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同探討建築的風格與發展方向!為你在建築創造上指明道路!值得建築設計者一看!
關鍵詞: 藝術 科學 建築
1 自然主義的開端與風格的搖擺
美國廣闊的國土、多變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觀設計有著幾乎天生的自然主義追求,奧姆斯特德及其追隨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園系統的規劃設計中就倡導自然主義,反對追求莊嚴和清晰結構的古典主義。公園優美的自然式景觀與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滿足了回歸自然的社會需求。然而,之後的美國景觀建築經過浮華虛飾的後維多利亞折衷主義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運動和古典主義復興的新古典主義等潮流變換,在數十年的風格搖擺中並沒有走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自己的道路。
2 現代主義
二次大戰前後,在現代藝術和現代建築理論和作品的影響下,美國的現代主義景觀建築在所謂的「哈佛革命」之後逐漸形成。現代主義對景觀建築學最積極的貢獻並不在於新材料的運用,而是認為功能應當是設計的起點這一理念,現代景觀建築從而擺脫了某種美麗的圖案或風景畫式的先驗主義,得以與場地和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適應,賦予了景觀建築適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創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羅斯(JamesRose)所說的:「我們不能生活在畫中,而作為一組畫來設計的景觀掠奪了我們活生生的生活區域的使用機會。」他最為關心的是空間的利用而不是規劃中的圖案或所謂的風景秩序。而加州學派的領導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構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設計語言以及有設計本身、場地和僱主要求之間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現代景觀設計大師埃克博(GarrettEckbo)則更為強調景觀設計中的社會尺度,強調景觀建築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來「如果設計只考慮美觀,就是缺乏內在的社會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幾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樣認為設計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對功能的追求才會產生真正的藝術(圖3)。最能象徵這一時期景觀設計理念和環境關懷的景觀建築師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體現了現代主義景觀建築學進展的各個方面,包括設計的社會作用、對適應自然系統的強調,以及功能和過程對形式產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為戲劇化景觀場所規劃靈感來源的城市公共景觀設計,不僅是優美的城市風景而且更是人們遊憩的場所,從而成為城市中人性化的開放空間(圖4)。20世紀60年代起,社會民主所帶來的公眾參與決策制度促進了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景觀建築設計也同樣如此,而哈普林正是這一變革的直接擁護者和倡導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設計程序適應了新的社會現實,通過討論會和信息反饋等方式實現的公眾參與設計使社會意願得以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出來。現代主義景觀建築設計通過對社會因素和功能的進一步強調,走上了與社會現實相同步的道路。
3 生態倫理
70年代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築學教授麥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聯繫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強調了景觀規劃應該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麥克哈格稱之為「千層餅模式」。其理論與方法賦予了景觀建築學以某種程度上的科學性質,景觀規劃成為可以經歷種種客觀分析和歸納的,有著清晰界定的學科。麥克哈格的研究範疇集中於大尺度的景觀與環境規劃上,但對於任何尺度的景觀建築實踐而言,這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觀除了是一個美學系統以外還是一個生態系統,與那些只是藝術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設計方法相比,更為周詳的設計思想是環境倫理的觀念。雖然在多元化的景觀建築實踐探索中,其自然決定論的觀念只是一種假設而己,但是當環境處於脆弱的臨界狀態的時候,麥克哈格及賓州學派的出現最重要的意義是促進了作為景觀建築學意識形態基礎的職業工作準繩的新生,其廣闊的信息為景觀設計者思維的潛在結構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於現代主義景觀建築師而言,生態倫理的觀念告訴他們,除了人與人的社會聯繫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與地球的生態系統緊緊相聯著。
4 後現代主義與景觀藝術探索
當大尺度的景觀規劃轉向理性的生態方法的同時,小尺度的景觀建築設計受到60年代以來的環境藝術的影晌以及後現代主義的激勵,對藝術與景觀的聯繫問題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觀建築師彼得·沃克(PeterWalker)綜合了極簡主義、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創造了獨特的極簡主義景觀。在其充滿神秘感的景觀設計作品中,沃克運用簡單的形體、重複、幾何化的結構將自然材料以一種脫離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結構的萬式集合在一起,帶來了一種新結構中產生新意味的視覺綜合體驗。大自然謎一般的特徵,人類與自然的聯繫被一種有著神秘氛圍的藝術景象隱喻了出來,景觀建築在功能和美觀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意味深長的藝術氣質。而施瓦茨(MarthaSchwartz)景觀設計作品則否定其材料的真實性,以戲謔代替了嚴肅.複雜代替了簡單,現代主義景觀中的呆板與理性被設計者拋卻了。設計者以藝術的構思與形式表達了對景觀新的理解:景觀是一個人造或人工修飾的空間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礎和背景,是與生活相關的藝術品。後現代主義者以近乎怪誕的新穎材料和交錯混雜的構成體系反映了後現代美國社會複雜和矛盾的社會現實,以多樣的形象體現了社會價值的多源,表達了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給予弱勢群體言說權力的後現代主義的社會理想。在表現風格上,這些活躍的實驗與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景觀建築有著相似之處,同樣為視覺藝術所啟發,同樣強調幾何圓形的運用而不是所謂的自然主義風格。但在這裡,個人的想像力綜合了現代主義完善的功能關懷,藝術的思索將現代景觀中的社會要素視為創作的機會而不是制約,藝術在創造獨特的景觀環境上的作用重新確立和深化了,但此時的藝術是設計的激勵,而不是先驗的形式主宰。
結語
經過一個世紀在藝術和科學兩個方面的延伸與發展,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以其具有自身特徵的社會性和生態性的尺度與傳統園林劃出了分水嶺,在不斷的拓展與變化中已經成為個多元多價值觀的實踐專業。然而,作為人類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觀建築學的三個潛在關懷——美學、環境和社會,在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的發展中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強調景觀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景觀中社會公平的體現,強調景觀中對人的精神愉悅的訴求越來越清晰地成為構成其價值體系的基石。從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區花園到巨大尺度的國家公園,其實踐中所關懷的價值也許側重不同,但每一個優秀的設計都是以上三個價值方面的平衡與綜合,而不僅僅是圖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簡單滿足。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和景觀設計與實踐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然而主管部門對綜合的景觀建築學教育的漠視與雜亂而分立的景觀建築實踐使我們在萬花筒般的現實面前,無法確定我們是什麼人或我們應該如何稱呼我們自己,園林師、景觀建築師還是環境設計師?不斷出現的淺薄形式化的、缺乏對人與環境真實關懷的武斷的景觀設計,深深反映出我國景觀建築學價值關懷的貧乏與蒼白,在我們的景觀建築學依然充滿困惑與混沌的時 候,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創始人之一的奧姆斯特德及許多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先驅所堅持的主旨——創造可持續的、為人生活的和公正的景觀,並給予這一清晰的理念以想像的形式,也許能給予我們許多激勵與啟示。這一主旨是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學一個世紀的追求,也許會同樣伴隨著我們走入現代景觀建築學的下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