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2010年、2011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其中中國涉及29項。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文化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和魂,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需要有更多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國家出臺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支持措施。比如,國家公布了一批「非遺」保護項目,並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也有配套的專項資金,這些都是非常利好的開端,讓大家看到了真正民族文化遺產得到珍視並進而發揚光大的希望。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嶽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和壽山鄉。
壽山石的石質、石色、石形、石紋均極豐富,晶瑩滋潤,品種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爾之間,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細、結、潤、膩、溫、凝的特點,民間稱之為「石帝」、「石後」,並有「貴石而賤玉」之說。具有獨立造型的壽山石雕刻品的出現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經過元、明、清三代的發展,獨立的壽山石雕產業最終形成。清聖祖等皇帝均用壽山石制寶璽,壽山石中以田黃石料身價最高,俗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東門、西門兩大流派。以林謙培、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擅長於人物、山水、動物的圓雕,以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則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畫特色的薄意技法。後來又出現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壽山石雕進入詩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
目前許多老藝人年事漸高,已無法繼續雕刻,而傳統的師承關係又遭到破壞,壽山石雕技藝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在這個新時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中,陳建輝老師表現尤為亮眼。
公開資料顯示,陳建輝,雅號南龍,1984年生,現居福州。自幼喜愛繪畫及雕刻藝術,2003年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2018年參加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具有多年平面設計經驗,其構圖及創意具有獨到理念。後師從西門派大師周龍雲門下,主攻壽山石薄意雕刻,作品善用巧色,以景入畫,情趣相合。
近年來,陳建輝由壽山石雕入手,獨闢蹊徑,融會貫通,開始了竹雕藝術的探研之路,其留青竹刻技法嫻熟,作品一出臺便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好評。《福氣滿滿》、《庚子鼠觀遺》等作品入選福建省藝術館主辦的百豬送福和子鼠為初系列展覽,竹雕作品《清貢養心》文房系列分別獲得第五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浮雕獎金獎等大型賽事大獎,竹雕作品《吉祥蝠文房系列》被福州大學收藏。現為高級雕刻藝術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駐會常務副秘書長,福建省寶玉石協會會員、福建省玉石雕刻師。
《觀瀑》是一件難得的山水留青竹刻作品,尺寸在同類作品中較大,陰雕陽雕結合,兼工帶寫,遠近疏密、氣勢恢宏,雄闊壯美。傳統宋代山水畫中有「丈山、尺樹、豆人」的說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而巨大的瀑布傾瀉而下,更體現了大自然的宏偉壯闊。一老一少登崖觀瀑的情景,寓意自然與人文的傳承,體現了中國孝親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