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記憶躍向集體記憶

2020-12-09 大河網

    石黑一雄

    《遠山淡影》張曉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長日留痕》冒國安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浮世畫家》張曉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被掩埋的巨人》

    周小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石黑一雄作品中譯本:

    □張光茫

    國慶檔期裡的一個文學事件是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了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父親石黑靜男因替英國北海石油公司工作,全家移民英國。

    石黑一雄的寫作興趣最早源自對偵探小說的喜愛。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他在英國就讀的公立小學進行現代化教育試驗,不設「課程」概念,校長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石黑一雄開始閱讀福爾摩斯,並嘗試模仿維多利亞偵探小說的敘事結構寫作,從那時起,他意識到:「當你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寫作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高中畢業後,石黑一雄去美國和加拿大旅行,並堅持記日記,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同時他還做過不少兼職,開拓了眼界。

    1982年,已經分別在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遠山淡影》。小說以二戰結束初期的日本為故事背景,以居住在倫敦的日本寡婦悅子作為敘述者,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使她回憶起二戰後她在長崎的生活,記憶一點點被點亮、激活,如早已不流血的傷疤一般隱隱作痛。整部小說挑起的回憶若隱若現,並未直面戰爭的眼淚、鮮血與劇痛。儘管有諸多青澀之處,28歲的石黑一雄筆下流淌的哀傷與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洞察,還是讓英國文壇眼前一亮。

    初試牛刀的石黑一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大約四年一部長篇的速度寫作。在《遠山淡影》中有一條支線,講述一位老教師重新思考他一生所構建的價值觀,石黑一雄以此展開,寫下第二部長篇《浮世畫家》(1986年),展現一位二戰時曾幫助宣揚軍國主義的日本浮世繪畫家在戰後的回憶、反思和懺悔:原來整個日本民族的過去竟是在為一種荒誕虛幻的理想獻身。這部小說獲「布克獎」提名,並摘得1986年「懷特布雷德獎」,被譯成十餘種文字。

    延續《浮世畫家》的主題,石黑一雄再度嘗試寫「荒蕪人生」的主題:「當你年輕時,你在意的都是自己的事業,最終才意識到那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三年後,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長日留痕》(1989年)問世,將背景置於英國鄉間,書寫了一位英國老式貴族宅邸的男管家為維護尊嚴而壓抑情感、否定自我的悲劇人生。小說甫一出版就引起巨大轟動,銷量百萬餘冊,摘得布克獎,並被改編成電影,激起了英國觀眾對昔日大英帝國榮光的回憶。

    《被掩埋的巨人》是石黑一雄耗費十年寫就、帶有奇幻色彩的巨著,成為2015年文學界的「大事件」。小說以公元五六世紀的不列顛島為舞臺,寫傳奇人物亞瑟王死後的故事,不列顛人與撒克遜人比鄰而居,看似和平,卻陷入失去記憶的苦惱中。石黑一雄設置了一隻呼吸能讓人喪失記憶的母龍,同時製造了兩難境地:如果殺死它,這個族群就能回想起自己的過去,但同時也會記起仇恨,引發戰爭。殺,還是不殺?他想藉此探討的是,一個個體、民族和社會,究竟應該記得什麼,又該忘記什麼。

    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的石黑一雄,小說風格趨向多元化,更加國際主義,而且遊走於科幻和魔幻之間,小說也更充滿史詩氣息,卻並不局限於歷史,它是石黑一雄從個人記憶躍向集體記憶的寫作嘗試,通過充滿荒誕色彩的小說,構成了對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掩埋歷史記憶的諷刺。

    因為小時候經常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和契訶夫的作品,石黑一雄表示,這些作家對他的寫作風格影響最大,再就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雖然是日裔,石黑一雄喜歡的日本作家卻只有村上春樹一位,他覺得村上春樹的小說很國際化。⸈꼈㤈9

相關焦點

  • 記憶並不屬於你!Nature子刊新研究:集體記憶會改變個人記憶
    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認為,通過文化暗示、媒體和大眾態度表現出的「集體記憶」會融入並改變個人的記憶,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專門區域存放這些集體記憶。而個人經歷和集體記憶之間的差異,會強烈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戳右邊連結上新智元小程序了解更多! 所謂歷史,可以視為時間,事實和人物的集合,但從更深的層次上講,歷史是將這些事實要素結合在一起的世代相傳的故事。
  • 博物館裡的面孔牆: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雙向構建
    在這種情境下,人物的面孔被物化,成為過去歷史或當下社區發展的見證,個人的經歷被隱去,共性的記憶卻被凸顯,最終成為了一段集體記憶的符號;面孔大量密集地出現,無疑會給觀眾造成視覺上和心理上的壓迫,這種直接的衝擊,使觀眾在震撼過後不自覺地沉浸在博物館創造的氛圍中。
  • 玩家們的遊戲情懷,從集體記憶到個人記憶,不變的是熱愛
    而80年代後的人也依舊活躍在網絡上,而這兩類人群中的衝突與碰撞經常發生,特別是對於童年美好遊戲的記憶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的回憶之所以能成為集體的回憶,這主要還是與時代有關係。在二三十年前,當時的娛樂手段明顯匱乏,連電視都是黑白的,更別提有什麼特別的遊戲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玩家們的玩具從鐵皮青蛙逐漸轉變成了小霸王這種遊戲機器。
  • 唐納德·裡奇:口述歷史中的公眾記憶與集體記憶
    什麼是公眾記憶? 同個人關於自身經歷的記憶相對應,公眾記憶代表了一個社會對於過去的集體認知。公眾記憶包括符號和故事,它們幫助一個社區根據其記憶中的(或想要記憶的)過去定義和解釋當前的處境。表現形式可以是遊行、聚會、重演和慶典。
  • 通過集體記憶建構集體群像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9月6日,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在線上舉行「當代中國研究: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論壇。該論壇是中國社會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分論壇之一。與會學者以「口述歷史、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為主題,圍繞口述史、集體記憶與中國工業化的敘事,新技術背景下口述史研究的變遷、個體經驗如何進入「大寫的歷史」等議題,共同探討對中國經驗、中國體驗的理解和研究。
  • 胡百精:網際網路與集體記憶構建
    謂之重寫,至少存在兩個理由:一是網際網路重構了人類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而時空觀的變革必然帶來諸如「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之類根本問題的再次發問;二是網際網路使大眾成為集體記憶的生產者,精英在集體記憶的喚醒、轉述和創造上的壟斷地位被弱化,而大眾書寫和權力關係調整必然改變集體記憶的形態、載體、建構機制和消費方式。
  • 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讀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 2015年07月16日 09:55 來源:西北民族研究 作者:羅楊 字號 內容摘要:在《論集體記憶》中,哈布瓦赫首先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社會為何需要記憶?
  • 重構集體記憶
    原標題:重構集體記憶宋玉書《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7日 24 版)《後地震時代》 李鳴生著《後地震時代》著重寫震區重建,特別是「人心」的重建,敘說震區人民怎樣從散發著死亡氣息的廢墟上站立起來,在撕心裂肺的悲痛中重建人生,帶著永難磨滅的災難記憶面向未來。心靈重建是震區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喚起災民的生活希望,激發震區重建的內生力量,才能真正實現震區重建的藍圖。
  • 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新傳er:微微一笑,什麼是集體記憶?
    在6月8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提出了「抗疫敘事不能被謊言玷汙,而應留下正確集體記憶。」這句話一出,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而新傳er聽到這句話,微微一笑。那麼,你知道什麼是集體記憶嗎?今天的新傳理論為大家詳細梳理集體記憶這個知識點!
  • 「集體記憶」是專用於描述人類城市生活的記憶狀態的
    「集體記憶」是專用於描述人類城市生活的記憶狀態的。當形式與功能相分離而儀有形式保持生命力時,歷史就轉化為記憶的王國,歷史結東,記憶就開始了。例如,可以說歐洲城市已變成死亡之屋,它的歷史和功能都已結束,於是變成了記憶之所,但已經不是早期的個體具體記憶之居所、而成為集體記憶之場所。它成為一種精神實在,產生於它是幻想和幻覺的場所,是種作為轉變狀態的生與死的類似。
  • 喪失對災難的集體記憶,難免重蹈覆轍
    也就是說,十七年前的災難,沒有成為民族的、社會的集體記憶。記憶是學習、前進的基礎,對個人如此,對民族、社會更是如此,喪失對災難的集體記憶,則難免重蹈覆轍。「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這一概念是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奇(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的。
  • 媒體融合語境下電視的集體記憶建構
    集體記憶發展、變遷的過程,其實就是身份認同發生、演進的過程。通過集體記憶,個人得以與國家、社群產生關聯,並在更宏大的社會結構中定位自我形象。當記憶從個人記憶變為群體記憶再上升為社會集體記憶,認同也由自我認同發展為群體認同,最終實現對社會、國家的認同。 其次,媒體建構集體記憶的主要途徑是對媒介事件的 報導。
  • 集體的記憶與遺忘的歷史
    對此,我們應當理解和尊重親歷者痛徹至骨的感受,但這並不等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淡忘甚至失去自己的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是20世紀社會學領域一個新興的研究主題。記憶是一種個體的心理感官行為,而對於社會群體或國家而言,人們會記住他們共同的重要經歷或特定事件,這就是集體記憶。在這種記憶中,更為重要的不是發生過什麼歷史事件,而是這些事件對於「我們」的命運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 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原標題: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但是,關於那場災難的記憶也在戰後進步與發展的敘事下變得不清晰。 因此,李紅濤和黃順銘兩位青年學者萌發了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想法,歷時數載,完成了《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書,體現出他們的人文情懷和學術志趣。 在書中,作者以不同媒介場景為線索,串聯起官方媒體、線上網絡空間以及地方記憶社群如何通過競爭與合作共同完成記憶的書寫。
  • 被掩埋的巨人 | 集體記憶的是非
    作為集體記憶的思考者,石黑一雄獨特之處可能不在於文學家的身份,而在日裔移民的身份。正是與其血液所息息相關的那個民族,將刺刀與槍炮率先指向東亞諸國,讓大地浸沒在鮮血與炮火中,並在事後對歷史表現出奇特的健忘與近視。石黑一雄,一個來自集體失憶民族的作家,竟自覺地思考集體記憶這一主題,就難免引起公眾別樣的關注。然而,這種引人興趣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卻會造成對小說文本的提前閹割。
  • 世界盃是一場集體記憶
    網際網路讓觀看比賽變得更為容易,也讓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快捷,在紛繁複雜的視頻、圖片和文字中,所有人在享受著,也在記憶著。   世界盃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狂歡,球迷盡情釋放,為支持的球隊歡呼,也為球星的失意而嘆息。有了世界盃,夏夜仿佛多了更多色彩。   世界盃不僅僅是一場狂歡,也是一代球迷的集體記憶。多年之後,回想起2018年的夏天,這屆世界盃究竟留下了什麼?
  • 炮製歷史:集體記憶研究引發學者關注—新聞—科學網
    記憶的不可靠性盡人皆知,但一些專家擔心一種新現象正在出現。「記憶以新的方式在群體間共享,比如通過臉譜網和圖片分享軟體Instagram,從而模糊了個人和集體記憶的界限。」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Daniel Schacter說,「基於網際網路的錯誤信息的發展,比如最近廣為人知的假新聞網站,產生了以令人困擾的方式扭曲個人和集體記憶的潛力。」
  • 【名家訪談】王天昊—集體記憶
    個展2019年 塵色王天昊個展 悅美術館 北京2018年 集體失憶王天昊個展 一號空間 北京2017年惜物·寄情於物王天昊個展愛慕美術館北京2014年不僅是記憶1:1王天昊個展798悅·美術館北京2013年集體記憶1:1王天昊個展北京798悅·美術館2012年相關日常王天昊個展高地畫廊瀋陽
  • 「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走進倫敦雙年展 激活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本屆倫敦設計雙年展中國館由南京大學教授魯安東擔任策展人,受邀以「南京長江大橋記憶計劃」為主題,緊緊圍繞雙年展的總策展主題「情感狀態」(Emotional States),關注「南京長江大橋」這一符號的情感意義,探討它如何植根於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之中,以及在當代如何通過研究與設計,將這座紀念碑重新活化為一個承載記憶和情感的場所。
  • 把握資訊時代集體記憶新動向
    在人們積極參與記憶共享與重塑的過程中,記憶信息包含的社會屬性影響著集體記憶傳遞的動機與範圍。而信息化、數位化的時代特徵,促使個體記憶與公共記憶不斷融合與對抗,也促使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參與到記憶信息的輸入與提取過程之中,進而建立起一種新的集體記憶共享模式。通過大數據、網絡媒介、數位化、雲存儲、仿生腦等新的記憶存儲與分享方式,人們也被允許更廣泛地參與到對集體記憶的共享、重塑與傳遞過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