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工匠 潛心傳藝——訪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吳革生先生

2020-12-10 澎湃新聞

​​導語:吳革生先生是中國雕刻藝術大師、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會員,也是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前不久他又剛剛在於杭州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人節上被評為「十佳民間藝人」,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民間藝人,吳革生先生個人發展的歷史與整個壽山石文化的發展歷史休戚相關。通過對他的訪談,我們了解到福州壽山石文化的基本知識、發展歷史與現狀、未來前景,更體會到老一輩民間藝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於傳承與傳播壽山石文化,推動壽山石文化教育所傾注的心血。並以此為窗口,體味博大精深的閩都文化和八閩文化。

受訪者:吳革生 吳晶晶(吳革生先生之女)

轉錄者:邱寧遠

拍攝者:楊燕媚

採訪者:徐錦龍、鄧嘯林

1、吳革生先生您好,我們知道,壽山石文化是福州的四大文化之一,您是這方面的專家,首先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壽山石文化的發展歷史與早期名作,同時也給大家普及一下壽山石的相關知識,如壽山石的品種分類。

壽山石石雕源遠流長,早在南朝(公元420-589年)墓中就發現壽山石雕實物。1954年在福州倉山北郊和建甌縣發掘的南朝墓中各出土了一對「石豬」伏臥狀壽山老領石。

唐代經濟繁榮,宗教昌盛,僧侶用壽山石刻制佛像、香爐和念珠,還作珍品饋贈遊客。

宋朝福州成為東南沿海重要城市,人們大量開採壽山石雕刻各種欣賞品與殉葬品,石雕高速發展。

元明「璽」成為文人雅士的愛好,壽山石瑩潔而通靈,石雕在印紐方面得到長足發展。

清初,壽山石雕已到達鼎盛時期,石雕藝術家輩出,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西門」和「東門」兩大流派。西門派由潘玉茂傳潘玉泉、潘玉進等,東門派由林謙培傳林元珠、林友清、鄭仁蛟等。東門鄭仁蛟集民間雕刻精華,所雕刻人物,形神兼備,影響了後人。西門以林清卿的薄意聞名於世,他運用中國畫的畫理,以刀作筆在石面上作創新,作品清新,富有詩情畫意,為石雕藝術留下了一批薄意精品。

壽山石作為四大國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雞血石、巴林石)之首,其品種繁多,有百餘種,其石質、色彩因石種而異,讓人見了眼花繚亂。苦於鑑定難,為了讓人們在鑑賞時得到借鑑,我將收藏多年的各礦洞的優質品種石章進行系列創作。代表作《壽山珍品章》(一套20方)精選各礦洞上品各一方,各雕上不同內容的鈕飾,有傳統的古獸、人物、動物、山水薄意等,還將生活中的花鳥魚蟲也刻上印鈕,其書畫趣味濃厚,充滿生活氣息。作品運用了各種表現技法(鈕刻、浮雕、薄意等),以獨特的風格創新了印鈕藝術。《珍品章》色彩斑斕,讀者在觀賞各種的印鈕時,也對壽山石各品種的名稱及其色相、質地與紋理有了直觀的對比與認識,從而提高了鑑別眼力。它亦可作為壽山石品種鑑定時的工具書,深受行家讚賞。作品《中國古幣》(一套50枚),精選了荔枝凍等稀有名貴品種石的小石料,參閱了大量的中國古錢幣資料,按朝代次序(有代表性的)來雕刻創作,其造型古樸典雅,書法趣味濃厚,可作為壽山石品種鑑定之參考,亦可作為對中國歷代古錢幣之玩賞。

2、福州作為壽山石的故鄉,一直是壽山石文化發展的主陣地,您在這裡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得地利之便,下面請您介紹一下壽山石的礦床分布以及您是如何與壽山石結緣的。

壽山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壽山村周圍群山,溪野之間(海拔約一千米)。西自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方圓十幾公裡。離村東南面8公裡的宦溪公社山峨眉山也產大量芙蓉石,亦屬壽山石,此外原產於宦溪鎮峨眉村的峨眉石有時候也用作壽山石原料。壽山石是不可再生資源,現在越來越少了,當初很多好的壽山石都被港澳臺和歐美日等地的客人買走了。

我是1949年出生於福建福州,68年福州四中高中畢業,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大國畫系。在我家鄉的北郊有座壽山,曾盛產老礦壽山石,附近有座峨眉山,近二十多年盛產芙蓉石。78年改革開放時,正值壽山盛產上品的壽山石。那時我正年輕,興趣廣泛,又逢天時地利,於是與壽山石結了緣。

我自幼酷愛畫畫,中學時代跟福州四中林良官老師學素描與水彩畫,也常去野外寫生。1969年,我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去了農村,在農村我為農民畫肖像、畫風景相框(玻璃畫)等。返城後我經常去雕刻總廠玩(總廠由石雕、木雕、牙雕三廠組成),總廠的展廳擺滿了各種工藝美術作品,是個藝術的海洋。精美的藝術品讓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我被這藝術的海洋吸引住了。在這裡我認識了許多德高望重的老師傅和年輕的手藝人,他們多數人住在後嶼村一帶。那幾個年輕藝人與我一樣,都是共和國的同齡人,由於經常往來,漸漸成了朋友。有一天,我來到後嶼一位石雕朋友家,步入大門,那五顏六色的石頭和精美的雕件映入眼帘,我接過朋友遞來的一塊石頭,握著色彩斑斕、質地晶瑩溫潤的壽山石,愛不釋手。接著他又遞來一副朱沙洞對章,那一粒粒硃砂鮮紅可人,像是要跳出來了,我翻來覆去,揣摩了許久,心都醉了。幾天後,他要去壽山買石頭,也邀請我一起去玩,我興致勃勃地答應了。

壽山,這聞名海內外的名山,傳說那神秘的大山中埋藏著大批精美的寶石。去壽山探寶我們嚮往已久,但從未實踐。那個時候,沒有公路通往壽山,公交車只經過壽山村外五裡地的黃坑,下車後步行進壽山村,還得趕在下午3點前到黃坑站返程。沒去過壽山的人都摸不著路,我們進村後,得挨家挨戶尋寶,如果人家一看你是生面孔連門都不開。石農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原石,堆放在大廳。原石表面常裹附著些許沙土,不易看透石頭內心,有的買回家鋸進去後,石頭裡面是砂巴就不能用了;如果買的好,鋸開后里面質地通靈、色彩豐富豔麗,價值就翻倍了,有賭石的味道。石農一般都會拿來一盆水,潑灑後我們用手電照射,儘量探明原石內部的裂紋與雜質(壽山石大部分呈微透明狀,具有通靈性)。我的朋友買了很多塊原石,他也幫著我掌掌眼,挑了兩塊,回家鋸成印章坯後,確實很不錯。朋友的指點,讓我少交了學費。

3、您早在1978年就開始做壽山石了,基本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福州壽山石文化的發展歷史,下面請您簡單介紹下您這些年所從事的一些工作,以及壽山石市場的現狀。

解放前什麼行業都倒閉了,石雕也不例外,人都沒飯吃了,哪裡還會去刻這個。解放後行業得到恢復和發展,58年成立了福州工藝石雕廠,70年成立了福州雕刻廠,後來就改建成福州雕刻工工藝品總廠,73年總廠開始有一些優秀的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港澳臺、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出口創匯。差不多從78年開始,我涉足於壽山石行業,82年開始有作品面世,1985年有優秀作品被福州雕刻總廠收購和加工,1992年成為福州市旅遊產品生產供應公司定點收購單位,2000年受方宗珪老師的指導,創作了壽山石古獸系列作品。04年晶晶考進南藝,我有時候去看她也帶些作品到南京去,08年雷曼兄弟倒閉了,然後我就不開了回到這裡大廳,08年之前我們都在東方古玩城,我們開了一家很大的店鋪(兩間很大的店鋪並成一間有一百多平方)做了10年。08年晶晶考研到了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我們在北京那邊也開了一個工作室,並成為京西賓館的定點供貨商,之前北京有百餘家壽山石的店,但現在只剩下寥寥幾家了,我們的作品很受歡迎口碑也不錯的。所以能立足下來,朋友越來越多。

經過多年的開採,好的壽山石(老礦壽山石與優質的芙蓉石)極少了,現在市場是90%的石頭都是寮國石。寮國石雖也好看,但不像壽山石凝結了這麼多的中華文化元素,壽山石六德俱全(細、凝、賦、潤、靈、透),其色彩斑斕且硬度適中,尤其篆刻時書法效果特佳,這是他山之石所沒有的。

4、據了解,您目前正在從壽山石的開發轉向研究、宣傳和教育,請您著重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想法與工作。

過去我們很多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夠自信,現在強調文化自信,我過去都自己埋頭苦幹從事壽山石雕,一天到晚拿著石頭仔細觀察、揣摩、設想著構圖,然後打草稿,反正一天到晚都沉浸在石頭的樂趣中,常忘了吃飯。這樣搞了幾十年,回首往事,對傳承這方面做得不夠,以後要多做些傳承教育的工作,去年我在北京文聯舉辦了壽山石雕鑑賞的講座,跟首都人民普及了一下壽山石這方面的知識,把福建省獨特的地域文化——壽山石雕藝術展現給全國人民,以後還要多做這方面的宣傳普及工作。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塊要加強傳承,「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你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埋頭苦幹只影響你自己圈子裡的幾個人,如果到社會來授課或講座的話,就可以影響一大片老百姓。對於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要提高自信心,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很重要。過去幾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迷外的心情比較嚴重,都想到西方國家外面去去玩。其實我們中國自己的古代傳統文化也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把它們挖掘出來,然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這多麼有意義。

上個月,我們在杭州參加了第八屆中國民間藝人節,全國各省百餘名工藝美術大師雲集,角逐十佳民間藝人獎。我很榮幸的名列其中,體會到我們不能一直坐在家裡雕刻,時而也要站起來到外面走走,去交流與互鑑,我們石雕藝人有信心去實踐去做好傳承教育的工作。

在這次展會上,我們發現杭州的老百姓還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壽山石是怎麼回事,也說明我們的宣傳做得不夠,很多事情有待我們去努力。以後我要把工作重心轉過來,多做些傳承和教育的工作,讓少年兒童也認識壽山石,愛上壽山石,教小朋友學會一些壽山石的技藝,讓他們體會一下操作的樂趣。我正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加入進來,一起把福建壽山石文化傳承給小學的小朋友,一代一代傳下去。

5、您一家三代都在做壽山石,堪稱是壽山石世家,您的小外孫也對壽山石很感興趣,請您談一談這方面的故事。

    我跟我愛人搞壽山石雕幾十年了,我們在雕刻的過程中,晶晶小時候(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在石頭上畫畫,她也經常在旁邊看,對壽山石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些年她傳承了我的一些壽山石的技藝,她學的較快,因為她是讀美術的,她本科在南藝的美術學院國畫系,後又考研進了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現在該校當班主任,她假期回來跟我學石雕,我教她印紐的設計與製作,以及對品種石的鑑別,現在她能獨自設計構圖,雕刻出各種紐飾與浮雕。

我們在北京還搞了一個工作室,有晶晶在那裡打理,我有時在北京有時候回家做。我們家還有兩個小朋友,我的小外孫他經常看見我們雕壽山石,他很好奇,我拿比較透明的石頭,在檯燈下這樣照,他也學著拿那幾塊石頭,一個個這樣照照,他也很感興趣。我們的親戚朋友問他說,小朋友:「你以後長大了,是要當爸爸那樣的科學家,還是當你媽媽那樣的畫家?」他說:「都不要,我要當爺爺這樣的雕刻家。」壽山石文化對小朋友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現在小妹妹也學會這樣玩了,我這裡還有一張照片,等一下給你看。

6、您個人認為,壽山石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在哪裡?

我們石雕藝人要傳承和不斷探索、發展壽山石文化,為民族傳統藝術留下美好的記憶。要將中國畫的精髓與石雕藝術融匯貫通,在作品中追求書畫藝術的意境與趣味。

點、線、面的立體表達,創作出的藝術境界是不同心境的個性表述,在不同的花鳥、山水、人物的題材中找尋屬於心靈的歸屬感。

創作要注重詩情畫意的表達,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運維和藝術情懷。宋人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以高妙的筆法借物寓心。雕刻亦如此,用巧妙地構思與嫻熟的刀法創作出有形的作品,有的表現靈動的生機,有的表達厚重的古拙,有的表達生活的詩篇。

壽山石文化藝術千年傳承,它以福建獨特的地域文化與藝術語言向世界呈現了中國文明的精彩一幕——壽山石雕藝術,它為促進亞洲各國文化交流,互鑑與對話,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正如習主席說「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

改革開放後,福建壽山石雕刻更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並存的新風貌。色彩斑斕的壽山石雕作品凝聚了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也展示了石雕藝人的實力和自信,體現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焦點

  • 華韻·傳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之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展
    開展儀式現場合影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永新華韻承辦的第六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家)資助項目,也作為永新華韻迎接全國「自然和文化遺產日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致辭    作為在石雕領域享有盛譽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禮忠現場對支持此次展覽的合作方表示了衷心感謝
  • 把壽山石雕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
    【奮鬥足跡】講述人: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禮忠壽山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我的師傅馮久和與我是壽山石雕界僅有的兩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們都有一個夢想:希望借世遺大會舉辦之機,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展現福州壽山石雕悠久歷史、傳承創新與精湛技藝,將壽山石雕這一非遺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這一夢想早在2010年時就已萌發。當年,我的代表作《春聲賦》被選送上海世博會,成為福建館鎮館之寶。
  • 光明日報關注福州:把壽山石雕技藝帶向世界文化舞臺
    【奮鬥足跡】 講述人: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禮忠 壽山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
  • 菊花石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曹明珠收徒
    三湘都市報10月26日訊(通訊員 王瑞華)10月25日上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曹明珠收徒暨國內首家菊花石線上博物館上線儀式「紅色記憶」特色菊花石雕發布會在湖南省永和菊花石博物館(瀏陽)舉行。(圖為謝文才向與新中國同歲的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曹明珠拜師的儀式。)當天,謝文才拜師於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曹明珠(菊花石雕)門下,將本次活動推向了高潮。曹明珠是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一生與菊花石打交道。
  • 德藝雙馨 點「石」成金,壽山石雕大家陳禮忠攜佳作亮相前門華韻
    展廳全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中國工藝美術館副館長王輝,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專職副理事長馬佩,榮寶齋展覽部主任陳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陳禮忠致辭作為在石雕領域享有盛譽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禮忠老師現場致辭時難以抑制在前門辦展的激動之情
  • 「非遺」新傳 胡楊,潛心石雕創輝煌
    十萬坪張家院子,是芷江本土雕塑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省級沅洲石雕代表性傳承人胡楊傳承「非遺」文化的傳習基地,亦是「胡楊雕刻藝術苑」的文化產業傳播基地。該基地現在擁有沅洲石雕展示廳5個,其中1個古硯展廳,1個當代作品展廳,2個圖片展廳,還有1個計劃中的優秀作品展廳。
  • 新時代·新風採 壽山石雕學術研討會暨徵文頒獎儀式圓滿落幕
    「『新時代·新風採』壽山石雕新人新秀學術研討會暨徵文頒獎儀式」今天順利舉行。福建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龔張念老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福州大學教授鄭幼林老師,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副教授藍泰華老師,晉安區文化館館長、晉安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亮,晉安區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主任瞿述勤,本次徵文獲獎作者和部分壽山石雕非遺傳承人以及壽山石文化愛好者等共60餘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 投票| 尋找最美巴渝工匠,助力大足石雕傳承人!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重慶市高技能人才聯席會辦公室正在開展2020年「尋找最美巴渝工匠」評選活動。經前期徵集、篩選後,共50名候選人脫穎而出角逐2020年度「最美巴渝工匠」。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政哲8月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收徒儀式在聊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來自臨清市的王明雨按照傳統方式拜師學藝。今年65歲的李玉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自幼跟隨老師李尚賢學習葫蘆雕刻,
  • 大型壽山石雕展現「吳哥之美」
    6月18日,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愛珠(中)指導學生馬銘生(右一)、陳光波雕刻技法。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愛珠和她的學生馬銘生、陳光波等人,歷時一年多時間,在一塊15餘噸重的巨石上雕刻的作品「吳哥之美」,近日即將完工。劉愛珠和她的團隊運用福州壽山石雕傳統技法和現代雕塑的創作手法,生動再現柬埔寨吳哥古蹟建築群和人物、樹木等。
  • 山東將扶持千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
    記者從「鄉村文明行動」成果發布會上獲悉,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農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山東省文化廳將結合打贏脫貧攻堅戰,繼續加大農村文化惠民力度,扶持1000名「非遺
  • 來福建博物院,馮氏三代300件壽山石雕盡收眼底
    在現代社會,壽山石雕已經融入中國人獨特的玉石文化價值體系中,並有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今天的壽山石藝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福建傳統工藝美術的傑出代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為「未來之城」增添文化底蘊和絢麗色彩——對話國家級非遺項目曲陽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劉紅立
    長城網雄安訊(記者 王淵)他出生在「中國雕刻之鄉」曲陽縣,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學習研髮雕刻技藝,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融匯中西優秀文化藝術,探索創新出「石材嫁接技藝」模式;他將兩項國家級非遺融入雄安新區建設;他作為國家級非遺曲陽石雕代表性傳承人,走進北京高校任教,書寫著傳承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新篇章。他就是曲陽宏州雕塑園林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劉紅立。
  • 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學校供圖校長童昕代表學校向當天進校的27位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頒發客座教授聘任證書,並為他們佩戴校徽。受聘的大師們還向學校捐贈了各自的作品,這些作品有國畫、油畫、漆畫、壽山石雕、根雕、木雕、瓷雕、石雕、影雕、玉雕等等,在論壇舉辦的作品展上,與會領導、嘉賓和師生共同參觀了這些藝術作品。
  • 93歲壽山石雕泰鬥馮久和作品展亮相福建博物院
    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他介紹此次展會匯集馮氏一家三代的壽山石雕作品,展示一家人對自然的智慧表達、對生活的致遠思想、對時代的嶄新構造、對文明的精湛致知。
  • 逆勢而上,福建青年壽山石雕「抱團合作」模式 獲點讚
    座談中了解到,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楊明於去年底就籌謀新時代、新形勢下壽山石雕的發展道路,今年的疫情對行業造成的極大不利影響,更是對他觸動頗多,為此數十次專程到省市博物館、美術館負責人以及高校美院教授處請教、學習,並提出以自己師徒傳承的工作室為基礎,與行業內中青年骨幹合作抱團的模式,探索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壽山石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 省文藝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壽山石雕「吳哥之美」誕生記
    於是,她著手創作了高山石雕作品「高棉的微笑」,卻仍與她心中的吳哥相去甚遠。為不留遺憾,劉愛珠決定創作一件以吳哥為題材的大型壽山石雕作品,將真實的感動與體悟融入其中,紀念心中的吳哥。當疫情趨緩,「吳哥之美」的創作也漸入尾聲,站在這塊碩大的壽山峨嵋石雕前,異域風情撲面而來:那是來自「高棉的微笑」之靈感。
  • 傳承中國工匠精神,陳建輝老師助力壽山石雕再煥生機
    比如,國家公布了一批「非遺」保護項目,並及時出臺了相關政策,也有配套的專項資金,這些都是非常利好的開端,讓大家看到了真正民族文化遺產得到珍視並進而發揚光大的希望。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
  • 壽山石雕大師謝麟賢:自然者為上品之上
    近代社會各種科技的蓬勃發展,石雕也並沒有因此而磨滅,反倒是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藝術的追求也更加地執著,人們對石雕藝術的嚮往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而在石雕界裡,壽山石雕可以說是石雕裡的「香饃饃」。壽山石是一種很有名的石頭,它比一般的石頭特別有光澤,石頭的紋理也特別地清晰,所以受到了許多石雕藝術家的追捧。
  • 臺灣石雕大師的壽山情懷
    因為家境貧困,他自小追隨福州師傅學習木雕技藝,而後學習石雕,至今已雕刻了8000餘件石雕作品,被稱為「臺灣鈕雕第一人」。因為酷愛壽山石,他多次赴壽山探尋礦脈,並請人畫下一幅名為《壽山清遠》的畫作,掛在工作室裡。如今,他又開班授課,希冀源自福州的雕刻技藝能在臺灣傳承下去。  從木雕到石雕  在臺灣藝林,廖德良別號「廖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