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的三大古渡口,瓜埠渡,西津渡, 瓜州 渡。去了兩個了,還剩 瓜州 還沒有去尋找。一直心心念,想著去看看。說去就去,想了想出行方式,原本想坐火車直接到 揚州 再找。可是早上九點一過就沒車了。再就是十二點五十三的,要一點了。最後改變方式準備先坐車到 鎮江 ,在轉公交到江邊,乘鎮揚輪渡公交再下來轉一趟公交。實際上有一趟可以直達的車。我也不知道怎麼陰差陽錯的就找了這條路線。可能就是為了看看在輪渡上過江吧。結果失算了。公交輪渡的車停了,不開了,以後也不開了。說是以後直接人坐輪船過江。
有人在拉人坐車過江,要一人15元,我還真不知道怎麼辦,正好看到有個揚州 人,聽到這價錢轉身就走。我就跟著他走了,還有一個女的也跟著他走了,他很有經驗的說跟他去找車,就找 揚州 過來的計程車,反正他要回去,空跑也是跑,然後攔了一輛 揚州 的公交車,司機很爽快的說5塊錢一個人,就這樣就上了輪船。
然後司機問你們過了江到哪,女的坐公交,男的有車接,司機問我到哪裡,我先跟他打個預防針,我說我不是玩,我要找個地方。我說我要去找 瓜州 古渡,司機很驚詫,那兩個人也很驚詫。那個地方誰去啊?我大概講了一下我想做的事。人家倒是很理解,說個人喜歡的不同,司機說你再給我10塊錢,我幫你送到 瓜州 。我並不想坐計程車,我一般出行就是喜歡坐公交坐地鐵,步行。覺得那樣才有意思,才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既然人家那麼客氣,我就答應了,也無所謂,起碼還可以省點時間吧。
結果過了江兩人下車,也沒開多少路,到了一個路口說我不能進去,你自己走過去吧。然後他就走了。幸虧有手機導航,不然你說這是往哪裡走啊。走了一段土路,進了一條還算是有點街樣子的路,叫迎江路。導啊,走啊,有大路,有土路,然後到了一條很小的街,叫陳家灣街, 江口 街,記著,後來這街名對我來說很重要。關鍵越走我的興趣越大。
鎮江 到 揚州 的汽渡
走近 瓜州 鎮,迎江路,看到了一個有些歷史的新華書店。恍惚中有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感覺。
拐個彎小街突然變得狹窄。雜亂的街道,有些陳舊,有點歲月。
看到了一些老房子,這裡應該是離著古渡口(雖然嚴格意義上的瓜洲古渡已經沒有了)最近的老街了。
非常有創意的建議廚房,可惜這廚房歲月已盡。
大片的拆,是什麼原因?不知道,是改善?是保護?是開發?是重建?不得而知。
拆的是什麼房子,不知道,旁邊的房子明顯是老宅。看著老宅子被拆覺得很可惜。
儘管外牆刷了水泥,但是看這屋頂可以看出是老房子。
這裡是瓜洲鎮陳家灣街,應該是離著古渡最近的街道。為什麼?我後面會說。
運河上的渡口。
老街旁邊的渡口,這是運河可以通到長江,不知道這裡的居民是不是還靠打魚為生?旁邊一些牌子,標語還有些防止血吸蟲,出河注意安全的字樣。
現在的渡口,估計壽命也不長了。
一共有三條河口,一條大運河,一條瓜蔞運河,一條通往長江。對面是新修的古渡公園。那個牌坊可能就是地圖上顯示的古渡遺址。現在進不去看不到。
有些房子儘管還沒拆,但是離退出歷史舞臺也不會多長時間了。
這房子應該有歲月了。
大部分的新房要拆了,但也有很多新房子仍然堅挺。不少老房子寫著文物保護,但也有不少老房子拆了。
但願建個新農村(漁村),但願建個新的旅遊景區造福於當地百姓,造福於外地遊客。
很破敗,很滄桑。
老字號?
文物遺產,門頂還有遺存的歲月痕跡。
靠街盡頭的房屋大部分拆了,還剩極少的房屋還有人。慶幸的是我還能留下點影像,來的及時。以後這些原汁原味的建築就看不到嘍,誰在想找這方面的資料我可以有嘗提供。哈哈,玩笑了。後代能從這裡找到歷史的痕跡。
牆上釘著文物遺產點,牆上刷著紅色大字,不拆。
就算不拆,這種房子還能住人,實在是不可想像。
這是要拆的
環境夠惡劣。
小街上長出草了,看來有一段時間沒有人來往了。房子夠老,街道夠古。
看樣子不撐著房子都要倒了。
說實話走了那麼多的古鎮老街,還有這麼多原始原味的老房子的真不多見。如果不保護好,真可惜了。憑經驗這些房子可能都是清或晚清,民國初建的房子。
屋頂的瓦,馬頭牆很有歲月的,滄桑的。。。不好說,我說美,可能會有人。。。
這都是老房子
這是經過後期維護的老房子
江口 街,記住,這門牌很重要。
想不到吧,這裡的人還有愛讀書的習慣。有需要說明才有生存。
在村子裡問了一個姑娘,這房子拆了是要幹什麼?她說沒有明文規劃,沒有意向。姑娘在給小狗洗澡。她住的房子很新,外牆上貼著瓷磚。細皮嫩肉的看樣子過得很滋潤。到了出村口的地方,這裡大部分都是新房,樓房。問了一個大爺,(也不算大,五十歲左右)這裡拆了是不是要搞公園旅遊?他一口肯定。我說剛問了一個姑娘說沒規劃,他又含含糊糊。又問了一些情況。他說了一些老輩子人的傳說。不過想想有些似乎不太靠譜。 比如 他說江岸伸出去不少。泡了一杯茶,跟著一條狗,在牆壁下陰涼處乘涼。也是悠哉樂哉。
踏月橋
出了村子從外面繞過去,去看看對面建的那個公園。看到一座橋。上面寫有 瓜州 十景詩。詩就不寫了誰願意看,自己去找吧。這叫石橋踏月。
看到了新修的瓜洲古渡牌坊
這是大運河的船閘。
大運河
街邊還在大修土木。
涼亭
瓜州 這裡後來又修了一條運河。瓜蔞運河。
內容說明。放大看看。
運河走勢圖
這個就是那個公園,沒開門,看不看也無所謂了。無非就是那個杜十娘的傳說。這個一般人都知道了。不多說了,我主要是來找來看古渡遺址。據說裡面有瓜洲古渡的遺址。其實這個遺址已經不是最早的古渡遺址了。只不過現在都是這樣傳說了。後面我詳細說。
從大門縫裡看看
旁邊還在修。
往前走又是一個牌坊。出口。
出去到頭有個古鎮紀念碑。這到頭了,兩邊是路。
我往右邊走。
我繞到邊上,這是那條瓜蔞運河。
河對面是公園
這是節制閘
回去了。
街頭有個藝術館,張若虛紀念館,張若虛,生卒年不詳, 揚州 (今屬 江蘇 )人,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 兗州 兵曹。事跡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詩作《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沒開門。
說說這個 瓜州 鎮,瓜洲是歷史文化名鎮,始於晉,盛於唐。地處長江北岸、古運河入 江口 ,是歷代聯繫大 江南 北的咽喉要衝,素有「江北重鎮、千年古鎮」之稱。北望 揚州 市,南與 鎮江 市隔江相望。
再說瓜洲古渡的來龍去脈。千年古渡,勝境猶存,唐代高僧鑑真從這裡起航東渡 日本 ,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古渡遺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
」瓜洲之形成最早是在漢代,在江中漲有沙磧,形如瓜,故曰瓜洲,對面與 鎮江 相望。自開元(713~741年)後遂為南北襟喉之處,及唐末漸有城壘,宋乾道四年(1168年)始築城,號簸箕城。」後來的瓜洲城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為防禦倭寇而築的。
瓜洲最初為長江中流沙衝積而成的水下暗沙,隨江潮漲落時隱時現,出現在漢朝以後,因形狀如瓜而得名,又稱瓜步或瓜埠。晉朝露出水面,成為長江中四面環水的沙洲,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
此後由於泥沙淤積,到唐代中期已經與北岸陸地相連,成為長江北岸的渡口。開元年間,齊浣開伊婁河二十五裡,連接原有運河,從揚子津南至瓜洲通長江。從此瓜洲作為南北向運河與東西向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交匯點,漕運(南方的糧食北運京城)與鹽運(沿海兩淮鹽場的 海鹽 西運內陸)要衝,帆檣如織,無數客旅經此南來北往,迅速發展為江邊巨鎮。自唐末,瓜洲漸有城壘。此後,長江主航道逐漸南移,瓜洲與京口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由於始成為交通要道, 瓜州 逐漸繁榮。到唐宋時開始築城。在那個運河邊上我還看到有仿建的城牆。我在老街問那個老者時,我跟他說了由於長 江南 岸往前推移,江北岸坍塌。真正的古渡口已經看不到了。老者說不清楚。但是他認同這個說法,說是老一輩的人曾經說過有些地方確實消失在江裡了,他說老一輩人說長江裡還有城牆。
清康 熙末年,由於長江中在 儀徵 、瓜洲之間漲出了北新洲,致使長江江流北移, 鎮江 、 揚州 段長江開始出現南岸淤漲、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 鎮江 附近漲出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衝點,江岸開始不斷坍塌,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瓜洲全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華街市,連同眾多的名園佳景,一同付諸江流。(這些內容可以驗證老者的話有一定道理)
民國初年,興建 新城 ,即如今的瓜洲鎮。
小箭頭所指是現在說的古渡遺址,大箭頭所指是長江處。小的紅橫線處就是我文章裡看到的那條老街。老街的照片裡有陳家灣街, 江口 街的門牌。在看這段文字。
清末瓜洲全城坍入江中以後,原城 西北 的四里舖,江濱渡口仍系南北交通樞紐,沿河形成 江口 街、江口 后街、關下街、陳家灣街、高橋街、商會街,逐步和老四里舖相連形成了瓜洲「四裡長街」。
這應該是清末沿襲下來的街名。所以我前面文中所說我找到了離原來的古渡口最近的地方。而且我覺得真正的古渡口的遺址應該放在這個位置才對。那個街上的老者也很贊同我的說法。實際上這個問題許多當地人都不清楚,包括那個計程車司機,一致認為古渡遺址還有。後來我告訴他北邊江岸坍塌,連那個瓜州 城都全部沉入江中了,哪裡還有那個古渡口?
我說了這麼多,找了這麼多資料。反正我的目的達到了,我也基本弄清楚了瓜洲古渡是什麼樣的情況。不過可能有人會覺得真沒啥意思。有人覺得不可思議。在計程車上他們知道了我要去找 瓜州 古鎮,就覺得挺有意思的,說是一般人沒人關心,不過也表示理解。說是確實有人喜歡這些東西。
好了這段行程結束了,接著走下面行程,說實話 揚州 城裡的公交車上乘客真不多,自然車次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