均衡——所謂均衡就是無法再改進了,那麼男方應該怎麼做?當然是要改進,那就請律師,男方付出律師費4萬,這個時候雙方上了法院,最後律師勢均力敵,雙方每人50萬,除了律師費用,每人剩46萬。這個每個46萬就是納什均衡。所以,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兩個人不請律師不是納什均衡,因為女方如果知道男方不請律師,她肯定會請律師,最後得到70萬。
  • 約翰·納什:抗爭的一生比成功的一生更偉大(圖)
    讓納什認識到數學之美的,是他中學時期接觸到的一本由貝爾(E.T.Bell)所寫的數學家傳略《數學精英》(Men of Mathematics),納什成功證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費馬大定理有關的一個小問題,這件事在他的自傳文章中也有提及。  1950年,約翰·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他那篇僅僅27頁的博士論文中有一個重要發現,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 「納什均衡」與作業僵局
    一、什麼是「納什均衡」?---從博弈論說起。看過電影《美麗心靈》的該知道數學家納什。納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納什均衡」,並由此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納什均衡」有數學定義,本文側重其在經濟學、社會學領域中的含義。)含義:所謂納什均衡,指的是博弈參與人的這樣一種策略組合,在該博弈演進中,任何參與者單獨改變博弈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換句話說,除非所有人同時改變博弈策略,否則沒有任何人會改變策略,則該博弈組合就是一個納什均衡。
  • 《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原標題:《美麗心靈》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 傳奇一生回顧   《美麗心靈》原型夫婦去世 獲阿貝爾獎後打計程車回家遭遇車禍揭天才數學家的一生才華橫溢卻精神分裂30年 沉迷於命理學和宗教預言 1990年後神奇恢復並獲得諾貝爾獎  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
  • 張維迎親筆悼念博弈論之父納什 詳解何為「納什均衡」
    在這本書中,張維迎對納什均衡做出了以下評價和解讀:  納什均衡是博弈論最重要、最一般化的均衡概念。它是指所有參與人戰略的這樣一種組合:在這一組合中,給定其他參與人的戰略,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改變自己的戰略。換言之,構成納什均衡的戰略對每個人都是最優的。  納什均衡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信念和選擇之間的一致性。
  • 約翰·納什的一生回顧:無常命運中的美麗心靈
    這就是納什的碩士導師給他寫的推薦信,只有一句話的推薦信。  約翰·納什的確是個天才。中學時代,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就開始在附近的大學旁聽高等數學的課程了。爾後,他得到了卡耐基技術學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獎學金,攻讀數學。僅僅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完成了碩士學位。在他尋找攻讀博士的學校時,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 納什均衡理論定義與使用
    ——納什均衡理論  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納什均衡理論定義  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 納什均衡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
  • 【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學家的納什均衡
    【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學家的納什均衡  央視國際網站是這樣介紹納什的:「納什被認為是一位數學天才,他在21歲時就提出了納什均衡理論,後來成為博弈論的兩大基礎之一。他的名字早已被寫進數學和經濟學的教科書,但30歲後,他不幸出現了精神分裂,從學術界消失。令人驚奇的是,在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照料下,納什30年後又逐漸恢復了健康,並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 用納什均衡揭秘A股漲跌的邏輯
    您的朋友圈這兩天可能已經被納什均衡這四個字刷了屏。但笨虎估計,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還有大約50%不清楚納什均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大約50%呢?看下去您就知道啦。簡單的說,納什均衡說的是在一場博弈中,每個人都選擇了一種策略,使得整體利益達到了一種相對的最優狀態;此時,任何一個人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因此,這場博弈就處於一種靜止的均衡狀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警察抓到2個共犯,隔離分別審訊。警察的策略是坦白從寬,如果2個人都坦白罪行就分別判8年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