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的一首《野望》,通過景來託情,充分寫出了詩人的彷徨之意

2020-12-11 明月聊文化

《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除了對酒有心得外,在琴藝、曲藝、卜算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在於詩歌,他的《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扭轉了齊梁詩風不限句數、不拘平仄、不拘對稱的綺靡浮豔風格,開唐律詩先河,被稱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野望》是一首嚴整的五言律詩,為王績的代表作之一。該詩描繪的是秋天山景,用詞造句清新自然,洗盡鉛華,寓情於景,在閒情雅致中流露出了絲絲苦悶和猶豫,讀來文法流暢,情真意切。

第一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東皋」是王績的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此處有北山、東皋等小山供賞玩。這裡也是引用了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東皋」的含義,來表明自己的隱者身份。第二聯寫作者的所見所聞,用此來依託情感。

傍晚時分,詩人於東皋之地舉目四望,見山間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那樣蒼涼和蕭瑟,不禁有感而發,產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它不是說作者沒有依靠的意思,而是找不到可靠之人來投奔,也沒有作者想要投奔的人。在隋末之際,王績其實迫於無奈才隱居,雖然政治上也想一展抱負,但是歸宿難覓,所以才有感而發。

第三聯也是作者在薄暮中所見景物:「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秋色當中,還有牧人趕著牛羊禽畜回家的場景,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第二聯和第三聯屬於景物描寫,先寫靜態景物,再寫動態景物,光影結合,靜動相宜,勾勒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秋天畫面,然而這其中卻有著作者深深的悲涼。

所以在第四聯當中,作者便將這種情感傾訴出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雖然現實中難覓知音,孤獨無依,只能放聲高歌,回想古代隱士結伴採野菜的場景,追溯伯夷和叔齊那樣的至交情感,來聊表自己的豔羨之情。

本詩的首尾兩聯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只是寫景,通過景來託情,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並將內心的情感層層深化,充分寫出了詩人的彷徨之意。由於王績身處隋末唐初的戰亂時期,作為前朝遺臣,他的仕途想來不會順利,所以在詩中他才流露出孤苦無依的複雜情感。

這首《野望》風格清新,意境開闊,以樸素疏淡的詩風打破局面,一掃齊梁詩風的靡靡做派,格律工整,為唐五言格律的早期典範。所以清代訓站大家王堯衢稱此詩可以作為壓卷之作,為「律中起承轉合」的重要作品。

而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皋子集》中也講:「其詩唯《野望》一首為世傳誦,然如《石竹詠》,意境高古,《薛記室收過莊見尋》詩二十四韻,氣格道健,皆能滌初唐徘偶板滯之習,置之開元、天寶間,弗能別也。」這句話肯定了《野望》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也說出了王績五言律詩對唐詩的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唐朝詩人王績的這首詩,以情馭景,以景託情,寫出了新意!
    小編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唐朝一位比較冷門的詩人,以及他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詩作,那麼他便是王績,可能一些喜愛詩詞的朋友,對於這位詩人不會陌生,他的一首《野望》,可以說也是相當的經典,把自身的那種孤獨之感,描寫的可謂是淋漓盡致。
  • 第二篇:解析王績的《野望》
    話說某日傍晚,隱居在東皋(今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的王績望景生情,詩興大發,吟出了下面這首古詩:(1)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2)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3)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 王績的《野望》,五言律詩的奠基之作
    不必說「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亦不論沈佺期和宋之問,還有豪情富家子陳子昂,單單隋末唐初的王績,就可以在詩歌發展史上書寫一筆;造就他的輝煌的便是這首五言律詩《野望》,後世公認他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這個稱號真正了不得。律詩到「沈宋」這裡才算是初步得到規正,可王績是在這兩人前六七十年就完善了這種詩體。
  • 詩詞鑑賞王績《野望》
    王績,隋末唐初時代詩人,他的五言律詩在唐朝具有開創性的歷史地位。因為他的詩,一掃隋朝之前的奢靡華麗之風。透露出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今天試鑑賞他的名作《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有人認為,此聯顯示作者在隱居時還帶著幾分彷徨和苦悶。在這裡並不苟同這種觀點。因為隱居獲得名聲,再通過當權者引薦。這是當時許多隱居人士的仕途捷徑。但前提是有沒有人引薦,在無人引薦時就會參加科舉。科舉落弟就繼續隱居。這樣的詩人在唐朝也不少,如孟浩然。王績一生曾三隱三仕,很有些幹不開心就走人的瀟灑。
  • 從五言律詩《野望》讀詩人王績的清高孤寂
    秋日裡樹樹皆秋色的景象緒論隋末唐初詩人王績代表作五言律詩《野望》風格清新自然,一洗南北朝以來文壇奢糜華豔風習,殊為難得。詩歌表現詩人王績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的艱難抉擇,抒發一種彷徨苦悶孤獨無依悵然若失的感情,反映作者不甘隱居卻又迫不得已的感傷情懷。詩人王績生平簡介
  • 王績|野望
    野望[唐] 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 時稱「鬥酒學士」的唐初詩人王績
    在初唐宮廷詩人之外,還有一些力圖突破宮體詩的樊籬、自拔於頹靡卑弱風氣的詩人詩人運用白描手法,畫出了一幅農家夕歸圖,靜謐,澹遠,在閒適的情調中,流露出幾絲彷徨和惆悵,抒發了隋唐易代之感。這首詩在唐代詩歌史上的意義在於:一是樸素清新的風格,一是成熟的五言律詩,因此說其主要貢獻在藝術上。
  •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
    品讀唐詩《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地的清幽之景。詩人放眼四望,只見一派秋色環繞,恬美安靜。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在初唐詩壇上可謂獨樹一幟之作。"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山邊;"薄",迫近;"徙倚",徘徊。句意為:傍晚時分,我在山的東面,惆悵的遠望;我在田野上徘徊,不知道將歸依何處。
  • 詩情畫意圖解詩詞:王績《野望》
    王績.《野望》雖然彼此相望卻互不相識,於是放聲歌唱起採薇來。中間兩聯寫景,經過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獨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上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
  • 王績《過酒家》《野望》
    在隋和唐初的詩壇上,王績是一個比較突出的詩人。他的詩風很澹遠,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頹靡綺麗的風氣不同。王績是以道家思想來對抗封建禮教,他鄙棄功名富貴,又帶著隋代遺老的感情,對新朝表示不滿。常以阮籍、陶潛自比,生活上也學習他們。陶淵明有《五柳先生傳》,是陶的自傳。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錯過王績可以,錯過他的《野望》可惜
    五鬥先生王績喝酒牛,寫詩也很牛,他的一首詩創造了唐詩的兩個最早記錄:最早一首完全合律的名作(姜書閣《學詩廣論》),最早一首擺脫南北朝齊梁浮豔氣息的近體詩(遊國恩《中國文學史》)。這首詩便是《野望》。野望(唐)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詩」意成長】《野望》
    【作者小傳】王績,(約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嘗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後棄官還鄉。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讚美嵇康、阮籍和陶潛,表現對現實不滿,但也流露出頹廢消極思想。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東皋子集》(一名《王無功集》)。
  • 詳解《唐詩三百首》:王績《野望》,一個詩人孤獨的內心獨白!
    《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整首詩在蕭瑟閒逸的情調中,透露出詩人濃濃的彷徨與苦悶。從中不難看出隋末紛亂的社會現實和知音難遇的境遇對詩人的影響。《野望》唐代: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 王績這首詩,不僅徹底表達了情感還寫盡了落日餘暉的絕美晚景
    這首詩是初唐詩人王績歸隱故裡時所作,不僅是他的詩歌中最好的一首,也是初唐詩壇最為成功的五律之一。很多人講詩,都打著孟子「知人論世」的幌子,實際上是以己意解詩,講出了許多連作者本人可能都不知道的興寄情懷。
  • 「每天學點古詩詞」初唐詩人王績的野望,田園牧歌式的山家秋晚
    野望[唐]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這首《野望》堪稱王績的代表作,是現存的唐代最早的格律最完整的五言律詩,也是唐代最早的田園詩之一。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田園山水的景物,以及鄉村勞作的場景。田園詩的鼻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他首先在詩歌中大量描寫農家生活的場景,開創田園一派。到的唐代,田園詩開始大成,湧現出許多名家名作。
  • 婷婷姐姐新歌|他是最早的唐朝詩人,一首五言律詩千古留名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在許多詩人的詩歌中,感受他們對情感極為細膩的描繪,有時產生很強的共鳴感,仿佛穿越千年,與他們產生了心靈的共振。今天,婷婷姐姐為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就是這樣一首深入靈魂的詩歌,來自初唐詩人王績的詩歌《野望》。
  • 野望王績賞析 野望賞析
    借景抒情是許多詩人都會用的寫作手法,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野望》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的是山野秋景,實際卻抒發了詩人惆悵、孤寂的情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這首詩的資料,讓我們一起繼續往下看吧。
  • 王績的《野望》為何讓他千古留名,可惜大家卻誤讀了
    如果是僅僅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有可能感覺不到這首詩有什麼出彩之處,是因為你並沒有會滿滿的品味出這首《野望》真正的妙處。而王績的這首《野望》,便正是有著這樣一種樸素之美妙。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開始,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就開始積極醞釀了。
  • 唐代最早的詩人,在律詩一詞還沒出現時,就寫出了標準五律
    那麼唐代最早的詩人是誰呢?在文學史上,文學史家一般認為王績是最早的唐代詩人。王績身經隋末唐初,他入唐時三十歲左右,當然跟他同時期還有其它很多詩人,但王績的詩歌成就最高。王績是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格律詩是在沈佺期、宋之問(高宗武后時期)時才定型,而王績才早他們六十多年,在他那時代,「律詩」一詞還沒有出現,但他已經寫了非常標準的五言律詩。那麼,我們來看王績的一首代表作《野望》。
  • 吳玉生硬筆書法集字:王績《野望》一首
    【《野望》王績】>〔今譯〕在沉沉的暮色中/我登上東皋眺望/在那兒沉吟徘/心裡感到無限惆悵/叢林染上了秋的灰綠/層巒灑滿斜陽的輝光/牧人驅趕著牛犢下山/歸馬帶鳥/獵人悠悠回村來/〔注釋〕①東皋:詩人隱居故鄉時的遊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