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雯
9月底的南京,可謂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在位於朝天宮的江蘇省崑劇院的院子裡,幾株桂花開得正好。略有些涼意的清晨中,甜甜的桂花味兒隨著微風若有若無四散著,連身體都仿佛沾染了這甜味兒。院子裡青磚小路的盡頭,一個穿著白色襯衫、牛仔褲的年輕姑娘,細細長長,正站在一株桂花樹下與人輕輕交談。聽到有人喚她,一回頭,露出一個甜甜的微笑。剎那間,讓人感嘆,如花美眷,不外如是。她就是江蘇省崑劇院的當家花旦——單雯。
最重要的起點——桃花扇
出生戲曲之家、抓住江蘇省戲曲學校崑曲班20年才招一批學生及補錄的機會,1999年,10歲的單雯正式步入崑曲這一行。在戲校,每天5點多就要起床練早功。但那時的她,從沒覺得苦。5年的戲校生活,她逐漸成長、蛻變。
讓單雯真正一夜成名的,是她於2005年出演了田沁鑫導演的《1699·桃花扇》。
「當時正好碰上集團改革,這齣大戲就落到了我們年輕人的身上。而我,就很幸運擔任了主角——李香君。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單雯很感慨,如果正常論資排輩,她至少要等十幾年才能獲得這樣的機會。
16歲的單雯,演16歲的李香君。「水袖輕輕甩起,燈光打在她的身上,身形雋美,滿臉嬌羞,唱腔清麗,現場樂師們演奏也恰到好處。那一刻崑曲柔情似水,鑽進了你心裡最柔軟的那個部分。」有人如此評價單雯當時的表演。
稚嫩和青澀也是一種優勢
「其實,那時我的表演還是很稚嫩、青澀的,但我覺得,正是這份稚嫩和青澀才很美。成熟的演員有他們的優勢,舞臺經驗更豐富、技術更成熟,但16歲也有16歲的優勢,真實、很有年齡感。這種感覺很珍貴,即便是現在的我再去演這個角色,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單雯說,也就是這種年輕感,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 「當時這部片子很成功,表演結束時,很多媒體都來採訪我們,我那時也很驚訝——原來戲曲演員也能這麼受歡迎。」
2007年,單雯拜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老師為師,她的表演也更上一個臺階。對崑曲表演者來說,最近幾年,可以說是崑曲的好時代。「現在,復古也是一種時尚。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聽崑曲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成為一種時尚。」在單雯看來,這就是崑曲的魅力。這些年輕的觀眾,給崑曲帶來新的活力,也見證了他們這一代新生代崑曲表演者的成長。
期待與工作無關的旅行
褪去了舞臺上的濃墨重彩,生活中的單雯特別愛素顏,幾乎不化妝,但皮膚依然很好。跟舞臺上不一樣,單雯與很多年輕時尚女孩兒一樣,喜歡上網,喜歡淘寶,喜歡逛街,喜歡美食。儘管為了好嗓子要不吃辣不吃冰,但一旦「癮」上來她就顧不了了。
別看她現在如此成功,她卻一直有個看似平凡卻始終無法完成的小小心願——期待一次與工作無關的旅行。「因為表演任務重,雖然我們也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很多地方去表演,但在表演前,我基本上沒時間、也沒有心情出去看看,等到表演結束了,幾乎難得有其他活動。」沒有演出的時候,她也不敢利用連續幾天假期外出,因為經常會接到突然的表演任務。
當然,因為工作的原因,她去過不少國家,新加坡、日本、德國、瑞士……而她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就是英國。「我常常會想像自己行走在英國那些古老的道路上,感受著濃濃英倫風的建築、文化。」
這些年,作為一名閨門旦演員,單雯演過很多經典角色,其中,僅《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她就演過上千場,她更有「最美麗的杜麗娘」之稱。「生旦戲中,愛情是千年不變的主線。」單雯說,剛在戲校學的時候,她才10歲,「那樣的年齡,誰懂愛情是什麼呀!」於是,老師怎麼教,她就怎麼學、怎麼演。後來,隨著年齡增長、舞臺表演經驗增加,她對愛情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原來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因為愛情走到一起,相愛的人應是彼此心靈上的寄託,有時甚至不需要用語言表達,一舉手一投足,對方就能在心靈上有所碰撞。生活中的愛情,與舞臺上的愛情也是相通的。雖然已經演了太多愛情戲,我依然對愛情有著美好的憧憬。」
愛情如此,但生活卻不必如此。在舞臺上表演了這麼多年,單雯還是堅持工作與生活一定要分開。「不管從事什麼行業,不要把自己全部投進去,逃離不出來。」
很想挑戰一下新角色
如今的單雯,早已不是當年的懵懂小丫頭,更成為很多年輕人心中不一樣的偶像。她不僅一次次攀登上自己的藝術高峰,還站上了大學講臺,生動、精彩的講解和互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觀眾,為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做著自己的努力。
怎麼才算是個好的崑曲演員?「只顧在臺上自己走心、掉眼淚,這是敗筆,要讓觀眾也受到感染、憐惜你,為你掉眼淚,這才是高明的。」單雯還特別想演正旦戲,比如《爛柯山·痴夢》中的「瘋婦」崔氏。「這樣的角色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
這幾年,也陸續有些影視劇作品找到她,邀請她參演,但都被她拒絕。「一開始也曾動搖過,但後來想想,我覺得自己還是更喜歡舞臺藝術,更喜歡崑曲。」對於未來,單雯更是離不開崑曲,要「跟崑曲一輩子糾纏下去」。「崑曲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從小伴隨我成長,未來,我會繼續很好地走這條路,慢慢沉澱在舞臺上的修養,讓更多人、甚至是全世界的觀眾都知道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