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
家譜和族譜有所區別,家譜是族譜的支譜。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家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而且,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供奉家譜資格的,一般而言,一定要長房長子才具備資格。
家譜分全譜和斷代譜,全譜是從遠古至今或起源至今,斷代譜是指明清以來,流傳至今,或是出土文物式的家譜有頭無尾都屬於斷代譜。現代流傳下來的基本都是斷代譜,如:洛陽許氏家譜、杭州楊氏家譜、徐州韓氏家譜等等。
人們常說的論資排輩就是是源於家譜的說法,有的家譜是按世而排,一世、二世乃至萬世。但大部分家譜是要」排字「論輩份。
從最早的記載開始,都是所謂的第一世,類似秦始皇自稱自己是秦一世。第一世人的歷史,大多都是大人物,比如孔氏世譜,那就肯定要從孔子開始了,後世人就是孔子的第幾世孫。
然而更多的家族家譜是半路起家寫的,特別是家族中有所作為的大人物出現,讓這個家族光宗耀祖了,那家譜就從這裡開始寫。
「世系表」是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的意思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用起來很方便。
蘇式: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強調的是宗法關係。
寶塔式: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但是它由一個缺點,就是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這種排布方式容易家族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為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這是一種用純用文字來表述家族關係的記錄方式。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等。
那麼家譜中除了世系表,還包括哪些內容呢?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宗族教育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遠古時代,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彩。當中,比較有名的家訓,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譜圖像:
家譜圖像,顧名思義就是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之中。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家譜圖像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背景參考,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也因此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家譜祠堂:
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祠堂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具有姓氏特徵的祠堂,如王氏「三槐堂」、趙氏「半部堂」等;另一類是沒有姓氏特徵的祠堂,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藝文著述:
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碑文、書札、版畫、肖像畫、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另外,有的家譜還融合了家族禮儀和道德修養,成為家傳之寶和後人學習的資料,也成為當今考古和研究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
上至皇帝家的玉牒,下到平民家的房普,都是一種人類繁衍的重要文獻,家譜甚至稱為中華民族三大文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