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工匠精神,陳建輝老師助力壽山石雕再煥生機

2020-12-13 藝風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2010年、2011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其中中國涉及29項。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文化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金晴初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和魂,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需要有更多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喜上梅梢》

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國家出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支持措施。比如,國家公布了一批「非遺」保護項目,並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也有配套的專項資金,這些都是非常利好的開端,讓大家看到了真正民族文化遺產得到珍視並進而發揚光大的希望。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嶽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天光降魔》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禮行天下》

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聖祖等皇帝均用壽山石制寶璽,壽山石中以田黃石料身價最高,俗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以林謙培、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擅長於人物、山水、動物的圓雕,以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則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畫特色的薄意技法。後來又出現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壽山石雕進入詩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花鳥報春》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在這個新時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中,陳建輝老師表現尤為亮眼。

陳建輝

公開資料顯示,陳建輝,雅號南龍,1984年生,現居福州。自幼喜愛繪畫及雕刻藝術,2003年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2018年參加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具有多年平面設計經驗,其構圖及創意具有獨到理念。後師從西門派大師周龍雲門下,主攻壽山石薄意雕刻,作品善用巧色,以景入畫,情趣相合。

近年來,陳建輝由壽山石雕入手,獨闢蹊徑,融會貫通,開始了竹雕藝術的探研之路,其留青竹刻技法嫻熟,作品一出臺便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福氣滿滿》、《庚子鼠觀遺》等作品入選福建省藝術館主辦的百豬送福和子鼠為初系列展覽,竹雕作品《清貢養心》文房系列分別獲得第五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浮雕獎金獎等大型賽事大獎,竹雕作品《吉祥蝠文房系列》被福州大學收藏。現為高級雕刻藝術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駐會常務副秘書長,福建省寶玉石協會會員、福建省玉石雕刻師。

《觀瀑》

《觀瀑》是一件難得的山水留青竹刻作品,尺寸在同類作品中較大,陰雕陽雕結合,兼工帶寫,遠近疏密、氣勢恢宏,雄闊壯美。傳統宋代山水畫中有「丈山、尺樹、豆人」的說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而巨大的瀑布傾瀉而下,更體現了大自然的宏偉壯闊。一老一少登崖觀瀑的情景,寓意自然與人文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孝親的傳統美德。

《梅花香自苦寒來》
《清貢-筆筒》
《銘志》
沙地陽文《十二地支頌》
《清供養心文房系列》
《獨樂圖》
《清供-多子多福筆架》

相關焦點

  • 大城工匠 潛心傳藝——訪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吳革生先生
    它亦可作為壽山石品種鑑定時的工具書,深受行家讚賞。作品《中國古幣》(一套50枚),精選了荔枝凍等稀有名貴品種石的小石料,參閱了大量的中國古錢幣資料,按朝代次序(有代表性的)來雕刻創作,其造型古樸典雅,書法趣味濃厚,可作為壽山石品種鑑定之參考,亦可作為對中國歷代古錢幣之玩賞。
  • 為何馬正名——兼議壽山石雕的傳承與創新
    何馬的少年時代,正值壽山石雕的黃金時期,壽山石雕和壽山石行銷四海。他的學姐曾領他到福州雕刻總廠玉雕廠見習雕刻壽山石,從此開啟他的雕刻大門。他的成長和這時期的耳濡目染分不開。他雖然沒有拜哪個大師、哪位名家為師,但是,福州的雕刻名家,都是他心裡的「老師」和「恩人」。
  • 投票| 尋找最美巴渝工匠,助力大足石雕傳承人!
    所在單位重慶市大足區石刻藝術品公司職業資格高級技師先進事跡劉能風,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足石雕」的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曾獲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重慶市十大傑出技術能手、全國農村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
  • 臺灣石雕大師的壽山情懷
    因為家境貧困,他自小追隨福州師傅學習木雕技藝,而後學習石雕,至今已雕刻了8000餘件石雕作品,被稱為「臺灣鈕雕第一人」。因為酷愛壽山石,他多次赴壽山探尋礦脈,並請人畫下一幅名為《壽山清遠》的畫作,掛在工作室裡。如今,他又開班授課,希冀源自福州的雕刻技藝能在臺灣傳承下去。  從木雕到石雕  在臺灣藝林,廖德良別號「廖一刀」。
  • 新時代·新風採 壽山石雕學術研討會暨徵文頒獎儀式圓滿落幕
    學術研討會暨徵文頒獎儀式 在「程由軍壽山石雕工作室」舉辦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紮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喜迎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召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壽山石雕,由福州市晉安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主辦
  • 2020年福建秋拍,壽山石雕臻品再拍賣
    在上個月結束的福建2020年首輪藝術品秋拍中,壽山石雕的拍賣成交情況總體平穩,田黃、荔枝材質拍品價格依然處於行業體系的頂端,且略高於市場此前普遍的成交預期。
  • 把壽山石雕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
    【奮鬥足跡】講述人: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禮忠壽山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我的師傅馮久和與我是壽山石雕界僅有的兩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們都有一個夢想:希望借世遺大會舉辦之機,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現福州壽山石雕悠久歷史、傳承創新與精湛技藝,將壽山石雕這一非遺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這一夢想早在2010年時就已萌發。當年,我的代表作《春聲賦》被選送上海世博會,成為福建館鎮館之寶。
  • 壽山石雕創作中創意運用
    壽山石雕與大多民間藝術相同,早期大多是通過拜師學藝、家族相傳的模式傳承。在這過程中,會有雕刻技法的模式化和雕刻題材的固定化等問題,而藝術必須是適應時代,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如今,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繼承中實現內容創新、題材創新。
  • 福建省手工藝協會成立 弘揚工匠精神 助推手藝傳承創新
    原標題:福建省手工藝協會成立 弘揚工匠精神 助推手藝傳承創新2016年7月16日,福建省手工藝協會在福州正式成立,200多位從事雕塑、陶瓷等手工藝術科研、教育、設計、生產和銷售相關事業的機構和個人成為協會第一批會員。這些傳統手工藝人中,既有傳承國家級非遺技藝的「巨匠」,也有熱愛手藝、精通手作的創客,還有弘揚工匠精神、創新傳統手工藝的企業家。
  • 德藝雙馨 點「石」成金,壽山石雕大家陳禮忠攜佳作亮相前門華韻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致辭作為在石雕領域享有盛譽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禮忠老師現場致辭時難以抑制在前門辦展的激動之情同時,他對當初引導自己走入壽山石雕藝術殿堂,給予自己極大鼓勵與指導的恩師馮久和老師表示感謝,也表達了堅守師道傳承,發揚石雕技藝的決心和對藝術探索的恆心。他希望本次在「百年天街」前門的專題展,能夠藉助永新華韻非遺運營的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壽山石,探索非遺的傳承規律和藝術魅力,共同推動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藝術創新。
  • 99公益日活動——中國畫和壽山石雕的跨界藝術欣賞
    福建省畫院原院長郭東健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在線分享藝術創作技法以及淺析中國畫和壽山石雕的當下與未來。本次活動圍繞國畫和壽山石雕刻藝術進行深入的解析,同時呼籲更多的人友關注中國畫藝術和閩派雕刻藝術,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活動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顧問兼攝影部部長、攝影大家陳偉凱導演擔任主持。
  • 大福話福州(十三)| 福州瑰寶——壽山石雕
    這些寶石後來成為當地精美石雕的原材料。 第二種傳說是,在遠古時代,美麗高貴的鳳凰神鳥在繁衍後代時,一顆彩蛋不慎掉落人間,遺落在壽山地區,形成了壽山地區繽紛多彩的石塊,當地人採石雕刻,源遠流長的壽山石雕藝術就此形成了。
  • 民間故事對設計壽山石雕的影響與意義
    近些年來,元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社會格局變化非常大,尤其中國社會快速融入到世界,要求山壽山石雕刻者不僅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還要展示現代精神面貌與價值觀念,換而言之就必須要具有時代性。因此壽山石創作中就要體現出現實生活,要體現社會與現代任務。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文物局承辦,福建博物院協辦。其中,「石以名志」主要呈現福州壽山石雕刻技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聯手創作的作品《千秋賀壽》作為該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石雕一起,彰顯著壽山石雕的藝術魅力。
  • 榕城三絕之壽山石雕
    壽山石亦稱塔石,其石質脂潤,色彩斑斕,溫潤如玉,為歷代藏石家所珍愛,是進行石雕創作的上等原料。壽山石以獨特的意蘊,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構成了「壽山石文化」。   二、溯源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鑑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 華韻·傳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之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展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致辭    作為在石雕領域享有盛譽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禮忠現場對支持此次展覽的合作方表示了衷心感謝同時,他對當初引導自己走入壽山石雕藝術殿堂,給予自己極大鼓勵與指導的恩師馮久和老師表示感謝,也表達了堅守師道傳承,發揚石雕技藝的決心和對藝術探索的恆心。他希望本次專題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壽山石,探索非遺的傳承規律和藝術魅力,共同推動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藝術創新。
  • 光明日報關注福州:把壽山石雕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
    【奮鬥足跡】 講述人: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禮忠 壽山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
  • 壽山石雕大師謝麟賢:自然者為上品之上
    近代社會各種科技的蓬勃發展,石雕也並沒有因此而磨滅,反倒是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藝術的追求也更加地執著,人們對石雕藝術的嚮往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在石雕界裡,壽山石雕可以說是石雕裡的「香饃饃」。壽山石是一種很有名的石頭,它比一般的石頭特別有光澤,石頭的紋理也特別地清晰,所以受到了許多石雕藝術家的追捧。
  • 楊玉璇壽山石雕為什麼那麼值錢?——帶你走進壽山石雕大家楊玉璇
    清壽山石雕大家楊玉璇清代滿族人崇尚華麗精緻,鍾愛文玩把件,民間手工藝因此得到提高發展,壽山石雕也因此邁入鼎盛時期。順治年間出現的文壇巨匠楊玉璇,繼往開來,發展形成了壽山石獨特的雕刻技藝,創造出儒工雕刻藝術,對後世影響巨大。
  • 壽山石雕漲幅不如印材
    唐英壽山石雕拍品 壽山巧色荔枝蟠虎鈕 一件唐英像壽山石雕近日以200萬美元成交於國外偏僻小拍,再次爆出冷門。據了解,這件石雕能拍出高價,理由是由唐英本人「監製」,但不少專業人士卻紛紛在微博上質疑這件高價拍品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