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俗曲在雲南傳播的三種態勢,看傳統音樂的多元化進程

2020-08-28 舊事安然

序言:雲南與中原一直有著頻繁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隨著明清時期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湧入雲南,更是改變了雲南地區的文化狀態。其中伴隨著移民一起移植的明清俗曲在雲南得到了大範圍的傳播,並與雲南本地的音樂進行了融合,呈現出俗曲由雅變俗的發展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明清俗曲不斷發展壯大,形式創新,內容豐富,成為了真正的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形式。

明清俗曲圖

一、明清俗曲在雲南特殊的傳播方式

明清俗曲相對於明清時期的其他音樂形式來說是有所不同的,流行區域也僅限於華北和雲南一帶。因此雲南的俗曲是隨著從中原移居到雲南的移民一起傳入的。移民所經過的地方就有了俗曲的傳播,相對於其他音樂形式的傳播,這種依靠移民傳播的形式是一種整體性的移植。與之相對應的明清俗曲在雲南的群眾基礎也分為三個類別:以漢族為主的群眾聚集群體、漢族與各個少數民族交叉的生活群體、較完整的保留了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圈的聚集群體。與之相對應的就形成了擺脫文人士大夫的雅的雲南俗曲。

1、明代俗曲在雲南的傳播

明清時期從內地向雲南的移民從未間斷過,大量移民湧入雲南,並在政治地位上和經濟文化方面都要優於雲南本地人民。因此移民帶來的俗曲得以在雲南得到完整的移植和持續發展。其中明代的移民主要集中分布在大理和永昌的一帶,屬於雲南的腹地。據記載,明代移民入雲南的漢族人已達300萬,分別以駐軍、為官、商業發展等形式移居雲南。俗曲和器樂等音樂形式也主要盛行在這幾個地方。例如「吳腔子夜歌」此時便傳入雲南昆明。

洞經音樂

這種現象很鮮明的體現了俗曲移植性傳播的特點:跟隨移民整體性的遷移。例如大理從古至今都是雲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明代移民中的世家大族一般也會選擇遷居於此,所以大理習俗也與內地相仿,有小江南的稱號。俗曲在此也是大肆盛行,《洞經音樂》、花鼓調等俗曲被以李元陽,楊士云為代表的文人階級大力推廣。時至今日,蓮花落、花燈等仍舊以俗曲為主要唱腔,對其影響深遠。但是,由於明朝在制度上實行嚴格的土司制,社會等級分化鮮明,俗曲這類雅樂仍舊主要在上層階級當中傳播。

2、清代俗曲在雲南的傳播

明代大規模的移民是政府政策引導的結果,而清代漢族向雲南的移民則是自發性質的。清代封建社會得到持續發展,經濟發達,造成內地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口過度密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雲南則成為移民的首要選擇。大批內地漢族移民來到雲南開墾土地、安置產業、經商開礦等,清代自發移民總量其實與明代政策引領下移民總量是持平的。清代移民中江西民眾佔了絕大部分,江西的民間藝術尤其是俗曲也在雲南廣泛傳播開來。

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變

例如滇劇中的唱腔就是吸收了江西俗曲中的弋陽腔和二黃腔,胡琴腔的前身就是俗曲中的二黃腔,儺戲中的曲牌諸如【茉莉花】【浪淘沙】【豆葉黃】等都帶有明清俗曲的韻味。至今在雲南音樂創作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明清俗曲的身影。不僅如此,明清時期的俗曲還在湖廣和秦晉等地盛行,因此湖南湖北和兩地區的人民將俗曲中的襄陽唱腔帶入雲南,山西陝北的漢族移民,秦地風味的唱腔和江南移民的崑腔也都參與到了雲南本地俗曲的形成過程中。

清代的漢族移民不僅是移居到了雲南經濟發達的地域,尚未開墾的偏僻地域也成為了他們移民創造新生活的目標。明代移民帶入的明清俗曲傳播範圍主要集中在城鎮等經濟發達地區,而清代時期的俗曲已經傳播到了雲南的各個角落。有井水處便有俗曲的吟唱。例如花燈,作為明清時期流傳廣泛的俗曲,凡是有漢人活動的地方便有花燈曲的吟唱。不僅是昆明的花燈節中留有大量的明清俗曲腔調,而且花燈曲幾乎遍布雲南全省,也達到了凡有井水處,皆有花燈曲的吟唱。

有明清俗曲演變的絲弦表演

二、明清俗曲的傳播從中心向四周擴散的三種形式

雲南雖然處於我國的邊境,但也是處於各種文化交匯的地帶,接受了從西方傳教過來的佛教影響,藏族文化也順著長江傳入雲南,加上移民帶來的漢民族文化的移植以及雲南本地文化的發展,令雲南文化具有了邊緣文化的特徵。依照雲南各個文化的地域分布和明清俗曲的流傳態勢,可以將明清俗區的分布劃分為三個文化圈:漢族群眾聚集地區、漢族與當地民族雜居聚集區、當地群眾聚集區。這三個文化圈漢文化的影響力呈現遞減的態勢,明清俗曲的流傳也呈遞減態勢。

1、相對完整傳承的漢民區域的明清俗曲

首先,漢族群眾聚集地區主要分布在現今的昆明、大理和玉溪等地,也是古時雲南的城市分布區。這裡的漢民主要以戍守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人口數量超過當地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明清俗曲的文化形式在這些地區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例如玉溪的漢族花燈舞就非常盛行,不僅僅是漢人,很多彝族人也會唱跳,甚至形成了當地人在送葬的時候會用【鳳陽花鼓】等花燈俗語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花燈舞

這一時期的當地民謠、樂譜、和戲劇中也有大量的明清俗曲參與的痕跡,民謠中的【孟姜女調】【鬧五更】的前身便是明清俗曲,這一地區的花燈曲調的唱腔也與明清俗曲是一類,選用的都是明清俗曲中較為古老的曲調,諸如【寄生草】【花鼓調】【繡荷包】等,有些曲調至今仍然在雲南傳唱,也是雲南傳統戲劇中比較經典的章目。不僅是民謠,揚琴、漁鼓、唱書等各種音樂藝術形式中都有明清俗曲的身影。其中以《洞經音樂》流傳的範圍最廣,時間最悠久。

2、漢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地區的明清俗曲傳播發展

各民族雜居地區主要以麗江為中心輻射到文山和紅河地區,麗江以少數民族納西族文化為主流文化,文山和紅河則以壯族文化和彝族文化為主題文化。漢族大量的移民衝擊了當地文化,事實上漢族主要居住在當地的城市當中,偏遠地區則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雙方的總人口的數量基本上保持的對半的比例。當地民謠中的明清俗曲也依然存在,只是在吸取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之後曲調名稱和樂曲樂律都有了相應的改變。呈現了明清俗曲的音韻與少數民族音韻互相影響開始融合的趨勢。

鳳陽花鼓圖

以花燈唱腔的變化為例,紅河地區彝族和漢族雜居地區的花燈唱腔音樂,諸如【茉莉花】【金銀調】【鬧五更】【打草歌】明清俗曲等都融合了彝族當地的音樂特質。漢族和彝族的雜居,造成了明清俗曲和彝族當地的民謠進行傳唱的形式,互相影響最終融合。由於民族雜居地區漢民族居住在城市和平壩地區,仍舊佔據著主導地位,以漢民族文化為中心對少數民族文化兼收並蓄,這種改變也具有了必然性。

3、少數民族地區的明清俗曲被動融入當地音樂文化

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並不意味著沒有漢族人民活動的軌跡,是指這個地區漢族的總人口數要少於少數民族總人口數,以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為代表。明清俗曲主要是在漢族活動區域傳播流行,隨著當地漢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主要表現為與周邊民族地區的音樂有著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以明清俗曲為代表的漢民族文化不是這些地區的主流文化。

德宏地區的漢族聚集區流傳的明清俗曲大致分為宗教儀式題材、愛情題材、勞動題材幾類。至今仍舊流傳下來,為人傳唱的有【求親調】【打孝歌】【採茶調】【送妹調】等,分別用於結婚、喪儀、採茶、求愛等場合。這些歌曲旋律相對有規律,講究音韻美感,具有漢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質。其他地區諸如普洱地區的花燈曲調【夫妻花鼓】【疊落金錢】【老十杯酒】等和迪慶地區的【高山滴水】【小桃紅】等也都呈現出相類似的特點。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沔陽小曲

三、明清俗曲傳播呈現了文化傳播多元化特徵

俗曲的前身是元代民間散曲,後來被文人發掘才成為上層階級的主流音樂形式。明清俗曲的發展離不開文人的參與創作,文人的創作過程中將自身追求的意境和雅融入到俗曲當中,體現在作品中便是用詞艱深難懂,曲調高深難以應和。但是這種創作方式不利於俗曲在民間流傳,所以文人逐漸退出了俗曲在民間傳播的進程。失去了活力的俗曲最終也退出了士大夫階級的音樂審美範圍,慘澹落幕。這是音樂發展的自然選擇歷程,俗曲源於民間最終也回歸民間,文人階級的俗曲落幕並不意味著民間俗曲的創作停滯不前。

依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流傳到雲南的明清俗曲也發生了相類似的情況。例如明清俗曲中著名的曲調《打棗竿》,曾被諸多文人作為經典曲調進行仿作,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樂曲表演章目。但是文人們的改造將民間俗曲《打棗竿》注入了過多雅的元素,曲調節奏冗長,詞語晦澀,內容脫離世俗生活,最終導致了有關《打棗竿》的俗曲消亡散軼,連完整的演唱章目都沒有流傳下來,至今我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感受曾經《打棗竿》的藝術魅力。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微水絲弦

從傳承的角度來講,文人創作的明清俗曲在傳承上也是比較困難的。一首完整的文人創作明清俗曲需要樂曲師傅教導幾年的時間,只有專門從事音樂的樂人才能具有足夠的基本功和經驗將俗曲所表達的意境和韻味完全體現出來。如果是天資不甚如意的學生,可能幾年時間也學不好一首俗曲。相對於民間口口相傳的俗曲來說,傳承上幾乎不佔據任何優勢。而且抽象的表演形式沒有辦法對於樂曲的演唱進行保存,也是不利於後世的傳承的。

明清曲調中的由文人創作的俗曲並不是全都沒有流傳下來,雲南傳統花燈唱腔中還是有類似曲調的出現,例如《掛枝兒》《金紐絲》。但是這種流傳是有選擇性質的傳播,這類文人創作的俗曲在節奏上擺脫了冗拖沓的韻律,節奏更加明快。歌詞也剝離了那些比較艱深晦澀的詞語變得通俗易懂。《倒扳漿》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就將整體的演唱章節劃分為多個音樂片段,採用分節演唱的形式,語言也是通俗易懂的口語,旋律簡潔明快。

孟姜女調

與文人創作的俗曲傳播呈現相反態勢的是明清民間俗曲創作的傳播。各種節奏簡明緊湊,語言直白的民間俗曲得到了雲南少數民族的喜愛大肆流傳。《虞美人》《孟姜女調》等諸如此類的俗曲在各地的花燈唱腔中都有普遍的受眾,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都很喜愛還做了相關的模仿創作。將俗曲中的一些音韻融合本地音樂當中,賦予了俗曲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例如雲南本地民族樂曲《嘮餵歌》的前身便是明清俗曲《採茶調》。

可見明清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整體上呈現了一種由雅轉俗的過程,其實這種轉變不僅體現明清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全國各地的音樂形式其實都出現了類似的轉變過程。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與當時政府採取了廢除樂籍制度有著很深的關係。廢除樂籍制度樂人的身份變為普通民眾回歸民間,樂人創作樂曲的受眾變為了普通民眾,消遣娛樂成為了欣賞的主要目的,創作也不可避免地開始迎合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桂林有戲》

結語:雲南自古以來就與中原地區有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跟隨漢族移民一起移植的明清俗曲在雲南地區的傳播保留了明清音樂藝術最本質的內涵,可以堪稱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不僅保留了漢民族俗曲的藝術價值,也促進了雲南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增強了雲南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化進程,彰顯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史記》

《後漢書》

《昆明洞經音樂》

相關焦點

  • 明清漢族移民與雲南少數民族和諧共生
    清代以來漢人進入雲南定居的情況絡繹不絕,雲南「漢多夷少」的民族人口格局進一步得到鞏固。因漢族移民土著化進程而導致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雲南漢族和各民族之間一直保持了團結和睦、互惠共生、水乳交融的關係,並肩創造了維護祖國統一、促進邊疆穩定發展的光輝歷史。那麼,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漢族移民社區與當地民族交錯雜居、並邑同耕的共生地理格局。
  • 論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楊民康
    在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裡,該類佛教及佛教音樂文化向以保存完好、傳承穩定,有較好的群眾性信仰基礎而著稱。然而,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和現代化浪潮的影響,該類佛教文化及佛教音樂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層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本文將在田野考察資料的基礎上,對此進行簡略介紹和分析。
  • 從媒體融合與傳播主體多元化共構看傳播學本科課程改革
    其間,傳播平臺的不斷豐富和信息過剩,使以往被動的受眾開始產生自覺意識、擁有媒介使用權,其話語空間、選擇空間、參與空間不斷擴大。社交媒體的出現,更大大加快了受眾自主化、分眾化、個性化進程,描畫出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傳播生態。由此,多元傳播主體的傳播活動、傳播行為、傳播現象、傳播方式、傳播情緒等快速地顯露、變化並極端複雜化,現代社會結構進入快速的轉型和變遷期。因此,傳播學發展首先面臨著技術範式的改革呼喚。
  • 民歌俗曲有著深厚傳統,濟南曾是座「民歌之城」
    史料表明,早在元明時期,濟南的民歌俗曲藝術就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民歌藝術在濟南更是得以空前普及和繁盛。那時,濟南的市井鄉間,到處是歌聲飄蕩;大人小孩,幾乎人人能歌善唱,濟南已然成了一座「民歌之城」。道光八年(1828年)刊刻的清嘉慶年間民歌俗曲專集《白雪遺音》,就充分反映了這一盛況。
  • 雅俗共賞丨《紅樓夢》中看遍明清世俗小說裡的雅和俗
    世俗小說是明清時代的主流文學,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細緻的梳理了中國小說的框架和走向,對明清世俗小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尤其是《紅樓夢》,代表了明清世俗小說的巔峰。明清世俗小說整體上呈現了雅俗共賞的特點。雅與俗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學著重探討的概念,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來說,雅與俗主要是圍繞著內容和思想展開的。
  • 大電影的概念,對民族題材電影價值的認識,電影的多元化進程
    編者認為,「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的崛起和動漫、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電影、電視等傳統媒介已經遠遠不能描述入們的影像經驗。新世紀以來,數位技術不僅給電影生產常來一場革命、而且也深刻地響著影像藝術的消費。」
  • 我國網絡文化發展的三種態勢
    與此同時,專屬於網際網路領域內的網絡文化也在這20年中呈現出一些規律性的發展特徵,而剖析網絡文化的發展特徵則要從網絡傳播的基本過程中去探尋,即由誰創造了網絡文化,創造了什麼樣的網絡文化以及如何傳播網絡文化。具體來講,我國網絡文化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發展態勢。
  • 「『彈詞的歷史、傳承與傳播』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19年4月12至14日,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主辦,南開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化學院聯合承辦,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協辦的「彈詞的歷史、傳承與傳播」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於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舉行。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部分科研機構和出版單位的近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共收到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研究論文近八十篇。
  • 探索多元化的對外文化傳播路徑
    隨著受眾群體的增加、傳播話題深度與廣度的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由於當前存在中外文化差異、傳播渠道不暢通、傳播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使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做好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講好中國故事、革新傳播理念、拓展傳播渠道,打造多元化的傳播格局,發揮公眾的聚合力量。
  •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多元化路徑探析
    它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從空間上可以劃分為國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如巴蜀文化),從民族角度可以劃分為漢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劃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從感官體驗角度可以劃分為視覺文化、聽覺文化和味覺文化(如茶文化和酒文化),等等。同時,中華文化又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當代中華文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時代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 手風琴音樂表現形式多元化問題的研究,真是長見識了
    一、多元化手風琴音樂表現的背景   要想研究手風琴的音樂表現形式,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手風琴的音樂表現的背景,這是開展後續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現代手風琴一共有4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鍵鈕式手風琴(巴揚);第二種是鍵盤式手風琴;第三種是電子手風琴;第四種則是班東尼手風琴(六角琴演變)。   手風琴的類型多樣性是其音樂表現的多元化的基礎和前提。換句話說,手風琴的類型多樣性也是其多元化文化的一種,從而為其音樂表現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在上述不同類型的手風琴中,鍵盤式手風琴相對比較傳統。
  •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的「俗」化現象析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有一種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解釋和應用的趨「俗」現象。在本文中,「俗」字用引號標出,表示它是一種特殊的現象,且不同於我們一般字典上所解釋的含義。「俗」化現象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 聽見傳統 · 分享經典丨《孔學堂傳統音樂時間》之《步步高》
    《步步高》中國的民樂底蘊很深,民族管弦樂隊聽每個聲部,幾乎都同西洋管弦樂隊相對應,加之民間音樂和曲牌浩如煙海,雲南小調、青海民歌、陝西秦腔等等都可改編成非常動聽的輕曲妙韻《步步高》是廣東音樂中的名篇,呂文成的代表作,也是廣東音樂中描繪節慶氣氛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音樂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獨奏高胡以明亮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唱出一首歡樂的歌曲。經常出現的大音程跳動,更突出了節慶氣氛。
  • 多元化,世界,音樂文化
    人類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觀的存在,雖然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將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了起來,但世界多元化的音樂文化不會由此而「一體化」。通過音樂交流來溝通彼此的情意,增進友誼。璀璨奪目的中國傳統音樂,以她豔麗的風採,獨特的魅力,屹立於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豐富多彩,浩如煙海。
  • 譚晶在雲南大學成立工作室投身教育傳播雲南文化
    繼成功舉行《跨界演唱經驗分享會》引起雲南文藝界巨大轟動之後,12月9日,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譚晶的工作室在雲南大學東陸校區懷周院揭牌成立。揭牌儀式後,譚晶立即投入教學活動,與音樂專業的老師進行親切交流並對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專業輔導與授課。
  • 不能太雅不能太俗,郭德綱:大雅即俗,小俗即雅
    而讓觀眾笑出聲來,這恰恰是相聲最基本的功能,從這點上看,郭德綱看的很準。其實在德雲社大紅大紫之後,郭德綱就面臨著相聲三俗的指責,老郭也想著能夠高雅著把相聲的錢賺了,結果後來發展這是不可能的。如今翻看德雲社早期會有一些相聲劇,有一些就是奔著教育觀眾來的,但是從結果來看,反響其實並不好。
  • 碎樂音樂互動遊戲火爆背後:音樂體驗走向多元化
    網際網路綜藝多以音樂類綜藝最多、關注度最高,正在熱播的《偶像練習生》甚至創下收視率一小時過億的記錄。音樂網綜欣欣向榮,正說明聽眾對音樂體驗形式的追求變更多元化。PGC內容方面,據了解,碎樂上已經入駐了8000多家為碎樂提供獨家內容的音樂機構和個人用戶,頭部優質音樂內容不僅能滿足用戶「看」優質音樂的需求,也能激發用戶釋放更多UGC內容。
  • 雲南:民族音樂的海洋
    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製樂器「阿烏」、富民出土的土洞簫,與周代壎類樂器十分相似;考古發掘出土的楚雄銅鼓、羊角鈕鍾、江川曲管葫蘆笙、祥雲葫蘆簫、編鐘,均為春秋戰國時期典型的中原樂器;呈貢發掘的東漢梁堆墓內的撫琴和吹簫陶俑,昭通出土的歌舞畫像磚等
  • 傳統文化傳播的「歷時性」與「共時性」
    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由來已久,涉及兩千多年來東西方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接受、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等一系列問題。從早期的殷末箕子入朝,到東漢末年的大儒劉熙等人避難交趾(今越南),再到中古時代日本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的出現,到處可以發現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軌跡及其巨大成就;在歐洲,從馬可·波羅到利瑪竇,從比丘林到李摩提太,數千名西方傳教士和商人遵循著各自的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回西方世界,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研究的歷史進程。
  • 中國歷史文化,曲藝音樂,草創期
    在該書一些章節中對「蓮花落」、「道情」、「北京俗歌」.鳳陽花鼓李家瑞(1895-1979年)白族,雲南劍川縣人。三四十年代活躍於文壇的俗文學家、曲藝理論家。這些曲藝「俗曲」工尺譜,對我們了解明清以來的曲藝唱腔及流傳情況頗有好處。李家瑞將北平俗曲分為「說書」、「戲劇」、「雜曲」、「帶要帶唱」、「徒歌」五種62類,便是從內容和音樂得出的分類。他在該書前言中說:參以市上流行的工尺譜再加上從未寫定的俗曲,共得六十二類。可見,這是李家瑞通過對俗曲音樂的研究得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