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茶館是孕育故事的好地方
「璧山蒲元場有一個冷老爺,他吔(語氣語)找了些錢,看到要過年了,他吔去請人寫對子。」
……
春雨紛飛的周日,九龍坡區走馬古鎮,西南關茶樓裡,一溜煙地排隊坐了不少茶客,「嘖」的一聲,茶水從蓋碗裡被呷了一口,唇齒間留著茶水浸潤的香味。
講故事的老者,用地道的重慶話講述那一段不知道發生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故事。臺下的聽眾,卻像聆聽歷史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
長嘴的茶壺和茶工穿梭在人群中,時光此刻變得如此美好。
走馬古鎮有多處講故事場所,輪流提供故事會
如果說,走馬古鎮因為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而有了光環,那麼這條古鎮上一共出了5個非遺傳承人,則讓」走馬故事「變得更加引人注目。
1月14日,走馬鎮民間故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正式實施。這些故事就像玉器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浸染上濃濃的歷史味道,散發出悠悠濃香。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魏顯德
故事簍子與弟弟並稱「中國格林兄弟」
魏顯德成為後人敬仰的故事大師
魏顯德老人是土生土長的走馬人,14歲跟隨父親流浪賣藝,一路走來一路聽,把故事全部都記在心裡,他22歲已能講述5000多個民間故事。
在走馬,很多人走習慣性地稱魏顯德為「故事簍子」。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魏老在世那會兒,無論男女老少,看到他都非常親切,一根長條凳子坐定後,魏老就能娓娓道來各種故事,天上的王母娘娘、孫悟空智鬥白骨精……
1700多個故事,500多首歌謠,1000多條諺語和歇後語,在他的腦海裡就像電腦程式一樣,只要街坊鄰居輸入「指令」,故事脫口就能來。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間文學、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等5大類的2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馬鎮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84歲高齡的魏顯德老人獲此殊榮。
2009年,魏顯德老人離世,他的故事就算是看看文字,都很有魅力: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
天上鷂子飛——地下尿一堆
左邊一枝花——莫去挨到它
左邊一堵巖——右邊亮起來
左邊有道拐——謹防巖下摔
前面獨木橋——滑竿莫要搖
兩個擱——橋上過
抬頭望——把坡上
滑得很——踩得穩
立夏小滿——抵到老坎
立下下到底——快慢由在你
抹陽坡——慢慢梭
前擋手——後不走
越爬越高——上去歇稍
橫起一丈八——順到一步跨
稀泥爛窖——亂跺亂跳
步趕步——跳磴路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遠洋
看重文化傳承堅持每周講故事
走馬小學把故事傳承作為特色
「我們走馬場,到處都是故事,你光看這塊牌匾,喏,單刀入會。」就像每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樣,走馬故事大王劉遠洋把走馬的故事講得津津有味。時間也被拉回到明末清初,彼時的走馬場社會團體、幫派盛行,單走馬袍哥就有仁、義、禮、忠、信五個堂口,均敬重關羽忠在君臣、義在兄弟的高尚品德。
歷史書上沒有的內容,往往才是茶客們最喜歡的。劉遠洋告訴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自己從小喜歡聽故事,故事也成為80歲的他一輩子密不可分的朋友,但他的內心卻有很多擔心。
2006年,「走馬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當下許多「非遺」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不同,「走馬民間故事」的傳承保護工作自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
「20世紀80年代,重慶文化部門在收集整理民間集成時,在走馬收集起了10915則民間故事,還挖出了能講述成百上千則故事的316個『故事簍子』(即走馬民間故事講唱人)。」劉遠揚自12歲起便在大街小巷、田間院壩講述走馬民間故事,每則故事8分鐘至15分鐘。劉老現在可脫口說出的故事,就在500則以上。
「民間文化講究的是師徒相承,師傅身口相傳,如此代代延續。」至今還活躍在講臺上的劉遠揚說,近年來,政府通過組織「走馬民間故事講述技藝大賽」等方式,已吸收了大批青年群體加入民間故事的傳承隊伍,「我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走馬故事能有接班人,一直把它們講下去。」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文
一口地道的重慶言子亮相央視
吳文(資料圖)
對於絕大多數重慶人來說,吳文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藝術家,不僅因為他出演過許多方言劇,還因為他伶俐的口齒、一口地道的重慶言子,讓很多外地人都對他的言子讚不絕口。
「重慶是山城,山城像一艘巨大的戰艦,朝天門是航室,解放碑是桅杆,崎嶇盤旋的柏油馬路是它一層又一層的甲板。三千萬人民充當水手和船員,經過風裡刀浪裡劍不拋錨不停艦,如今正迎著改革春風,向前向前奮勇向前!」2017年國慶節,這段由吳文在走馬古鎮錄製的重慶言子登陸央視,引爆了許許多多外地人對重慶話的迷戀。
「重慶話是北方語系,真好聽。」看過這期欄目的江西遊客曾先生在微信留言,他非常佩服重慶話的氣勢,同樣的話從重慶人嘴裡說出來,感覺這事兒一定能成。
吳文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喜歡重慶話和重慶言子。
如今,吳文的故事不但可以在走馬聽得到,在兩江民國街也能聽得到,這樣的傳承意味著走馬故事走出走馬,走向重慶,甚至被很多的外地遊客所認知並關注。
市級非遺傳承人朱偉
小學開辦故事課讓孩子背四書五經
朱偉在講故事
會講故事的朱偉,還有個身份,走馬小學老師,負責走馬故事在小學裡的普及。
和最早的講故事傳承是道聽途說不同,朱偉更注重對孩子們文化的培養。
以前老一輩講故事的人,大多是聽多少講多少,故事源於市井也源於口口相傳。隨著國家對文化的高度重視,加上高考改革有加重語文佔比的趨勢,他除了鼓勵孩子們多上臺講故事外,更多希望他們把四書五經都背下來。
朱偉在講故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看,這就是未嫁女孩的模樣,如果沒有文化作為積澱,故事想要傳承下去,也是很難的。」走馬小學民間特色文化實踐中,走馬故事已經成為一門重要課程,影響著這裡的孩子們。無論來自歷史、地理、坊間,每一個故事都會從它不同的方向,影響著孩子們的進步。
區級非遺傳承人沈平
走馬故事應增加新時代內容
沈平在講故事
走馬古鎮上,擁有「非遺傳承人」頭銜的人有近10位,包括國家級、市級和區級,他們的共同責任,都是把走馬故事講到人盡皆知。
不到40歲的沈平一個身份是商人,另一個身份是九龍坡區非遺傳承人,他的故事和前輩們相比,更貼近時代感。
沈平有發揚走馬故事的決心
「我看了前輩講述的很多故事,也聆聽了很多觀眾的反應。相對於過去的故事來說,他們更喜歡聽與時俱進的東西,這是我們走馬故事需要增加的內容。」所以,如何讓故事增加貼近感,是新的傳承人面臨的一道難題。
上遊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王渝鳳 畢克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