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針一發也是大外交 溫州發繡的傳奇故事
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溫州市發繡研究所所長、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刺繡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孟永國擔任節目嘉賓,在節目中展示了神奇的發繡藝術。 目前,溫州博物館珍藏著被稱為「發繡外交家」的魏敬先的發繡作品《孫中山像》掛屏。從這幅發繡作品,或許我們能一窺溫州「發繡外交」的傳奇故事。
-
絲絲髮繡融深情
頭髮作為人體生命物質的一部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用頭髮製作藝術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人文價值和紀念意義,所以發繡藝術在當代具有更多的象徵性和符號化特徵。 發繡,古稱「墨繡」,是以人的頭髮作為原料,在緞底上精心繡制的特種工藝藝術品。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像、觀音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繡的起源。
-
慈谿發繡
發繡,古稱「墨繡」,是以人的頭髮作為原料,在緞底上精心繡制的特種工藝藝術品。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像、觀音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繡的源頭。現代人物肖像發繡是在傳承古代發繡的基礎上,結合西方繪畫原理創新而來的一種藝術門類,要求作者繪繡結合,製作上更為複雜、要求更高,傳承難度大,現代發繡肖像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被國際友人稱為「東方一絕」。
-
非遺精品 中國發繡
9.紅樓夢局部(發繡),由顧青蛟、 陳德華、陳德中創作江蘇東臺發繡,不會忘記這幾個人。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貞觀年間,做了一個長夢,魂遊地府,夢醒後猶如死而復生,做了一場水陸大會,改變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後的政策,皈依佛教,引出唐玄奘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那時古鎮西溪的記憶裡,李世民的身影若隱若現,在淤泥河遇險,在逃唐觀避難,在聖果院許願。
-
周瑩華:當代蘇州發繡的守護者
消夏圖(發繡) 60×112釐米 周瑩華4月24日,由蘇州博物館與蘇州市非物質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辦的「蘇藝天工大師系列——周瑩華發繡藝術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中國刺繡藝術家周瑩華創作的20多件發繡藝術作品。
-
鹽城發繡匠心奪天工 長卷雙璧獻國慶
國慶中秋佳節將至,鹽城東臺市天工發繡公司雙喜臨門,繼長卷新作唐寅《溪山漁隱圖》成功繡制、驚豔面世後,全本
-
蘇州舉辦周瑩華發繡藝術特展
2019年2月27日,「秀髮丹青——周瑩華發繡藝術特展」在江蘇蘇州工匠園開幕,展覽展出發繡藝術家周瑩華創作的發繡藝術精品28幅。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28日。 發繡是以頭髮為線在布織物上進行刺繡的民間手工藝術,周瑩華作為蘇州發繡代表性傳承人,將發繡完美地應用於人物肖像及傳統水墨畫創作之中,所繡制的發繡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西班牙馬德裡康普頓斯大學、法國藝術家聯合會等收藏。
-
首屆「生命符號藝術 發繡」鑑評會在東臺舉辦
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主辦,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東臺市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生命符號藝術發繡」鑑評會19日在江蘇東臺開幕。來自國家級的藝術大師、教授、專家、網絡、電視、報紙媒體負責人和東臺發繡界代表等近百人出席了鑑評會及隨後舉行的發繡坊網站開通儀式。
-
聽魏敬先說溫州「發繡外交」二三事
我相信,在各方重視和支持下,溫州發繡在新時代將實現新的發展。 人物名片 魏敬先,1937年出生於江蘇沛縣,1963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後分配至溫州工作。上世紀70年代開始鑽研用頭髮絲繡制現代人物肖像,曾為世界多國元首製作發繡肖像並作為國禮贈送,被稱為「發繡外交家」,他的發繡作品被譽為「東方一絕」。
-
頭髮做成的繡品成國禮 百萬元發繡需歷時四年完成
2017年10月27日,杭州市民在觀看來自江蘇東臺的民間藝人張冬鳳製作發繡作品《虎嘯圖》。(圖片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盜圖使用)當日,來自江蘇東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工藝亮相在杭州開幕的2017中國民間藝人節。 圖為江蘇東臺的民間藝人張冬鳳製作發繡作品《虎嘯圖》。
-
中國發繡第一人:令發繡重新面世,耗時3年用頭髮繡出12000個人物
發繡融書法、美畫、刺繡、裱刻等諸多工藝藝術手法於一體,不同於刺繡的是,發繡最大的魅力就在於&34;。發繡,是以人為載體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內心所想所畫,將手中髮絲精心繡製成各種美麗動人的圖案。江蘇省的東臺可謂是中國發繡之鄉,發繡藝術堪稱一絕的&34;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的傳奇。
-
近幾年,發繡價格起碼漲了10多倍
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像發繡的白地黑線,適宜繡制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發繡以質樸素淨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與絲繡相比,發繡還有耐磨耐蝕,永不褪色,富有彈性,利於收藏等特點。
-
非主流收藏"發繡":比同等刺繡品價格高一半(圖)
在昨日周門北彩虹會舉行的廣東首次發繡展上,發繡高級工藝美術師丁崇政認為,材料資源有局限決定發繡只能是市場的非主流繡種,但也決定其在收藏市場中的特殊價值。 繡藝人多喜歡使用原發 發繡是以人的真發代替絲線,在綢面上以有別於絲線刺繡的技法繡制而成的繡品。
-
中國發繡第一人:令發繡重新面世,耗時3年用頭髮繡出12000個人物
發繡,顧名思義,就是用人的頭髮作為原材料,類似於刺繡般的針尖勾畫。發繡融書法、美畫、刺繡、裱刻等諸多工藝藝術手法於一體,不同於刺繡的是,發繡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以人做絲"。 發繡,是以人為載體的,創作者可以根據自己內心所想所畫,將手中髮絲精心繡製成各種美麗動人的圖案。
-
東臺發繡之美:萬縷青絲繡出別樣世間
【導讀】 萬縷青絲繡出別樣世間,讓我們跟隨視頻走近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感受東臺發繡之美。以發代絲,以針代筆,發繡是我國傳統刺繡中獨特的一個分支。在江蘇鹽城東臺,這種使用天然柔亮的髮絲作為原料的刺繡技法,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唐朝。
-
傳遞正能量,「發繡」繡出「最美逆行者」們
點擊播放 GIF 0.0M南獨樂河鎮南獨樂河村陳芝霞用自己獨特的才藝——「發繡」,致敬那些「逆行的英雄」們,用自己的頭髮繡出一幅幅生動的英雄像,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傳遞正能量陳芝霞從小受母親以及奶奶薰陶,特別喜歡刺繡一類的手工藝,尤其是發繡的技藝尤為突出。發繡工藝歷史比較悠久,但是傳承下來的手工藝技藝者很少,陳芝霞經過母親的教導,長大後利用閒暇時間鑽研學習,經過努力,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其作品由自己繪畫,用自己的頭髮作為發繡材料,再經過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繡制出具有更多層次感的發繡作品。
-
東臺工匠用兩幅11米發繡長卷獻禮國慶
國慶、中秋佳節將至,市天工發繡公司雙喜臨門。繼長卷新作唐寅《溪山漁隱圖》成功繡制、驚豔面世後,全本《金剛經》正加緊趕工,力爭國慶前殺青收官。發繡技師們巧手匠心,兩部長卷力作以獨有的藝術質感和魅力,增添了吉祥喜慶的節日氛圍。
-
傳統工藝:這真的是發繡,不是畫
發繡是運用頭髮繡制的繡品。頭髮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髮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發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以質樸素淨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
-
發繡《姑蘇繁華圖》成臺灣巡展最大看點
18日,蘇州工藝美術大師周瑩華帶著她的80幅刺繡作品遠赴寶島臺灣進行巡展,而在這些展品中長1225釐米、高35釐米的發繡作品《姑蘇繁華圖》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應臺灣一家知名美術館的邀請,周瑩華自今年2月起在臺灣舉辦「千縷絲情——周瑩華刺繡藝術交流特展」。
-
贛發繡:亙古不變的情感記憶,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直到遇上贛發繡,忽然覺得,這才是人世間情感記憶最好的實物。贛,江西的簡稱;發,無疑是指頭髮;而繡就是刺繡的。有人也許會問,頭髮還能刺繡?這得從500年前的明代說起。當初,江西南昌寧王府婁妃用發線繡制字畫,《江城舊事》還記載說,婁妃曾以秀髮作筆,寫下「屏翰」(《詩經》中有這樣的詩句:「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