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在中國與世界之間行走

2020-11-18 光明網

莊子(中國畫) 吳為山

「行走的人」 ,當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陳克看到這個展覽題目,第一反應是賈科梅蒂的雕塑傑作《行走的人》 ,那個火柴棒似的「瘦高個」給人的孤獨感。「在創作生涯的初始,吳為山也應該是這樣孤獨的。 」他說。

曾經「孤獨」的經歷在11月6日至26日由深圳市政府主辦,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聯承辦的「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中也能感受到。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同時呈現了與他藝術創作和工作經歷有關的大量圖文資料,向觀眾呈現改革開放以來一位美術專業大學生「走」向知名藝術家的歷程。

展覽中「尋夢」「鑄魂」「文心」「立言」「履痕」「擔當」六個板塊和《馬克思》 《睡童》 《超越時空的對話——達·文西與齊白石》等吳為山代表性作品的呈現,為公眾展現出一個「行走的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守望與初心回歸。在本展學術總主持孫振華看來,可以把吳為山作為一種「方法」 :「剖析一個人的故事,從他的切身經驗出發,可以展現立體的藝術家,同時給我們呈現方法論上的啟示:一個藝術家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所構築的。 」

寫意雕塑:從個人經驗出發

「這個展覽從個人經驗出發,帶領我們抵達的,是思想的彼岸。在這個人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的是生命的成長、人格精神的蔓延,它連接的是一個時代,是無數的人物、事件,是一個無比廣闊的世界。 」孫振華說。一如深圳市文聯名譽主席董小明所言,如吳為山一樣的藝術家,只有將自己的創作融入時代,才能展現出自己的藝術才能與抱負。

吳為山融入時代的創作,最初來自伯祖父高二適深厚的學養、父親吳耀先的家學詩教。在吳為山的記憶中,父親愛李杜、詠東坡、讀《離騷》 ,後來他為父親塑像,「頭微微上抬,顴骨聳起,面部嶙峋,眼睛裡透發出不確定的光,並不整齊的頭髮有序向後……」塑造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形象以紀念難能可貴的「詩教傳家」 。蘇北東臺時堰古鎮的石板街、小河邊、碼頭旁,鎮上的畫師和郎中,家中的古書插畫和舊陶瓷器皿上的仕女人物畫,都涵養了吳為山的人本精神,融入他日後的藝術創作中。

吳為山的行走從蘇北水鄉小鎮出發。1978年至1979年,歷經兩次理科高考失敗的吳為山,懷揣藝術理想,在無錫、蘇州的街巷碼頭、老屋舊園中寫生、追尋,藉由高標、喻湘蓮、吳開誠、吳冠中、張道一諸前輩的點撥,同時也在尋找自我、發現自我。1982年至1983年,吳為山歷經4次藝術高考,最終進入南京師範大學,從秦宣夫、宋徵殷、徐明華諸先生的教學中感受審美的多元碰撞,同時廣泛涉獵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視野更趨開闊。

兒時的詩教,民間泥塑的滋養,高等藝術院校的嚴格訓練,吳為山尋夢旅程中的羽翼得以不斷豐滿。大學畢業後他留校任教,爾後赴北京大學研習心理學,帶著對「造型藝術必須強化立體」的觀點,他回到南師大後創建了雕塑教研室。有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文化轉型」困境,更出於對中國文化守護、弘揚、重塑的責任,吳為山開始了「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的探索:林散之、高二適、胡小石、蕭嫻、費孝通、季羨林、吳作人、陳省身、顧毓秀、熊秉明、錢偉長……為時代造像,書人文華章。1998年吳為山至南京大學任教,創立雕塑藝術研究所,在南京大學寬闊的人文平臺上,吳為山獲得了更加豐厚多元的視野。

從求學任教於南師大到創立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與美術研究院,從執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雕塑院到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他肩負起接續中華美育傳統之使命。特別在去歐美遊學之後,吳為山再次去敦煌、麥積山、龍門、雲岡,那些可以對話《大衛》《思想者》的雕塑巨作,以一種超時空的力量深深打動他的心,讓他提出了「寫意雕塑」的文化主張。他試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使「中國」二字從黃土的黏性與青銅的鑄就中活化出來;他也堅信通過心手相應的創造,一定能通過雕塑煉就中國人的生命。陳克認為,吳為山在雕塑中表現衣褶的方法,如同中國畫的線,拍打的塑造手法,又與皴法異曲同工,「他用泥性的線和皴,用中國畫的審美來完成雕塑的實體,達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效果」 。

在陳克眼中,於延續西方雕塑教育體系框架中起步創作的吳為山,如今已不再孤獨—— 「寫意雕塑」已經得到諸多業界同道的認可,美術學院的雕塑專業也從東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學習,並逐步建立起中國的當代雕塑審美創造體系。吳為山說:「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美術家要找到支點,才能在世界藝術史圖景中立定文化坐標。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在對中華美學精神、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寫意雕塑』的概念。新時期的中國寫意美術,要向世人講述著中國、中國人,講述著中國藝術家的夢想。」

王陽明(中國畫) 吳為山

塑者何為:與世界「溫情對話」

德不孤,必有鄰。2000年的世紀之交,吳為山應臺灣「中央大學」之邀,在臺北舉辦展覽並與同行交流;不久又應香港科技大學之邀擔任文化講座教授。探尋新材質的語言再造,用木頭、石頭、陶土表達生命的意象和愉悅的情境成為他這一時期思索的命題。吳為山說:「我從山上、海邊找來的斷木柱,都成了我的朋友,每天看著它們,每天都有新發展。我們看畫、看雕塑是從具象裡找意象,再從意象裡找抽象;而看木頭、看石頭,是從抽象裡找意象,再從意象裡找具象。從具象再聯想到生活,是情境。 」最終,石膏、樹木、麻絲等素材在他手中重生,「母與子」的親情主題也得以呈現, 《悄悄話》 《寶貝》《搖籃》等作品在此間生發。

夢想走向世界,吳為山開始行走在中西文化之間。在塞納河,在凡爾賽,在大英博物館,吳為山與羅丹、莫奈、德加、亨利·摩爾不斷神會際遇,更有感於藝術形象「瞬間也是永恆」 。在廣東省美協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梁宇看來,吳為山的作品能與世界藝壇和外國人民「溫情對話」 ——為荷蘭女王塑像、 《睡童》獲得英國「攀格林」獎;在1997年至1998年吳為山訪美期間,他先後訪問了西雅圖、洛杉磯、華盛頓、休斯頓等十餘個城市,行走之間會故人、交新友,在無數個相同而不同的頭像之間,回望本土藝術的圓融,不禁生出「塑者何為」的喟嘆。20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他創作的《馬克思》作為中國政府贈送給德國特裡爾的禮物永久矗立於馬克思的故鄉; 2019年5月4日,以紀念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為主題的《百年豐碑》落成於法國蒙達爾紀市; 2020年1月18日,在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逝世500周年之際,義大利達·文西博物館立起一組由吳為山創作的大型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達·文西與齊白石》 ……一尊尊雕塑,青銅鑄就,在經過塑造、塑形、塑神、塑魂的過程,經過1800度的高溫熔煉,經過模製的凝固,最後化為精神的形象、人類的楷模,矗立於不同的文化熱土上,呈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偉大。 」吳為山說。

行者吳為山以30多年的藝術探索,前進在中華藝術的追夢徵途之上,站在民族哲學整體的高度不斷完成「塑者何為」的追問。美術評論家梁江認為,吳為山的經曆本身就是一個改革開放的中國故事。而他的個人經歷更可以作為一個縮影,展現偉大時代對人的塑造、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滋養、藝術精神對人的鼓舞。在中國與世界之間,塑者何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行走的人」吳為山說:「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永遠行走在時代中的人,為時代塑像。 」

屈原(青銅) 吳為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藝術報》

相關焦點

  • 「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深圳舉辦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行。(中國美術館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毓娟):2020年11月12日,由廣東省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亮相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覽展出了中國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先生的作品136件,其中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共分為「尋夢」、「鑄魂」、「文心」、「立言」、「履痕」和「擔當」六個版塊。
  • 「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辦
    11月12日,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136件,其中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吳為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雕塑家,他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也首次提出「寫意雕塑」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其創作風格和理論觀點對當下中國雕塑的發展方向具有引領作用。圖為觀眾在展館參觀。
  • 吳為山:用雕塑講述中國故事
    「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特徵是中西合璧,在這一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是中法之間的美術交流。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作品的這份深情,這份友誼,這份真情,將載入中法藝術交流史。」自1994年至今的20多年間,吳為山創作了數十尊造型不一的孔子塑像,最大的20多米高,最小的也有70釐米高,立於世界許多重要的文化教育場所。他從事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塑像創作,迄今已完成近400件。
  • 吳為山:用雕塑講好中國故事
    「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特徵是中西合璧,在這一進程中極為重要的是中法之間的美術交流。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作品的這份深情,這份友誼,這份真情,將載入中法藝術交流史。」2020年11月25日,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作品《陽光下的牛》捐贈揭幕儀式上說。
  • 吳為山:讓中國文化為世界共享
    作者:吳為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人類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終理想亦是共通的,病疫擋不住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與認知。作品塑造了中國詩聖杜甫和烏克蘭人民心中的英雄詩人舍甫琴科。這件作品表述了「既要肯定自己,也要向他人學習」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學習態度。希臘文學巨匠卡贊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面孔」。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世界格局的多種變化,需要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尋找國與國之間深度連接的方式。2021年春天,雕塑《孔子與蘇格拉底》將矗立於希臘雅典古市集。
  •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展開幕
    吳為山很多重要作品亮相展覽。 晶報訊(記者 謝晨星/文 高雷/圖)12日,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136件,其中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
  • 吳為山作品展覽在關山月美術館舉辦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軒慧 通訊員劉樂文攝影報導)昨日,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由深圳市政府主辦,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協辦、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支持的「行走的人
  • 德文版《吳為山的雕塑世界》在德發行
    2018年6月5日,中國雕塑藝術家吳為山的德文版《吳為山的雕塑世界》新書推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 吳為山作為現當代國際雕塑藝術家,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也是繼著名畫家吳冠中之後第二位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的中國藝術家,近年來孜孜不倦地以各種形式與世界文化作交流,他的作品也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在世界各地展出。此次為紀念馬克思誕生200周年,由吳為山創作的5.5米高馬克思銅像作為中國贈送給德國的禮物,矗立在馬克思出生地,德國特裡爾。
  • 吳為山:用經典作品傳播中國精神
    通過經典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強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心靈的溝通。」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典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時代的特徵,刻載著藝術家的追求和探索歷程。吳為山認為:「經典作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所以才會成為不過時的作品。
  •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
    —老子 W 83x35x32cm 青銅2012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春秋末期楚國人,思想家(記者胡永愛深圳報導)2020年11月12日,「行走的人——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吳為山」展覽將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
  • 吳為山創作馬克思雕像的設計思路和藝術理念
    吳為山《超越時空的對話——義大利藝術大師達·文西與中國畫家齊白石》 (青銅)《收藏投資導刊》:您好,請問設計馬克思雕像的設計思路和藝術理念是什麼呢?吳為山作品:孔子;高7.9米,青銅,2010年,立於國家博物館新館北門馬克思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馬克思在不斷的行走,就表示他在不斷地運動著,他的思想在不斷地在發展。
  • 吳為山|以文心暖人心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尋找國與國之間深度連接的方式。而這,正是文化的超越性所在。《百年豐碑》落成後,蒙達爾紀這個靜謐小城在一夜之間受到了更多關注。不僅許多中國遊客慕名來到蒙達爾紀參觀《百年豐碑》,重遊100年前的青年學子們生活過的地方,甚至許多法國人及外國遊客也紛紛來到鄧小平廣場,來到《百年豐碑》前合影留念。世界從雕塑看中國,中法人士從雕塑感受兩國文化交融的溫度,以及由這溫度而孕育的中法文明之花果。
  • 吳為山:丹心鑄魂寫意人生
    這是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作品。   見到吳為山時,已近晌午。他中等身材,古銅膚色,波浪式捲髮稍稍齊肩,談笑間有種渾厚與純粹洋溢於眉宇之間。   談及《張仲景》這部作品,「感動」二字脫口而出。「你看他望聞問切時凝神靜氣,這是大夫與病人之間的交流,有一種尊重在裡面。」說話間,他也額頭微傾,目光專注而凝重,一隻手輕輕拈起。
  • 吳為山:丹心鑄魂 寫意人生
    這是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作品。見到吳為山時,已近晌午。他中等身材,古銅膚色,波浪式捲髮稍稍齊肩,談笑間有種渾厚與純粹洋溢於眉宇之間。談及《張仲景》這部作品,「感動」二字脫口而出。「你看他望聞問切時凝神靜氣,這是大夫與病人之間的交流,有一種尊重在裡面。」說話間,他也額頭微傾,目光專注而凝重,一隻手輕輕拈起。
  • 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原標題:吳為山正式就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為副館長  新京報訊 (記者李健亞)中國美術館迎來了第五位掌門人。昨日,文化部任命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與此同時,曾為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被任命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9月22日,教育部任命範迪安為中央美院院長,而對中國美術館新館長吳為山的任命也在公示階段。
  • 吳為山塑達文西與齊白石永立達文西博物館
    活動開始前,一部介紹吳為山的專題片在芬奇劇院首映,該紀錄片敘述了吳為山在世界各地落成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與國際成就,使在場觀眾更加深入了解這位來自中國的雕塑藝術大師。芬奇市市長朱塞佩·託爾奇亞表示,吳為山大師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寓意,這個作品發出的信息是,文化促進偉大文明之間的對話,它利於文化交流,也利於經濟、政治的交流,相信將在2020年中意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進一步加強中意兩國間的尊重與友誼。
  • 中國美術館長吳為山:經濟十分重要,人文精神也十分重要
    他穿梭於兩種身份之間,一邊是行政職位,一邊是藝術家的身份。  為歷史文化名人塑像  1962年1月,吳為山出生於江蘇省東臺縣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家中曾祖父是清末秀才,嫡親伯祖父是書法家高二適,與林散之並稱當代草聖。他父親繼承家裡讀書傳統,成為當地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
  • 南京博物院1999年始設「吳為山雕塑館」
    並數十次組織國際性的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如連續三屆擔任「長春世界雕塑大會」主席,作為學術總主持組織「南京青奧會國際體育雕塑大賽」,組織青島「一帶一路」國際雕塑展及論壇。吳為山積極倡導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國際視野,推動中國雕塑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 吳為山《孔子》立巴西 永久命名「中國廣場」
    2017年9月,應巴西庫裡蒂巴市市長拉斐爾•格雷卡(Rafael Greca)先生之邀,吳為山創作的《孔子》雕塑矗立於巴西,這是中巴兩國人民友誼的見證,也是中巴文化交融的永恆印記。《孔子》雕塑永立於庫裡蒂巴市政廳及州政府的前廣場。由於孔子像的永立,巴西將廣場永久命名為「中國廣場」!
  • 吳為山雕塑《齊白石與達文西的對話》永立文藝復興故鄉
    作品中,達文西與齊白石各立兩端,齊白石手中那根拉長的拐杖尤為奇特,「這拐杖就是一條線,它上連天,下接地,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藝術觀,它也像絲綢之路,連接著東方和西方」吳為山說。正是這件作品,通過對中西方兩位藝術大師惟妙惟肖的刻畫,讓國際藝術界更關注作為東方藝術符號的齊白石,也更關注寫意風格的中國當代雕塑的新創造,以及在世界雕塑語境中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