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除了對酒有心得外,在琴藝、曲藝、卜算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在於詩歌,他的《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扭轉了齊梁詩風不限句數、不拘平仄、不拘對稱的綺靡浮豔風格,開唐律詩先河,被稱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野望》是一首嚴整的五言律詩,為王績的代表作之一。該詩描繪的是秋天山景,用詞造句清新自然,洗盡鉛華,寓情於景,在閒情雅致中流露出了絲絲苦悶和猶豫,讀來文法流暢,情真意切。
第一聯「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東皋」是王績的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此處有北山、東皋等小山供賞玩。這裡也是引用了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東皋」的含義,來表明自己的隱者身份。第二聯寫作者的所見所聞,用此來依託情感。
傍晚時分,詩人於東皋之地舉目四望,見山間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顯得那樣蒼涼和蕭瑟,不禁有感而發,產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它不是說作者沒有依靠的意思,而是找不到可靠之人來投奔,也沒有作者想要投奔的人。在隋末之際,王績其實迫於無奈才隱居,雖然政治上也想一展抱負,但是歸宿難覓,所以才有感而發。
第三聯也是作者在薄暮中所見景物:「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秋色當中,還有牧人趕著牛羊禽畜回家的場景,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第二聯和第三聯屬於景物描寫,先寫靜態景物,再寫動態景物,光影結合,靜動相宜,勾勒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秋天畫面,然而這其中卻有著作者深深的悲涼。
所以在第四聯當中,作者便將這種情感傾訴出來,「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雖然現實中難覓知音,孤獨無依,只能放聲高歌,回想古代隱士結伴採野菜的場景,追溯伯夷和叔齊那樣的至交情感,來聊表自己的豔羨之情。
本詩的首尾兩聯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只是寫景,通過景來託情,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並將內心的情感層層深化,充分寫出了詩人的彷徨之意。由於王績身處隋末唐初的戰亂時期,作為前朝遺臣,他的仕途想來不會順利,所以在詩中他才流露出孤苦無依的複雜情感。
這首《野望》風格清新,意境開闊,以樸素疏淡的詩風打破局面,一掃齊梁詩風的靡靡做派,格律工整,為唐五言格律的早期典範。所以清代訓站大家王堯衢稱此詩可以作為壓卷之作,為「律中起承轉合」的重要作品。
而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東皋子集》中也講:「其詩唯《野望》一首為世傳誦,然如《石竹詠》,意境高古,《薛記室收過莊見尋》詩二十四韻,氣格道健,皆能滌初唐徘偶板滯之習,置之開元、天寶間,弗能別也。」這句話肯定了《野望》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同時也說出了王績五言律詩對唐詩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