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舉辦

2020-12-16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縮影。通過中外學者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和交流,有利於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繼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之後,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於2019年9月13日至15日在徐匯校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開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多元文化與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主持。

大咖齊聚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周承在講話中對各位學者長期以來對交大的支持,尤其是對外語學科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本次活動是交大致力於文科內涵建設,服務國家中外人文交流的例證之一。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路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文學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在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國際傳播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化價值觀的重要表徵,通過翻譯文學經典,在國外主流刊物發表推介中國文化的文章,有利於消除隔膜,增進了解和友誼。國家正在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專家學者研究與此相關的重大課題,也急需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交大期待跟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中心攜手「文匯講堂」,共同舉辦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通大學論壇。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傑出代表,張煒從事文學創作四十年,為國內外讀者奉獻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十餘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榮獲了包括茅盾文學獎在內的諸多獎項。張煒作品中充滿詩意的文字,彰顯出他對歷史與現實的理性思考,表現了其獨特的文學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引起了國內外學界和譯界對其作品的廣泛關注。

張煒親臨論壇分享了其文藝創作理念與歷程,國內外學者及譯者將濟濟一堂,交流其學術研究和翻譯實踐的心得與新知。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陳眾議,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郜元寶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等做客「心靈世界的多維解讀」嘉賓對話會,暢談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觀點和方法。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日本一橋大學、韓國仁荷大學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上海交大論壇共同探討張煒小說的豐富內涵及國際傳播價值,300多名學者和聽眾參加了主題論壇和嘉賓對話會。

國內外學者共話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及國際傳播

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流通領域,被世界各地讀者所廣泛閱讀,說明中國文學具有世界文學的共通性、共生性和共同性,這些優秀文學作品不僅紮根中國大地、反映中國歷史和現實的風貌,而且跨越了國境和文化的限制,到達了異域讀者心靈的彼岸,並產生了共鳴。因此,好的作品總是那些經過歲月洗滌,超越空間,在更大的國際範圍內滋生影響的世界經典作品。

在本次論壇上,來自中文界的專家學者就張煒的文學藝術創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眾議認為,張煒的小說風格堪稱一以貫之,其對漢語語言的堅韌守護,也是對中國偉大文學傳統的堅定擁抱;它貌似傳統,卻充滿了應時應事之宜,內容與形式、機巧與風格水乳交融,是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

陳思和將張煒作品的風格概括為抒情性、自然性和民間性。他認為張煒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就像詩歌一樣和自然融為一體。

王堯強調,張煒的思想和創作與現實構成一種錯位的關係,他不在潮流之中,或率先,或滯後,但他的作品因此具有先鋒意義。

張叢皞指出,張煒的歷史小說極力抗拒秉持正史和虛化歷史的兩級傾向,挖掘和尊重原型歷史,以史融詩,以詩證史,並積極融入理性的中西文化發展的文明史觀,開拓了歷史小說創作的新維度。

程巍認為,張煒的作品充滿強大的政治意志、啟蒙意志與個人意志,在此之上構建了一個消解主觀主體性的消極意象世界,通過敘事獲得了自由。

金雯在研究了他的文體風格後指出,張煒的作品風格有鮮明的個人烙印,具有「散文化」特徵,將作者的態度、思索和語氣賦予其筆下人物,用一種精神旨歸統領整部作品。這樣的寫作手法與莫言或賈平凹等作家都形成反差,凸顯了張煒作品的浪漫主義內核。

洪廷善和徐黎明強調,張煒的小說不是通過這種現實敘事來完成小說製造的,他把非文明化的自然、超越人的意志的自然和在自然中調和自我的人物並置於一處。把在人的世界中順應著制度、地位和欲望的人的辛酸的生活和在人的生活之外雖然孤獨但明亮而健康的生活並列到了一起。

來自外語界和國外的學者更多地從國際傳播的角度,探討交流張煒作品的翻譯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接受問題。謝天振認為,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必定得通過翻譯。問題在於中國文學能否切實有效地「走出去」,其關鍵問題卻並不在翻譯,而在翻譯之外。

劉建軍的發言圍繞文學標準而展開,他在談及最近德國學者顧彬說中國文學落後,還在講故事,其中沒有人。這個問題其本質是一個文學標準究竟由誰來制定的問題。他以為必須由中國作家和中國研究文學的學者來制定。

朱振武以《古船》英譯本在英語世界反響良好為例指出,中國文學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就是要培養、引導讀者和市場,就要推出文學性強、藝術成就高和民族特色鮮明的好作品,而不是為了滿足目標語讀者或閱讀市場的簡單要求而在翻譯中刻意增、改、刪中國文學作品。

彭青龍強調,既要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基礎作用,也要重視針對歐美精英階層的學術傳播,因為後者對普通讀者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目前國外主流期刊很少刊載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深度闡釋的文章,因此要發揮外語界學者的語言優勢,通過發表大量推介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文章,彌補這一不足。

吳贇從原作者的資本介入與譯介效果探討了張煒作品的傳播和接受問題,她指出,與同類作家相比,張煒在英語世界譯介作品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從作者從與出版社翻譯合同籤訂、到原文本甄選、直至對譯者譯程把控和最後的譯文審校鑑定,在譯介的各個環節都有以作者本人為代表的文化資本介入,這使得作品譯介速度緩慢甚至相當一部分半途而廢,最終無緣讀者。

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交大責任與擔當

此次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是一次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學術盛會,是上海交通大學展現家國情懷,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舉措。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全面實施的時代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二級學科;2017年,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成為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五大方向之一。同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中心主任的彭青龍教授牽頭成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秉承「學科融通、文化傳承、中西互鑑」的理念,團結全國外語學者圍繞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領域開展與國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先後舉辦了「中澳作家交流對話會」「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研討會」「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等重要學術活動,為中國學者站在中國立場研究世界學術問題搭建了交流平臺。同時,定期出版《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論叢,刊載國內外學者在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一直致力於文理交叉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得到了校領導和文科處的大力支持,獲得「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端學術會議資助計劃」,也是交大學者嘗試將國內中文界和外語界聯合起來,與國外作家、學者對話交流、共同推動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有益嘗試。由交大學者王寧教授和彭青龍教授共同發起,組織撰寫推介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系列論文即將在美國《現代文學季刊》和《比較文學研究》等雜誌上發表,向世界展示包括交大學者在內的中國智慧和學術好聲音。這些深層次推介中國文化的文章,必將促進歐美精英對中國文化更好的理解和認知。

著力培養服務於中外人文交流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國際化建設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外刊物上發表了一大批科研論文,而且在留學生教育和中外聯合培養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統計,近三年來,外語學院教師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50多篇,在全國名列前茅,在外語學院攻讀學位的留學生近60餘人,其中有不少留學生來自歐美等國。

交大外院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具有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國際化外語人才。隨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全面實施,國家急需能夠從事比較語言、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和比較文明和翻譯傳播的外語人才。交大外語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宗旨,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完善,確立了語言學、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推進外語學科建設綜合改革,力爭在中外人文交流領域取得更大的成績。彭青龍強調,外語學科在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我們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除了加強外語基本功之外,更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科技素養的提高。制約中國學生從事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翻譯的最大障礙是中文素養,因此,我們要補齊這個短板,力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外語人應有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舉辦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
    10月6日至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辦「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賈平凹先生親臨現場,講述他的文學創作歷程。顧鋒對賈平凹、顧彬等學者齊聚交大表示歡迎,同時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舉辦的意義,是高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對外宣傳工作的新思想的實踐和探索。作為活動的主辦方,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主動對接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戰略,在優秀文學作品譯介和學術傳播中發揮了外語學科優勢,本次論壇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
  • 「獨藥師」的詩意與理性——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作品研討會在滬舉行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4日報導: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縮影。茅盾文學獎得主張煒從事文學創作已經四十年,擁有《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十餘部優秀作品,深受讀者喜愛。2019年9月13日至15日,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 鄭州大學舉辦第四屆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
    11月17日至18日,由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新華通訊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新時代、新技術、新傳播」第四屆(2018)新媒體公共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推進新聞傳播學一流學科建設發展論壇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
  • 「漢語國際傳播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舉行
    2013年9月20日-22日,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學會聯合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在天津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漢語國際傳播歷史」
  • 國際學院版畫聯盟第三屆版畫雙年展暨學術論壇舉辦
    2020年10月19日,由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版畫聯盟主辦,國際版畫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承辦的「國際學院版畫聯盟第三屆版畫雙年展暨學術論壇」開幕式、中央美術學院國際版畫研究院的成立揭牌儀式在中央美術學院電教學術報告廳舉辦
  • 國際傳播學會2018年度大會專題論壇暨第八屆全球傳播論壇舉辦
    全體與會成員合影 5月29日,國際傳播學會(ICA)2018年度大會專題論壇暨第八屆全球傳播論壇,在捷克布拉格的希爾頓酒店隆重召開。本次論壇從海內外學者的角度,全面回顧了中國傳播學的發展。論壇以「回眸40年:中國傳播學人的聲音」為主題,回應本次ICA第68屆年度大會的主題「聲音(Voices)」,將中國學人的聲音傳遞到布拉格的國際學術平臺上,在中國傳播學界有特殊的意義。各國學者和學子從不同角度回顧傳播學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歷程,並結合自身研究領域,交流爭鳴,精彩紛呈。
  • 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洛陽開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溫小娟 祁思元 沈若宸10月19日,第三屆世界古都論壇暨夏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洛陽開幕,來自20個國家的240餘位國內外嘉賓以「線上+線下」的形式「相聚」洛陽,共商世界古都歷史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大計。
  • 專業第一、兼職漢語老師、參加國際研討會,上海交大女碩士厲害了
    參加國際研討會、專業排名穩居第一,她堅定學術理想,刻苦認真、好學向上;兼職漢語教師、撰寫專訪文章,她發揮專業優勢,知行合一、學養兼修;她是2020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上海交大人文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陳煌煌,
  • 首屆科技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為回應上述問題,2019年10月10日至12日,「首屆科技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四十周年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召開,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協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與人文國際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Philosophy and Human Sciences,UNESCO)、亞洲新人文網聯
  •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川舉辦 2015-07-04 14:59:304日,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開幕。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等海內外300多名學者參會,共同研討文化與傳播裡的符號學。  「符號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四川大學教授趙毅衡一語點明,符號學就是意義學,任何意義都是要靠符號才能傳達,所以人們每天生活在符號當中。
  • 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http://www.huaue.com  2017年9月2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9月16日至17日,第十二屆國際芥川龍之介研究暨日本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
  • 第三屆中華文明國際傳播論壇暨「城市文明與人類美好生活」國際...
    第三屆中華文明國際傳播論壇暨「城市文明與人類美好生活」國際研討會於同濟大學召開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19-11-15
  • 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議程 附入場須知
    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AS-Helix: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與科學融合時間:>第五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由清華大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時代號召力,正在更廣和更深的層面,在社會的多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 ——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0年12月26日,第二屆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研討會由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仲裁研究院協辦。  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分黨組書記、主任沈德詠在講話中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一治國理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中國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召開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適逢其時,很有必要。加強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對深入涉外法治研究、總結涉外法治經驗、推進涉外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第五屆(2019)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湄洲島舉行
    第五屆(2019)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現場。張鑫豔 攝 10月31日,作為第四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10個平行論壇之一的第五屆(2019)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媽祖文化發祥地莆田湄洲島舉行。
  • 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六屆會員...
    11月16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孔子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六屆會員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關志鷗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第六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亞太民族植物學論壇
    第六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亞太民族植物學論壇邀請函2012年8月5-7日,中國 寧夏 銀川尊敬的先生/女士:鑑於您多年來對於民族植物學發展及傳統知識保護的貢獻與興趣,特邀請您出席本次會議,並參加相關學術活動
  • 第三屆中國書法國際傳播論壇在北京舉行
    >  由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書法國際傳播論壇」日前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  此次論壇圍繞「新時代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當代中國書法創作、研究和國際傳播」「域外中國書法研究」「中國書法的海外出版、翻譯與傳播」等主題展開。論壇由兩場講座、一場研討會和書法展覽組成。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天曙擔任本次論壇的學術主持。  論壇中,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討論中國書法的傳播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問題等。
  • 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暨第六屆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在...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柳棽):12月5日,「十四五規劃與思想強國——第三屆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暨第六屆新型智庫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智庫理論與實踐》承辦。
  • 法鼓山舉辦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28日至30日,聖嚴教育基金會在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會議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8年6月28日至6月30日,聖嚴教育基金會在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辦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聖嚴漢傳佛教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