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仲裁研究院協辦。來自中央宣傳部、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司法部、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廣州海事法院、北京仲裁委員會等機關單位,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國際電視臺、法治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日報、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等新聞媒體,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交學院等高等院校的60餘位代表參會。主辦方在會上發布了2020年中國法治國際傳播十大典型案例。與會代表圍繞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重大涉外法治實踐的傳播策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與法治傳播以及中國案例的介紹、外譯與傳播等四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現將會議綜述如下:
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重大意義
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教授黃進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涉外法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涉外法治體系、開展涉外法治工作、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關鍵環節,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推進國際法治、提升中國法治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在致辭中強調,此次研討會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國在全面依法治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創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範疇、新的表述,為了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認可和接受,需要積極探索科學的話語體系。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社長倪壽明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積極「創新對外宣傳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本次研討會聚焦「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 在涉外法治中積極推進國際傳播」,恰逢其時,很有新意,很有必要。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與中國的涉外法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我們要立足我國發展、放眼國際需求,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更開放的思維、更開放的行動,全面了解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全面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完善,提高運用國際規則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能力,為糾紛化解提供務實高效的「中國方案」。這些工作及其成效,可以為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提供最生動的素材。而良好的國際傳播,反過來又可以很好地促進和提升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水平,使兩者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在致辭中指出,伴隨中國法治逐步走向世界法治舞臺,應當加強中國法治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面向的是不同制度、不同法系、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國際法律共同體,應當科學構建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審慎研究制定傳播策略,積極引導國際輿論,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參與國際法治;加快完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的培養機制,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分黨組書記、主任沈德詠在講話中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一治國理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召開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適逢其時,很有必要。加強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對深入涉外法治研究、總結涉外法治經驗、推進涉外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完善,加快推進中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
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
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法官胡方就國際商事法庭在中國法治對外傳播中的探索與創新進行了分享。胡方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國際商事法庭,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立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經過兩年運行,國際商事法庭在制度創新、審判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展示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增強了中國司法的國際公信力,提升了中國糾紛解決機制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公安部國際合作局辦公室主任張景淵表示,中國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國際社會對中國社會治安普遍認可,這是公安機關開展對外傳播工作的最大底氣。近年來,公安機關積極通過雙邊、多邊執法合作渠道平臺,宣介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建設的巨大成就,全面展示中國警察嚴格規範公正文明的執法形象,有效傳播了中國公安「正能量」。此外,公安機關還積極探索拓寬傳播渠道,轉變傳統敘事方式,努力以國際化語言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和中國警察故事。
外交學院長江學者特聘國際法教授、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主編易顯河認為,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良好狀態,是中國法治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最為重要的制度基石;中國法治和國外法治的具體內容存在足夠共識,是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理論基礎;有效有力的傳播模式,是中國法治對外傳播的實踐前提。對外傳播應當兼顧傳播的大眾頻道與精英頻道,實現精準傳播。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劉琛通過定量的數據分析表明,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社會對中國法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在2012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後,世界更加關注中國將會如何參與制定國際規則。我國應當加強跨學科的協同創新,在不同的國際場合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後疫情時代背景下,在政策宣傳上要高度重視對外傳播重大法律涉外事件的重要性,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法治故事。
重大涉外法治事件的傳播策略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崢認為,應當圍繞四個方面展開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一是打造亮點,聚焦司法改革與智慧司法。二是消除誤解,側重介紹刑事辯護全覆蓋、貫徹證據裁判原則、科技司法以及司法公開等內容。三是利用好平臺,拓寬國際司法交流渠道。四是內外有別,向海外介紹中國法治建設,應當考慮受眾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背景情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其生指出,應當提升中國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話語能力。首先,中國法學界提升國際學術話語能力,是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最基本的問題,因此中國學者應當積極在海外發表學術文章。其次,推動判決的互相承認與執行,讓中國裁判走出去,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藉此傳播中國司法。再次,針對熱點問題的國際傳播,國家應當統一布局、謀劃長遠。
中央電視臺《法治在線》製片人劉美佳分享了工作經驗與心得體會。首先,在報導案件時,注重圍繞法庭焦點,全面展示了原、被告雙方的觀點。其次,在報導涉外案件時,需要注意相關國家的法律規定。
中國日報社評論部中國觀察智庫副主任劉毅探討了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法治報導涉及較強的專業性,新聞媒體應當熟悉法律術語及其翻譯,避免出現錯誤。第二,新聞媒體應當諮詢法律專家意見,並提高法律專家的對外傳播技巧。第三,我國應當嘗試建立中國法治的話語體系,不能套用西方概念翻譯中國特色理論。第四,傳播媒體應當與政法單位建立協作關係,共同參與中國法治對外傳播。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與法治傳播
國家法官學院副院長李曉民介紹了國家法官學院司法教育培訓的情況。國家法官學院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國際交流中心,承擔國際法官培訓工作,5年來一共承辦近50期境外、國外法官研修班,來自57個國家或地區的966名司法官員參訪或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得到了國外法官群體的密切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文奇介紹了傑賽普模擬法庭比賽的基本情況,認為組織中國學生參與此類比賽有利於培養國際型訴訟人才。我國要展現大國地位,應當有效應對國際訴訟,積極培養國際法治人才。模擬法庭比賽打破了傳統課題設置的局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辯論才能,符合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需求。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文華在書面發言中指出,後疫情時代國際關係波譎雲詭,提出了很多法律方面的新課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更為迫切。涉外法治人才是複合型人才,首先是法律加外語,其次還應當懂科技,並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還應當涵蓋對實務工作者的培訓。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朱利江認為,中國法治國際傳播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例如,在國際司法領域,國內法經常被用於解釋國際條約,國內立法和司法也是習慣國際法的重要淵源,這些都有賴於國際上看得見、找得到的國內法治實踐。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通過適當的工作機制讓優秀人才進入國際機構、國際組織、外國法院、外國律所,可以更好地傳播中國法治。
《環球時報》英文版常務副主編陳平認為,學校和媒體應當加強合作,共同培養中國法治國際傳播需要的新聞人才。我國國際傳播媒體急需英文、法律和傳播三個專業交叉的複合型人才,高校可以邀請媒體專家進校園,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同時,高校應當做好中國法治國際傳播的基礎性研究,為中國特色的法律概念提供解讀和翻譯的指導。高校還可以評估國內外法治傳播效果,從而推動我國的傳播策略優化升級。
中國案例的介紹、外譯與傳播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李玉萍介紹了最高人民法院案例選的編纂、翻譯與傳播情況。該案例選自2018年開始以中英文版同步、每年一輯或兩輯的方式發布,涵蓋了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審理的案件、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各業務庭主辦的典型案件,已成為最高人民法院對外司法交流的名片。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院長張雯介紹了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在網際網路訴訟模式、訴訟機制、服務網際網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領域的探索,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目前該院已接待各國大法官、政要、法官團隊、法律工作者的來訪和調研,吸引大量海外媒體的關注報導和海外學術文章的關注研究。
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副秘書長陳福勇介紹了北京仲裁委員會打造國際品牌的實踐探索,以及向海外介紹中國法治建設的情況。北仲堅持每年以中英文發布中國商事糾紛解決年度觀察報告,介紹中國仲裁、調解及商事法律的最新發展,同時在境外組織中國商事糾紛解決高峰論壇,促進中外同行的交流和對話。北仲還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努力在各種國際舞臺上代表中國發聲,目前在國際律所和跨國企業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並且以北仲作為評論或研究對象的英文文獻逐年增加,日益成為國際同行與中國交流合作的優先選擇對象。
廣州海事法院研究室主任倪學偉介紹了廣州海事法院的實踐,例如為裁判文書附上非正式的英文翻譯本,在涉外案件審判中試行英語同聲直播,中英葡三語發布海事審判白皮書。該院還專門成立英語翻譯小組,組織青年法官錄製介紹中國海商法、海事司法的視頻公開課。
最後,黃進在總結致辭中指出,本次會議達成了六項共識:一是做好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前提在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二是應當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三是充分關注國際傳播的受眾;四是高度重視國際傳播的戰略策略,做好統籌謀劃;五是有效整合政府和民間傳播力量;六是注重智能傳播,善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