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2020-12-11 光明數字報

    本期主題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本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亳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孕育老莊文化、建安文化和以華佗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的「文明沃壤」。在此舉辦此次論壇,旨在聯繫實際,探討老莊思想中蘊含的生態文明理念,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美麗中國」的文化內涵。來自中國社科院、首都師範大學以及安徽省的專家學者,圍繞「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本版摘登的是部分發言內容。

 

倡導無為 善待自然

 

    老子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他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無為而治」的原則,善待自然、「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守則,對於我們今天緩解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在老子看來,人與天地萬物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統一整體。莊子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應效法道和天地萬物所遵循的對立統一規律、自然無為的本質特性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之性。「道法自然」是說「道」以自然而然、自己成就自己為法則,這一法則尤其應當為人所效法。

 

    「自然」和「無為」是道的本質特性。老子說的「無為」絕非無所作為之意,而是指人的這樣一種行為原則:按照因循事物的自然本性及發展趨勢的基本要求,以客觀公正的態度,以道所體現的柔弱的特點和方式加以輔助、引導或變革。

 

    現在,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唯物質主義、工具理性和科技至上,而價值理性則被邊緣化,甚至不屑一顧。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幸福和快樂就是佔有大量物質財富,物質財富佔有得越多,就越是幸福和快樂。物質財富固然不可缺少,工具理性和科學技術固然不可忽視,但對於人來說,價值理性和精神境界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事實上,也不是物質財富佔有得越多,就越幸福,越快樂。

 

    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不可再生資源更為有限,故人類不應肆意採伐和揮霍。為此,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生活方式,因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莊子也強調「天與人不相勝」,不要因人為而毀滅天然,因境遇而泯滅天性,因貪慾而喪失本真。只有如此才能返璞歸真。(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董京泉)

 

老莊的萬物平等觀及其生態學價值

 

    從哲學的角度看,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亦即人應該如何對待自然萬物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又在於人如何看待自己、為自己定位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舉出三種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觀念。

 

    第一種是西方文化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此種觀念認為,人與萬物是不平等的,人是萬物的主人,是萬物存在的目的,萬物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而被創造出來的。此種觀念是導致人與自然的關係緊張的哲學根源,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反思。

 

    第二種是儒家的生態倫理觀念,此種觀念把自然萬物納入到人類的道德關懷之範圍。儒家認為人是「天地之心」,是萬物中之最貴者,因而人應當對萬物的生養承擔道德責任。從生態保護的角度看,此種觀念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種是建立在萬物平等觀念基礎上的老莊思想的生態智慧。根據老子確立的「道法自然」的原則,萬物在大道面前都是平等的,人不過是萬物中的普通成員。莊子豐富和發展了老子的這一思想,他指出,萬物莫不以自我為價值判斷的中心,因而莫不「自貴而相賤」,而「以道觀之」則「物無貴賤」。莊子認為,人類的自我優越感是一種嚴重的偏見,他用了很多鮮明的譬喻來描述人類的普通和渺小,反覆申說人不過是萬物中的普通成員的道理,旨在消解和糾正以儒家為代表的人貴於萬物的世俗觀念。莊子指出,萬物皆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正處」「正味」「正色」。人類的標準並不適合萬物,沒有資格作為萬物的共同標準,如果把人類的標準濫用、強加給萬物,就是「以人滅天」,對萬物構成傷害,因而人類必須尊重萬物的天性。老莊思想中的萬物平等觀十分獨特,對於如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傳統思想資源。(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白 奚)

 

莊子生命哲學的原生態意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態問題主要歸屬於人類的心態問題。由於人類心態失衡,離開了人類本有的自然心態。莊子生命哲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原生態意象,這對於我們確立良好的心態,改變我們對於生態問題的看法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一是知——養其知之所不知。莊子指出:「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對天人都有所知,是知之至。但是,知天、知人是有限度的。對於不知者不能強知。天之所為是自然,人之所為,亦是自然。人類之所知很重要,但是懂得人類所不知則更為重要。

 

    二是真人——天與人不相勝。莊子提出的真人的原生態意象有兩個最為主要的特徵,即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天與人不相勝。天道本自然,一旦人類以自己的認識來幹擾天道的運行,試圖建構人類認識框架中的世界,就有可能捐棄天道,傷害生靈。以人類為中心、為主宰的傳統觀念,導致了對環境的隨意控制、改變。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達到天與人不相勝,就是不求戰勝自然,改造自然,重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美麗生態。

 

    三是生死——生死存亡為一體。莊子認為人的形、生、老、死都是大塊自然演化的結果,並不需要發出苦樂憂悲的感慨。快樂的生活需要勞動我們的身心,生命的衰老是讓生命得以安逸,生命的逝去是讓我們得以安息。這一切與大塊自然演化相生相伴。這種原生態的生死觀徹底打破了世俗世界對於生死的執著分別。循從自然的演化,生命也就自然了。(安徽師範大學政治學院副院長 戴兆國)

 

老子思想激勵探索人性自然

 

    今天我們常說的「文明」,最初出現於18世紀的西歐,當時歐洲正熱火朝天地向世界各地殖民、侵略與擴張,他們認為非洲、美洲等地非常落後野蠻,亞洲在他們看來也停滯不前,或者半野蠻,只有他們自己文明進步。這種觀念在19世紀開始與進化論相結合,出現了蒙昧、野蠻與文明的人類歷史發展階段論,以後逐漸傳播到全世界,像我們國家也開始用「野蠻」、「文明」劃分歷史階段。今天我們國家的「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就是從「野蠻」部落到「文明」國家出現時期的歷史演變。這一時期族群之間不斷地戰爭,可以說這個「文明化」的進程是血與火的歷程,也是自然遭到破壞的過程。

 

    老子就生活在一個從「野蠻」到「文明」演變的典型時期。面對當時的歷史形勢,老子起而攻之,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反對虛假的仁義道德,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人應該「少私寡慾」,多一些樸實作風,慈儉心腸,提倡「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倡導「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人來於自然,也將復歸於自然,順應自然之道才能天人和諧,符合人性的本來。老子之所以能夠對這些所謂的「文明」進行深刻的批判,緣於家鄉低度發展與樸實生活的教導與感悟。以亳州為中心的渦河中遊一帶,早期水網密布,國家弱小,生活簡樸,自由自在。以後這裡逐漸處在諸大國爭奪的前沿與各種文化交匯的中心,老子在這裡接受教育與成長,不時看到大國強梁的橫霸與小國的覆亡、遭奴役,後來在周王室工作又歷覽古今無數國家的興亡,「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深刻感受到「反也者,道動也」的歷史法則,相信柔弱者終勝剛強,樸實自然才是人性本來。老子的思想一直激勵著思想家對於人性自然的探索,成為中國文化追求樸實大美的源泉。(安徽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陳立柱)

 

厚德亳州與老莊思想

 

    「德」就老莊而言,是「道」的顯現和作用,「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它包涵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滌除玄鑑的個體修養,慈儉不爭、平和處世的外在行為要求,清虛灑落、無執瀟灑的理想人格追求。在亳州傳統文化體系中,道家文化為主體,同時兼容各家文化之所長,使得亳州厚德之風蔚為壯觀、大氣磅礴。今天,我們在繼承傳統遺風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亳州大地道德先進人物不斷湧現,有「當代雷鋒」張西軍、「堅強母親」許張氏、扶貧幫困的王洪武、誠實守信的張保全、見義勇為的徐鳳禮、敬老愛幼的於華琴……好人層出不窮,截至目前已有85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彰顯著厚德亳州的人文魅力。

 

    歷經千年的沉澱,老莊思想已經深深植根於亳州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成為新時期亳州城市發展的精神力量。在「厚德、務實、創新、奮進」的亳州城市精神中,「厚德」為魂主導著「務實、創新、奮進」,不僅具有崇道德、恪品行、守誠信等內涵,還具貴真向善求美、順應自然規律、包容和諧等方面內容,體現了亳州文化的老莊思想傳承,是亳州人文價值的導向。我們將充分汲取老莊思想的智慧之光,使亳州成為老莊思想傳習與弘揚的精神高地。以弘揚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老莊思想為契機,加強生態倫理的宣傳和教育,積極培育市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以個體的和諧,促進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促進美麗亳州建設。在大力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結合老莊思想的社會實踐,將道德建設的有為之教和無為之教相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積極效果。(亳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杜愛玉)

 

老莊哲學的生態文化資源

 

    老子所講的「道」與「德」的關係,是要「推天道以明人事」,為其「尊道而貴德」、崇尚「自然無為」的價值主張作論證。老子所崇尚的「自然」,不是與「人文」相對立的「自然」,而是一種「人文化的自然」。

 

    老子主張「尊道而貴德」,這應首先是指向個人的身心修養,戒除自己的貪慾,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所謂「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然後才可能有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在人與人的戰爭中,就沒有人與自然的和平。如老子所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老子所主張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因順自然的常道而不「妄作」,通過「為無為」而達到「無不為」。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萬物的生長能夠歸根復命,然後才能有可持續的、可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過度的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態危機,就是「不知常,妄作」而引起的危機。老子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就是說要在危機出現之前而有所警覺、戒備、制約,防患於未然。概言之,老子所講的「無為」是一種因循自然的、有所節制的、可持續發展的行為方式。

 

    《莊子·達生》篇講了一個「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梓慶必須先有「齊以靜心」的自我修養,「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加手焉」,這樣才能創作出「以天合天」的藝術品。建設有益於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實亦類似於「梓慶削木為鐻」。

 

    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有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但秦以後並沒有落實到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現在只有把生態文化、生態管理、社會和諧、科學技術、計劃生育等因素結合起來,才能切實地解決生態危機,建設我們的美麗家園。(中國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 李存山)

 

值得我們汲取的生態智慧

 

    以國泰民安、天人合一為追求目標的中華文明本來就是一種生態文化或生態文明。其中以老子為代表的中國道家文化,因其高舉自然、提倡無為的思想宗旨,值得我們今天汲取其中的智慧。

 

    首先,發展是生態中的發展。生態也就是萬物俱生共存的形態。老子雖然沒有說過「生態」,但他所謂的「自然」其實就是生態,而且是理想的生態,自然形態或境界下的人類包括萬物一定是生生不息的,而且是共生共榮的。那些違反自然,破壞生態的種種行徑,其實就是從根本上阻礙社會的發展。

 

    其次,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從根本上保持生態。如何保持生態平衡,老子更強調的是思想上的「知足」,認為這才是根本的長久之道。因為只有思想上懂得知足,行為上有所節制,其他的種種訴求才能真正做到或者可以避免。老子說「知足者富」,又說「知止所以不殆」。要想維持生活的富足,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清楚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以克制或限制自己的欲求。

 

    最後,當政者的知止與知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如同他說的「清靜」「無為」一樣,老子的「知止」與「知足」主要是針對當政者來說的。因為他們具有「執大象,天下往」的權力與責任,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承負與影響;而且擁有權力的他們最有可能製造社會的不平等,進而造成生態的破壞。由此,老子警告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人民之所以喪失生態、不得生存,就是因為當政者們不知足的「求生之厚」。老子反覆說過:「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表明了只要當政者能做到「不欲以靜」,天下自然歸於清正,而回復到理想的生活狀態。(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史向前)

 

莊子的「至德之世」及通達之路

 

    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範疇是「道」。道生萬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應「道法自然」,與自然保持平等、和諧、融洽的關係。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和」境界,就是莊子的理想「至德之世」。為實現「至德之世」,莊子提出了通往「至德之世」之路的「天德」說。「天德」的最大特徵就是「無為」。「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順其自然,還是徵服自然?莊子選擇了前者,信守「無為」之德。

 

    「物我一體」。萬物由道生成,雖形態有異,但無高下、貴賤之分。「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莊子認為,人與萬物同樣地被自然和氣生成,人應尊重天地自然萬物,與人類居住其中的自然界和諧相處。「萬物不傷」和「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天樂」境界裡,人類必須節制欲望,知足常樂,反對用計謀、機巧和工具向自然過分索取。除了不直接傷害萬物,還必須順遂而不傷害萬物的本性,因性自然地去發展農業、養殖業。

 

    「不失大常」。萬物皆有「常」,「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凡事均應循自然之理。莊子倡導「返璞歸真」,反對「以天制人」「以人滅天」「以故滅命」,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性,不要用造作去毀滅天賦,不要用貪得去追求虛名。(安徽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慶躍先)

 

從考古學看老莊思想文化基礎

 

    老莊思想是東周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起於春秋末期的老子。老莊崇尚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諸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君子之交淡若水」「真者,精誠之至也」等名言,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和莊子都是楚國人,其出生地在渦河流域的亳州境內。亳州地處安徽省西北部,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亳州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853處。亳州地區年代最早的古文化遺址是距今約6000年的後鐵營遺址,被命名為後鐵營類型文化。之後有富莊類型文化和尉遲寺類型文化。從考古學文化面貌來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具有鮮明的本地文化特徵,又受到來自周邊地區文化的強烈影響。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這裡一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要衝,多種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夏商西周三代,依然延續了這種傳統,位於亳州東郊的商周時期的程井遺址和利辛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均體現出這種特點,表現出極為豐富且複雜的文化內涵。春秋中期以後,楚國東進並佔領本地區,蒙城縣小澗春秋墓群出土的青銅器,已經是較典型的楚式風格。地處中國南方的楚國,沒有形成像北方諸國那樣嚴密的宗法制度,思維不拘禮法,創造力比較旺盛,具有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造就了顯著區別於中原文化的楚文化。老子的思想精闢深邃、浩瀚恣肆、深廣詭怪,而莊子的寓言則上天入地,充滿浪漫主義想像,體現出強烈的探究追尋精神。這些,都與本地區的文化傳統相契合。正是深厚的文化基礎,孕育了獨樹一幟的老莊思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 宮希成)

 

相關焦點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體現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現象,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節日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著稱,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還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缺少了解,那麼也就無法領略到它流淌於文化血液之中的美學意蘊。(一)中國傳統節日的發端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的發端,可以追溯到遠古先民時期。
  • 專家研討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會專家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從包括老莊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承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以安徽亳州為中心的渦河流域,是古代思想家老子、莊子的故裡,是開創了中國道教文化的「天下道源」。
  • 高平炎帝陵:傳承炎帝文化精髓 打造兩岸交流聖地
    高平炎帝陵:傳承炎帝文化精髓 打造兩岸交流聖地市場信息網   2018-09-04 10:39:26   來源: 市場信息報/市場信息網   作者:王小東 常豔枝   評論:   市場信息報訊(本報記者 王小東 通訊員 常豔枝)在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南,穿過刻著「炎帝陵」三個大字的黃砂巖牌坊
  • 挖掘節日內涵 傳承賡續中國傳統文化
    挖掘節日內涵 傳承賡續中國傳統文化 發表時間:2015-03-06   來源:其他的一些節日,人們只有過的成分,而其中蘊含的文化和風俗卻被漸漸遺忘了,有些還成為商家的促銷節,如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重陽節成了旅行社眼中的老人旅遊節,七夕節也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卻不被青年人接受,青年人對本土的民族節日不「嗨」,卻熱衷於過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箇中緣由,發人深思。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 了解清明節文化內涵 更好傳承清明節傳統文化
    了解清明節文化內涵 更好傳承清明節傳統文化 2016年04月01日 14:46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 讓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內涵返璞歸真
    清明節承載著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國文化傳統,是歷代祖輩相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活著的人緬懷、思念逝去之人的紐帶,清明節傳承著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啟迪、教育後人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激勵後人,奮發圖強,建設更加美好家園,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掃墓祭祖以緬懷逝去的親人或者踏青郊遊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 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參考立意】  認真學習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創新改良,永葆優秀傳統文化活力;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結合點,立足當代中國現實,接地氣聚人氣;藉助新的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佳作賞析】: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機表情包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鬥圖圈的「新寵」;而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
  • 永春埔頭村挖掘當地武術文化資源 豐富美麗鄉村文化內涵
    今年以來,永春縣五裡街鎮埔頭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深入挖掘當地武術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美麗鄉村的文化內涵。圖為該村拳師在表演藤牌武術套路。
  • 從王家大院看中國古建中大門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古建築,僅山西就是一個有著眾多文物古蹟的文化大省。除了佛教聖地五臺山,古代雕刻藝術寶庫的雲岡石窟等外,山西的古民居建築更是集中國民居建築之大成,是中國古民居建築的天然博物館。
  • 弘揚中醫藥文化 傳承未醫養生精髓
    柯龍瑞現擔任北京未醫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華夏未醫健康科技研究院院、全球未醫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未醫學」健康養生理論與實踐第一人、三大綠色知名品牌的創立者,柯龍瑞將中醫研究經驗,完美結合養生精髓,嘔心瀝血編寫了三部對中國乃至世界健康養生行業產生較大影響的著作—《未醫學的崛起》、《菩蓮花開》、《未醫之道》 ,今年,就在前不久柯龍瑞和他的未醫堂團隊以其科研成果「未醫學在治未病體系中的應用」榮獲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頒發的
  • 86歲作家王蒙解讀孔孟老莊,只為寫給年輕人的中國智慧
    大道至簡,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孔孟老莊的思想文化中尋得人生的智慧、勇氣與毅力,為自己的生命覺醒提供強大精神支撐與能量傳承。莊子在《莊子·齊物論》有這樣一段話:「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
  • 「唐派」畫風薪火相傳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圖)
    「唐派」畫風薪火相傳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圖)   唐小山作品《吉祥富貴》  時下,網際網路以滔滔洪水之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那流淌於我們血液裡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薪火相傳而不被遺忘?我們如何尋找一把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 品味戲曲神韻,傳承文化精髓
    為積極響應國家「戲曲進校園」相關精神,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髓,培養學生戲曲素養,營造校園戲曲文化氛圍,鄭州市第一二二中學大力開展戲曲進校園內涵項目。在多次邀請專家團隊來校進行戲曲表演活動,烘託濃鬱戲曲氛圍的基礎上,學校興建了「蘭馨」戲劇社團。
  •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從龍、玉、書法文化中一探究竟
    導語:中國傳統文化,相信大家一定有所了解,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可謂其博大精深。並且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傳承下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深入了解和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不斷發揚下去。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才能更好去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需要去了解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文化符號,那就是龍文化、玉文化、書法文化。
  • 「傳承老莊元典文化 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學術研討會將於11月6日至8日在老子故裡鹿邑縣舉行
    「傳承老莊元典文化 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學術研討會將於11月6日至8日在老子故裡鹿邑縣老子研究院舉行。本次研討會將安排5項活動,包括開幕大會、主題發言、分組研討、成果發布和閉幕大會,期間還將參觀考察老子出生地太清宮和老子講學地明道宮。
  • 這樣傳承中國文化之精髓
    出來以後,他就告訴孔子的弟子說,你們諸位不必擔心文化的衰落,我們中國文化有救了。天下亂了這麼久,文化已漸凋零,上天降了孔夫子,他的學問道德將影響你們和世人。上天要以孔子作為警惕世界的木鋒,你們不要擔心了。古代的木做得鋒,就是用來敲響做警惕,用的好像廟堂裡的敲鐘打馨一樣。這是對孔子從事文化教育的讚嘆。那麼引申到我們商業方面,人生方面。
  •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時間:2018-06-11 16:3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評論別人的書法,是個很難的課題,說不得、不好說,要做到孔夫子的既不失言,亦不失人尤為難,所以我也是從不輕易評論,在看到姚俊甫先生的書法時我就忍不住想寫一點文字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水墨藝術精髓—書畫家賀德昌
    中國文化與中國書畫之所以能夠傳承幾千年,與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息息相關,也與中國文人的對文化的包容性分不開。中國書畫在發展中切勿忘記傳承,因為中國書畫不只是藝術更是血脈文化與哲學,中國書畫也是借用物象剖析自然的一種科學,我們的文化體系裡有萬物皆有靈的說法和認知,這也是中國書畫創作的旨要。賀德昌,字國果,號也可、千石、半海歸士等,生於1949年5月,北京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
  • 中國龍舟劃向世界 "國際熱"折射豐富文化內涵
    許多人家是男女老幼齊出動,觀賞和體驗這項充滿中國文化風情的活動,為河面上一隻只如離弦之箭般前進的龍舟加油喝彩。  「龍舟傳承了幾千年,不只是一項運動,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都非常豐富。」國際龍舟協會秘書長、亞洲龍舟聯合會主席胡建國認為,弘揚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把它推廣到全國、全世界,讓它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優秀項目相互融合、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