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融科技發展的十大趨勢)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 楊濤
在近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表示,「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不是他們互相誰把誰滅了的問題,也滅不了,而是他們之間的相互交融,優勢互補,我覺得這個是銀行未來非常廣闊的前景。」
就全球來看,金融科技浪潮已經撲面而來,無論是質疑者,還是鼓吹者,都不能否認主流金融體系、監管者、學者,都必須重新審視這場技術從後臺到中前臺的變革。
在我國,黨的十九大報告裡強調了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的巨大影響。同時,當前金融領域也面臨新技術的衝擊,金融科技受到各方關注。我們認為,新技術已經成為影響下一步我國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無論在全球還是我國,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變革當中,可能有如下主要趨勢變化。一是技術分化、標準化、擠出劣幣。技術對金融業的影響將一定程度上會出現適度的分化,同時技術本身也需要予以甄別、規範和落地,尤其在金融領域應用時,需進一步推動技術的標準化,同時摒除各類「偽技術」。
二是從長遠來看,金融科技的業務與功能成為分類抓手,而非主體視角。如按照巴塞爾委員會(BCBS)的分類方法,金融科技活動主要分為支付結算、存貸款與資本籌集、投資管理、市場設施(包括分布式帳戶)四類。因為技術已經模糊了金融「是什麼」的邊界,而更好著眼於金融「做什麼」。
三是主流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應用全面提升。從全球來看,主流金融機構一旦「大象轉身」,不斷轉變發展理念,將在整個金融科技應用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其中,以銀行科技與保險科技作為典型代表。其中,或許10年之後,現有的銀行形態已經轉變為完全的移動端APP。
四是金融科技應用企業更受支持和鼓勵。按照整個監管的方向來看,金融技術應用方案的提供者更受政策鼓勵,其中或將出現一批全新的「獨角獸」。同時,現有網際網路金融巨頭面臨「向左走,向右走」挑戰,最大的難點,是其技術基礎設施的提供,能否保障「準公共性」。
五是類金融需要明確定位,「老老實實」。一些利用新技術的類金融領域,如P2P、眾籌、現金貸,從長遠來看需要安於小額補充的地位。一方面因為監管環境的導向;另一方面,從全球來看這些領域都是小而美的補充。
六是科技支持風險防範與金融安全將成為最重要的藍海之一。考慮到全球都進入大大小小的危機波動愈加頻繁的時期,未來五到十年,結合新技術的智能風控時代將逐漸來臨,在這一領域會誕生越來越多新主體、新模式與新產品。
七是新興產業鏈金融創新會體現天時地利人和。金融科技影響將從C端逐漸延伸到B端,其中新技術、新產業、新金融疊加在一起,使得產業金融(產融結合)生態建設成為重要著力點。
八是金融科技衝擊更多地向基礎設施進行下沉。比如從全球來看,支付清算體系是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近年來伴隨技術產生重大變革。此外,能否對信息、信用的基礎設施,以及會計、律師、反洗錢、經濟鑑證類中介產生影響,決定了未來金融科技的土壤質量。
九是移動場景時代的大勢不可阻擋。移動端的用戶飛速增長的趨勢在我國非常突出,這意味著未來最終著眼於C端的所有服務場景,其生命力都在往移動端進行轉移。過去基於線下的固定場景和PC網際網路時代的場景,某種程度上都會遭遇重大挑戰。
十是金融的嚴監管將成為常態化。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興起早期,各國監管部門都對其提供了「觀察期」,隨著監管對金融科技看得越來越清楚,嚴監管肯定會常態化。P2P網貸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前的數字貨幣與區塊鏈也不會長期處於「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