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百精:網際網路與集體記憶構建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副所長、新聞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集體記憶是族群認同的基本依據,是共同體合法性的重要來源。網際網路改造了人類的時空觀和現代社會的權力關係,為集體記憶的書寫和闡釋帶來了挑戰:祛魅、斷裂、窄化、公共輿論主導、常人社會消費和部落化等。這些挑戰加劇了現代認同與合法性危機,同時也潛隱著再造社會團結與共同體生活的可能性。應當促進多元協商、構建公共領域和重彰價值理性,以形塑網際網路時代的集體記憶、族群認同與合法性。

  【關 鍵 詞】網際網路;社交媒體;集體記憶;認同;合法性;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804(2014)03-0098-09

  集體記憶是族群認同的基本依據,是共同體合法性的重要來源。擁有集體記憶未必能夠構建和維繫一個族群,而集體記憶的消失則註定造成共同體的孱弱、分裂和覆滅。對大多數族群而言,集體記憶意味著基於「我們」的話語和行動而形成的共同的命運感、共通的文化血緣和共持的價值信念。國家層面也是如此,按照英國社會學者史密斯(A. D. Smith)的觀點,除歷史形成的領土因素外,現代民族國家是一個「法律—政治」共同體,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①前者仰賴於國家機器的普遍強加及其合法性論證,後者憑的則是集體經驗、歷史記憶和共享的文化符號。在民族國家主體性和自我認同的形塑中,集體記憶乃是凝聚性的文化結構,對內促進認同與融合,對外實現區隔與「劃界」。

  網際網路正在劇烈改造社會發展現實,深度幹預人類文明的未來圖景,同時也從「當下」出發重寫歷史、傳統和集體記憶。謂之重寫,至少存在兩個理由:一是網際網路重構了人類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而時空觀的變革必然帶來諸如「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之類根本問題的再次發問;二是網際網路使大眾成為集體記憶的生產者,精英在集體記憶的喚醒、轉述和創造上的壟斷地位被弱化,而大眾書寫和權力關係調整必然改變集體記憶的形態、載體、建構機制和消費方式。總體而觀,網際網路引發了包括民族國家在內的族群認同和合法性危機,集體記憶的重寫、解構既是這一危機的反映,也是加劇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構建網際網路時代的集體記憶已然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社會和文化議題。

  一、時空虛化與語境再造

  記憶起初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用以說明個體如何在頭腦中留存和理解往事。1925年,法國社會學者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將個體記憶放大至社會群體層面進行考察,提出了集體記憶概念: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哈布瓦赫認為,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人們通常正是在社會之中才獲得他們的記憶的。也正是在社會中,他們才能進行回憶、識別和對記憶加以定位。」②實際上,哈布瓦赫延續了他的導師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集體意識」概念,後者認為並不存在純粹的個人記憶,記憶皆是社會成員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價值而形成的思想意識。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康納頓(Paul Connerton)呼應了哈布瓦赫和涂爾幹,提出人類歷史文化之中持存著集體記憶或曰社會記憶。他強調,「任何社會秩序下的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個共同的記憶」,「我們對現在的體驗,大多取決於我們對過去的了解;我們有關過去的形象,通常服務於現存社會秩序的合法化。」③

  集體記憶既是實在的,也是建構的。一個嬰兒剛開口說話,族群傳統的語言、習慣和祖先的靈魂便開始復活。這一方面意味著嬰兒習得了集體記憶指涉的實在之物,一方面也表徵著集體記憶所承載的情感、文化和信念在當下語境的重構。作為實在的證據,集體記憶成就了一種依循時間序列的定向認同:在歷史的某些時刻,「我們」一同經歷了偉大與平庸、莊嚴與屈辱、輝煌與苦難,那裡有永當銘記的事件、英雄和力量。哪怕歷史的原貌早已支離破碎,這些記憶卻光明朗耀,照亮「我們」腳下的來路。而作為主觀建構的意義體系,集體記憶則超越了對具體歷史情境的敘述,具有精神、象徵和文化上「內在規定性」的價值。在族群的文化再生產中,集體記憶及其承載的傳統價值得以存續,同時也會基於族群的現實需要而被重構。合理的重構自然是必要的,但顛覆集體記憶則意味著背叛歷史,並將導致族群當下的認同和信仰危機。

  除了作為「證據」和「意義」這兩種文化向度的解釋外,如果把眼光投向現實,集體記憶更為直接的功能乃是族群經驗和教訓的累積。集體記憶為族群提供了相對平穩、可靠的生活策略、成功智慧和苦難禁忌。後世之所以能夠站在先輩的肩膀上,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先輩把有關生之艱辛和歡愉的記憶,當做思想遺產傳了下去。

  總體而觀,集體記憶具有如下屬性:一是社會性。集體記憶是族群成員對歷史的共同記憶,是在族群成員的互動、交往中形成的普遍感念和標準敘事,而非個體化的舊夢重溫。二是客觀性。集體記憶提供了族群存在和發展的歷史證據,是族群歷史經驗和教訓的重要載體。三是建構性。集體記憶是族群文化傳承、更生的重要精神內容和意義之源。簡言之,集體記憶是一個族群對自身歷史的共同認知和標準敘事,是族群存在和發展的證據、智慧和意義的重要來源。顯然,集體記憶是特定歷史時空的產物,並經漫長時間、特定空間的檢驗和沉澱,成為一個族群區隔於他者的思想資源和價值理由。

  網際網路對集體記憶傳承和建構機制的改變,正是從突破時空邊界開始的。在網際網路引發的諸多社會歷史變革中,最直接的便是「用時間消滅空間」。萬物的來去皆有其時間,而網際網路的「實時」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帶來了時間的極大「壓縮」,「形同造成時間序列及時間本身的消失」。④時間被壓縮到若有若無,空間則被擴充到廣大無邊。在技術上,網際網路將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億萬網民連綴一體,為人類交往、合作創造了空前的便利。

  然而,正如近現代文明史所展現的那樣,包括網際網路在內的根本性技術革新,往往需要以一時的文化混沌、價值衰微為代價。在傳統時代,任何事件發生後,當事者必有一定時間和餘地思考解釋和解決方案,相關事實和意見總是要在「隨後」、「後來」得以充分的敘述和重構。而今,這種餘地越來越小:網際網路使說與聽、傳與受實時同步,一切都處在當下直播狀態;事實與意見被同時生產和擴散,事實尚在「發生中」,情感調性、道德框架、價值底色即已凝結。這般容不得「隨後」的交往,可能弱化我們嚴肅思考、認真對話、莊重生活和保持「友誼地久天長」的能力,導致我們生活在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關係的最表面。持存性、延續性時間觀念的黯淡,已經在網際網路時代脆弱的愛情、性、家庭和各種社會關係中充分顯現。

  在空間上,網際網路首先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邊界,地球是平的,我們都站在「地球村」的廣場上,聽得到彼此,看得見對方。其次,網際網路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和交往場域——虛擬空間,它並非現實空間的簡單投射,而是擁有自己的規則、結構和價值。不僅如此,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突破了虛擬與現實空間的邊界。「線上」、「線下」雙重生活世界之間的疏離、斷裂得以彌合,「誰更真實」已然不重要,真正值得考量的是如何拓展言說和行動的可能性。

  時空虛化導致傳統族群失去了既往安身立命的家園——穩定的地緣、社會關係和文化網絡逐漸消隱。一旦從有形的時空語境、穩定的社會關係中走出來,個體便成為虛化時空中的「觀光客」、「流浪者」,傳統族群認同就會弱化和瓦解。而新族群的構建並不容易,從時間之維看,「一切還來不及體驗和反思,就已經消失了,難以言說的焦慮和難以承受的空虛隨之而起」⑤;從空間之維看,人與人的相遇和相識變得越來越容易,卻不過是交往於當下的陌生人。在重構族群、再造社會團結、維繫共同體生活的諸多可能性中,形塑集體記憶乃是不可或缺的任務和途徑。所謂觀光客或陌生人,並非素不相識,而是缺少像傳統時代那樣牢靠的集體記憶,「他們不再是同一塊布上扯下來的一小片,而是有自己不同的顏色和花色。」⑥就挑戰而論,網際網路對集體記憶的生產和消費至少帶來了如下影響。

  一是集體記憶的價值祛魅。「實時」、「當下」、淺思考、淺交往消解了集體記憶的歷史縱深感以及附著其上的情感和審美品質、倫理和信仰價值。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集體記憶走向平面化和庸常化,褪去了歷史烏託邦的詩意。那些堪為族群價值認同和合法性來源的集體記憶,應是持久沉澱、莊重刻寫和神聖操演的產物,應在康納頓所說的身體實踐和紀念儀式中得以傳播和延續。網際網路語境下漂泊的身體實踐,無心停駐在任何時刻、事件和人物上。海量的信息生產、選擇和接收,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重構,也降低了所有事物在人們記憶中的相對重要性。即使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歷史事件,也可能在眾聲喧譁和一時歡騰後退出集體記憶的中心畫面。此外,網際網路造就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時代或曰「常人社會」,懷疑、狂歡、戲謔以及對宏大敘事的反抗,加劇了公共儀式的形式化、空洞化、虛無化,使集體記憶失去了重要的依憑和載體。

  二是集體記憶的斷裂和衝突。每一個集體記憶都是特定群體的專屬財富,是特定時空語境下的建構性實在,以之實現凝聚和劃界。網際網路跨越了地理空間、虛實空間的邊界,在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上,他者、異域的觀察和評價都會介入「我們」、集體記憶的構建。在很多情況下,外來者的質詢和挑釁甚至會顛覆既有的集體記憶框架和版本。當集體記憶變得含混、異質,必然損減其凝攝力和號召力。這不只是一個社會內部不同族群的境遇,民族國家層面也在歷此巨變。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正在被全球化和認同的衝突性趨勢所塑造」,一方面是國家主義開始讓位,一方面則是不同族群為捍衛文化的獨特性、多樣性而修築戰壕。⑦這有助於形塑廣泛的世界記憶,提升人類共同體的價值和命運感,但也可能以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衝突、族群內部的認同斷裂為代價。

  三是社會記憶「窄化」為社會記錄。網際網路擁有無可比擬的信息存儲和即時檢索功能,大數據和社會化計算技術更是為信息挖掘和使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雙刃劍」的另一面,如是信息生產機制也造成了只「記錄」、不「記憶」的文化困境。記憶是內化的,記錄是外在的。前者將對象之物轉化為人之認知、心理和性格的一部分,因而具有內源性價值;後者將對象之物交付給存儲和檢索技術,便利、周全卻失去了靈韻。譬如,唐詩宋詞曾是中國人最為重要的文化記憶之一,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免除了人們在之前時代的誦讀之苦,但同時也剝奪了詩詞薰染之下的人格、靈韻之美。當集體記憶窄化為社會記錄,文化再生產也就簡化為知識的存續和累加。

相關焦點

  • 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新傳er:微微一笑,什麼是集體記憶?
    網際網路對集體記憶的影響而網際網路時代則是對集體記憶慣有的構建模式的顛覆。首先,網際網路消弭了時空的界限,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往,傳統族群的影響在減弱,共同體不再穩固,變得易聚而易散;網際網路海量而碎片化的信息生產與交互,也割裂了集體記憶的構建空間;不同族群之間的集體記憶也在不斷碰撞,這或許有助於人類整體的集體記憶構建,但對於某個族群而言,其他族群的集體記憶可能會對本族群的集體記憶發起質詢甚至挑戰
  • 博物館裡的面孔牆: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雙向構建
    在面孔牆中,人物的面孔被符號化,成為過去歷史或社區當下的見證,觀眾通過想像構建自己的個人體驗,完成與其表徵群體的共情。但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個體記憶的消解,重構的記憶被納入博物館自身的敘事體系。 在博物館展覽中,圖片作為重要的輔助展品,是博物館話語構建的手段,也是其對外傳播的視覺符號之一,面孔牆即是其中的一類。
  • 人民大學胡百精教授來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做專題授課
    胡百精教授為進一步加強醫院醫務人員與新聞媒體良好的溝通技巧,提升應對突發新聞事件的能力,切實維護醫院良好聲譽和形象,保持醫院健康持續發展5月30日,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胡百精教授受邀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開展了一堂主題為「醫療機構與媒體溝通」的授課,該院領導、機關幹部、科室主任、護士長等160餘人參加了此次授課,引起了廣泛的好評。
  • 媒體融合語境下電視的集體記憶建構
    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媒體對於集體記憶的建構呈現出更為複雜和多元的狀態。不同媒體的同時報導協同完成了對集體記憶的建構。但是由於不同媒體的底層架構、表現手段存在明顯差異,在建構集體記憶的效果上,電視和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存在明顯分野。 邏輯化VS情緒化。網際網路的個性化特徵,使得非理性情緒成為影響新媒體傳播準確性的關鍵因素。
  • 藏品徵集之後,博物館如何構建關於疫情的集體記憶?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當今世界的運作方式已經改變,很多重要的全球性事件都對我們當下所生活的社會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其中一些相關物件更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即使它們只是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品,卻見證著我們社會的變化,成為構建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博物館對它們進行及時記錄、收集和分享,以確保這些事件人們的集體記憶中持續存在,從而幫助人們從歷史中有所收穫,以期待建設更為美好的未來。
  • 通過集體記憶建構集體群像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9月6日,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在線上舉行「當代中國研究:口述歷史、集體記憶與社會認同」論壇。該論壇是中國社會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分論壇之一。與會學者以「口述歷史、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為主題,圍繞口述史、集體記憶與中國工業化的敘事,新技術背景下口述史研究的變遷、個體經驗如何進入「大寫的歷史」等議題,共同探討對中國經驗、中國體驗的理解和研究。
  • 「製造遺忘是社會用以構建並維持集體記憶的手段」
    富內斯的故事以極端的方式提示我們,對於生命來說,遺忘比記憶更重要,或者說,正是遺忘塑造了記憶,理解記憶的關鍵正在於理解遺忘。記憶取決於遺忘,遺忘造成物理時間的斷裂與破碎,使得記憶呈現出生命時間的意義。近代以來的歷史理論自覺地把記憶與歷史聯繫起來,視歷史為社會集體記憶的產物,並發展出一系列豐富深入的記憶論述,其中比較重要的如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的《歷史與記憶》等。不過近二十多年來,人類學和社會學等學科開始重視遺忘研究,與早已存在的「集體記憶」相對應,「集體遺忘」(collective forgetting)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
  • 構建網際網路社會情緒指標
    構建網際網路社會情緒指標 2017年07月05日 09: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董穎紅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情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可以從個體、群體和大眾三個層次進行理解
  • 神話和節日構建雅典歷史記憶
    然而,節日與城邦歷史記憶的關聯,即節日在塑造和傳承城邦歷史記憶中的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充分探討。事實上,在雅典的城邦節日中,有關早期城邦歷史想像的神話題材反覆出現,充分體現了節日傳承城邦歷史記憶、構建和強化共同體認同意識的功能。  第一,建城神話分為兩大主題。
  • 唐納德·裡奇:口述歷史中的公眾記憶與集體記憶
    什麼是公眾記憶? 同個人關於自身經歷的記憶相對應,公眾記憶代表了一個社會對於過去的集體認知。公眾記憶包括符號和故事,它們幫助一個社區根據其記憶中的(或想要記憶的)過去定義和解釋當前的處境。表現形式可以是遊行、聚會、重演和慶典。
  • 關注|神話和節日構建雅典歷史記憶
    然而,節日與城邦歷史記憶的關聯,即節日在塑造和傳承城邦歷史記憶中的作用,迄今尚未得到充分探討。事實上,在雅典的城邦節日中,有關早期城邦歷史想像的神話題材反覆出現,充分體現了節日傳承城邦歷史記憶、構建和強化共同體認同意識的功能。 第一,建城神話分為兩大主題。
  • 世界盃是一場集體記憶
    網際網路讓觀看比賽變得更為容易,也讓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快捷,在紛繁複雜的視頻、圖片和文字中,所有人在享受著,也在記憶著。   世界盃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狂歡,球迷盡情釋放,為支持的球隊歡呼,也為球星的失意而嘆息。有了世界盃,夏夜仿佛多了更多色彩。   世界盃不僅僅是一場狂歡,也是一代球迷的集體記憶。多年之後,回想起2018年的夏天,這屆世界盃究竟留下了什麼?
  • 記憶並不屬於你!Nature子刊新研究:集體記憶會改變個人記憶
    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認為,通過文化暗示、媒體和大眾態度表現出的「集體記憶」會融入並改變個人的記憶,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專門區域存放這些集體記憶。而個人經歷和集體記憶之間的差異,會強烈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戳右邊連結上新智元小程序了解更多! 所謂歷史,可以視為時間,事實和人物的集合,但從更深的層次上講,歷史是將這些事實要素結合在一起的世代相傳的故事。
  • 每日視聽||長春電影節開幕,新聞傳播學者胡百精出任人大副校長
    4、胡百精出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9月4日,中國人民大學官網信息更新:校領導班子新增三名副校長。新聞傳播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在列。中國人民大學官網顯示,胡百精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兼),吉林人,1976年出生,今年年僅44歲。他1995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求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胡百精長期在該學院任教,曾任院長助理、傳播系主任等職務,2017年7月,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同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
  • 追憶消逝的網站: 網際網路記憶、媒介傳記與網站歷史
    同時也拓展了媒介傳記的分析方法,發現關於媒介的傳記性記憶也是關於記憶者本人的自傳性敘事。最後,從媒介記憶角度看,本文開拓了中國網際網路的記憶研究,發現中國網民對網際網路的記憶,偏重早期的BBS和論壇,最懷念的是早期網際網路的相對開放的環境。
  • 從個人記憶躍向集體記憶
    小說以二戰結束初期的日本為故事背景,以居住在倫敦的日本寡婦悅子作為敘述者,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使她回憶起二戰後她在長崎的生活,記憶一點點被點亮、激活,如早已不流血的傷疤一般隱隱作痛。整部小說挑起的回憶若隱若現,並未直面戰爭的眼淚、鮮血與劇痛。儘管有諸多青澀之處,28歲的石黑一雄筆下流淌的哀傷與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洞察,還是讓英國文壇眼前一亮。
  • 集體的記憶與遺忘的歷史
    對此,我們應當理解和尊重親歷者痛徹至骨的感受,但這並不等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淡忘甚至失去自己的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是20世紀社會學領域一個新興的研究主題。記憶是一種個體的心理感官行為,而對於社會群體或國家而言,人們會記住他們共同的重要經歷或特定事件,這就是集體記憶。在這種記憶中,更為重要的不是發生過什麼歷史事件,而是這些事件對於「我們」的命運所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 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原標題:書寫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但是,關於那場災難的記憶也在戰後進步與發展的敘事下變得不清晰。 因此,李紅濤和黃順銘兩位青年學者萌發了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想法,歷時數載,完成了《記憶的紋理:媒介、創傷與南京大屠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書,體現出他們的人文情懷和學術志趣。 在書中,作者以不同媒介場景為線索,串聯起官方媒體、線上網絡空間以及地方記憶社群如何通過競爭與合作共同完成記憶的書寫。
  • 被掩埋的巨人 | 集體記憶的是非
    作為集體記憶的思考者,石黑一雄獨特之處可能不在於文學家的身份,而在日裔移民的身份。正是與其血液所息息相關的那個民族,將刺刀與槍炮率先指向東亞諸國,讓大地浸沒在鮮血與炮火中,並在事後對歷史表現出奇特的健忘與近視。石黑一雄,一個來自集體失憶民族的作家,竟自覺地思考集體記憶這一主題,就難免引起公眾別樣的關注。然而,這種引人興趣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卻會造成對小說文本的提前閹割。
  • 重構集體記憶
    原標題:重構集體記憶宋玉書《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7日 24 版)《後地震時代》 李鳴生著《後地震時代》著重寫震區重建,特別是「人心」的重建,敘說震區人民怎樣從散發著死亡氣息的廢墟上站立起來,在撕心裂肺的悲痛中重建人生,帶著永難磨滅的災難記憶面向未來。心靈重建是震區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喚起災民的生活希望,激發震區重建的內生力量,才能真正實現震區重建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