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2020-12-06 正步音樂教育

晚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

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例如,《c小調幻想曲》(K.475)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協和音來表現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時,又帶來甜蜜的回憶。

這部作品的和聲語言大膽新穎、曲式結構自由獨特,在創作技法上已經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奏鳴曲經常在呈示部中兩個主題之間形成情緒和力度上的鮮明對比,使第一個主題的音樂形象更具有獨立性,也使第二個主題的音樂性格更加豐富,這就給展開部帶來了一個更廣闊的樂思發展空間。

例如,《c小調奏鳴曲》(K.457)第一樂章呈示部中兩個充滿矛盾衝突的主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莫扎特鋼琴音樂風格。

《c小調幻想曲》與《c小調奏鳴曲》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繫,這兩部作品既可以完整演奏,也可以分別演奏,它們成為了莫扎特奏鳴曲的代表作品。

除了這些奏鳴曲,莫扎特的協奏曲藝術價值也很高,僅次於他的歌劇藝術。26首協奏曲中,小調(K.491)和d小調(K.466)最為著名。

另外A大調(K.488)也非常著名,有「陽光般的溫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劇,每一句、每一小節都有很細膩的人物刻畫,各種精妙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在鍵盤上表現出來,使人陶醉。

晚期的6首鋼琴奏鳴曲:

《c小調幻想曲》(K.475)

F大調(K.533、494)

F大調(K.547a/Anh.135)

C大調(K.545)

降B大調(K.570)

D大調(K.576)

綜上所述,我們對莫扎特早、中、晚期的奏鳴曲都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一些相應的實例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在莫扎特有生之年,當他的早期奏鳴曲還未出版時,較晚的作品卻已經公之於世,其他作品則在他去世後發表。

有關莫扎特鋼琴作品三次重要的出版活動包括:1782年由巴黎出版商海納(Heina)出版的兩首鋼琴奏鳴曲[D大調(K.284c/311)和a小調(K.300d/310)],作品編號Op.4;1784年在維也納出版的兩套各三首作品。

第一套由阿塔利亞(Artaria)出版,作品編號Op.6[C大調(K.300h/330)、A大調(K.300i/331)和F大調(K.300k/332)]。

第二套由託利採拉(Torricella)出版,作品編號Op.7[D大調(K.205b/284)、降B大調(K.315c/333)和降B大調(K.454,為小提琴和鋼琴)];其他莫扎特在世時出版的奏鳴曲僅有1785年的《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457),以及1788年出版的《F大調奏鳴曲》(K.533、494)。

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對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一次審視,我們會發現,他的作品與海頓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將「小」的概念貫穿於大部分作品之中。

但是,除去這些個別的例子不說,莫扎特的奏鳴曲與海頓的相比缺少了進化的特點,但是它的作品卻比海頓的作品更加豐富,他很擅長於將更多的義大利風格、「歌唱性快板」以及喜歌劇(burro)因素引入作品。

但是,他們兩個人在大型奏鳴曲的創作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止步不前。

莫扎特的作品如同海頓的一樣,三樂章結構居於絕大多數,經常在中間或終曲樂章寫作一個小步舞曲;第一樂章根據奏鳴曲式原則創作而成。但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它的特點、風格和技術轉換非常機智靈便,並且善於運用當時流行的抒情性主題。

第一組奏鳴曲包括了六首單曲,均採用三個樂章的體例。

《G大調奏鳴曲》(K.189h/283)最為典型。

它的第一樂章採用快板奏鳴曲式,並有如歌的主部主題;第二樂章行板採用G大調;第三樂章是一個喜歌劇式的終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

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例2-3)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

《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

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

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在曼海姆與巴黎創作的三首奏鳴曲是對以往風格的延續。

但是,它們的篇幅更長大,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儘管如此,莫扎特在創作中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外部形式,帶有華麗風格特徵。

我們可以從《C大調奏鳴曲》(K.284b/309)以及更為長大的《D大調奏鳴曲》(K.284c/311)中看到這些特點。

在《D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裡,各個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將作品擴大的觀念與當時嚴肅的交響曲創作密切相關。

僅以調性而言,D大調就是當時管弦樂作品中頗具青睞的調性。因此,這首作品比先前創作的《D大調奏鳴曲》(K.205b/284)略勝一籌。

《a小調奏鳴曲》(K.300d/310)是莫扎特創作的兩首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一首,這部作品充滿驚人的力量。在第一樂章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主部主題和不協和音響為樂章帶來強烈而持續的情感。

相關焦點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33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關於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通過近百年來不斷的學術考證、探討以及演奏實踐,演奏的處理有較大的發展和變化,如何忠實地再現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原貌,追求其演奏風格的純正性,是擺在每個專業演奏者面前都想解決的問題
  • 莫扎特: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
    莫扎特的作品C大調鋼琴奏鳴曲(K545)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些特點。這首作品是莫扎特晚期1788年寫成的,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小奏鳴曲,也是初學鋼琴者必彈的,人人熟知的名曲。這首樂曲明朗可愛,技巧簡易。此曲共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的主題甚至被用作輕音樂的主題。  第一樂章採用快板的速度,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 莫扎特:A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 莫扎特:A大調第11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17 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主要不是為音樂會而是為家庭或個人演奏所用
  • 「莫扎特專家」內田光子,最完美還原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繹
    如《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K.331)中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其主題簡潔而極其節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貫的節奏,加上十六分音符來提高活潑感,全曲表現出一種帶有童貞般的單純。 歷來,莫扎特的作品被無數名家演繹,版本眾多不勝枚舉。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概述
    然而,作為偉大的先驅和他們那個時代最高藝術成就的象徵,巴赫、貝多芬的這兩個大部頭鋼琴傑作猶如一對燦爛的雙子星,交相輝映,永垂青史。    鋼琴奏鳴曲是一種鋼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歐洲古典音樂中常用的一種大型的、多樂章的鋼琴作品結構形式。這種樂曲形式經過二百多年歷史的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結構。在海頓、莫扎特時代,鋼琴奏鳴套曲往往由三、四個樂章組成。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創作時期:早期是從1774年至1775年在薩爾斯堡和慕尼黑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中期是從1777年至1778年在曼海姆和巴黎期間創作的7首奏鳴曲;晚期是從1784年至1788年在維也納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從總體上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要比海頓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更加成熟,特別是在曲式結構的模式、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更加靈活多樣。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悲愴》導讀: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個性特徵,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作品創作背景及作品的三個樂章進行分析,闡述了鋼琴奏鳴曲《悲愴》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社會現實,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 回憶中的「貝多芬E大調鋼琴奏鳴曲」
    被人們稱為「樂聖」的貝多芬,一生中創作了 32首被稱為「新約全書」的鋼琴奏鳴曲。(另一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兩套《前奏曲與賦格》被稱為「舊約全書」)。在貝多芬的鋼琴作品中,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的無疑就是這32首鋼琴奏鳴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32首奏鳴曲也幾乎帶有貝多芬「自傳」的性質。
  • 《a小調鋼琴奏鳴曲》的誕生,源於莫扎特的悲傷之旅
    一次,莫扎特帶著推薦信,去拜訪波旁王朝的德·查伯特公爵夫人。等了8天才被約見。在一個沒有暖氣的房間裡,他足足凍了半個小時:「不僅手冷,我的身體和腳都是冰涼的。」好不容易被接見,臨到演奏時,他的手指依然麻木。那架蹩腳的破鋼琴也讓他不爽。這也就罷了,最讓他氣惱的是,公爵夫人和那些心不在焉的先生們自管做自己的事情,連眼皮都不抬。莫扎特非常惱火,乾脆也就不彈了。他發誓不再為這些「愚蠢的勢利小人」效力。
  • 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貝多芬的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是我們經常在音樂會舞臺上聽到的。乃至於全集都已經輪番上演過多次。更加優雅秀美的小提琴奏鳴曲,上演的經常是那麼兩三首。恰逢全球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給了我們系統聆聽這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或者更加準確地稱為《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最佳機會。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1)選段這10首作品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經推定為1795年的作品,那時貝多芬的作曲多少有受莫扎特的影響。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他的鋼琴作品中那些形象鮮明、互相對比的大量主題,宛若歌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化身。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的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他的鋼琴音樂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就連快板主題也在莫扎特手中成為最動人的宣敘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他心底的歌唱。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密碼」,就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
    他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也都是鋼琴演奏大師們的常備曲目,考驗著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 為什麼鋼琴演奏家必彈貝多芬,為什麼在他離世190年後依然不斷有觀眾喜愛、探究他的鋼琴奏鳴曲? 楊燕迪教授認為,首先因為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聆聽這些凝結成音響建築的心智結晶,就像是在與這位音樂家對話溝通,能夠得到心靈的哺育與滋養。
  • 莫扎特鋼琴作品介紹:奏鳴曲
    (1)創作初期(1774-1775)莫扎特創作初期的第1-第6號鋼琴奏鳴曲、也被稱為《家鄉奏鳴曲》,創作於1774年-1775年,其時莫扎特居住在故鄉薩爾茨堡。這六首奏鳴曲雖然顯得不夠成熟,明顯受到海頓的影響,未能真正體現出作曲家的個性,但莫扎特非凡的創作才能已有彰顯。
  •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回憶中的「貝多芬E大調鋼琴奏鳴曲」
    被人們稱為「樂聖」的貝多芬,一生中創作了 32首被稱為「新約全書」的鋼琴奏鳴曲。(另一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巴赫的兩套《前奏曲與賦格》被稱為「舊約全書」)。在貝多芬的鋼琴作品中,分量最重、最具代表性的無疑就是這32首鋼琴奏鳴曲。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試論莫扎特鋼琴作品的風格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的鋼琴音樂是他創作中重要領域,主要鋼琴作品,有20多部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20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和幻想曲等。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
  •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賞析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
  • 薦書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奧] 魯道夫•布赫賓德 著 馬莉娜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12ISBN: 9787108070142 定價:89.00元【內容簡介】我在書中撰寫的是貝多芬的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