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8項工業文化遺產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2020-12-05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12月18日,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石油石化行業)名錄在京發布,15項石油石化行業文化遺產入選名錄。這是繼核工業、鋼鐵行業和通信行業後,國資委第四次發布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石油入選的8項石油石化行業文化遺產分別是,獨山子石化新疆第一口油井、玉門油田老君廟一號井遺址、大慶油田松基三井井址、青海油田冷湖地中四井、大慶油田北二注水站、大慶油田中四採油隊「三老四嚴」傳統教育室、長慶油田慶一井、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舊址。


  為弘揚和發揚石油文化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9月以來,受國資委委託,中國石油牽頭石油石化行業各央企,開展石油石化行業工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通過初審、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形成首批發布名錄。


  中國石油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石油將以此次遺產名錄發布為契機,不斷探索順應發展、符合實際的有效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發揮已有遺產的應有作用。27年,「琢磨」一件事


  如果「我為祖國獻石油」是石油人的夙願,那麼低成本、高效率利用好寶貴的石油資源就是石油煉製工作者的夙願。秉持這樣的信念,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劉宏海27年如一日,專注於原油高效轉化,帶領團隊先後突破多項重要技術瓶頸,尤其是為我國原位晶化催化裂化催化劑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做出重要貢獻,被授予中國石油「建功立業模範人物」。


  劉宏海1992年天津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催化裂化催化劑研發工作。原位晶化技術是製備催化裂化催化劑的兩條工藝路線之一,最初由美國公司掌控。2000年,劉宏海成為原位晶化催化劑研發方向的技術負責人後,在前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思路,開發出性能優於國外同類產品的系列催化劑,走出一條自主技術從追趕到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功之路。


  科技創新的道路從來不是一片坦途,除了枯燥的鑽研實驗和亟待突破的焦灼之外,還有更多難以想像的考驗。


  2005年冬天,正值提高原位晶化分子篩含量攻關的關鍵階段。劉宏海帶領課題組在中試裝置上連續奮戰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他騎著人力三輪車不停地從生產車間向中試裝置拉運原料;在噴霧塔跑上跑下,料漿濺滿全身,工服溼了一次又一次,寒風吹過,渾身冰冷。


  劉宏海說:「那段時間是老一輩石油人的精神給了我力量,讓我堅持了下來。」劉宏海回憶道,「當時,我們的原位晶化技術落後國外同類技術近10年。在這樣的關鍵技術領域,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絕不認輸!」他與團隊成員一起吃住在裝置,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鼓舞團隊在短期內實現分子篩合成技術的重大突破。


  面對重油高效轉化的急需,在領域負責人高雄厚的指導下,劉宏海和團隊在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全新的重油高效轉化催化劑設計平臺。新產品先後在國內外近60套催化裂化裝置上獲得成功應用,加工重劣質原油性能達到國際領先,為企業增效20億元以上,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30餘項,成為我國重油催化裂化技術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技術榮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催化新材料一直是煉油催化劑技術進步的關鍵。劉宏海將攻克當時介孔分子篩水熱穩定性差、酸性弱的挑戰作為下一個目標。這是國際介孔分子篩領域的難題,在催化裂化領域沒有成功的工業化應用先例。他帶領團隊與北京化工大學的劉洪濤教授組成聯合攻關組,在中國石油科技管理部的持續支持下,團結協作、埋頭鑽研近10年,首次成功開發出規模化連續生產低成本、環保化、高性能介孔分子篩的成套技術。


  10年攻關路,是對劉宏海和項目組成員及協作單位體力和精神的雙重考驗。


  2016年12月,介孔分子篩合成新工藝連續兩批工業規模試驗都失敗了。「壓力很大,心疼科研經費,更對項目是否有工業化前景產生了疑慮。」劉宏海回憶道,「我們頂住壓力,抓緊時間改進設計。」又是連續一周的不眠不休,他們終於改進了反應器結構缺陷,促成第三次試驗的圓滿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介孔分子篩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百萬噸級催化裂化裝置上的成功應用,為煉廠生產國IV清潔汽油做出重要貢獻,也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應用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成為以基礎研究重大突破為前導、促進產業科技進步的成功範例。(記者 朱釗)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我省兩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
    9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在北京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發布儀式,15個(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我省有兩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集團富拉爾基生產基地廠區,正式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並被現場授牌。
  • 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發布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業)名錄。按建成時間的先後順序,本次共15個工業文化遺產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業)名錄,具體名單如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央企業文化遺產共有700多處(個),國家級文物252套(個),既包括見證近現代工業發展歷程的各類歷史建築、工業舊址,三線建設時期設施設備等歷史遺產,也包括展示中央企業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歷史的博物館、展覽館、陳列館、紀念館等各類場館。
  • 國資委發布央企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眾多"中國首家"入列
    國資委發布央企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眾多"中國首家"入列 原標題:   6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國核工業科技館正式發布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核工業)名錄和《中央企業歷史文化遺產圖冊》。
  • 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
    9月28日,國資委在京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發布儀式。這是國資委第五次發布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發布的15個項目從多個角度鮮活展現了我國機械製造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凝聚了中國機械製造行業人艱苦奮鬥、產業報國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擔當,是機械製造行業工業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
  • 「大連沙河口鐵道工場舊址」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9 月 28 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國中車集團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業)名錄發布儀式,中國中車、哈電集團、國機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商飛等 15 個(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中車大連公司"大連沙河口鐵道工場舊址"入選。
  • 解放卡車入圍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近日國資委在京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發布儀式全國僅有15個機械製造行業的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15個機械製造行業的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隨著第一批12輛解放牌汽車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徐徐駛出生產車間,第一汽車製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標如期達到,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
  • 哈電製造蘇雄機組入選央企工業文化遺產名錄
    近日,由哈電集團推薦的自主設計製造的新中國第一臺水輪發電機組——蘇雄機組正式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行業)名錄。  9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業)名錄發布儀式,哈電集團等15個工業文化遺產入圍。
  • 延長石油廠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延長石油廠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發布時間:2018-11-29 08:14:24
  • 一起來看這15個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
    中國中車、哈電集團、國機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商飛的15個(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分別是∨這是國資委第五次發布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名錄,發布的15個項目從多個角度鮮活展現了我國機械製造行業發布儀式上,國資委宣傳局負責同志表示,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是企業的金色名片,是我國工業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 中國新聞網:央企機械製造業工業文化遺產發布 15個工業文化遺產入圍
    國務院國資委28日在中國中車集團舉辦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機械製造業)名錄發布儀式,中國中車、哈電集團、國機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商飛的15個(處)工業文化遺產入圍。
  •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發布
    郭    哲中國科協調宣部部長中國科協調宣部部長郭哲闡了釋工業遺產保護重要意義,並提出了兩點重要建議:一是挖掘工業遺產背後的精神符號,用新的手段傳播厚重的遺產文化精神;二是要加強對規律的研究,與其他部門加強協調,發揮科協跨學科優勢,在開放融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 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公布,含京張鐵路等百個項目
    京張鐵路「青龍橋站」 視覺中國 資料圖1月27日下午,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這批名錄包含了創建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中國科協調宣部副部長王挺,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羅暉,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黃元等出席發布會並發言。
  • 黔東南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出爐 9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
    4月9日,記者從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獲悉,傳習中心、展示館、傳承基地、傳習所等四大類94個項目擬入選黔東南州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時間為2020年4月9日至4月15日。據了解,2019年中旬,州文化部門組織開展了第一批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和評審工作,經專家層層評審,首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月9日正式出爐。在這四大類94個項目中,非遺傳習中心11個、非遺展示館10個、非遺傳承基地44個、非遺傳習所29個。
  • 湖北省國家工業遺產增至8處
    原標題:我省國家工業遺產增至8處11月19日,工信部發布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擬認定名單,湖北3處工業遺產入選。至此,湖北國家工業遺產增至8處。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記憶。
  • 工業遺產成為城市轉型的新「名片」城鎮文化IP
    01工業遺產的起源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相比,中國對工業遺產的關注起步較晚但步伐很快。2006年我國開始舉辦第一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就曾呼籲:「當前大興土木的熱潮中,一些尚未被界定為文物、未受到重視的工業建築和舊址,正急速從城市中消失。
  • 讓工業遺產「活」起來
    如今,四大工業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說,單看黃石礦產的採、選、冶以及水泥製造等遺產,全國不乏其物,但四大工業遺產在17平方公裡的區域密集呈現,全國唯一,世界罕見。在工業遺產中,文獻遺產同樣彌足珍貴。黃石有中國第一批檔案文獻遺產——漢冶萍公司檔案,有保存完整的華中鋼鐵、華新水泥、源華煤礦、利華煤礦、大冶鐵廠檔案。
  • 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公布,自貢首次上榜!
    近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全國共有49個項目入選。四川推薦申報的7個項目全部入選,燊海井、東源井、大安鹽廠為代表的自貢井鹽上榜!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經過報名推薦、專家評審、現場核查認定的工業遺產名單,主要針對1980年前建成、具有鮮明工業特色和工業文化價值、主體保存良好、產權關係明晰的工業生產、儲運和活動場所。目前,四川省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全國總共102個)項目總計達到11個,位居全國第一。
  • 上海造幣廠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作為中國貨幣制度近代化和上海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與實施者,上海造幣廠於1928年更名為中央造幣廠,1933年開鑄銀圓「船洋」,推動了近代貨幣的「廢兩改元」和「幣制統一」。2008年順應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趨勢,更名為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清單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成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領域最重要的國際法文件,也是對此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重要補充,於2006年4月生效。2004年8月28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中國成為第6個加入該《公約》的國家。
  • 大連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立規矩」鼓勵建設工業博物館或工業遺產...
    為建立大連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體系,大連市政府辦公室日前印發了《大連市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為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立規矩」。工業文化形態。  申報大連工業遺產,需工業特色鮮明,在大連歷史或工業歷史上有標誌性意義,見證了大連經濟發展的歷程,對大連歷史具有重要影響,與大連社會變革或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關;工業生產技術重大變革具有代表性,反映某行業、地域或某個歷史時期的技術創新、技術突破,對後續科技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具備豐富的工業文化內涵,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有較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