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是中國歷史作詩產量最高的人 ,他的一生共寫了四萬三千多首詩。可以說非常多了,被稱為「寫詩狂魔」。可是他的產量雖高,我們所知道的、經典的詩,卻幾乎沒有。這是為什麼?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詩的質量不好、精品少。從古至今能夠留下的、為我們所學習的詩詞,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詩文精美,含義深刻,韻味悠長。無論他們或豪放、或婉約……。而乾隆的詩,先讓我們欣賞算是萬首詩中,比較押韻的一首。「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這首詩看似簡單,其實細讀之下很是雅靜。尤其是「飛入蘆花看不見」是全詩的點睛之句,如果沒有這一句,前面幾句就很平淡無奇了。
這一句確是乾隆的臣子所作的,當時乾隆帝看到了美麗雪景,心情甚佳,不由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於是開始作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這時候突然卡住了,大臣們都知道皇上又詞窮了。都在想後面怎麼接下去,既不搶皇帝的風頭,又提高整首詩的水平。這時沈德潛接著說「飛入蘆花都不見」,一下子提高了整首詩的質量,簡單而又不失雅趣。這首詩也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中。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沈德潛補的最後一句,那麼乾隆作的詩就很普通了。還有很多類似的事,好像乾隆作不下去時。總是有身邊的臣子幫忙作下去,而且往往是點睛之句。
其二是乾隆是個很自戀的人,他的很多詩都被他收藏起來了。收錄在圓明園裡,最後,八國聯軍的兩場大火,把這些詩集燒毀了。

其三乾隆的詩內容很廣泛,其實很空泛。他的詩好像是是寫日記一樣,今天看見什麼就寫什麼,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很少有深意的詩。
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
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黃瓜》
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
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過蒙古諸部落》
其三乾隆皇帝濫用虛詞,詞藻過於華麗。關於乾隆的詩,錢鍾書評價道: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虛詞不能單獨成句,具有抽象性;但是若是用好了,能更好的修飾詩詞,具有錦上添花之效。乾隆則是過於修飾,言語拖沓,以至於其詩內容淺顯,有點俗氣。

乾隆早年的詩,其實不錯的,不過產量比較少。晚年,寫的詩很多,有時一天13首。不過產量雖高,但質量不好。於是,這些詩留傳下來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