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家譜,但很少人知道,家譜中居然包含著這麼重要的東西

2020-12-15 小蔣觀歷史

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

家譜和族譜有所區別,家譜是族譜的支譜。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家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而且,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供奉家譜資格的,一般而言,一定要長房長子才具備資格。

家譜分全譜和斷代譜,全譜是從遠古至今或起源至今,斷代譜是指明清以來,流傳至今,或是出土文物式的家譜有頭無尾都屬於斷代譜。現代流傳下來的基本都是斷代譜,如:洛陽許氏家譜、杭州楊氏家譜、徐州韓氏家譜等等。

人們常說的論資排輩就是是源於家譜的說法,有的家譜是按世而排,一世、二世乃至萬世。但大部分家譜是要」排字「論輩份。

從最早的記載開始,都是所謂的第一世,類似秦始皇自稱自己是秦一世。第一世人的歷史,大多都是大人物,比如孔氏世譜,那就肯定要從孔子開始了,後世人就是孔子的第幾世孫。

然而更多的家族家譜是半路起家寫的,特別是家族中有所作為的大人物出現,讓這個家族光宗耀祖了,那家譜就從這裡開始寫。

「世系表」是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的意思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用起來很方便。

蘇式: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強調的是宗法關係。

寶塔式: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但是它由一個缺點,就是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這種排布方式容易家族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為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這是一種用純用文字來表述家族關係的記錄方式。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等。

那麼家譜中除了世系表,還包括哪些內容呢?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宗族教育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遠古時代,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當中,比較有名的家訓,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譜圖像:

家譜圖像,顧名思義就是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之中。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家譜圖像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背景參考,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也因此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家譜祠堂: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祠堂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祠堂,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祠堂,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藝文著述:

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碑文、書札、版畫、肖像畫、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另外,有的家譜還融合了家族禮儀和道德修養,成為家傳之寶和後人學習的資料,也成為當今考古和研究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

上至皇帝家的玉牒,下到平民家的房普,都是一種人類繁衍的重要文獻,家譜甚至稱為中華民族三大文獻之一。

相關焦點

  • 盛世修家譜
    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也可以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它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一部好的家譜就是一部傳承弘揚家族文化的優秀文獻。有很多東西在學校裡、社會上是學不到的,卻能在家譜中受到教育。因為不少家譜在家訓族規中都規範了後人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
  • 「亂世藏金,盛世修譜」,修家譜應該從哪下手?
    家譜家譜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興亡歷史,所以近幾年來,隨著社會越來越繁榮穩定,很多人包括一些海外的遊子,都回國尋根,回鄉修譜。「亂世藏金,盛世修譜」,很多人都知道修譜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龐大的數據整理和收集,卻讓有些想要修譜的人望而止步。修譜應該從哪裡下手?如果已經開始修譜,有沒有捷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修譜那些事!
  • 什麼是家譜嗎?中國人為什麼要修家譜?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譜,而這個家譜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譜。比如說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過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個人一生的行跡,也就是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貢獻,也都以簡要的方式記載在家譜之中。所以有了家譜之後,就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遠祖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原因到這個地方來定居的,一共傳了多少代,歷代祖先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有什麼貢獻、有什麼德行。
  • 炎黃修譜網:修家譜的重要意義何在?
    為什麼要修家譜?現在很多人對修家譜不以為然,認為修家譜是一項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認為修家譜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跟他毫無相關!家譜也是記錄家族的正面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的史實資料,是給後人留下的一部優秀教科書,後人可從中得到經驗借鑑、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迪。一個家族缺了家譜,就不完整。 通過修家譜,有助於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維護團結,增進各個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強溝通,促進家庭間的互幫互助;了解家族的歷史和遷徙情況;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間血緣的親疏遠近。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史記和文化典籍,那麼國家的發展進程肯定不會有這麼快。
  • 現代人修家譜的重要性
    家譜也是一樣的道理,一代兩代人知道祖籍,口口相傳,隨著時間推移流逝,自己的祖居地就容易弄錯。誰也不知道明天怎麼樣,你過的一般,也許你某一後人會變的非常富有,你是窮人的後人,也許是某一個富翁的祖先。其實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實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必須去想。某一代後人想尋根問祖的話,沒有系統的家譜記載,單靠口口相傳,會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 修家譜,不用打字?這波操作有點牛!
    家族大合影「亂世藏黃金、盛世修家譜」,在如今的和諧社會,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家族也開始重視興修家譜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現代人修家譜,基本都是修網際網路家譜、電子家譜。雖然傳統的紙質家譜顯得更有收藏價值,但是很顯然,網際網路家譜能夠實時上傳一些視頻、圖片,光是這一點就是傳統的紙質家譜所無法做到的。最近,專業研發網際網路修譜軟體的名門修譜「發大招」,居然開發了一個不用打字就能夠修家譜的「黑科技」,這個確實值得點個讚。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清明節作為中國民族傳統的節日,許多人選擇在這一天慎終追遠、祭拜先祖,通過這個動作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傳承,讓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掃墓、祭祀」。可是在今年的清明節,很多人選擇緬懷先祖的方式,卻有了很大的改觀。據了解,很多人選擇用修家譜的方式替代掃墓,這是為什麼?
  • 【只要你已經認識到家譜非常重要,那麼現在動手新修家譜不算晚】
    2020-9-4,跟周蔚吾老同學在徽信上聊起了修家譜這個話題。在我們周圍的朋友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家譜。多數人都沒有家譜這個現象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熟視無睹,漠然置之。因此有必要聊一聊「祖宗與家譜」這個話題。在當今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尚沒有引起人們的密切注意和高度重視。這個現象就是有相當多的人不知道自己家的爺爺的爺爺是誰?
  • 續修家譜|傳承家譜文化,延續家譜精神,我輩責無旁貸!
    家譜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從古代氏族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口傳家譜、結繩家譜、到後來的石碑家譜,紙質家譜等等,但由於歷史上的各種災禍、戰亂等,導致家譜文化飽受摧殘,讓今天的很多人都無法見到自己家族的家譜,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遺憾,但作為家族的一份子,熱愛家族文化的人,我們不應讓家譜文化就此落寞下去,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家譜續修下去,讓家譜文化傳承下去。
  • 家譜文化正面臨斷代危機!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修家譜了?
    從小到大,長輩們就會反覆和我們說:「你姓什麼,你是哪裡的人,你的祖上曾在哪個地方...」通過尋根,來了解生命的世代傳承,見證家族的來源與變遷。俗話說「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國家要修史,地方要修志,家族就要修譜。中國修家譜的歷史已經超過了3000年,然而在新時代裡卻面臨著將要斷代的尷尬局面,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家譜的認知嚴重缺失,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      徐世昌曾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修過《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二卷二冊,鉛印本,上圖等單位有藏),與1918年這次纂修僅隔十年。家譜修譜間隔時間一般通行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徐世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修家譜,或許與這一年他任民國大總統有關。徐世昌祖上世代業儒,祖父、父親也曾做過幾任小官。傳至徐世昌,才給這個家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和榮耀。
  • 妙音家譜續修:如何編寫家譜序文
    家譜序文是家譜構成的一個重要元素,下面具體講述編寫序文的基本要素。一、標題:以家譜支派的名稱命名譜序的標題。二、正文:1.寫明本次家譜續修的緣起。見下圖2.近代族人的世系繁衍,文化變遷、家風家貌、突出名人等。3.本族人 家規、家訓。字輩排列。祭譜禮儀。以及本次續修家譜新增人數及其他內容變動情況說明,如增加字輩等。4.現在續修家譜,女子也要編入家譜,在家族名冊裡有詳細記載,要加以說明。在古代女子是不編入家譜的。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因此在很多大家族裡,修家譜是一件家族大事,是後人緬懷祖宗最直接的方式。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而修家譜的起源和最初雛形,根據資料可追溯至商代。真正興盛於隋唐,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且在家譜一開始只出現在古代帝王諸侯世家,記錄皇室官場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
  • 「家譜」是什麼?現在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第三種看法認為家譜就是家族史,這是從家譜的屬性講的。無論廣義、狹義.家譜,其所記載的內容都是宗族史的反映。第四種看法,是以上三種看法的折中看法,是現代譜學專家歐陽宗書的看法,認為「家譜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主要記載宗族人物世系和記載宗族事跡的書,是以特殊形式記載的宗族發展史。」歐陽宗書《中國家譜》我贊同這一看法。
  • 「家譜」是什麼?現在的人,到底該不該修家譜
    中國家譜內容涉及有關宗族的方方面面,諸如宗族的姓氏源流,宗族遷徙、人口升降、宗族興替,社會變故、宗族婚姻、喪葬、宗族風土人情,以及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軍事、文學、宗教活動等,資料極為豐富,家譜是本族人記本族事,資料收集較為慎重,因而較為可靠。四、修譜的連續性。「譜亦三十年一修,若不尊此,即屬不孝」。
  • 家譜究竟是為誰修?
    「亂世藏金,盛世修譜」已成俗例,譜書是除了是家族人口的統計之書,更是記錄家族發展史實之本,彰顯族人德行之地,明證家族成員道義之綱,家族文萃匯集之冊。老家譜如今欣逢盛世,各個姓氏家族都在新修或續修家譜,由於近代人們頻繁的遷居和人為的破壞,也有部分遷居之後連續幾代沒有續修家譜,造成如今很多人想修譜卻找不到自己的根源;甚至還出現比對字輩無誤
  • 九親說:家譜修撰傳統
    他們家族中的王羲之、王獻之對後世的文化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唐代修譜之風大盛,還出現了官修。唐初至中期,修譜又形成了一次高峰。政府決定修譜規模較大有三次。第一次是皇帝下旨修譜。「貞觀」開年不久時,唐太宗命高土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主持撰修家譜。並組織一批人參與編撰,其中有士族、官吏、學者。
  • 民間修家譜熱調查(圖)_深度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心裡知道祖宗不能扔」李應方是武鄉縣墨鐙、監漳等地李氏族譜的一個主要收集、調查和修撰人,而他的正式身份則是退下來的吳村村支書。「『文革』鬧得最兇的1966、1967年,我正是20歲的後生,你想想,那我肯定得是在打砸舊東西抄家整人的這個隊伍裡呀!」李應方從毀家譜的時代說起他是怎麼開始修家譜的。
  • 續修家譜倡議書
    尋根溯祖, 天理人情;續修宗譜, 族心所向。 武城王姓,名門望族, 自從明洪武二年(1368年)始祖妣程氏攜長子士安、次子士嘉落戶武城東南八方塔以來已有650年,生息繁衍, 枝繁葉茂, 勤勞奮進, 人才輩出。 當代宗親估計已達萬人,已知武城、故城、夏津、聊城、東北齊齊哈爾、海拉爾、昂昂溪及其他地方宗親數千人。
  • 修家譜,需要知道哪些具體內容
    隨著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到,如今修家譜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家譜裡面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完整的家史家譜都有哪些?完整的家譜包括哪些內容:家史來源、姓氏來源、譜名、祖先像讚、目錄、修譜名目、譜序、恩榮錄、譜論、字輩排行、家法、世系、傳記、風俗禮儀、祠堂、墳塋、族產、契約、藝文、領譜字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