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貝多芬|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上篇)

2020-12-10 SZNEWS




貝多芬的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是我們經常在音樂會舞臺上聽到的。乃至於全集都已經輪番上演過多次。更加優雅秀美的小提琴奏鳴曲,上演的經常是那麼兩三首。恰逢全球慶祝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給了我們系統聆聽這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或者更加準確地稱為《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的最佳機會。

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1)選段




這10首作品大致可以分為4個部分。第一號至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經推定為1795年的作品,那時貝多芬的作曲多少有受莫扎特的影響。第四號、第五號兩首開始呈現出個人特色。第六號至第八號是1802年左右的作品,彼時貝多芬的創作能力逐漸向巔峰發展,到第九號「克羅採」小提琴奏鳴曲時達到最頂峰水平。第十號則屬於貝多芬後期作品。



Beethoven

貝多芬除了在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上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之外,在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上,也同樣樹立起立於世界音樂史頂點的豐碑。






而他的鋼琴奏鳴曲則貫穿了從早期到晚期的整個創作過程。有一種說法是,貝多芬的創作早期,他熱衷於小提琴奏鳴曲,但畢竟他是當時有名的鋼琴家,而到了中期,他又沉迷於弦樂重奏的音響效果,而轉向創作四重奏。也許這就證明了為什麼他創作小提琴奏鳴曲的時間脈絡。






伊格納茨·舒龐齊希

Ignaz Schuppanzigh



貝多芬四歲左右開始學鋼琴,九歲左右學小提琴,十二歲以大鍵琴和管風琴演奏家身份演出,1798年18歲的時候還進入了樂團演奏中提琴。當他1792年定居到維也納時,這個世界音樂都市給他提供了更多接觸弦樂演奏者的機會。一方面他以青年鋼琴家的身份頻繁演出,同時還師從小提琴大師伊格納茨·舒龐齊希(Ignaz Schuppanzigh)學習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也是幾乎伴隨貝多芬一生的合作者)。

你一定驚嘆於貝多芬的多才多藝,其實那時候的音樂家大多是這樣的,和今天非常不一樣,他們通常會演奏多種樂器,還要指揮和作曲。有時候他們還可能是畫家、設計師、作家等等。那麼,貝多芬是更加全身心專注於音樂的。貝多芬的這些學習經歷,讓他日後創作大量的弦樂作品受益。

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2)選段




小提琴是義大利人於十六世紀初最先製造出來的,隨著制琴技藝的提升和演奏人數的增長,演奏技巧也逐漸被開發出來。義大利人科萊裡在1700年左右創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鳴曲》,成為了當時的演奏規範教材。巴赫則讓小提琴和其他樂器一起合奏,提升了它的表現力。莫扎特則走了不同的路。因為他也是一位鋼琴家,小提琴只是他的業餘愛好,在他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中,鋼琴成為了主角,小提琴經常是助奏。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貝多芬受到前面兩位偉大前輩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影響,以莫扎特的傳統為基礎寫出了最初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也就是作品12中的三首。這三首作品顯示著他對於維也納古典風格的傳承並精通,貫徹了非常典型的古典風格的創作習慣。

但凡事都具有創新精神的貝多芬,自然也會逐漸擺脫小提琴只擔任伴奏角色的風格。他逐漸開始以科萊裡那種給小提琴充分的施展空間為目標,努力讓小提琴和鋼琴兩者對等處理。最後以《「克羅採」奏鳴曲》到達了巔峰。

降E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Op.12, No.3)選段



Mozart

貝多芬的前三首小提琴奏鳴曲都被他放在了作品12裡面,都還留有莫扎特以小提琴作為助奏的印記。但他追新求變從「相當重要的小提琴助奏」和「兩者出現對等徵兆的重奏」作為起點。這三首奏鳴曲一般推斷是在1795-1798年創作的。






貝多芬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遠不如他在鋼琴上那般得心應手。尤其是左手換把位的技巧,更是拙劣。所以,貝多芬幾乎沒有以職業弦樂樂手的身份公開演出過。貝多芬最初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都是為自己演奏而創作的。但據說後來他只公開演奏過這三首中的一首,其餘的奏鳴曲他都是以鋼琴家的身份參與演奏。






茱麗葉塔.琪夏爾蒂

Giulietta Guicciardi

月光奏鳴曲的題獻者



自此之後的兩年,貝多芬的生活裡發生了很多事情:1799年,他寫出了《鋼琴奏鳴曲「悲愴」》,1800年,誕生了早期的六首弦樂四重奏。但另一方面,因為耳疾惡化,貝多芬陷入悲喜交加的精神狀態,或者相當動蕩的生活。除此之外,有特蕾莎和她的妹妹約瑟芬,以及茱麗葉塔.琪夏爾蒂(Giulietta Guicciardi)等幾位漂亮的女學生跟他學習鋼琴,讓他有了情感的波折。另外,貴族勢力削弱,拿破崙勢力擴張等社會變局,也給貝多芬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A小調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23)選段



在這個時期,也就是1801-02年,他創作了標有作品23的第四小提琴奏鳴曲。緊接著他創作了性格截然不同的第五奏鳴曲,作品24號。前者憂鬱反抗,情緒深藏於內,後者則明朗輕鬆愉快,充滿熱情。第五奏鳴曲就是著名的「春天」,但是這個標題並非出自貝多芬,而是後人因為這首曲子表達了希望、溫馨和幸福感而賦予的。這一個「俗稱」恰如其分,一直流傳下來。這兩首奏鳴曲原本共同編號為23,後來才分開編號,都是獻給富利斯(Moritz Von Fries)伯爵的,富利斯當時是貴族中最著名的音樂愛好者,其府邸沙龍曾是維也納音樂交流的中心。

F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Op.24)選段

科普小貼士

在小提琴奏鳴曲的演出中,鋼琴家扮演著和小提琴家等量齊觀的角色,就像一齣戲劇的男女主角,缺一不可。在我們的通常意識中,鋼琴家被稱作「鋼琴伴奏」,而小提琴家則被稱為「小提琴獨奏」。這明顯存在著對於鋼琴家的不理解和不尊重的嫌疑。坐在小提琴身後演奏鋼琴的那位鋼琴家,如果不是身懷絕技,是無法完整地完成貝多芬的奏鳴曲的。一個作品的完美呈現,需要兩位演奏家具備同等高度的技巧和藝術修養,還必須具有高度的默契度和感悟力。否則即使兩人技藝高超,也會兩條平行線,各說各話。在其他作曲家的所有被稱為奏鳴曲的小提琴、大提琴、管樂器作品中,以及其他的音樂形式中,鋼琴家都應該被稱為合作鋼琴家,而不是鋼琴伴奏。在許多藝術歌曲演出中,比如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舒曼的人作品中,也是如此。當然,把鋼琴家稱為鋼琴伴奏,也有正確的時候,那就是當兩件樂器處於不平等的分量和地位的時候,比如薩拉薩蒂和克萊斯勒的音樂小品,鋼琴是為豐富音樂的和聲,營造氣氛的。即便如此,把鋼琴家稱為合作鋼琴家總比鋼琴伴奏要穩妥和嚴謹。

轉自: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


相關焦點

  • 寧峰聯袂黃秋寧,上演貝多芬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十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作品」這一次,小提琴家寧峰聯袂鋼琴家黃秋寧在星海音樂廳精彩演繹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貝多芬250
  • 邀您欣賞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馬拉松
    9月13日,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寧峰將攜留美鋼琴家黃秋寧在深圳音樂廳上演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今年恰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深圳音樂廳為致敬古典音樂史上偉大「樂聖」,特此邀請了兩位藝術家合作,一天三場,傾情呈現樂聖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將令觀眾大飽耳福。
  •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著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10月14日這場將演奏的曲目是《D大調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12 No. 1》、《G大調第十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96》和《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24- "春天" 》。此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繹的貝多芬十套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一直以來被譽為貝多芬為世人留下小提琴曲目文獻中的經典。
  • 這部貝多芬最有名的小提琴奏鳴曲到底有怎樣的隱情?
    在如今的音樂會舞臺上,除了上一期說的《》頻繁亮相外,貝多芬另一部受到高度關注的小提琴奏鳴曲便是《A大調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了(Op.47)。此曲龐大的結構冠絕貝多芬的全部十首小提琴奏鳴曲,無出其右者,也表現出巧妙的動機發展與戲劇化的和聲變化。
  • ...音樂節致敬「樂聖」,10位青年音樂家演繹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10月12日晚上七點,距離演出開始還有半小時,貝多芬迷胡先生早早就來到了保利劇院。2020年是「樂聖」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策劃奉獻重磅紀念音樂會向「樂聖」致敬——12日至14日,10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接力」在保利劇院上演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青年音樂家演繹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0月12日至14日,10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連續三晚在保利劇院奏響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演出現場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壯年傑作貝多芬為世人留下的十首編號小提琴奏鳴曲是小提琴曲目文獻中的經典,被每一代小提琴演奏者奉為圭臬,以第五號「春天」和第九號「克魯採」為代表的作品更是深入人心,名家們多有精彩的詮釋。
  • 十首值得珍藏的小提琴奏鳴曲
    小提琴奏鳴曲是一種以小提琴獨奏為特色的作品類型,通常由鍵盤樂器伴奏,最典型的是鋼琴。
  • 「小提琴名曲」貝多芬 第一號D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 op.12.1》,是他在1798年所作的第一套小提琴奏鳴曲,從第一號至第三號共三曲,題贈給他當時的老師薩裡耶裡(Antonio Salieri, 1750-1825)。
  • 寧峰攜手黃秋寧帶來音樂馬拉松,呈現貝多芬小提琴經典全集
    來源:讀特9月13日,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寧峰將攜留美鋼琴家黃秋寧在深圳音樂廳上演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今年恰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深圳音樂廳為致敬古典音樂史上偉大「樂聖」,特此邀請了兩位藝術家合作,一天三場,傾情呈現樂聖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將令觀眾大飽耳福。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G大調第八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G大調第八號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演奏: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Mutter)    伴奏:Lambert.Orkis
  • 現場堪稱「表情帝」,呂思清攜手美籍鋼琴家,上演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和被譽為「鋼琴抒情詩人」的80後俄羅斯裔美國籍鋼琴家米沙·納米諾夫斯基共同奉獻了三部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其中包含著名的《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春天」》。初冬夜晚,「樂聖」的經典作品驅散了觀眾身上的寒意,所有人仿佛都沉醉在「春天」裡。
  • 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當時是為富利斯伯爵而作。
  • 寧峰挑戰貝多芬小提琴全集!需要4個多小時才能演奏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 通訊員 陳子瀾9月13日,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寧峰將攜手留美鋼琴家黃秋寧,在深圳音樂廳上演貝多芬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今年恰逢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深圳音樂廳為致敬這位古典音樂史上偉大「樂聖」,特此邀請了兩位藝術家合作,一天三場,傾情呈現樂聖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將令觀眾大飽耳福。
  • 「貝多芬密碼」,就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
    他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也都是鋼琴演奏大師們的常備曲目,考驗著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 為什麼鋼琴演奏家必彈貝多芬,為什麼在他離世190年後依然不斷有觀眾喜愛、探究他的鋼琴奏鳴曲? 楊燕迪教授認為,首先因為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聆聽這些凝結成音響建築的心智結晶,就像是在與這位音樂家對話溝通,能夠得到心靈的哺育與滋養。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該曲作為早期奏鳴曲的傑作已經明顯地體現出貝多芬奏鳴曲戲劇性、英雄性、交響性的基本風格和特徵。這些新的特徵擴大了鋼琴的表現力,展現了鋼琴藝術發展的新天地。由於貝多芬對鋼琴奏鳴曲的卓越創造與貢獻,使鋼琴藝術的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鋼琴藝術的發展中,是一座重要的裡程碑。
  •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概述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比作《舊約聖經》,而把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比作《新約聖經》。這個比擬在鋼琴愛好者中無人不知。
  • 這是貝多芬的「春天」,是小提琴的春天,也是西安樂迷的春天
    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鳴曲由於創作時期和背景的不同,每一首作品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也充分的顯現出了貝多芬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風格特點。 如果說有哪一首小提琴奏鳴曲能淋漓盡致的呈現出貝多芬對於生活的激情與熱愛,那無疑是這一首《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而人們也許對於它的另一個名字更熟悉——《春天奏鳴曲》。
  • 貝多芬F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第一樂章,奏響春之旋律
    貝多芬F大調第五「春天」小提琴奏鳴曲,創作於1810年,作品24,樂曲共有四個樂章。《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別名,「春天」的名稱,並非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後人根據作品內容所賦予的。這部奏鳴曲屬於貝多芬的早期創作,在風格上繼承了海頓、莫扎特同類作品的傳統,樂曲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和樂觀的情緒,音樂明快而恬美,輕鬆而活潑,猶如絢麗燦爛的春光,樂曲雖然是在描寫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記錄了貝多芬青春時代對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