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嘗盡人情冷暖

2020-11-04 月遙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是小學課本裡的名詩,內容淺顯易懂,情感純樸自然。

作為一首送別詩,它沒有依依不捨的「執手相看淚眼」,沒有悲痛別離的「黯然銷魂者」,只是如日記般平平淡淡。

因此有人說,這首作品不能體現李白的真實水平。

也有人說,李白是被汪倫騙去的桃花潭,因而寫了篇敷衍之作。

實際上,這首李白晚年的作品,飽含人情冷暖,唯有歷經世事之人才更能明白。

天寶十四年(755),李白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秋浦縣作客,寫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等詩句。

這些詩或隱或現地流露出他對世道的擔憂,和對身世的悲愁。

宣州對李白來說比較熟悉,他一生多次來到宣州,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

55歲這次來宣州,李白已不再是意氣風發的青年,而是已屆暮年,帶著他還未實現的報國理想。

這時,隔壁涇縣的縣令汪倫,修書邀請李白赴涇縣觀賞桃花潭。

桃花潭在宣州涇縣西南40公裡處,處於長江支流青弋江的上遊,懸崖陡壁,翠竹層林,饒有鄉村野趣。

李白應汪倫之邀,前往漫遊。

關於汪倫的身份,清代袁枚曾在《隨園詩話補遺》中寫到,汪倫是當地的「豪士」,他為了結識李白,說當地有十裡桃花、萬家酒店。

當把李白「騙」到桃花潭後,汪倫才巧辯說,桃花只是潭水名,並無桃花;酒家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

李白大笑,與汪倫同遊。汪倫贈了他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作詩酬謝。

這一「詩話」內容僅是傳說。

實際上,汪倫確實家資頗豐,但並不是「桃花潭的農民」。

他與李白已多次交往,有不少詩文往來。

汪倫此時是涇縣的縣令,他曾隱居在桃花潭畔,並且在那裡有別墅。

李白曾作有《過汪氏別業》二首,並在序中提到該詩是「題徑川汪倫別業」。

李白是出了名地喜好山水,因此當得知他就在附近遊徑時,汪倫自然就邀請這位大詩人到他的別墅飲酒賦詩。

說到贈別詩,往往都是哭哭啼啼的,像梁朝江淹著名的《別賦》,開篇就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王勃在送別他的朋友杜少府時也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而離別到了李白這裡,卻少有悲切,總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曠達豪邁。

可是桃花潭的這次離別,卻多了些孤獨的味道。

在清冷的沉潭之側,孤身一人的李白乘著一葉小舟「將欲行」。

按照慣例,這正該是和送別的友人舉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時候,可李白卻走的悄聲無息。

相識滿天下的大詩人為何絲毫沒有送行的盛況?

因為這時已接近兵荒馬亂、流離顛沛的亂世。

再過幾個月,在這一年年末,安祿山就會起兵佔領東都洛陽,安史之亂即將爆發,給大唐帶入長達八年的動亂。

在這樣的氣氛下,李白獨自坐在江邊的船中,正打算走,沒期待會有人來送別。

出乎意料地,他「忽聞」來自岸上的歌聲。

只聽見歌聲卻還看不到來人,從踏地而歌的歌聲中,他逐漸分辨出汪倫的輪廓。

李白十分驚喜,他沒有料到汪倫會攜家中樂伎踏歌而來,這讓李白心中無比溫暖。

他讚美桃花潭的潭水,更讚美汪倫的至情至性。

桃花潭是全詩中唯一的景色,也是全詩最為明麗的一筆。

劉熙載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而汪倫相送之情,正是用「烘雲託月」之法,以他流連熱愛的桃花潭寫之,水深千尺,猶如深情。

人情練達,談何容易。

《贈汪倫》這首小詩成了留別詩的代表、千古絕唱,不僅在於它的自然、純樸、渾厚、真摯,其中更有一種中年人內斂式的熱忱。

情感洶湧屬於年輕人,而嘗盡人情冷暖的中年人學會了克制情感,用簡單的句子代替了依依惜別的感傷格調,用淺顯的話語代表了內心友情的飽滿激蕩。

雖然理想難酬,遭遇憤懣,民生艱難,前路暗淡,但我們的李白仍然帶著他恢宏的氣勢、樂觀的精神、強烈的個性、恣肆的文才前去。

表面波瀾不驚,內心波濤洶湧。

前方一切未知,依舊一往無前——

相關焦點

  • 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
    我們如何來區分一首詩是不是打油詩?到底什麼詩才是打油詩? 打油詩是一種富於趣味性的俚俗詩體,相傳由中國唐代作者張打油而得名。所以就算平仄格律十分嚴謹,但是你寫得太過通俗,內容是幽默諷刺的,也是打油詩。同樣,一首相對平直淺白的詩,如果作者自嘲自謙,自稱「打油詩」也沒什麼問題,但是並不一定真是打油詩。 就好像李白這首《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
    李白的《贈汪倫》是打油詩嗎?●文/南郭居士有人說,汪倫能在李白筆下千古留名是忽悠來的,這個我們權作戲言估且不倫,而又有人問,李白的《贈汪倫》是不是打油詩?那麼李白寫的《贈汪倫》這首詩又是怎麼來的呢?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記載:「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遊乎?
  • 汪倫教你交友,對!就是《贈汪倫》那個汪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贈汪倫》我們小時候就在課本上學過。汪倫實際上只是唐朝的一個小吏,而李白在當時可是「全民偶像」,放在今天也是坐擁千萬粉絲的「大V」。那汪倫是怎麼和李白成為好友,並因《贈汪倫》一詩而婦孺皆知的呢?
  • 《贈汪倫》千古流傳,李白和汪倫很熟麼?
    李白的《贈汪倫》作為一首留別詩千古傳誦,那麼李白和汪倫很熟麼?其實不然。李白一生交友無數,在他眾多摯友當中,汪倫算是名不見經傳的一個,若非有一首《贈汪倫》流傳於世,恐怕都不知道李白還有過這樣一段友誼。為什麼李白會給汪倫寫詩?
  • 《贈汪倫》——被汪倫騙到「桃花潭」的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這首詩幾乎所有人都會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成為友誼的頌詞,但是,詩友們,你們知道嗎?李白是被騙到桃花潭的。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 《贈汪倫》:桃花潭底的秘密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歷史上,汪倫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緣何會得到大詩人李白如此厚愛,不惜將其名字嵌入詩題,專門以詩相贈呢?民間傳說裡,汪倫是個土財主,在當時的村裡小有名望,懂點琴棋書畫的,他非常想和當時的名士交好,聽說李白大名鼎鼎,就怕請不來他,於是乎就寫了一封信,投其所好。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旅遊。汪倫就託人給李白送了封信。李白打開信一看,非常激動。
  • 李白《贈汪倫》中的「汪倫」,到底是什麼人?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眾所周知,李白平生最喜歡的就是旅遊和喝酒,當他看到汪倫信裡描繪的十裡桃花、萬家美酒時,頓時陷入美麗的遐想:「那可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啊,一定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還有上萬家的酒店,我要一家一家的喝過去,將是何等的痛快啊」於是乎,李白欣然赴約,屁顛屁顛的趕到涇川,汪倫激動萬分地把自己的偶像領到在桃花潭畔的別墅中。
  • 李白《贈汪倫》古詩賞析,唐詩《贈汪倫》詩意
    《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李白寫友情詩中的佳作,千古流傳,布在人口,而村人汪倫由此而顯名後世。李白在天寶十四載曾遊涇縣(今屬安徽)桃花潭。宋人楊齊賢在李白詩注中說:「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釀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指此詩)。」有部分學者據宋人胡安定的石壁詩序文,斷定汪倫為當地富豪、村豪,可參考。
  • 幼兒學唐詩之李白:贈汪倫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幼兒學唐詩之李白:贈汪倫 2013-02-01 18:28 來源:網際網路
  • 《贈汪倫》古詩記憶朗讀
    贈汪倫盛唐第四首古詩《贈汪倫》又是一首送友人的留別詩,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贈汪倫》作者李白,是在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二、細讀解詩句汪倫:李白的朋友。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 OMG,一同學說在古詩《贈汪倫》中,李白和汪倫表達的是愛情……
    下面,讓我們認識一下李白的這首《贈汪倫》。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
  • 詩詞背後的故事—《贈汪倫》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欽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採。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賞析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
  • 《贈汪倫》詩中汪倫是誰?與李白交情如何?我們可能被忽悠了千年
    在他遺存後世的900多首詩作中,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作品《贈汪倫》,雖說也是寫離別,卻寫的是另一番景象。《贈汪倫》唐·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朋友在送別我們之時,高興地一邊唱歌還一邊跳著舞,這樣的畫面誰能接受?只是詩人不僅見怪不怪,並且還非常享受,這一點從詩中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可以看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李白號稱「詩仙」,想像力極其豐富,寫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詩作不足為奇呀!
  • 亦談李白《贈汪倫》詩
    「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是不期而至的,人未至而聲先至,足以表達汪倫的熱忱。如若李白真是汪倫盛情請來的,就發生問題了。汪倫只管請來,不管相送,完全不符合中國的人之常情。好多文章為彌補這個漏洞,常作如下辯解:李白走時,汪倫恰不在家中,當得知李白已走,立即攜酒趕到渡頭餞別;汪倫已於昨晚設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相送,但第二天他還是帶了村民來送行。
  • 「學而時習之」《贈汪倫》——唐李白
    第51期《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品鑑賞《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佳作,是當時李白寫給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也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像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但卻表達出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 贈汪倫中看李白的自大與浪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題叫《贈汪倫》,那麼汪倫是誰呢?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創作背景。汪倫是涇縣的村民。涇縣在今天安徽的南部,皖南山區,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汪倫家裡還是有些財產的,可以說是一個鄉紳。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故事。清代大詩人袁枚寫過一本書叫《隨園詩話》。
  • 每天一個詩詞故事:李白《贈汪倫》,廣交朋友的汪倫和李白
    《贈汪倫》唐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因李白這首《贈汪倫》,桃花潭也被世人所記住。桃花潭在宣城的涇縣,是青戈江流經翟村到萬村的一段水面,地勢平坦,潭面寬闊。桃花潭雖然不大,但景色宜人,周圍遊客三三兩兩,潭邊是保存比較完整的古鎮,灰瓦白牆錯落有致,這是安徽的建築特色,也是現在人們講的徽派建築。現在景色優美而人不多的地方實在少見。
  • 詩詞鑑賞《贈汪倫》李白
    詩詞鑑賞《贈汪倫》李白,這首詩我們應該都讀過吧,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詩句,也是李白的經典之作,當時李白經常去涇縣桃花潭玩耍,而且那裡面住著一個村民叫做汪倫,準備走的時候還給汪倫送了一首,他自己寫的詩,從中表達了他對這位摯友的不舍和懷念,體現了兩人的深厚友誼,寫了敘事的寫法,李白乘舟將欲行
  • 贈汪倫李白的新解
    贈汪倫·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面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