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詞的歷史、傳承與傳播』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20-12-21 燕亢逸客

2019年4月12至14日,由中國俗文學學會主辦,南開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化學院聯合承辦,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協辦的「彈詞的歷史、傳承與傳播」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於南開大學津南校區舉行。來自全國數十所高校、部分科研機構和出版單位的近百餘名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共收到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研究論文近八十篇。

13日上午開幕式由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王立新主持,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巖、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廖可斌,天津文聯黨組書記萬鏡明,中國曲協副主席、天津市曲協主席籍薇以及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長、著名彈詞學者胡曉真為此次會議的召開發來賀詞。在開幕式上,南開大學傳統藝術跨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大會發言由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鮑震培教授主持,廣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紀德君教授擔任評議人,中國俗文學學會顧問、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唐力行教授、山西大學李豫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蔣慧明,蘇州市委研究室潘訊、天津師範大學鮑國華教授、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等專家、學者進行主旨發言。

13日下午的研討活動分為三個會場、六個小組,分別從彈詞文本、彈詞的傳承與傳播、彈詞的文化生態(演藝形態、階層受眾、地域文化、性別文化等)、彈詞與其他俗文學形式關係以及其他俗文學等五個方面議題展開充分的討論與交流。

第一小組從彈詞歷史的變遷與演變以及傳承三個視角展開研討。任增霞《<庚子國變彈詞>與世變書寫》揭示世變與文學的意義關聯;潘培忠《乾隆刊本<繡像荔枝記陳三歌>考略》從題材傳承性辨析了《荔枝記》的內容,認定此本乃是閩南語哥仔冊,並由於此本的發現而將哥仔冊的形成時間上推近50年。楊曉麗《從<天雨花>婆婆形象看女性創作意識》對該彈詞小說中婆婆形象進行了深入解讀;魏淑贇《明清女作家彈詞小說對夫妻關係的重構》對彈詞小說中關於夫妻關係的顛覆性重構進行了考察;董定一《易釵而弁 躑躅徘徊:小議彈詞<筆生花>中的女性易裝遊歷》對易釵而弁情節模式進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論證;韓秀麗《晚清以來蘇州彈詞的傳承與發展》從書目、社會文化背景變遷等各個角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與內涵精髓;鮑震培《筆端寫盡平生事——論長篇彈詞<子虛記>》認為從整體藝術成就看,是可以與《再生緣》等彈詞名著並肩的,其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不容忽視;楊林《南曲北唱 花開兩地——單弦藝術家趙玉明、馬增蕙的北方評彈》論述了南曲北唱的可能性。為曲藝突破語言障礙、地域限制的傳播提供了一種思路。

第二小組關注了彈詞的發展與變遷、文獻的編目與考證以及彈詞文本的藝術特色。盛志梅《論清代坊本彈詞的雅化特徵》指出,清代彈詞的發展與清代文壇總體趨向雅正的追求相一致,坊本彈詞出現了內容、題材、主題全面雅化的趨勢,是清代彈詞由書場走向書齋的一個必要的中介;周巍《說書亦賴津梁渡:近代蘇州評彈在江南市鎮的播遷與影響》探討蘇州評彈在江南市鎮的播遷過程;丁春華《論車王府藏彈詞在〈彈詞目錄〉〈彈詞寶卷書目〉中的著錄》關注車王府藏彈詞在兩目中的著錄狀況與存在問題;趙青《〈娛萱草彈詞〉作者考辨及其他》考證出該小說的作者橘道人乃是清代同治年間文人馬瑞熙,並考證了與彈詞相關的作者家族其他人等,為《娛萱草彈詞》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獻依據;王紅、餘鼎君《〈黃金印寶卷〉與評彈》探討了現存寶卷文本中帶有評彈痕跡的卷本;劉曉海《海上新風:近代上海評彈市場風尚與評彈傳承變遷》關注近代以來上海文藝市場如何影響評彈傳承;楊晶蕾《〈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小議》論析唐力行教授主編的《集成》之優點長處,並對編纂體例提出建議;王浩《清代蘇州彈詞開篇的文本特徵及藝術特色——以馬如飛作品為例》從彈詞開篇入手,重點分析了清代馬如飛的彈詞開篇,為當今曲藝作品的創作提供參考;李淼等《才子佳人小說與彈詞小說中男性外貌描寫的審美差異——基於高頻字的對比》通過對語料庫高頻字的分析比較了才子佳人小說與彈詞小說的兩性審美觀。丁力《泰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國孔劇」<拉瑪堅>的現狀與傳播》認為孔劇不僅是表演藝術,還傳承了泰國的傳統風俗和歷史文化。

第三小組的討論立足於文本研究的闡釋研究、文體比較,同時從社會生活史、文獻研究角度對俗文學傳播現象進行觀照。李雪梅《簡論安徽貴池儺戲中的元代社會記憶——以<薛仁貴徵東>為例》認為儺戲的這一劇本是「元代說唱詞話」七言體唱詞向早期南戲「曲牌體唱詞」的過渡形式;薛英傑《從詞林佳話到淫僧小說——晚明歷史文化脈絡中的<回回偈>詞事》在明清通俗小說中的流變中,考察了該詞事不同的改編版本;王亮《政治、組織與藝術:上海市曲藝會演(1958—1959)》回顧了上海評彈團在1958-1959的書目創作及演出情況;汪花榮、文迎霞《寶卷<琵琶記>與南戲<琵琶記>之比較》收集了同中有異的約9種寶卷《琵琶記》資料,將其與南戲《琵琶記》比較,指出相較於戲曲,寶卷具有比較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具有平民情感以及世俗趣味;黃俊《視域融合下戲曲與彈詞的闡釋差異——以「唐伯虎點秋香」三種為考察點》認為「點秋香」諸本的流變過程即一個視域融合過程;武婷婷《女性意識視域下比較<再生緣>和<女駙馬>》從性別視角研究彈詞《再生緣》和黃梅戲《女駙馬》中的「女扮男裝」情節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生際遇;範一鳴《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和彈詞小說男性外貌描寫的焦點對比研究——結合語料庫語言學的考察》發現才子佳人小說和彈詞小說在男性外貌描寫方面的焦點分布及細膩程度與作者性別有明顯關係。

第四小組從說唱文學文獻、文本生成與傳播的關係以及彈詞小說文本等方面進行討論。童李君《範雪君版<秋海棠彈詞>的編演過程》考察了彈詞皇后範雪君《秋海棠彈詞》的編演過程;梁曉萍《彈詞小說女性肖像描寫的程式化特徵試析》以《筆生花》與《再生緣》為例,剖析了彈詞小說女性肖像描寫的程式化特徵;孫越《<金瓶梅>鼓詞<孽姻緣>考述》從著錄、成書、改編、編訂四方面考述《金瓶梅》鼓詞《孽姻緣》,充實了鼓詞個案研究;付楠《「誨淫禁書」與「娛樂經典」:晚清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禁演書目形象轉變》以蘇州彈詞《玉蜻蜓》為例,深入探討了晚清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禁演書目是如何由「誨淫誨盜」轉變為了「娛樂經典」;季珩《近代評彈受眾與彈詞發展研究——以近代上海評彈票房為例》從近代上海評彈票房現象入手,詳細勾勒出地方曲藝在近代社會歷史中的沉浮軌跡;劉小梅《前期南戲社會心理的獨立性及其與說唱的關係》借與前期南戲相關題材和相近時代的說唱作品來觀照其思想意識,總結出前期南戲在社會倫理上鮮明的獨特性;沈秋燕《嘉善宣卷與平湖鈸子書簡介》著眼於嘉興本土傳統文化,對嘉善宣卷與平湖鈸子書兩種地方曲藝進行了梳理;張倩溶、韓宏嘯《才子佳人小說和彈詞小說男性外貌描寫的比喻修辭考辨》用語料庫分析法對才子佳人小說和彈詞小說進行了修辭方面的考辨,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途徑;張盛滿《說書人與鄉紳社會:晚清民國江南縣域地區的文化入境與文人應對》從鄉紳對說書藝術的接受史入手,探討並明確二者的生態界限。

第五小組對於俗文學的特性、改編、書坊印刷的過程等方面展開交流。紀德君《清代南詞《繡像金瓶梅傳》新探》認為該書乃是一種由文人擬作、書坊刊印以供人購閱的案頭讀物,該書專注於風月故事說唱的編創風格代表了彈詞編創的一種重要類型,是受清中後期江浙一帶社會審美趨尚與彈詞創作風氣影響所致。對今人研究彈詞開篇、重新思考《金瓶梅》的成書與傳播等問題,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昝紅宇《清代子弟書的餘音》從天津教育報刊、東北報紙的文藝副刊等新材料,探討瀕臨絕響的子弟書在傳播後期的原生狀態和特殊存在方式,充實了有關子弟書生存狀態的資料;孟慶延《誰在舞臺中央——相聲中的民情與政治——對建國後經典相聲作品的社會學分析》對建國後的經典相聲結合地方史志、回憶錄等多種材料,進行社會學分析,尤其是對近三十年來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典型相聲作品展開分析,以此揭示相聲作品的演進變化;劉淑麗《<芸窗醒脾>鼓詞研究》對山東博物館和省圖書館所藏兩種《芸窗醒脾》鼓詞手抄稿本,進行了版本比對與文本分析;李春燕《梨園傳奇<磨塵鑑>研究初探》對於明末《磨塵鑑》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認為該劇是紐氏為了愉揚曲譜《骷髏格》而作,並且一一剖析劇本的梨園演出本的屬性;許中榮《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燒夜香」敘事探析》從性別指涉、倫理學等角度探討了燒夜香這一敘事的活力與表現;李小東《<王佐斷臂>:一個俗文學文本與清以降平民的滿漢畛域意識》考察故事流傳地區的滿族漢族意識(滿漢畛域)與文本的互動,進而分析江南至京津地區在清代的各個時段滿漢意識的變化。

第六小組分別從文獻資料的收集、稀見文本的擇取、文章角度的切入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崔蘊華《西歐藏中國彈詞刊本敘錄》,系統介紹了在西歐地區各大圖書館收藏的彈詞二十多種,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提供了海外藏本的重要資訊;張曉芝《<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理論批評體系的建構》論述了《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類」的理論批評體系;朱銳泉《千古豪傑文士夢——<水滸傳>中儒生型好漢形象發微》將研究的視線更多地投向「儒生型好漢」;王林飛《北宋都城謠諺中的包公》側重從民間謠諺的角度研究包公形象;田曉東《試析「村鼓盲詞」的源頭<成相>及其流變》以生動的說唱方式講述了多年來對此領域研究的深度關注;楊秋紅《元雜劇<盆兒鬼>故事的生成與流變》在大量調研內容的基礎上,全面闡述了百姓對窯神的信仰;吳晗《容稗於戲:論陸採戲曲敘事的新創——以陸採<南西廂>與<北西廂>比較為例》通過對比南北西廂,以敘事角度為中心,論述其在戲曲發展史上的意義;吳真《<青石山>「關公斬妖」主題流變考》依託關於民間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稀見資料《長生記·王道士斬妖》,注重文本分析,多角度考察關公形象的塑造過程和關公信仰在戲臺上的呈現;陳鵬程《明清小說中春節描寫的民俗史價值及其文學功能》論述了明清社會等諸多年俗;陳文靜《關於六朝民歌與俗文學的討論——以<子夜歌>等為例》闡釋六朝民歌與俗文學之關聯。

13日晚上6點半,上海評彈藝術傳習所(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在南開大學大通學生活動中心音樂廳作了為題「評彈——心中的江南」的講座。隨後的《彈詞與北方曲藝經典傳承成果展》上,來自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們與天津曲藝界藝術家交流展示了蘇州評彈、單弦、評書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經典傳承成果。與會會議代表及南開大學、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師生參加了分享活動,藝術家們精彩紛呈的表演受到廣泛好評。

14日上午,閉幕式在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五樓會議室舉行,由漢語言文化學院鮑震培教授主持。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盛志梅教授、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梁曉萍副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副編審任增霞、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吳真副教授、山西大學李雪梅副教授、昝紅宇副教授等六位召集人對各小組討論情況進行了匯報發言。最後,中國俗文學學會顧問黃仕忠教授對此次大會進行了總結,指出說唱文學的文獻整理與書目的編纂對於俗文學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那麼我們做小的領域怎麼讓我們的研究和整個學術的發展有更廣闊的視野;所以要有一個比較長的學術規劃;俗文學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俗文學自然有她的價值,我們要有信心;每位學者做好各自領域。

撰文:陳文靜 盛志梅 鮑震培

攝影:衛瑞林,光輝歲月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吉林省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屆學術...
    網際網路時代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吉林省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長春大學召開 2018年11月21日 14:0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趙徐州 曾江 字號 內容摘要:網際網路時代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吉林省比較文學學會第三屆學術年會在長春大學召開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九屆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研討會在...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4日電 12月12日至14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九屆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  此次年會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內蒙古大學主辦,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承辦。會議為期3天,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約240名學者參加了會議。
  • 探尋俗文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在揚州近日召開的「新文科視野下的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2020年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俗文學文獻整理與考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填補中國文學研究空白俗文學包括人民口頭創作的民間文學和文人利用民間文學形式創作的通俗文學。
  • 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舉辦
    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縮影。通過中外學者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和交流,有利於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繼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之後,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於2019年9月13日至15日在徐匯校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 2019馮夢龍文化壽寧研討會會議綜述
    主辦方供圖  中國俗文學學會,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馮夢龍研究委員會,福建江夏學院,中共壽寧縣委宣傳部,壽寧縣傳統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馮夢龍文化壽寧研討會於2019年11月5日在福建省壽寧縣召開。
  • 「漢語國際傳播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舉行
    「漢語國際傳播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舉行 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學會第五屆年會。
  • 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
    2020年10月13日下午,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學術支持,永康市人民政府主辦,永康市方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方巖鎮人民政府)、永康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胡公文化研究會(胡公書院)承辦的民俗文化傳承發展與浙江非遺「重要窗口」建設暨胡公文化學術會議在永康市舉辦。
  • 「南方絲綢之路與中華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7年9月19日至20日,「南方絲綢之路與中華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編輯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主辦,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館承辦。
  • 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作者:李柯 遊紅霞 姚莉 唐睿2018年12月20日-22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松江區文化館、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報社、探索與爭鳴雜誌社等單位協辦,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等部門承辦的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勝利召開
  •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構建」學術研討會暨中國...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構建」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召開 通訊員/供圖10月17—18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構建」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2020年年會在貴陽孔學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高校、黨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120餘人,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發展與當代構建」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 ——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0年12月26日,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仲裁研究院協辦。現將會議綜述如下:  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重大意義  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黃進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 會議丨「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歷史學術研討會
    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思想與文學研究平臺」主辦,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現代中文學刊》雜誌社合辦的「短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歷史學術研討會於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舉辦。
  • 中國現當代文學暨畢淑敏作品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中國現當代文學暨畢淑敏作品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會上,與會人員共同觀看了紀錄片《神船通天:富美宮送王船儀式》,該片由上海音樂學院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程俏俏拍攝,內容為己亥年(2019年)三朝祈安王醮暨富美宮送王船儀式。學術研討會分為四大板塊,主題涉及王爺信俗的跨境傳播、王爺信俗的功能與特徵、王爺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宮的王爺信俗傳承,參會專家學者發表了24篇相關論文。
  • 上海交大舉辦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
    10月6日至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賈平凹先生親臨現場,講述他的文學創作歷程。該研究會踐行「學科融通、文化傳承、中西互鑑」的理念,團結全國外語學者圍繞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領域開展國外合作與交流,為中國學者站在中國立場研究世界學術問題搭建了交流平臺。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率先成立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
  • 「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
    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14日,「新時代·新海派——第十九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暨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召開。
  • 《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學術報告綜述
    2020年11月7日至11月8日,超常環境力學領域學術報告會暨《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召開。首先他介紹本次會議主題「超常環境力學領域學術報告會暨《力學學報》(中英文版)極端力學專題研討會」的三個含義:第一,是中國科學院複雜系統力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超常環境力學領域的年度學術報告會。主要目的是總結研究進展,強化學術交流、謀劃協調發展,推動超常環境力學領域的研究進展。第二,支撐鄭曉靜院士所提出的極端力學。它就像一面旗幟,讓國內學術界對力學有一個簡單、明確、深刻的認識。
  • 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傳播學研討會將舉行
    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時間定於2006年4月22日至4月24日。  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通知  ___________先生(女士):  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多年呼籲和大力支持下,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傳播學分會(簡稱中國傳播學會,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of China,CAC)於2005年2月註冊成立。
  • 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http://www.huaue.com  2017年9月2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9月16日至17日,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
  • 大數據時代:人文研究前沿與探索(南京大學「數字人文」學術研討會綜述)
    大數據時代:人文研究前沿與探索——南京大學「數字人文」學術研討會綜述劉瓊, 盧章平,李永卉,蘇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