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縮影。通過中外學者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和交流,有利於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繼2018年舉辦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之後,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於2019年9月13日至15日在徐匯校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出席開幕式並講話。開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多元文化與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主持。
大咖齊聚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周承在講話中對各位學者長期以來對交大的支持,尤其是對外語學科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本次活動是交大致力於文科內涵建設,服務國家中外人文交流的例證之一。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戰略,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路徑。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文學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但在中國文化和文學的國際傳播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文學是溝通心靈的橋梁,也是文化價值觀的重要表徵,通過翻譯文學經典,在國外主流刊物發表推介中國文化的文章,有利於消除隔膜,增進了解和友誼。國家正在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專家學者研究與此相關的重大課題,也急需培養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交大期待跟全國高校的專家學者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中心攜手「文匯講堂」,共同舉辦張煒作品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通大學論壇。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傑出代表,張煒從事文學創作四十年,為國內外讀者奉獻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十餘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榮獲了包括茅盾文學獎在內的諸多獎項。張煒作品中充滿詩意的文字,彰顯出他對歷史與現實的理性思考,表現了其獨特的文學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引起了國內外學界和譯界對其作品的廣泛關注。
張煒親臨論壇分享了其文藝創作理念與歷程,國內外學者及譯者將濟濟一堂,交流其學術研究和翻譯實踐的心得與新知。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教授坂井洋史(Sakai Hirobumi),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陳眾議,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郜元寶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等做客「心靈世界的多維解讀」嘉賓對話會,暢談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觀點和方法。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日本一橋大學、韓國仁荷大學等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上海交大論壇共同探討張煒小說的豐富內涵及國際傳播價值,300多名學者和聽眾參加了主題論壇和嘉賓對話會。
國內外學者共話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及國際傳播
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流通領域,被世界各地讀者所廣泛閱讀,說明中國文學具有世界文學的共通性、共生性和共同性,這些優秀文學作品不僅紮根中國大地、反映中國歷史和現實的風貌,而且跨越了國境和文化的限制,到達了異域讀者心靈的彼岸,並產生了共鳴。因此,好的作品總是那些經過歲月洗滌,超越空間,在更大的國際範圍內滋生影響的世界經典作品。
在本次論壇上,來自中文界的專家學者就張煒的文學藝術創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陳眾議認為,張煒的小說風格堪稱一以貫之,其對漢語語言的堅韌守護,也是對中國偉大文學傳統的堅定擁抱;它貌似傳統,卻充滿了應時應事之宜,內容與形式、機巧與風格水乳交融,是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
陳思和將張煒作品的風格概括為抒情性、自然性和民間性。他認為張煒本質上是一位詩人,他就像詩歌一樣和自然融為一體。
王堯強調,張煒的思想和創作與現實構成一種錯位的關係,他不在潮流之中,或率先,或滯後,但他的作品因此具有先鋒意義。
張叢皞指出,張煒的歷史小說極力抗拒秉持正史和虛化歷史的兩級傾向,挖掘和尊重原型歷史,以史融詩,以詩證史,並積極融入理性的中西文化發展的文明史觀,開拓了歷史小說創作的新維度。
程巍認為,張煒的作品充滿強大的政治意志、啟蒙意志與個人意志,在此之上構建了一個消解主觀主體性的消極意象世界,通過敘事獲得了自由。
金雯在研究了他的文體風格後指出,張煒的作品風格有鮮明的個人烙印,具有「散文化」特徵,將作者的態度、思索和語氣賦予其筆下人物,用一種精神旨歸統領整部作品。這樣的寫作手法與莫言或賈平凹等作家都形成反差,凸顯了張煒作品的浪漫主義內核。
洪廷善和徐黎明強調,張煒的小說不是通過這種現實敘事來完成小說製造的,他把非文明化的自然、超越人的意志的自然和在自然中調和自我的人物並置於一處。把在人的世界中順應著制度、地位和欲望的人的辛酸的生活和在人的生活之外雖然孤獨但明亮而健康的生活並列到了一起。
來自外語界和國外的學者更多地從國際傳播的角度,探討交流張煒作品的翻譯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接受問題。謝天振認為,中國文學要「走出去」必定得通過翻譯。問題在於中國文學能否切實有效地「走出去」,其關鍵問題卻並不在翻譯,而在翻譯之外。
劉建軍的發言圍繞文學標準而展開,他在談及最近德國學者顧彬說中國文學落後,還在講故事,其中沒有人。這個問題其本質是一個文學標準究竟由誰來制定的問題。他以為必須由中國作家和中國研究文學的學者來制定。
朱振武以《古船》英譯本在英語世界反響良好為例指出,中國文學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就是要培養、引導讀者和市場,就要推出文學性強、藝術成就高和民族特色鮮明的好作品,而不是為了滿足目標語讀者或閱讀市場的簡單要求而在翻譯中刻意增、改、刪中國文學作品。
彭青龍強調,既要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基礎作用,也要重視針對歐美精英階層的學術傳播,因為後者對普通讀者有一定的引導作用。目前國外主流期刊很少刊載有關中國文學和文化深度闡釋的文章,因此要發揮外語界學者的語言優勢,通過發表大量推介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文章,彌補這一不足。
吳贇從原作者的資本介入與譯介效果探討了張煒作品的傳播和接受問題,她指出,與同類作家相比,張煒在英語世界譯介作品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從作者從與出版社翻譯合同籤訂、到原文本甄選、直至對譯者譯程把控和最後的譯文審校鑑定,在譯介的各個環節都有以作者本人為代表的文化資本介入,這使得作品譯介速度緩慢甚至相當一部分半途而廢,最終無緣讀者。
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交大責任與擔當
此次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是一次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學術盛會,是上海交通大學展現家國情懷,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舉措。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全面實施的時代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二級學科;2017年,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成為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五大方向之一。同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中心主任的彭青龍教授牽頭成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秉承「學科融通、文化傳承、中西互鑑」的理念,團結全國外語學者圍繞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領域開展與國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先後舉辦了「中澳作家交流對話會」「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研討會」「賈平凹作品專題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等重要學術活動,為中國學者站在中國立場研究世界學術問題搭建了交流平臺。同時,定期出版《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論叢,刊載國內外學者在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
上海交通大學一直致力於文理交叉研究和人才培養。「中國文學國際傳播上海交大論壇」得到了校領導和文科處的大力支持,獲得「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端學術會議資助計劃」,也是交大學者嘗試將國內中文界和外語界聯合起來,與國外作家、學者對話交流、共同推動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有益嘗試。由交大學者王寧教授和彭青龍教授共同發起,組織撰寫推介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系列論文即將在美國《現代文學季刊》和《比較文學研究》等雜誌上發表,向世界展示包括交大學者在內的中國智慧和學術好聲音。這些深層次推介中國文化的文章,必將促進歐美精英對中國文化更好的理解和認知。
著力培養服務於中外人文交流的國際化外語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國際化建設方面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外刊物上發表了一大批科研論文,而且在留學生教育和中外聯合培養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統計,近三年來,外語學院教師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50多篇,在全國名列前茅,在外語學院攻讀學位的留學生近60餘人,其中有不少留學生來自歐美等國。
交大外院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具有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國際化外語人才。隨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全面實施,國家急需能夠從事比較語言、比較文學、比較文化和比較文明和翻譯傳播的外語人才。交大外語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宗旨,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完善,確立了語言學、比較文學和翻譯學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推進外語學科建設綜合改革,力爭在中外人文交流領域取得更大的成績。彭青龍強調,外語學科在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我們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除了加強外語基本功之外,更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科技素養的提高。制約中國學生從事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翻譯的最大障礙是中文素養,因此,我們要補齊這個短板,力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外語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