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第一印象可能是北京的門特別多,坐地鐵的時候,好多站都是「**門」命名的,但是,卻看不到門。
從小我們就學習「我愛北京天安門!」。
「九門提督」是什麼官職?
北京又叫「四九城」,是什麼意思呢?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北京的這些個「門」,大多都是城牆上的城門,此外,北京還有好多地方叫豁口,大多也與城牆有關。解放後,為改善交通,將老北京城牆扒開了多處缺口,即未建門洞,也未命名為「某某門」,只是依據附近地名,稱作「十條豁口」、「北小街豁口」等名稱。
盤點之前,先來一個小知識,什麼是城樓、箭樓、甕城。
一、城樓、箭樓、甕城
城樓、箭樓、甕城(圖片來源於網絡)
城樓:與城牆連著的是城樓,城樓是有門的。
箭樓:有箭窗的是箭樓,建在最前方,通過甕城牆與主城牆連接。有些開門,有些不開門。
甕城:城牆外,甕城牆圍城的封閉區域。甕城之中,形成封閉的空間,敵軍一旦闖入,即被「甕中捉鱉」。
通過這個,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正陽門(前門)會有兩個城樓。其實是一個城樓,一個箭樓,以前是通過甕城牆連接著的。
正陽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內九外七皇城四
「四九城」即是取自這裡的「內九」和「皇城四」。
總體看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各門的位置及主要用途如下圖:
北京主要城門分布圖
由圖可見,內城基本上就是目前2號線的一圈,內城+外城基本是二環路的一圈,城市建設沿著著原來的城牆。皇城和內城是嵌套存在,呈「回」字型。外城七門是明世宗朱厚熜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門。
外城+內城像一個「帽子」,因此又叫「帽子」城。
但是,在城市的建設中,城門所剩不多了。大部分拆除於五六十年代(含城牆),網上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但都大同小異。上面這些門中,目前還存在的門包括天安門、正陽門(含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永定門(2004年復建)。
現在城牆保存最完整的為崇文門到東便門之間,現為明城牆遺址公園。
目前城門的名稱大多是清朝改的,明朝的名字不一樣,但明清的城門、內外城沒有什麼變化。
九門提督主要負責內城九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
三、九門八典(點)一口鐘
城門在每天天黑之前是要關閉的。為了同步,城樓上放一種扁平狀,兩端作雲頭形的鐵質或銅製響器,叫做雲牌、或雲板,到了關門的時候,各城樓的守城士兵一起敲擊雲牌,謂之「打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在九座門中,只有崇文門沒有「點」,而是一口鐘。這口鐘起到的是給其他八個門發出關城門信號的作用,鐘敲起來格外洪亮。
四、其他門
1、龍脈口四門: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龍脈口四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龍脈口四門位於現在天安門廣場附近中軸線上。
中華門不是城門,明朝叫大明門,清朝叫大清門,位於現在毛主席紀念堂和人民英雄紀念碑附近,1954年拆除。
中華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端門,現存,在紫禁城午門和天安門之間。明代叫承天門。在明清兩代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位於現在長安街上。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東側,大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東邊一點。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西側,大概在中山公園西邊一點。兩門是通往天安門的必經之路,也是文武大臣進入皇城上朝的必經之路。1952年拆除。
3、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即故宮一圈的門,目前都在。
午門,南門,正門,平面呈「凹」字形,裡面是太和門。
神武門,北門,原名玄武門,後因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改名。城臺開有三門,帝後走中間正門,嬪妃、官吏、侍衛、太監及工匠等均由兩側的門出入。清代選秀女,將嬪妃迎入宮中均走此門。
東華門,西華門分別為紫禁城的東、西門。清代帝後遊幸西苑、西郊諸園,多由此門而出。慈禧逃跑也是出此門。
故宮裡面的門就不多說了。
4、近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都不是傳統的城門,僅僅是開的一個門洞、通道、缺口。
和平門,建於民國時期,原名新華門,不是傳統城門,1958年拆除。
復興門、建國門。日偽統治北京時內城所開的兩座城門。
水關門,這個名字比較陌生,現在以及找不到這個地名了,也是開的一個門洞,位於今正義路的南口,崇文門和正陽門之間。由此門出,馬上可達正陽門火車站,乘車去往天津、塘沽等地。這座新「城門」開闢在水關之上(原來是有護城河、水關的),因此得名為「水關門」。
5、元大都:光熙門、安貞門、健德門、肅清門
另外最常聽到的門應該還包括光熙門、安貞門、健德門,這些都是元大都的門,其中,光熙門大致位於目前柳芳地鐵站附近,與肅清門對應,而不是光熙門站。
明朝的城牆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南移了,北城牆南移較多(約2.5公裡),南城牆南移較少(約800米),東西基本是重合的,門也是重合的。
肅清門地名已經沒有了,大概位於現在明光橋附近,地名雖然都沒有了,但欣慰的是,甕城遺址還在。
元大都南側的順承門,麗正門,文明門。
元大都城門
6、其他的門
除上述以外 ,北京還有其他的門。
比如,有個薊門橋,那有沒有薊門呢?薊門,原指古薊門關,現存薊門煙樹碑。在歷代中,都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古代詩詞中「薊門」泛指北京。
看看地鐵圖,在6號線,還有個通運門,又是什麼門呢?應是通州古城的城門,那古城剩下的城門,有機會再繼續扒!
大紅門、西紅門、小紅門、東紅門、南大紅門。這幾個地方目前都在,是南海子(清朝也叫南苑)的門,開四門:北為大紅門、東為東紅門、南為南大紅門、西為西紅門。清朝又加修了5門,小紅門是其中之一。
經常聽到的門主要就這些了,還有什麼門呢,歡迎補充!
2020年11月07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