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唐詩三百首》:王績《野望》,一個詩人孤獨的內心獨白!

2020-12-17 最美詩畫

《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整首詩在蕭瑟閒逸的情調中,透露出詩人濃濃的彷徨與苦悶。從中不難看出隋末紛亂的社會現實和知音難遇的境遇對詩人的影響。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注釋】

1、東皋:是指王績的隱居之地,在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

2、徙倚:徘徊,來回的走。

3、落暉:指落日的餘暉。

4、犢:這裡指的是牛群。

【譯文】

蒼茫的暮色中,詩人登上了東皋,悵然遠望,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每一顆樹都染上了濃濃的秋色,每一座山都灑滿了夕陽的餘暉。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了,獵人騎馬帶著野禽也歸來了。四下顧盼,卻沒有一個相識的人,長聲歌詞《採薇》而懷想古人。

【賞析】

在薄暮時分,詩人徘徊在東皋之上,不知何所依靠。舉目四望,秋色所被,在落暉中越發顯得蕭瑟,而牧人和獵馬的到來,打破了寧靜,使得畫面生動起來。對著這樣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山家秋晚圖,詩人並非真正想隱居,「相顧無相識」,是因為他太過孤獨,無所依靠。整首詩語言樸素,風格清新,情味似淡猶濃,讀來讓人久久不能釋懷。這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格調清新,擺脫了南朝以來風靡豔麗的詩風,不以辭而以情動人,閃爍著獨特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唐詩裡最孤獨的三首詩,每一首都把孤獨描寫到了極致!
    柳宗元的這首詩,可以說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首,而且這首詩不僅收錄在了《唐詩三百首》,同時也被收錄進了課本裡,即使是小學生,也能夠全篇背誦。那麼這也是一首非常孤獨的詩,在這首詩中,詩人把那種孤獨,可謂是描寫進了骨子,這個世界上所有山上的鳥都絕了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路,都沒有了行人,這是一種怎樣的孤獨?
  • 王績:歸隱田園,詩酒人生,因《野望》卻意外成為唐詩創作開門人
    唐詩就像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圖騰,它象徵著一個中國人最自信、瀟灑、樂觀、自由的時代。紙香墨飛,詞賦滿江,豪傑英氣,大氣磅礴。詩人賦予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璀璨,詩歌裡更蘊含著詩人們命運的浮沉,一首又一首的詩歌也成為詩人生命的延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 王績|野望
    野望[唐] 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地的清幽之景。詩人放眼四望,只見一派秋色環繞,恬美安靜。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在初唐詩壇上可謂獨樹一幟之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山邊;"薄",迫近;"徙倚",徘徊。句意為:傍晚時分,我在山的東面,惆悵的遠望;我在田野上徘徊,不知道將歸依何處。
  • 從五言律詩《野望》讀詩人王績的清高孤寂
    詩歌表現詩人王績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的艱難抉擇,抒發一種彷徨苦悶孤獨無依悵然若失的感情,反映作者不甘隱居卻又迫不得已的感傷情懷。詩人王績生平簡介美麗的秋色從《野望》讀詩人王績的清高孤寂孤獨寂寞乃人生常態這首詩描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
  • 未能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四大詩人,才華橫溢,驚豔詩壇千百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王績的一首《野望》,通過景來託情,充分寫出了詩人的彷徨之意
    第一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東皋」是王績的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此處有北山、東皋等小山供賞玩。這裡也是引用了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東皋」的含義,來表明自己的隱者身份。第二聯寫作者的所見所聞,用此來依託情感。
  • 被《唐詩三百首》拋棄的四大著名詩人,個個才華橫溢,驚豔了詩壇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 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王績的《野望》,五言律詩的奠基之作
    詩到唐朝以後,就像進入一個安全而又甜美的溫床,各種體裁都得到長足發展和孕育。詩家論唐,具體而微地分析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還是挺確切的;似乎創作故事的「起始、經過、高端和結局」,唯一的區別是唐詩的盛況發端於「盛唐」時期,正是唐王朝最具興隆的一段時光。
  • 今日唐詩鑑賞:《野望》
    今日唐詩鑑賞:《野望》01【原文】《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環繞四周顧盼,沒有一個相識的人,長聲歌唱《採薇》而懷想起了古人。《野望》為詩人的代表作,整首詩在蕭瑟的情調中展現,透露出了作者心情的苦悶與不甘。「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為水邊地的意思,東皋則是詩人的隱居之地,詩人號為東皋子。「徙倚」是徘徊,不斷行走徘徊的意思,「欲何依「為詩人心中十分彷徨的心情。「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 王績的《野望》為何讓他千古留名,可惜大家卻誤讀了
    我們在「尾聯」裡可以看到,詩人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中複雜的情感,「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這兩句是直抒胸臆:詩人從溫馨而熱鬧的場景裡回過神來,使得自己的心情回到比起始的心境還更加不堪之中,這無疑又使得詩人自己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以及無所依靠的苦悶和惆悵情緒。
  • 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把孤獨描寫的極為深刻,讀來讓感傷不已!
    唐詩裡有很多描寫孤獨的詩作,這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說這首第二,絕對沒有另一首詩敢說第二;柳宗元在這首詩中,把孤獨描寫的可謂是深入骨髓,字裡行間,儘是詩人對於人世的感嘆,相信任何一個人讀這樣的詩作,那都是能夠從中讀到孤獨、寂寞、悽涼;在這首詩中,猶如整個世界只剩下了那個老漁翁
  • 《春江花月夜》、《長安古意》:被《唐詩三百首》「遺忘」的絕唱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固然是這個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詩的味道、讀懂千年前那些詩人們的心事,三百首還真不夠呢如果要評選影響中國人最大的書,《唐詩三百首》也是有力競爭者之一,無數學生捧著它吟誦唐詩,在心靈中點燃了熱愛傳統文學的第一束火焰。
  • 唐詩裡一首很孤獨的詩,擁有獨立思想的人,即使身處鬧市也會孤獨
    唐詩的種類應當說是最為豐富,也最為厚重,裡面有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而且這些作品中,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題材,所以說唐詩裡面只要是你能夠想到的,那麼都是能夠打到,也能夠滿足你,這也正是唐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唐詩三百首》番外百首
    《唐詩三百首》雖然膾炙人口,深入民心,但奈何有不少遺珠,略為礙眼,引為遺憾。由於時代的變遷,也有很多詩作在當時看是不夠「溫柔敦雅」,但是現在看卻是時代的象徵,不得不選。一般人可能就只備一本唐詩選,無疑《唐詩三百首》仍然是經典之選,但如果一葉障目,忽略了其它詩篇,也是憾事。故此,自選《唐詩三百首》番外百篇,無它,自娛悅情而已。1.
  • 全唐詩抄28B:《野望》,王績的仕與隱
    出自全唐詩卷37第14【背景大略】作者王績(?-644),生於絳州龍門,祖籍太原祁縣(著名的太原王氏),家族六世冠冕,哥哥王通為一代大儒,也是初唐四傑王勃的爺爺。隋唐之交,王績也是人物,新舊兩唐書隱逸列傳裡頭一位出場。其一生三仕三隱:在隋朝任揚州六合縣丞時因嗜酒被彈劾還鄉。李唐建立,王績被徵為門下待詔,享有「鬥酒學士」的美名。不久稱病去官,後因家貧赴選,求為太樂丞。在善於釀酒的太樂署史焦革夫婦去世之後,王績又一次棄官,徹底隱居,直至人生的最後。
  • 隱士王績的孤獨,在詩間,在酒裡,在琴中
    在《全唐詩》中,收有42首他的詩歌。王績字「無功」,他說自己「有道於己,無功於時」,在自身修養方面有所得,但對時代來說無功。但作為詩人,王績無疑是有功的。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在五言律詩的發展歷程中,王績是「先聲」。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錯過王績可以,錯過他的《野望》可惜
    ,如果真是這個量,可能還比不過你,不過李白鬥酒詩百篇和李璡三鬥始朝天,並不能以此斷定李白只能喝一鬥酒,李璡只能喝三鬥酒,其實喝到這個量,他們並沒有醉,還能寫詩還能見皇帝,由此可知,他們的酒量不只一鬥三鬥的,可能比這個要大得多。
  • 「神童仙子」王績,嗜酒如命,卻因《野望》而千古留名
    這時候,王績作為一個怪誕的醉漢、固執的隱士及自足的農夫亂入其中,就像來自山野的一股清流,讓人耳目一新。  於是王績就憑這首《野望》奠定了他在詩壇上的地位  《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 第二篇:解析王績的《野望》
    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所謂五言律詩,就是一首詩一共有八句,每句五個字,同時符合律詩規範如對仗、平仄等要求的詩歌形式。五言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年間,至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而王績比沈、宋年長五、六十歲,他能寫出這麼成熟的五言律詩《野望》,說明他在詩歌方面勇於嘗新,而且很有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