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020-06-23 新華網客戶端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吳為山雕塑作品《問道》

雕塑語言是人類共有的語言,在文明互鑑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的寫意雕塑聯結古今東西,塑造了一尊尊中外歷史人物、文化大師、藝術巨匠以及普通大眾,以特有的方式,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藝術創造。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吳為山作《馬克思》青銅 2018年創作 現立於德國特裡爾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吳為山作《顧拜旦》青銅 2016年創作 藏於國際奧委會總部

專家眼中的吳為山雕塑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017年,吳為山雕塑作品《孔子》立於巴西庫裡蒂巴市,該廣場被永久命名為「中國廣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楊振寧:

吳為山既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從兩個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的偉大革命中汲取靈感,他不折不扣地肩負起塑造中華文明精髓的重任。從老子的恢宏安詳,到魯迅的冷峻辛辣,吳為山一次又一次地從中國三千年漫長而複雜的歷史中探索著中國特性的真義。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而這種平衡正是中國藝術的立意之本。我曾以三個字概括吳為山作品的特點:真、純、樸。他的每一件作品,無論大小,都洋溢出這些特點。我相信,吳為山必將成為21世紀一位偉大的雕塑家。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吳為山作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組雕之《家破人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 吳良鏞:

南京是我的故鄉,1937年南京失陷前我隨兄長匆忙離開,而父母等只能留守。在我從武漢到重慶的路上,南京大屠殺的種種傳聞不絕於耳,至今每當回憶起當時坐立不安的情景,心境始終不能平靜。不用多說,我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先後兩期工程成功的創作抱有特殊的感情。

我是二期工程評委之一,在審慎思考之後當時認定現在實施的方案以其與主題切合而入選。建成後我有機會去南京實地參觀,這一紀念性建築可謂驚心動魄、扣我心弦。特別見到吳為山先生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冤魂吶喊》的群雕,使拜謁者頓覺震撼。如以那組冷酷的高牆象徵帷幕,將當時的人間浩劫展現在拜謁者眼前,仿佛又回到那悲慘世界。這裡沒有一點多餘的筆墨,只是苦難同胞在野獸奴役下的恐懼悲號與死亡前的掙扎,展現了人類罕見的歷史悲劇,是雕塑的史詩。

一般而言,作為紀念性建築其表現力多依託形體的莊嚴、力量、雄偉、宏大、樸實以及環境空間的塑造等等,以其相對抽象的形象表達出主題的內容和內在的美——這極難能而又可貴。但它不能像文學作品可以贊成什麼反對什麼,當需要有敘述性的表達時則往往藉助於雕塑、題記、書法以及園林環境等多樣藝術手段的集合。成功的作品不僅在於建築藝術質量的水平,還依託於上述手段的綜合構成。如果在這些藝術手段的某一方向有獨特造詣,就更能畫龍點睛,為整個紀念性建築物增添異彩,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反之則易落於平庸,白白浪費創作的機遇,現實中這類事情時有發生,令人不勝惋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群雕獨具匠心,個人風格獨特,與主體建築巧妙融合,凡此種種,均能說明它的成功。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吳為山2019年創作《百年豐碑》青銅雕塑,高2.9米,立於法國蒙達爾紀鄧小平廣場。

著名雕塑家、哲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教授 熊秉明:

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考是以「人」為中心的。「天」的觀念相當於西方「神」的觀念,然而不盡相同,「天」更抽象。

中國文化中的造型藝術是書法和繪畫。雕塑主要代表寺廟裡的神靈,受人頂禮膜拜。審美的意味是附帶的,甚至是被忽略的。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哲學,不是宗教。《左傳》裡記載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不重視軀體形象的流傳。孔子、孟子、莊子都留下了德與言,沒有留下他們的容貌。希臘文化在雕刻上有輝煌的成就,荷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有雕像流傳。相形之下,我們沒有古代哲人的真實容貌,確是憾事。《論語》記載孔子的形象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趨進,翼如也」。也許,中國文化更相信文字的功能,更重視精神面貌的記錄。

中國繪畫也沿著這條思路發展。謝赫六法的第一條是「氣韻生動」,人物畫的目的在於「傳神」,捕捉對象的風度神採,而不追求機械的寫實。

經過近一百年中西文化的接觸,雕塑才逐漸進入中國人審美的視野。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首先興起了一批紀念碑式的雕塑。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各種流派的雕塑相繼出現在美術館、學校和公共場所,其中不少是歷史人物和當代名人的造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可以說填補了一個「空白」。

吳為山先生已創作過二百多尊中外名人及文化人的塑像,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他尤其長於寫意,有一氣呵成之妙,但又並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他在神速中兼能深入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種寫意既是中國傳統的,也是現代的。在他的作品中,我欣賞的有齊白石、林散之、蕭嫻……而最能打動我的是馮友蘭先生的像。馮先生是我的老師,這尊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整體似一塊鬱然、凜然的巖石,九十五個春秋留在人間的言行,一生所遭遇的甘苦、悲喜、順逆都渾融其中。兩眼凝視前方,眼神猶作不息的思考和判斷。

祝賀吳為山文化名人雕塑館的成立。人們在這裡欣賞雕塑藝術的同時,可以看到各個領域裡創造者的風採,想到他們的奮鬥和貢獻。

人們從這裡進去,懷著好奇和欣賞;

人們從這裡出來,感到滿足和景仰。

(圖文資料來源:中國美術館)

相關焦點

  • 專家談:吳為山雕塑中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編者的話:雕塑語言是人類共有的語言,在文明互鑑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的寫意雕塑聯結古今東西,塑造了一尊尊中外歷史人物、文化大師、藝術巨匠以及普通大眾,以特有的方式,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藝術創造。
  • 吳為山:用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更重要的難點是做這個雕塑的價值取向,究竟是要激起仇恨,把那些日本侵略者屠殺的場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還是通過藝術的創造使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引起對人類命運的反思繼而引發對和平的呼喚。吳為山的立足點是兩句話:記住歷史,而不是記住仇恨。 他說:「在我塑造的幾百個形象當中,沒有出現一個日本人的形象,都是我們自己遇難的同胞、逃難的同胞、呼喚勝利的同胞。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有助於將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和衛生健康發展成果惠及世界,推進世界各行為主體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共建合作中探索自身的衛生健康構建模式並攜手共渡難關,突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助推世界發展、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等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事件中的實踐價值。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先進世界觀
    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這一中國方案,結合中國思想、中國理念、中國實踐,為在和平與發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們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蘊含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必將有力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具體實踐發展起來的。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天下情懷和理論主張,是孕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基石。《尚書·堯典》記載:「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是說國家之間應該和諧相處。
  • 讓雕塑鋪陳命運共同體的藝術敘事
    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融滲和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在世界多國展覽,並被國內外多所博物館和大學收藏。這次,他帶著自己的作品又一次走出國門,走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吳為山雕塑作品《問道》佇立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中廳。
  • 徐孝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
    該書整理彙編與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權威專家的觀點,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深入解讀,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建言獻策,是一部全面、準確、深刻的《政府工作報告》學習輔導讀本。日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徐孝民同志撰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三大「制高點」》一文,收錄於中國言實出版社《人民至上——來自兩會的聲音》「專家建議」部分。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蘊含著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必將有力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任何重大理論創新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往往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現實條件和具體實踐發展起來的。
  • 貝寧駐華大使:「這件作品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動的藝術...
    貝寧駐中國大使西蒙·阿多韋蘭德與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作品前合影(中國美術館供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這件作品是對習近平主席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動的藝術闡釋。」他說的是即日起至6月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丹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展」。本次展覽是吳為山近30年來以中華歷史傑出人物為主要創作題材倡導和踐行寫意雕塑理論的一次較為全面的展示。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在哪?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新在哪?,這一價值理念與構建目標的提出,是對中國乃至人類發展道路與方向的科學預測和揭示,是立足新時代國情、世情的全新人類發展理念。
  • 疫情之下,堅定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面對疫情威脅和考驗,中國傾舉國之力,展現大國擔當,迅速控制住了國內疫情,並向全球戰「疫」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醫用物資,生動踐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旨在為人類社會確立共同努力目標,實現全球範圍的共同發展和長治久安。作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全球和世界眼光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是具有世界情懷的理論創新。
  • 不朽之鈞:記吳為山塑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武漢體育中心主題雕塑
    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教育部全國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住建部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實踐與時代價值
    國際社會已普遍認識到這一理念不僅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也為國際社會整體進步發展提供了解決方案;認識到這一理念能夠指導解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經歷三次重大躍升,通過三大實踐平臺不斷走深走實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該理念整體歷經三次重大躍升。
  • 宿青平創作科普雕塑《遠親近鄰》倡導命運共同體理念
    > 2020年7月6日,著名雕塑家宿青平創作科普雕塑《遠親近鄰》,生動展現人類進化及其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共同命運。 《遠親近鄰》雕塑以人、猿、猴為元素,通過種屬關係解讀生命進化。懵懂求知的少年站在大猩猩與猴子身旁,手中拿著進化論著《命運共同體》,好奇地思索人類起源及其生存發展的問題,充滿情趣的藝術造型,啟迪人們科學認識生命進程以及人與自然的依存關係,珍視生命,尊重自然,崇尚科學,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總體而言,國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研究視域和範圍不斷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場呈現二元對立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這為我們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研究動態提供了重要參考。綜觀相關研究成果,國外學者在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過程中,主要遵循「動機·前景·理路」的邏輯路線和分析框架,對為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否可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實現等重要現實問題進行了論述和闡釋。
  •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讓雕塑藝術融入歷史長河
    吳為山接受本網專訪「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有責任把歷史上的災難講給世界聽,讓悲劇不再重演」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您創作的《家破人亡》《逃難》等雕塑深深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請您為我們講一講這組雕塑和它誕生的故事。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個人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小組成元素,在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運作的過程中起著最基礎性的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以及語言風俗習慣的差別等等,帶來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信仰上的差別,孕育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方式、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俄專家:「共同富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古老「大同」理念的...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俄中問題研究和預測中心首席研究員洛曼諾夫(資料圖)人民網莫斯科10月17日電 (記者 華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中問題研究和預測中心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洛曼諾夫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口號,而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具體目標。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國內學術理論界也予以高度關注,並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研究和闡發,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共識。但是,在關於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
  • 【聽見馬克思】從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世...
    這就是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它經歷了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的共同體」到資本主義的「虛假的共同體」再到「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真正的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可見,馬克思視野中「真正的共同體」,遵循著大寫的共同體邏輯,書寫著沒有階級、沒有國家的共產主義敘事,成為我們今天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命運的思想和方法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