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2020-12-10 正雅詩哥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地的清幽之景。詩人放眼四望,只見一派秋色環繞,恬美安靜。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在初唐詩壇上可謂獨樹一幟之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山邊;"薄",迫近;"徙倚",徘徊。句意為:傍晚時分,我在山的東面,惆悵的遠望;我在田野上徘徊,不知道將歸依何處。詩人開篇點題,申明在野外四望時,心情是多麼迷茫彷徨。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眼前的樹木一棵棵都是秋色斑斕,遠處連綿的山坡,只有落日的餘暉斜照其上。詩人以孤獨的身心來體悟秋景,映入眼帘的也是一派蕭瑟之狀。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放牧的人趕著牛犢回家了,打獵的人也騎著馬滿載著獵物歸來。牧人和獵人都度過了充實的一天,並滿載而歸,可是詩人呢?詩人徘徊了一整天,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歸宿。這是以他人的快樂回家的美好景象反襯自己的哀傷。其筆下的山村氣息,平靜祥和,令人嚮往。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採薇",指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的典故。句意為:放眼望去,沒有相識的人,長聲放歌中,心中懷有採薇而食的鬱憤之情。

相關焦點

  • 今日唐詩鑑賞:《野望》
    今日唐詩鑑賞:《野望》01【原文】《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03【鑑賞】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龍門縣(山西萬榮縣)人,隋朝教育家王通之弟,初唐詩人。04【總結】讀熟了唐詩的人,忽然讀到《野望》,就會覺得十分樸素,使人叫好。
  • 我讀唐詩,王績的《野望》。
    圖片來源於網絡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王績再次被朝廷徵召為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自求任太樂丞。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王績堅決請求說:「這是我深切的願望。」吏部最終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焦革去世後,他的妻子還一直給王績送酒。一年多以後,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績說:「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就棄官離去了。
  • 全唐詩抄28B:《野望》,王績的仕與隱
    出自全唐詩卷37第14【背景大略】作者王績(?-644),生於絳州龍門,祖籍太原祁縣(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六世冠冕,哥哥王通為一代大儒,也是初唐四傑王勃的爺爺。隋唐之交,王績也是人物,新舊兩唐書隱逸列傳裡頭一位出場。其一生三仕三隱:在隋朝任揚州六合縣丞時因嗜酒被彈劾還鄉。李唐建立,王績被徵為門下待詔,享有「鬥酒學士」的美名。不久稱病去官,後因家貧赴選,求為太樂丞。在善於釀酒的太樂署史焦革夫婦去世之後,王績又一次棄官,徹底隱居,直至人生的最後。
  • 從五言律詩《野望》讀詩人王績的清高孤寂
    秋日裡樹樹皆秋色的景象緒論隋末唐初詩人王績代表作五言律詩《野望》風格清新自然,一洗南北朝以來文壇奢糜華豔風習,殊為難得。詩歌表現詩人王績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的艱難抉擇,抒發一種彷徨苦悶孤獨無依悵然若失的感情,反映作者不甘隱居卻又迫不得已的感傷情懷。詩人王績生平簡介
  • 王績的《野望》,五言律詩的奠基之作
    詩家論唐,具體而微地分析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還是挺確切的;似乎創作故事的「起始、經過、高端和結局」,唯一的區別是唐詩的盛況發端於「盛唐」時期,正是唐王朝最具興隆的一段時光。歷覽前賢,大抵取得非凡成就之輩,無不是建立在諸多肇始者遺留下來的「財產」上,即使是唐詩盛況亦無不如斯,也是託初唐諸多前輩的探索、失誤和經驗積累,都不是平白無故就可能隨便成功。
  • 全唐詩抄28A:王績《野望》,唐朝第一首「真」律詩
    出自全唐詩卷37第14【概要】從詩體演進的角度來講,王績的這首《野望》堪稱唐初三十年最為重要的作品,作者似乎異常早慧地窺得近體詩格律之門庭。用成熟律詩的標準去套,會發現這首五言八句體高度符合,盡可以斬釘截鐵地戳上「真」律詩的印記。
  • 詳解《唐詩三百首》:王績《野望》,一個詩人孤獨的內心獨白!
    《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整首詩在蕭瑟閒逸的情調中,透露出詩人濃濃的彷徨與苦悶。從中不難看出隋末紛亂的社會現實和知音難遇的境遇對詩人的影響。《野望》唐代: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錯過王績可以,錯過他的《野望》可惜
    五鬥先生王績喝酒牛,寫詩也很牛,他的一首詩創造了唐詩的兩個最早記錄:最早一首完全合律的名作(姜書閣《學詩廣論》),最早一首擺脫南北朝齊梁浮豔氣息的近體詩(遊國恩《中國文學史》)。這首詩便是《野望》。野望(唐)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王績的一首《野望》,通過景來託情,充分寫出了詩人的彷徨之意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王績除了對酒有心得外,在琴藝、曲藝、卜算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在於詩歌,他的《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扭轉了齊梁詩風不限句數、不拘平仄、不拘對稱的綺靡浮豔風格,開唐律詩先河,被稱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野望》是一首嚴整的五言律詩,為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 第二篇:解析王績的《野望》
    而王績比沈、宋年長五、六十歲,他能寫出這麼成熟的五言律詩《野望》,說明他在詩歌方面勇於嘗新,而且很有才華。《野望》這首詩描寫了東皋這個地方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又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王績以東晉末年的陶淵明為偶像,想像他一樣隱居山野不問世事,可是卻做不到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和恬靜曠達。
  • 「神童仙子」王績,嗜酒如命,卻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但最大成就在於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齊梁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別是他的《野望》,在宮廷詩盛行的初唐時期,就像是宮廷饕餮大餐中的一盤野菜,香豔的宮廷味道中摻雜了一股鄉野的土腥氣,讓人食慾大增。
  • 詩情畫意圖解詩詞:王績《野望》
    王績.《野望》全詩語言質樸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了先河。
  • 野望王績賞析 野望賞析
    《野望》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的是山野秋景,實際卻抒發了詩人惆悵、孤寂的情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繼續往下看吧。  《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詩詞鑑賞王績《野望》
    王績,隋末唐初時代詩人,他的五言律詩在唐朝具有開創性的歷史地位。因為他的詩,一掃隋朝之前的奢靡華麗之風。透露出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今天試鑑賞他的名作《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績一生曾三隱三仕,很有些幹不開心就走人的瀟灑。所以在隱居時,未必會彷徨和苦悶。反而是閒著無聊了,隱居處附近都走遍了,在山道上來回遊蕩,沒有固定的去處。接下來的二、三聯,則主要寫景,寫在野外看到的景象。「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將望見的景色盡收眼底。
  • 王績《過酒家》《野望》
    在隋和唐初的詩壇上,王績是一個比較突出的詩人。他的詩風很澹遠,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頹靡綺麗的風氣不同。王績是以道家思想來對抗封建禮教,他鄙棄功名富貴,又帶著隋代遺老的感情,對新朝表示不滿。常以阮籍、陶潛自比,生活上也學習他們。陶淵明有《五柳先生傳》,是陶的自傳。
  • 王績的《野望》為何讓他千古留名,可惜大家卻誤讀了
    如果是僅僅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有可能感覺不到這首詩有什麼出彩之處,是因為你並沒有會滿滿的品味出這首《野望》真正的妙處。而王績的這首《野望》,便正是有著這樣一種樸素之美妙。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開始,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就開始積極醞釀了。
  • 品讀《野望》,看似美麗的田園生活,體驗一下就可以了
    《野望》意境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王績畫像詩人王績,在唐初時代,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年代,又擔任太樂丞,可是沒有多久後就又辭官隱居,這首《野望》,應該便是他在東皋隱居時所寫,而且多半還是他剛搬過去沒有多久的時候,畢竟寫詩的時候,大多人都還不認識他。
  • 時稱「鬥酒學士」的唐初詩人王績
    唐開國初年的王績和高宗武后時期的「四傑」可為代表。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代大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朝曾為六合縣丞,因嗜酒被劾,乃還故裡。唐武德初年,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後終因仕途失意,歸隱田園,有《東皋子集》。
  • 王績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該如何賞讀這首詩?
    但是《野望》的重要性並非本身的藝術成就,他的重要就在於是王績所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王績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叔爺爺。初唐四傑是初唐文風歸正的先鋒,是唐詩從內容上走向積極健康的引路人。但是初唐四傑時期,主要是對齊梁體內容的批判,盛唐詩壇最重要的改革,卻是發生在宮廷詩人當中,即創立了平仄格律。而平仄格律的建立,是在武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