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雲南與中原一直有著頻繁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隨著明清時期大規模的漢族移民湧入雲南,更是改變了雲南地區的文化狀態。其中伴隨著移民一起移植的明清俗曲在雲南得到了大範圍的傳播,並與雲南本地的音樂進行了融合,呈現出俗曲由雅變俗的發展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明清俗曲不斷發展壯大,形式創新,內容豐富,成為了真正的富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形式。
明清俗曲圖
明清俗曲相對於明清時期的其他音樂形式來說是有所不同的,流行區域也僅限於華北和雲南一帶。因此雲南的俗曲是隨著從中原移居到雲南的移民一起傳入的。移民所經過的地方就有了俗曲的傳播,相對於其他音樂形式的傳播,這種依靠移民傳播的形式是一種整體性的移植。與之相對應的明清俗曲在雲南的群眾基礎也分為三個類別:以漢族為主的群眾聚集群體、漢族與各個少數民族交叉的生活群體、較完整的保留了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圈的聚集群體。與之相對應的就形成了擺脫文人士大夫的雅的雲南俗曲。
1、明代俗曲在雲南的傳播
明清時期從內地向雲南的移民從未間斷過,大量移民湧入雲南,並在政治地位上和經濟文化方面都要優於雲南本地人民。因此移民帶來的俗曲得以在雲南得到完整的移植和持續發展。其中明代的移民主要集中分布在大理和永昌的一帶,屬於雲南的腹地。據記載,明代移民入雲南的漢族人已達300萬,分別以駐軍、為官、商業發展等形式移居雲南。俗曲和器樂等音樂形式也主要盛行在這幾個地方。例如「吳腔子夜歌」此時便傳入雲南昆明。
洞經音樂
這種現象很鮮明的體現了俗曲移植性傳播的特點:跟隨移民整體性的遷移。例如大理從古至今都是雲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心,明代移民中的世家大族一般也會選擇遷居於此,所以大理習俗也與內地相仿,有小江南的稱號。俗曲在此也是大肆盛行,《洞經音樂》、花鼓調等俗曲被以李元陽,楊士云為代表的文人階級大力推廣。時至今日,蓮花落、花燈等仍舊以俗曲為主要唱腔,對其影響深遠。但是,由於明朝在制度上實行嚴格的土司制,社會等級分化鮮明,俗曲這類雅樂仍舊主要在上層階級當中傳播。
2、清代俗曲在雲南的傳播
明代大規模的移民是政府政策引導的結果,而清代漢族向雲南的移民則是自發性質的。清代封建社會得到持續發展,經濟發達,造成內地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口過度密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雲南則成為移民的首要選擇。大批內地漢族移民來到雲南開墾土地、安置產業、經商開礦等,清代自發移民總量其實與明代政策引領下移民總量是持平的。清代移民中江西民眾佔了絕大部分,江西的民間藝術尤其是俗曲也在雲南廣泛傳播開來。
明清俗曲《茉莉花》曲牌的流變
例如滇劇中的唱腔就是吸收了江西俗曲中的弋陽腔和二黃腔,胡琴腔的前身就是俗曲中的二黃腔,儺戲中的曲牌諸如【茉莉花】【浪淘沙】【豆葉黃】等都帶有明清俗曲的韻味。至今在雲南音樂創作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明清俗曲的身影。不僅如此,明清時期的俗曲還在湖廣和秦晉等地盛行,因此湖南湖北和兩地區的人民將俗曲中的襄陽唱腔帶入雲南,山西陝北的漢族移民,秦地風味的唱腔和江南移民的崑腔也都參與到了雲南本地俗曲的形成過程中。
清代的漢族移民不僅是移居到了雲南經濟發達的地域,尚未開墾的偏僻地域也成為了他們移民創造新生活的目標。明代移民帶入的明清俗曲傳播範圍主要集中在城鎮等經濟發達地區,而清代時期的俗曲已經傳播到了雲南的各個角落。有井水處便有俗曲的吟唱。例如花燈,作為明清時期流傳廣泛的俗曲,凡是有漢人活動的地方便有花燈曲的吟唱。不僅是昆明的花燈節中留有大量的明清俗曲腔調,而且花燈曲幾乎遍布雲南全省,也達到了凡有井水處,皆有花燈曲的吟唱。
有明清俗曲演變的絲弦表演
雲南雖然處於我國的邊境,但也是處於各種文化交匯的地帶,接受了從西方傳教過來的佛教影響,藏族文化也順著長江傳入雲南,加上移民帶來的漢民族文化的移植以及雲南本地文化的發展,令雲南文化具有了邊緣文化的特徵。依照雲南各個文化的地域分布和明清俗曲的流傳態勢,可以將明清俗區的分布劃分為三個文化圈:漢族群眾聚集地區、漢族與當地民族雜居聚集區、當地群眾聚集區。這三個文化圈漢文化的影響力呈現遞減的態勢,明清俗曲的流傳也呈遞減態勢。
1、相對完整傳承的漢民區域的明清俗曲
首先,漢族群眾聚集地區主要分布在現今的昆明、大理和玉溪等地,也是古時雲南的城市分布區。這裡的漢民主要以戍守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人口數量超過當地少數民族的人口數量,明清俗曲的文化形式在這些地區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例如玉溪的漢族花燈舞就非常盛行,不僅僅是漢人,很多彝族人也會唱跳,甚至形成了當地人在送葬的時候會用【鳳陽花鼓】等花燈俗語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花燈舞
這一時期的當地民謠、樂譜、和戲劇中也有大量的明清俗曲參與的痕跡,民謠中的【孟姜女調】【鬧五更】的前身便是明清俗曲,這一地區的花燈曲調的唱腔也與明清俗曲是一類,選用的都是明清俗曲中較為古老的曲調,諸如【寄生草】【花鼓調】【繡荷包】等,有些曲調至今仍然在雲南傳唱,也是雲南傳統戲劇中比較經典的章目。不僅是民謠,揚琴、漁鼓、唱書等各種音樂藝術形式中都有明清俗曲的身影。其中以《洞經音樂》流傳的範圍最廣,時間最悠久。
2、漢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地區的明清俗曲傳播發展
各民族雜居地區主要以麗江為中心輻射到文山和紅河地區,麗江以少數民族納西族文化為主流文化,文山和紅河則以壯族文化和彝族文化為主題文化。漢族大量的移民衝擊了當地文化,事實上漢族主要居住在當地的城市當中,偏遠地區則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雙方的總人口的數量基本上保持的對半的比例。當地民謠中的明清俗曲也依然存在,只是在吸取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之後曲調名稱和樂曲樂律都有了相應的改變。呈現了明清俗曲的音韻與少數民族音韻互相影響開始融合的趨勢。
鳳陽花鼓圖
以花燈唱腔的變化為例,紅河地區彝族和漢族雜居地區的花燈唱腔音樂,諸如【茉莉花】【金銀調】【鬧五更】【打草歌】明清俗曲等都融合了彝族當地的音樂特質。漢族和彝族的雜居,造成了明清俗曲和彝族當地的民謠進行傳唱的形式,互相影響最終融合。由於民族雜居地區漢民族居住在城市和平壩地區,仍舊佔據著主導地位,以漢民族文化為中心對少數民族文化兼收並蓄,這種改變也具有了必然性。
3、少數民族地區的明清俗曲被動融入當地音樂文化
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並不意味著沒有漢族人民活動的軌跡,是指這個地區漢族的總人口數要少於少數民族總人口數,以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為代表。明清俗曲主要是在漢族活動區域傳播流行,隨著當地漢族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主要表現為與周邊民族地區的音樂有著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以明清俗曲為代表的漢民族文化不是這些地區的主流文化。
德宏地區的漢族聚集區流傳的明清俗曲大致分為宗教儀式題材、愛情題材、勞動題材幾類。至今仍舊流傳下來,為人傳唱的有【求親調】【打孝歌】【採茶調】【送妹調】等,分別用於結婚、喪儀、採茶、求愛等場合。這些歌曲旋律相對有規律,講究音韻美感,具有漢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質。其他地區諸如普洱地區的花燈曲調【夫妻花鼓】【疊落金錢】【老十杯酒】等和迪慶地區的【高山滴水】【小桃紅】等也都呈現出相類似的特點。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沔陽小曲
俗曲的前身是元代民間散曲,後來被文人發掘才成為上層階級的主流音樂形式。明清俗曲的發展離不開文人的參與創作,文人的創作過程中將自身追求的意境和雅融入到俗曲當中,體現在作品中便是用詞艱深難懂,曲調高深難以應和。但是這種創作方式不利於俗曲在民間流傳,所以文人逐漸退出了俗曲在民間傳播的進程。失去了活力的俗曲最終也退出了士大夫階級的音樂審美範圍,慘澹落幕。這是音樂發展的自然選擇歷程,俗曲源於民間最終也回歸民間,文人階級的俗曲落幕並不意味著民間俗曲的創作停滯不前。
依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流傳到雲南的明清俗曲也發生了相類似的情況。例如明清俗曲中著名的曲調《打棗竿》,曾被諸多文人作為經典曲調進行仿作,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樂曲表演章目。但是文人們的改造將民間俗曲《打棗竿》注入了過多雅的元素,曲調節奏冗長,詞語晦澀,內容脫離世俗生活,最終導致了有關《打棗竿》的俗曲消亡散軼,連完整的演唱章目都沒有流傳下來,至今我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感受曾經《打棗竿》的藝術魅力。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微水絲弦
從傳承的角度來講,文人創作的明清俗曲在傳承上也是比較困難的。一首完整的文人創作明清俗曲需要樂曲師傅教導幾年的時間,只有專門從事音樂的樂人才能具有足夠的基本功和經驗將俗曲所表達的意境和韻味完全體現出來。如果是天資不甚如意的學生,可能幾年時間也學不好一首俗曲。相對於民間口口相傳的俗曲來說,傳承上幾乎不佔據任何優勢。而且抽象的表演形式沒有辦法對於樂曲的演唱進行保存,也是不利於後世的傳承的。
明清曲調中的由文人創作的俗曲並不是全都沒有流傳下來,雲南傳統花燈唱腔中還是有類似曲調的出現,例如《掛枝兒》《金紐絲》。但是這種流傳是有選擇性質的傳播,這類文人創作的俗曲在節奏上擺脫了冗拖沓的韻律,節奏更加明快。歌詞也剝離了那些比較艱深晦澀的詞語變得通俗易懂。《倒扳漿》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就將整體的演唱章節劃分為多個音樂片段,採用分節演唱的形式,語言也是通俗易懂的口語,旋律簡潔明快。
孟姜女調
與文人創作的俗曲傳播呈現相反態勢的是明清民間俗曲創作的傳播。各種節奏簡明緊湊,語言直白的民間俗曲得到了雲南少數民族的喜愛大肆流傳。《虞美人》《孟姜女調》等諸如此類的俗曲在各地的花燈唱腔中都有普遍的受眾,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都很喜愛還做了相關的模仿創作。將俗曲中的一些音韻融合本地音樂當中,賦予了俗曲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例如雲南本地民族樂曲《嘮餵歌》的前身便是明清俗曲《採茶調》。
可見明清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整體上呈現了一種由雅轉俗的過程,其實這種轉變不僅體現明清俗曲在雲南的傳播過程中,全國各地的音樂形式其實都出現了類似的轉變過程。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與當時政府採取了廢除樂籍制度有著很深的關係。廢除樂籍制度樂人的身份變為普通民眾回歸民間,樂人創作樂曲的受眾變為了普通民眾,消遣娛樂成為了欣賞的主要目的,創作也不可避免地開始迎合普通民眾的審美需求。
由明清俗曲演變的《桂林有戲》
結語:雲南自古以來就與中原地區有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跟隨漢族移民一起移植的明清俗曲在雲南地區的傳播保留了明清音樂藝術最本質的內涵,可以堪稱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不僅保留了漢民族俗曲的藝術價值,也促進了雲南多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增強了雲南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化進程,彰顯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史記》
《後漢書》
《昆明洞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