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黑一雄 |
![]() |
《遠山淡影》張曉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
![]() |
《長日留痕》冒國安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
![]() |
《浮世畫家》張曉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
![]() |
《被掩埋的巨人》 周小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石黑一雄作品中譯本: |
□張光茫
國慶檔期裡的一個文學事件是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了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1954年生於日本長崎。五歲時,父親石黑靜男因替英國北海石油公司工作,全家移民英國。
石黑一雄的寫作興趣最早源自對偵探小說的喜愛。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他在英國就讀的公立小學進行現代化教育試驗,不設「課程」概念,校長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石黑一雄開始閱讀福爾摩斯,並嘗試模仿維多利亞偵探小說的敘事結構寫作,從那時起,他意識到:「當你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寫作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高中畢業後,石黑一雄去美國和加拿大旅行,並堅持記日記,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同時他還做過不少兼職,開拓了眼界。
1982年,已經分別在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的石黑一雄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遠山淡影》。小說以二戰結束初期的日本為故事背景,以居住在倫敦的日本寡婦悅子作為敘述者,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使她回憶起二戰後她在長崎的生活,記憶一點點被點亮、激活,如早已不流血的傷疤一般隱隱作痛。整部小說挑起的回憶若隱若現,並未直面戰爭的眼淚、鮮血與劇痛。儘管有諸多青澀之處,28歲的石黑一雄筆下流淌的哀傷與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洞察,還是讓英國文壇眼前一亮。
初試牛刀的石黑一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大約四年一部長篇的速度寫作。在《遠山淡影》中有一條支線,講述一位老教師重新思考他一生所構建的價值觀,石黑一雄以此展開,寫下第二部長篇《浮世畫家》(1986年),展現一位二戰時曾幫助宣揚軍國主義的日本浮世繪畫家在戰後的回憶、反思和懺悔:原來整個日本民族的過去竟是在為一種荒誕虛幻的理想獻身。這部小說獲「布克獎」提名,並摘得1986年「懷特布雷德獎」,被譯成十餘種文字。
延續《浮世畫家》的主題,石黑一雄再度嘗試寫「荒蕪人生」的主題:「當你年輕時,你在意的都是自己的事業,最終才意識到那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三年後,石黑一雄的第三部作品《長日留痕》(1989年)問世,將背景置於英國鄉間,書寫了一位英國老式貴族宅邸的男管家為維護尊嚴而壓抑情感、否定自我的悲劇人生。小說甫一出版就引起巨大轟動,銷量百萬餘冊,摘得布克獎,並被改編成電影,激起了英國觀眾對昔日大英帝國榮光的回憶。
《被掩埋的巨人》是石黑一雄耗費十年寫就、帶有奇幻色彩的巨著,成為2015年文學界的「大事件」。小說以公元五六世紀的不列顛島為舞臺,寫傳奇人物亞瑟王死後的故事,不列顛人與撒克遜人比鄰而居,看似和平,卻陷入失去記憶的苦惱中。石黑一雄設置了一隻呼吸能讓人喪失記憶的母龍,同時製造了兩難境地:如果殺死它,這個族群就能回想起自己的過去,但同時也會記起仇恨,引發戰爭。殺,還是不殺?他想藉此探討的是,一個個體、民族和社會,究竟應該記得什麼,又該忘記什麼。
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的石黑一雄,小說風格趨向多元化,更加國際主義,而且遊走於科幻和魔幻之間,小說也更充滿史詩氣息,卻並不局限於歷史,它是石黑一雄從個人記憶躍向集體記憶的寫作嘗試,通過充滿荒誕色彩的小說,構成了對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掩埋歷史記憶的諷刺。
因為小時候經常讀陀思妥耶夫斯基、託爾斯泰和契訶夫的作品,石黑一雄表示,這些作家對他的寫作風格影響最大,再就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雖然是日裔,石黑一雄喜歡的日本作家卻只有村上春樹一位,他覺得村上春樹的小說很國際化。⸈꼈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