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坐落於六朝古都南京,是我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32768件(套),珍貴文物371032件(套),珍貴文物數量居中國第二,僅次於故宮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吳為山雕塑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教授有感於社會轉型期價值取向的多元,年輕人對那些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做出過傑出貢獻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有所忽略。因此,他立志以創作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而建立時代豐碑。
1999年9月,南京博物院設立「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題寫館名。這是國家級博物館首次為一位當代藝術家設立陳列館。時年37歲的吳為山,倍感鼓舞,在至今的30多年間創作了近600件雕塑作品,先後在義大利國家博物館、聯合國總部,以及法國、英國、俄羅斯、德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多場展覽,並為世界許多國家的重要公共廣場和博物館永久陳列。
1999年9月,南京博物院始設「吳為山雕塑館」
吳為山雕塑館
當年入藏「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的作品,如孔子、魯迅、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齊白石、馮友蘭等40尊中外文化名人雕像都已成為經典。2013年11月,「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場館升級改造完成,並更名為「吳為山雕塑館」重新對外開放,《問道》《空谷有音——老子出關》等作品陸續被陳列,系統地展示了吳為山數十年來不斷倡導和實踐的寫意雕塑。
吳為山雕塑館內景
吳為山雕塑館·前言
凝固的歷史
熊秉明
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考是以「人」為中心的。「天」的觀念相當於西方「神」的觀念,然而不盡相同,「天」更抽象。
中國文化中的造型藝術是書法和繪畫。雕塑主要代表寺廟裡的神靈,受人頂禮膜拜。審美的意味是附帶的,甚至是被忽略的。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哲學,不是宗教。左傳裡記載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不重視軀體形象的流傳。孔子、孟子、莊子都留下了德與言,沒有留下他們的容貌。希臘文化在雕刻上有輝煌的成就。荷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斯多德都有雕像流傳。相形之下,我們沒有古代哲人的真實容貌,確是憾事。「論語」記載孔子的形像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趨進,翼如也」。也許,中國文化更相信文字的功能,更重視精神面貌的記錄。
中國繪畫也沿著這條思路發展。謝赫六法的第一條是「氣韻生動」,人物畫的目的在於「傳神」,捕捉對象的風度神採,而不追求機械的寫實。
經過近一百年中西文化的接觸,雕塑才逐漸進入中國人審美的視野。1949年建國後,首先興起了一批紀念碑式的雕塑。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各種流派的雕塑相繼出現在美術館、學校和公共場所,其中不少是歷史人物和當代名人的造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可以說填補了一個「空白」。
吳為山先生已創作過二百多尊中外名人及文化人的塑像,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他尤其長於寫意,有一氣呵成之妙,但又並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他在神速中兼能深入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種寫意既是中國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在他的作品中,我欣賞的有張謇、齊白石、林散之、蕭嫻……,而最能打動我的是馮友蘭先生的像。馮先生是我的老師,這尊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整體似一塊鬱然、凜然的巖石,九十五個春秋留在人間的言行,一生所遭遇的甘苦、悲喜、順逆都渾融其中。兩眼凝視前方,眼神猶作不息的思考和判斷。
祝賀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的成立。人們在這裡欣賞雕塑藝術的同時,可以看到各個領域裡創造者的風採,想到他們的奮鬥和貢獻。
人們從這裡進去,懷著好奇和欣賞;
人們從這裡出來,感到滿足和景仰。
2002年11月於巴黎大學
吳為山教授簡介
吳為山教授
吳為山,男,1962年1月生。現為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2018年當選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成為繼著名畫家吳冠中之後當選該院通訊院士的第二位中國藝術家。
2003年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2009年獲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最高獎),2011年獲首屆中華藝文獎,2012年獲法國美術家協會頒發的國際美術金獎,2014年獲美國洛克菲勒「RRC首屆中國藝術年度人物」,2015年獲中宣部表彰的「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201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頒發的「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稱號。2000年香港科技大學授予吳為山「包玉剛傑出藝術家」,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授予「龔雪因傑出學人」,2003年獲頒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會員,2007年獲韓國仁濟大學名譽哲學博士,2008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院士,2015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16年獲頒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赫爾岑國立師範大學榮譽正博士、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2016年獲頒烏克蘭總統基金會光榮勳章、烏克蘭文化部授予吳為山「烏克蘭發展勳章」,2017年當選為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頒「白俄羅斯中國文化交流傑出貢獻獎」。
吳為山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雕塑,在世界多國展覽並被重要博物館收藏。他所創作的近六百件中國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被季羨林等大師譽為「時代造像」,被國際評論界認為是「中國時代新精神的代表」。韓國建有「吳為山雕塑公園」,南京博物院建有「吳為山雕塑館」,太原建有「吳為山雕塑館」。羅馬國立威尼斯宮博物館、英國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巴西國家博物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美術館、烏克蘭基輔大學等世界著名博物館、藝術機構永久安放其作品《齊白石與達文西對話》《孔子》等,他的代表作《孔子》《孔子問道於老子》立於世界多個國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撰文稱讚:吳為山作品表現了全人類的靈魂。
同時,吳為山數百件雕塑立於國內重要機構及公共空間,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大型主題組雕》立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孔子》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雕塑《問道》《總設計師鄧小平》立於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偉大的友誼——馬克思、恩格斯》立於中央編譯局。世界多個國家的公共空間立有他的雕塑作品,如2017年,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立有他的新作《微笑的顧拜旦》, 巴西庫裡蒂巴市政廳及州政府的前廣場立有他的作品《孔子》,該廣場被永久命名為「中國廣場」。2017年,在中國與白俄羅斯、中國與烏克蘭建交二十五周年之際,《孔子問道於老子》組雕立於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的中心位置;《靈魂之門——杜甫與舍甫琴科》組雕立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2018年,《偉大的行者——馬克思》(青銅,5.5米高)將作為中國贈給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禮物立於馬克思故鄉德國特裡爾。
吳為山二十多年來,應邀在聯合國總部、英國國家美術館、美國伯克利大學、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等世界著名機構和大學演講。應邀在聯合國總部、義大利國家博物館及英國、美國、荷蘭、韓國等多國舉辦作品巡迴展,獲得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讚譽。並數十次組織國際性的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如連續三屆擔任「長春世界雕塑大會」主席,作為學術總主持組織「南京青奧會國際體育雕塑大賽」,組織青島「一帶一路」國際雕塑展及論壇。
吳為山積極倡導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國際視野,推動中國雕塑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理論研究上,出版著作及畫冊三十餘種,發表近200萬字理論成果,著作被翻譯成英、德、葡、韓等多國文字在國際上發行,為理論創新和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做出重大貢獻。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提出「寫意雕塑」理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全面總結中國雕塑優秀傳統,對中國雕塑當下創作的發展方向起到極大的引領作用,也使得以中國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為核心的寫意雕塑在國際範圍內受到廣泛認可。
吳為山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以來,積極整合藏品資源,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致力於讓經典作品在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在世界的傳播,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以吳為山為總策劃推出了多個系列展覽,如「典藏活化系列展」、「弘揚中國精神系列展」、「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國際交流系列展」,社會反響十分強烈,均已形成品牌。不僅如此,吳為山積極推動與策劃將中國美術館的優秀展覽送到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如延安等),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努力創新拓展美術館公共教育服務等方面都做出了傑出貢獻。
吳為山在擔任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期間,積極參政議政,提交了大量提案和大會書面發言,進言獻策。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有《政協委員履職風採——吳為山》。
館藏作品欣賞
《空谷有音——老子出關》 74x93x33cm 青銅 2012年
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春秋末期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在渾茫中,
但聽牛蹄之音。
在虛空中,
大音稀聲。
曾有人評價「老子出關是為了去西方對話」。
《問道》孔子:290x140x148cm、老子:300x180x160cm 青銅 2012年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適周,曾問道於老子。老子新沐披髮,與孔子語以深藏若虛、逢時而動的思想觀念。孔子歸,以告弟子:今見老子,其猶如龍邪!
《問道》中的孔子像渾然高古,造型圓厚,強調體與面的結構關係,整體彌散著禮敬與端嚴,展現出儒家中正祥和、仁愛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像則飄逸悠遊,造型奇崛,強調線的表現,上善若水、淋漓而下,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
《上善若水——老子》 182x109x63cm 青銅 2006年
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春秋末期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上善若水」,自上而下的流韻讓我們在萬古乾坤暢遊;
在我的意象裡,形體永遠印證著偉大自然的存在,師造化者緣於心靈對大千世界的感悟。
《萬世師表——孔子》 70x76x187cm 青銅 2006年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予我們的不僅是「論語」對其形象的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趨進,翼如也」。更重要的是,對一個偉大民族的深層心理、道德倫理的久遠影響。
《孫策》 62x43x67cm 青銅 2006年
孫策(175年—200年)中國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
驕傲的小霸王,
盛氣凌人!
中國古代造像的神術妙法時時予我以靈感。
《數學家祖衝之》 420x180x157cm 青銅 2012年
祖衝之(429—500),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在天理中運算,
在邏輯中推理,
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七位,
是祖衝之的貢獻!
是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
《舉杯邀明月——詩人李白》 58.5x55x26cm 青銅 2012年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中國,
一個詩歌的國度,
詩韻恰如長江、黃河,
從遙遠的上古至今,綿延不斷……
「詩仙」李白,
舉杯邀明月,
抒發了以自然為友的浪漫情懷。
達文西:225 x100 x65 cm 齊白石:210 x90x65 cm 青銅 2012年
李奧納多·迪·皮耶羅·達·文西(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代表作有《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
齊白石(1864─1957),畫家。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所作魚蝦蟲蟹,妙趣橫生。
雕塑以超現實主義手法虛構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和中國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對話,寓意中意兩國跨越時空的文化藝術交流。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匠達文西以其科學與藝術最完美的結合在人類文明史上聳起了一座巍然的豐碑。中國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主張藝術貴在於似與不似之間,追求心靈的真實。在東方、西方不同的空間,在古代、現代不同的時間,兩位藝術大師仿佛在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
該雕塑收藏陳列於羅馬義大利國家博物館。
《航海家鄭和》 72x56x31cm 青銅 2012年
鄭和(1371—1433),明朝航海家。從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發現世界的渴望,
與這飄動的披風,
張開了七次航海的羽翼。
鄭和——
一個航海家的名字,
與發現美洲大陸、澳洲等歷史連在一起……
《張謇》 高56cm 青銅 2000年
張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弗洛伊德》 15x7x6cm 青銅 199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其著作《夢的解析》出版,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作為心理學家的他
有著一雙洞察人類心靈的眼睛;
這雙眼睛穿越時間和空間……
《辜鴻銘》30x33x95cm 青銅 2006年
辜鴻銘(1857年-1928年)中國近代翻譯家,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
怪傑不合流俗。精通西文則極力倡導國學。
六個字概括「中國人精神」:溫良、靈敏、堅毅。
《「似與不似之魂」——齊白石像》 300x120x83cm 青銅 2004年
齊白石(1864─1957),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妙趣橫生。
似與不似,這是中國藝術的大智慧。
《長髯齊白石》 132x18x23cm 青銅 1993年
齊白石(1864─1957),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妙趣橫生。
《墨魂——黃賓虹》 185x70x70cm 青銅 2006年
黃賓虹(1865—1955),畫家,為山水畫一代宗師,與齊白石稱為「南黃北齊」。
由積墨而染成的河山,
莽莽氣象中有絲絲文脈。
心摹手追倪雲林、黃公望則漫興未了……
《悲欣交集——弘一法師》 180x76x48cm 青銅 2006年
弘一法師(1880—1942),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
弘一法師的成就集書法、繪畫、音樂、戲劇、佛教於一體,是一位特殊的文化人。他游離於世俗生活與佛界高境之間,「悲欣交集」是他心靈的寫照。
《文學家魯迅》 160x60x75cm 青銅 2006年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等。
現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
以筆作刀剖析了人間百態,
揭露醜惡,歌頌真善,
旨在醫治人們精神的疾苦。
我在三刀兩刀中塑就魯迅的硬骨頭精神,
他前行的身影如同令人高山仰止的紀念碑!
《胡小石》 高44cm 青銅 1998年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煒,字小石,晚年別號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南京,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國學大師。
畫家亞明曾感言:「江蘇書家有三,沙公、二適、散之。」沙公即指國學大師、文字學家、書法家胡小石。胡先生書風深雄,縱橫大度,力透紙背,於厚實中得渾強蒼茫,深受其師李瑞清影響,碑味十足,浩氣堂堂。
《哲學家梁漱溟》 105x65x70cm 青銅 2006年
梁漱溟(1893—1988),北京人,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人士。著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
真正的思想者!
知識分子的價值在於思想,為民族、為人類而思想。
知識分子的可貴在於率真,為學術、為真理而倔強。
《音樂家——阿炳》 215x30x30cm 青銅 2012年
阿炳(1893—1950),民間音樂家,雙目失明,一生貧苦。代表作品《二泉映月》《聽松》《昭君出塞》等。
賣藝於街頭,
流浪於巷尾,
辛酸的人生,
悲苦的命運。
瞎子阿炳,
拉出了人間的悲涼,
拉出了世界最美的弦音。
泉水與月亮,
輝映他心中的旋律,
將二胡刻入生命的樂章。
《哲學家馮友蘭》 56x35x27cm 青銅 1999年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迥立向蒼蒼——徐悲鴻》 177x53x53cm 青銅 2006年
徐悲鴻(1895—1953),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習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並主政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畫、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力倡中西合璧,並撰有《中國畫改良論》。
偉大的藝術,
高尚的人格。
開啟二十世紀
新中國美術的大師。
《高覺敷》 高44cm 青銅 1996年
高覺敷(1896-1993),原名卓,字覺敷,以字行。浙江溫州人。心理學家、教育家。
心理學家高覺敷是將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翻譯到中國的第一人,他的眼睛是洞察人類心靈的,嘴唇、頭髮、服飾顯示出一代學者風範,用這段文字可以表達出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純粹有如精金,溫潤有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視其色,其接物也如陽春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測其蘊,則浩乎若淪溟之無際,極其德,美言蓋不足以形容。
《胡山源》 高66cm 青銅 1994年
胡山源(1897-1988),作家、文學翻譯家,原名胡三元,江蘇江陰人。
知識分子「迂腐」、「酸溜」的表現是「犟」!得理不讓,講真話,偶「控訴」、「譏諷」,以顯清高之秉性。我塑的山源老人便是這樣的。
《潘天壽》 162x140x150cm 青銅 2012年
潘天壽(1897—1971),現代畫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潘翁線韻之骨力,造型之奇險,格局宏闊,開合大度;
點苔之處,力俱千鈞。墨涵大千宇宙,萬般沉雄而空靈;
雨後青山鐵鑄成。
《朱自清》 高51cm 青銅 2005年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華,號實秋 ,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月色下,
儒雅清秀的靈魂。
寧可餓死,
也不要美國的救濟糧,
何等的品格?!
《行吟中的林散之》 180x80x70cm 青銅 2000年
林散之(1898—1989),江蘇南京人,書法家、詩人、畫家,被譽為「草聖」。
散之老人有詩:「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自從於1992年第一次為林散之紀念館塑林翁以來,我十六次塑其像,我看過他運筆時的投入,忘不了那長長的壽眉、一波三折而收進去的嘴唇、垂肩的大耳朵所呈現的「羅漢像」。
《羅爾綱》 高50cm 青銅 1998年
羅爾綱(1901年—1997年),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著名歷史學家,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訓詁學家,晚清兵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他主要從事太平天國史與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形成了擅長考據的獨特學術風格;主持籌建了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開創了「綜合體」的通史新體例,並將唯物辯證法成功應用於考據學從而改革了歷史研究方法。
《文理大師顧毓琇》 61x27x30cm 青銅 2002年
顧毓琇(1902年—2002年),字一樵,江蘇無錫人。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天佑中華」。
這是百歲老人由衷的祝願。
他建議在其雕像底座上刻上:
學者、詩人、教授
清風、明月、勁松
這是一個跨越世界老知識分子的價值觀!
《蕭嫻》 25x20x33cm 青銅 1993年
蕭嫻(1902—1997),中國當代書法家。
所謂「人書俱老」,藝術之老人滄桑中見滋潤,崢嶸中見平淡。我印象最深的是蕭老客堂的那幅對聯:
家在夢中何日到,
春來江上幾人還。
《蠶桑專家費達生》 56x2c25cm 青銅 1999年
費達生(1903年-2005年),江蘇省吳江縣人,蠶絲專家,一生從事蠶桑絲綢科學技術的推廣。於二十年代即深入農村,組織蠶絲合作社,改進養蠶制絲技術。
《高二適》 35x25x25cm 青銅 1992年
高二適(1903-1977),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尤擅草書。他在文史哲、詩詞、書法的研究和創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校錄》、《劉賓客辨易九流疏記》。
《蔣兆和》 20x13x10cm 青銅 2007年
蔣兆和(1904—1986),現代人物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悲天憫人的《流民圖》,是畫家胸中的不平、積鬱的表現,是真,是善,是良心與正直的跡痕!
一雙敏銳而充滿同情的眼睛,是藝術家靈魂的外化。
《匡亞明》 高80cm 青銅 2002年
匡亞明(1906-1996年),江蘇丹陽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家、教育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63年起曾兩度擔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其教育論著《匡亞明教育文選》,是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的寶貴遺產。
《李可染》 80x70x215cm 青銅 2007
李可染(1907—1989),畫家、詩人,齊白石弟子。其代表畫作有《灕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
李可染的山水藝術創作展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可染先生!
《農民科學家陳永康像》 高50cm 青銅 1995年
陳永康 (1907-1985),乳名友生,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上個世紀40年代摸索出「一穗傳」水稻選種方法,創畝產500公斤紀錄。
老實巴交,厚嘴唇,像土地。可接受四季變幻的風雨、陽光,發出汗滴禾下的芳香;待稻穀黃了時,又輪著下一季的播種。我覺得陳永康就應該是這樣,他是億萬農夫智慧的化身,也是真實的存在。
《吳作人》 高33cm 青銅 1995年
吳作人(1908—1997),生於江蘇蘇州。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準確的形象融會中西藝術。
《錢鍾書》 44x41x30cm 青銅 2007年
錢鍾書(1910—1998),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其代表作有小說《圍城》等。
巍巍兮,文化崑崙。
連綿兮,文脈相連。
錢鍾書先生是文壇巨擎,高山仰止
《費孝通》 75x80x160cm 青銅 2006年
費孝通(1910—2005),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
1995年初我第一次見到費老,他寫下「得其神勝於得其貌」以贈。何謂「神」?費老的詮釋是:一代知識分子的風貌。
從鄉村調查到人民大會堂議政,費老走過的路是一條「富民強國」的路。
《翻譯家卞之琳》 高39cm 青銅 2002年
卞之琳(1910年—2000年),生於江蘇南通,祖籍南京市溧水區,現當代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代表作《斷章》。
《季羨林》 高60cm 青銅 2001年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聊城人。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陳省身》 35x30x32cm 青銅 2004年
陳省身(1911—2004),浙江嘉興人,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在默默對視中,我倍覺數學大師深沉的歷史感。天津南開大學「幾何之家」的主人來到南京大學,科學與藝術在紅泥的捏塑中,化為永恆。
《吳健雄》 高70cm 漢白玉 2002年
吳健雄(1912-1997),生於江蘇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核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被譽為「東方居裡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吳健雄是美國物理學會(APS)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也曾參與過曼哈頓計劃,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1994年吳健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戈寶權》 高41cm 青銅 1998年
戈寶權(1913-2000),江蘇東臺人。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家、翻譯家,蘇聯文學專家,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派往國外的第一位外交官。他曾將普希金介紹到中國;翻譯的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名篇《海燕》,被列入中國中學語文教材。
《相聲大師——馬三立》 190x40x58cm 青銅 2006年
馬三立(1914—2003),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他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便活躍於藝壇。
親切,自然。
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我想塑馬三立已經十多年了。
他是天生的一件雕塑!
神態顧盼、揚手投足之間,傳遞雋永的藝術神韻,
似乎正於不經意處抖出「逗你玩」「賣猴」的包袱。
馬三立說:「觀眾稱我為藝術家,我認為藝術家當把生命的精華全部奉獻給藝術。」
《石魯》 175x182x130cm 青銅 2011年
石魯(1919—1982),畫家,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
以藝術刻畫人生,以人生鑄就藝術;
一個以生命、精神、靈魂而創作了大量作品的「信徒」;
其質內剛!
《吳冠中》 188x75x66cm 青銅 2013年
吳冠中(1919—2010),畫家、美術教育家。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
閱賞人間春色,
踏遍青山,
以自家粉本,
創造詩化形式。
以胸中筆墨,
自寫世界大千。
《楊振寧》 70x31x40cm 石膏 2014年
楊振寧(1922—),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的貢獻。
我以蒙德裡安式的內在構成塑造,使得這尊塑像在理性光輝的背景下更為單純。
科學家有無數認識世界的窗戶,世界萬象也通過窗戶融入科學家發現真理的心靈。
《行走的人——作為哲學家的熊秉明》 166x113x59cm 青銅 2006年
熊秉明(1922—2002年),生於南京,著名法籍華人藝術家、哲學家,集哲學、文學、繪畫、雕塑、書法之修養於一身,將人生哲學和藝術創作融會貫通,中西結合,融合了中國的人文精神。
跨步——
一邊東
一邊西
身後留下觀念與藝術
書法、雕刻、繪畫、理論
《中國少女》 37x25x16cm 漢白玉 2001年
作品以中國的一個普通少女的形象塑造,
她靜悄悄的眼波,
悄悄地,
落在我的身上,,
我靜悄悄的心,
起了一紋,
悄悄的微顫。
清純、美麗、善良、溫潤。
這「少女」參加了2004年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年展,「 她」去了倫敦。
2006年「她」隨著我的展覽到了中國美術的殿堂——中國美術館。
2012年,「她」去了聯合國。
《小背簍》 26cx15x47cm 青銅 2004年
背的是希望,
託的是未來。
小背簍以小女孩為表現對象
她的表情讓人特別有感覺
那麼活靈活現
那麼可愛傳神。
《睡童》 11x7x8cm 青銅 1998年
睡吧!寶貝,
夢鄉裡有一個美妙的夢鄉……
此刻,你在世界中酣眠,
世界在你的夢鄉中沉睡。
2003年該作品獲英國皇家雕塑大獎———攀格林獎。
《春風》 15x5x5cm 青銅 1994年
1994年春,我生病在家,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小裙子飄起來,小腳丫翹起來,可愛之極。記得她很小的時候便喜歡看天,仿佛蹁躚的蝴蝶,夢遊著詩園。
我抓起了一把泥,塑造了這《春風》。
《童》 25x20x20cm 漢白玉 1999年
通過塑造兒童,發現並升華了童心,體現了人類對童年的一種真實情感。
世界的奇妙
正是我的神往
朦朧的眸子裡
閃耀的是
——希望之燈
(雕塑作品詩文由吳為山教授本人撰寫)
對吳為山藝術的評價
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漢學家 饒宗頤 (2009年):
《謝為山兄塑像杜詩第一首韻》
為我塑幽姿,妙手臻靈境;
獅山兀相對,池月印微影。
胸寬象緯近,心同壺冰冷;
留影對但丁,前事堪重省。
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 楊振寧 (2006年):
吳為山既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從近兩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偉大革命中汲取靈感,幾乎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塑造中國文明精髓的艱巨任務。
從老子的恢宏寧靜,到魯迅的沉鬱峻切,吳為山一次又一次地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複雜的歷史中探索著「中國」二字的真義。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足之本。
我曾以三個字概括吳為山作品的特點:真、純、樸。他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作品都洋溢著這些特點。
我相信吳為山註定將成為21世紀的偉大雕塑家之一。
東方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1995年):
中國古代雕塑造像胥為仙佛造型,出自想像,面目必多雷同。即以全國南北之五百羅漢而論,造像者非不欲塑造不同面型,然而,脫離實際人物,想像究亦有限,其捉襟見肘之窘態在在可見。此等塑像雖不乏渾樸肅穆之氣,恐尚不能稱為真正藝術也。近代以來人物雕塑崛起,中國雕塑藝術遂進入一新境界矣。吳為山教授英年歧嶷,獨闢蹊徑,為時代塑像,為文化塑像,又為文化人系列造像。將文化精神溶入歷史發展生生不息之長河中,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
法籍華裔哲學家、藝術家、曾任法國巴黎第三大學中文系主任 熊秉明(2002年):
吳為山先生最近給我的信中說他造了一個新詞「寫意雕塑」。我說,造得好。這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
吳為山先生已創作過二百多尊中外名人及文化人的塑像,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他尤其長於寫意,有一氣呵成之妙,但又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他在神速中兼能深入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種寫意既是中國傳統的,也是現代的。
藝術家往往創作能敏捷揮就者,難能刻畫深入,能苦心經營者,少一氣呵成之妙。為山作品神速痛快又能供人長期反覆玩味,其用思靈活多變出人意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法蘭西通訊院士、建築大師、清華大學教授 吳良鏞 (2009年):
吳為山先生的紀念性建築可謂驚心動魄、扣我心弦。特別見到他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的群雕,使拜謁者頓覺震撼。如以那組冷酷的高牆象徵帷幕,將當時的人間浩劫展現在拜謁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慘世界。這裡沒有一點多餘的筆墨,只是苦難同胞在野獸奴役下的恐懼悲號與死亡前的掙扎,展現了人類罕見的歷史悲劇,是雕塑的史詩。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美術家 袁運甫(2006年):
吳為山樹立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另外一個大的體系,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雕塑藝術,而且他能夠把傳統和現代很好地結合起來,變成吳為山先生他所倡導的這種大寫意的風格。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藝術教育一直是俄羅斯和蘇聯繫統的發展,吳為山卻樹立了另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是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體的,吸收西方藝術精華的現代創造,且生動而深刻地展示了藝術家不同的追求和個性。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理論家 邵大箴(2006年):
「吳為山現象」中的核心內容是他的雕塑創作。他的雕塑作品不僅有剛柔相濟的鮮明個性,有含蓄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國文論中分析文藝之美有陽剛和陰柔之分,陽剛之美是一種壯美,他雄渾剛勁;陰柔之美則是一種幽美,他溫婉柔和。兩種風格的美均發自「天地精英」。藝術家得其一者,即有特點,而能兼有二者,則為大家風範。吳為山的雕塑藝術能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值得讚賞的。形神兼備是他追求的目標,但他不是拘謹的寫實主義者。他的作品與其說是以形寫神,不如說是「以神寫形」更為恰當。
原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 王文章(2006年):
吳為山既著重雕塑創作,也著力於雕塑理論的研究,他所提出的「寫意雕塑論」,既是自己創作心得的一種總結,也是現代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種闡釋和發揚。想必這樣的思想會對我國當代雕塑的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吳為山所探索的雕塑創作道路非常有意義,卻也異常地艱難,但這是一條正路,也是一條大路。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範迪安(2012年):
吳為山教授擁有極為優秀的藝術天賦,在藝術創造上充滿理想、激情和感性;他對人類偉大的文化成果懷有真摯的情感,在研究東西方經典藝術中形成自己深厚的學養,創造了大量反映文化追求和時代精神的作品,成為改革開放時代中國藝術家面向世界、不斷創新的代表。
中國雕塑悠久的歷史和造型體系成為吳為山教授的資源,他發展了這種傳統並轉換為自己的語言,創造了「寫意雕塑」的風格。在他的作品中,顯現出東方文化博大精深的氣象,雄渾的體積充滿力量,而妙巧的空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如同「道」的存在,就在「有」與「無」的節奏韻律之中。他保持了雕塑「塑造」的傳統,在作品的肌體表面,留下他撫摸歲月、觸及生命的痕跡,也留下時間的印跡,由此,讓人感覺到永恆。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 薛永年(2019年):
文心鑄魂,
書道培根。
傳神於融道中外,
立象在寫意精神。
原聯合國秘書長 潘基文(2012年):
吳為山的雕塑作品蘊含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全人類的靈魂。
原羅馬美術學院院長 季拉爾多•羅•魯索(2012年):
吳為山教授的藝術,使我們看到了一個東方藝術家如何以具象藝術和現代視覺藝術的方式表現世界,表現人類,如何在泥土與青銅中鑄就靈魂。為此,我想起了二十世紀義大利象徵派雕塑家傑阿柯莫•曼祖(Gracomo Manzu)(1908—1991),他是在強韌的形態中具備感性古典的氣質,他的簡潔單純的雕塑風格以及通過宗教題材的表現喚起人們對殘酷戰爭的回憶。吳為山則是在流動富有詩性的形體中構建了自然生命的永恆,其簡約而動蕩的造型表現了遭受劫難中的民族同胞,深刻地展示了悲劇的力量。這種跨世紀的東西方藝術比較和藝術家的對話,使我們確信藝術是心靈的聖經。
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研究院雕塑院院長 安東尼奧•迪•託馬斯Antonio di Tommaso(2019年):
對雕塑語言的不斷鑽研,是吳為山藝術實踐中最為基本的方面。他對中國的傳統雕塑和歐洲雕塑都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向東西方偉大的雕塑大師致敬,不斷地在他們的作品中尋找藝術創作的奧秘和實質,同時他也非常堅定地建立了自己的個人藝術風格。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展現出驚人的身體和思維能量,這非常令人欽佩。但他的藝術追求也是在不斷演進的,他的激情宛如一名孩童,他的眼睛永遠像第一次一樣帶著無盡的好奇心,觀察和審視這個世界。佛羅倫斯有一家博物館,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搖籃,只有那些非常天真無邪的人,才能在那裡體會到藝術的震撼。這同樣也是他獲得任何形式的支持和獲得任何成就的先決條件。
吳為山先生具備一個真正雕塑家的至關重要的藝術才能,那就是不同尋常的觀察力。他的視野非常寬闊,充滿了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推動了他認識其他文化,並且與其他文化進行參照和對比,以提高自己的創造力。他非常敏感,這種敏感性可以使他穿透人的心靈去雕琢靈魂。在他的雕塑中,可以看到他和自然的關係,還能體會到人的精神、歷史。另外,他的手靈巧至極,他能從材料中幻化出充滿力量、充滿詩情的作品。他集中了19、20世紀藝術家的優點,也有一些未來主義的元素。可以說,他的品質是非常完整的,將來肯定也會給我們帶來更令人驚喜的作品。
俄羅斯藝術科學院主席 祖拉博•康斯坦丁諾維奇•採列捷利(2016年):
吳為山作品獨特藝術感染力反映了歐洲學院派傳統和偉大中國文化的必然的完美融合。中國文化培養並激發了作者在藝術上的大膽創作,吳為山的作品所具有的中國古典傳統精神仿佛能激起獨特的內在力量。這種力量,體現在他創作的南京大屠殺的組雕中,對人物絕望處境的心理刻畫,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作品複雜而恢宏的結構,有著極高的藝術性。當然,還有真正的人文精神都令我欽佩。這一切都帶給觀眾深度的情感體驗和驚人的真實性。這種深刻的體驗,強烈的情感是非常感人的。吳為山藝術中的創新給人們以新的啟迪。
俄羅斯美術家協會主席 安德烈•科瓦爾丘克(2019年):
吳為山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和歐洲現代美學融合在一起,把傳統的、民族的和新的雕塑語言融會貫通。
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研究院雕塑院院長 安東尼奧•迪•託馬斯(2019年):
很榮幸在北京和羅馬兩次會見藝術大師吳為山。吳為山對雕塑的非凡天賦和熱情,詩意的敏銳,以及來自他的作品和他本人的慷慨與強大的交流力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這些都是偉大藝術家的明顯標誌。
法蘭西藝術院主席、終身院士 克羅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2019年):
吳為山觀察山、石、樹、雲、流瀑,正如中國藝術家長久以來都會做的那樣,但吳為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位偉大的創造者,他將他全部之所見及想像都應用在以泥為底稿的人物塑形中,這些人物經他之手忽而身處絕壁、懸巖之間,獲得了一種超然於人物本身所處空間的在場性。
這種對形的極致熟稔,促使他成功塑造出中國文化的先哲與奠基者如孔子與老子,如同紮根大地、亙古常青的大樹,鼎立於空間中,面對面進行著無聲的、有創造性的對話。
韓國仁濟大學授予吳為山名譽哲學博士學位讚詞(2007年):
吳為山教授作為一位藝術家,通過藝術和哲學對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所做出了傑出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授予吳為山榮譽院士讚詞(2010年):
二十年來,吳先生兩手一刀,鬼斧神工,創作五百多尊人物雕像。以洗鍊簡潔的雕塑語言,訴說人生,開創新一代的寫意雕塑藝術。
吳先生年近知命,風華正茂,雕塑無雙。他走在雕塑發展的前沿,為雕塑開拓新視野,界定新意義。他從時間的縱軸上,擇取重要的歷史記憶,塑造立體形象,放在空間橫軸上,陳列在不同的地域,有心者齊來撫今憶昔,知來者之可追。這個文化使命,是吳先生給自己的一個承諾,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