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雕塑作品《問道》
雕塑語言是人類共有的語言,在文明互鑑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的寫意雕塑聯結古今東西,塑造了一尊尊中外歷史人物、文化大師、藝術巨匠以及普通大眾,以特有的方式,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藝術創造。
吳為山作《馬克思》青銅 2018年創作 現立於德國特裡爾
吳為山作《顧拜旦》青銅 2016年創作 藏於國際奧委會總部
專家眼中的吳為山雕塑
2017年,吳為山雕塑作品《孔子》立於巴西庫裡蒂巴市,該廣場被永久命名為「中國廣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
吳為山既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從兩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偉大革命中汲取靈感,他不折不扣地肩負起塑造中華文明精髓的重任。從老子的恢宏安詳,到魯迅的冷峻辛辣,吳為山一次又一次地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複雜的歷史中探索著中國特性的真義。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意之本。我曾以三個字概括吳為山作品的特點:真、純、樸。他的每一件作品,無論大小,都洋溢出這些特點。我相信,吳為山必將成為21世紀一位偉大的雕塑家。
吳為山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組雕之《家破人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 吳良鏞:
南京是我的故鄉,1937年南京失陷前我隨兄長匆忙離開,而父母等只能留守。在我從武漢到重慶的路上,南京大屠殺的種種傳聞不絕於耳,至今每當回憶起當時坐立不安的情景,心境始終不能平靜。不用多說,我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先後兩期工程成功的創作抱有特殊的感情。
我是二期工程評委之一,在審慎思考之後當時認定現在實施的方案以其與主題切合而入選。建成後我有機會去南京實地參觀,這一紀念性建築可謂驚心動魄、扣我心弦。特別見到吳為山先生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的群雕,使拜謁者頓覺震撼。如以那組冷酷的高牆象徵帷幕,將當時的人間浩劫展現在拜謁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慘世界。這裡沒有一點多餘的筆墨,只是苦難同胞在野獸奴役下的恐懼悲號與死亡前的掙扎,展現了人類罕見的歷史悲劇,是雕塑的史詩。
一般而言,作為紀念性建築其表現力多依託形體的莊嚴、力量、雄偉、宏大、樸實以及環境空間的塑造等等,以其相對抽象的形象表達出主題的內容和內在的美——這極難能而又可貴。但它不能像文學作品可以贊成什麼反對什麼,當需要有敘述性的表達時則往往藉助於雕塑、題記、書法以及園林環境等多樣藝術手段的集合。成功的作品不僅在於建築藝術質量的水平,還依託於上述手段的綜合構成。如果在這些藝術手段的某一方向有獨特造詣,就更能畫龍點睛,為整個紀念性建築物增添異彩,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反之則易落於平庸,白白浪費創作的機遇,現實中這類事情時有發生,令人不勝惋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群雕獨具匠心,個人風格獨特,與主體建築巧妙融合,凡此種種,均能說明它的成功。
吳為山2019年創作《百年豐碑》青銅雕塑,高2.9米,立於法國蒙達爾紀鄧小平廣場。
著名雕塑家、哲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教授 熊秉明:
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考是以「人」為中心的。「天」的觀念相當於西方「神」的觀念,然而不盡相同,「天」更抽象。
中國文化中的造型藝術是書法和繪畫。雕塑主要代表寺廟裡的神靈,受人頂禮膜拜。審美的意味是附帶的,甚至是被忽略的。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哲學,不是宗教。《左傳》裡記載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不重視軀體形象的流傳。孔子、孟子、莊子都留下了德與言,沒有留下他們的容貌。希臘文化在雕刻上有輝煌的成就,荷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有雕像流傳。相形之下,我們沒有古代哲人的真實容貌,確是憾事。《論語》記載孔子的形象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趨進,翼如也」。也許,中國文化更相信文字的功能,更重視精神面貌的記錄。
中國繪畫也沿著這條思路發展。謝赫六法的第一條是「氣韻生動」,人物畫的目的在於「傳神」,捕捉對象的風度神採,而不追求機械的寫實。
經過近一百年中西文化的接觸,雕塑才逐漸進入中國人審美的視野。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首先興起了一批紀念碑式的雕塑。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各種流派的雕塑相繼出現在美術館、學校和公共場所,其中不少是歷史人物和當代名人的造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可以說填補了一個「空白」。
吳為山先生已創作過二百多尊中外名人及文化人的塑像,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他尤其長於寫意,有一氣呵成之妙,但又並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他在神速中兼能深入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種寫意既是中國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在他的作品中,我欣賞的有齊白石、林散之、蕭嫻……而最能打動我的是馮友蘭先生的像。馮先生是我的老師,這尊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整體似一塊鬱然、凜然的巖石,九十五個春秋留在人間的言行,一生所遭遇的甘苦、悲喜、順逆都渾融其中。兩眼凝視前方,眼神猶作不息的思考和判斷。
祝賀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的成立。人們在這裡欣賞雕塑藝術的同時,可以看到各個領域裡創造者的風採,想到他們的奮鬥和貢獻。
人們從這裡進去,懷著好奇和欣賞;
人們從這裡出來,感到滿足和景仰。
(圖文資料來源: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