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南張北溥」的張大千與溥心畬,雖然藝術史地位相仿,但近年的每平方尺拍賣均價格卻有著將近五倍的價格差距,溥心畬作品的市場價格與其藝術地位、作品價值顯然產生了嚴重的偏離與低估。
溥儒(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畬,出生不久就被光緒皇帝賜名溥儒。由於溥心畬優越的社會地位、嚴格正統的教育,且皇室擁有大量的經典書畫收藏得以臨摹,再加上其特有的書畫天份及詩詞造詣,使溥心畬成為中國美術史上「詩、書、畫三絕」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時即與張大千和吳湖帆齊名並享有「南張北溥」和「南吳北溥」的盛譽,在去臺的「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當中溥心畬也是文人氣質最濃的一位,溥心畬不但是20世紀文人畫派的代表人物,過世後更被認為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從近些年的拍賣成交記錄來看,溥心畬作品的每期拍賣總成交金額多維持在5千萬RMB至1億RMB之間,然而張大千作品的每期拍賣總成交金額卻常常高達5億RMB至10億RMB,兩者總成交金額相差10倍。
且時常可以看到張大千的」單件」 破億RMB成交的拍品就遠超過溥心畬的同期拍賣」總成交金額」。與歐美經典大師如畢卡索作品的拍賣成交價每每高達上億美金來比較,張大千的拍賣價格雖然高但也不算被高估,反而是溥心畬的拍賣價格被嚴重低估了的機會要大些。
張大千的作品價格為何高於溥心畬?為什麼溥心畬作品的價格被低估了呢?首先張大千的拍品正火熱,近些年在全球作品總成交額排名靠前,海內外都很受歡迎。其次二人繪畫風格不同,張大千的畫作氣勢磅礴,有很多大尺寸作品,視覺衝擊性高,非常適合懸掛於大廳以展現藏家的財力與大氣。
而溥心畬的畫作較為清秀雅致、書卷氣韻濃,有一定的欣賞門檻,且畫作尺寸一般都較小(黃君璧等人都認為溥心畬越小的作品越精彩),少有大尺寸的作品,視覺衝擊性相對低,較適合典雅低調的藏家欣賞。
生長環境和性格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比起張大千的有意栽花,溥心畬屬於無意插柳,雖然溥心畲喜愛繪畫且為世人所知者仍然是他的畫,但賣畫對他來說,似乎只是失去皇室身份後為了餬口不得已之舉。截然不同的經營態度對價格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再次,溥心畬去臺後,因為種種複雜原因,很長時間缺少應有的關注度與研究,在展覽中缺席。過去溥心畬的藏品多在私人藏家手中,藏家分布的廣度也比較受限。
最後是繪畫生涯壽命的現實因素,溥心畬享壽67歲並不算特別長,張大千則享壽85歲直至1983年。在溥心畬去世後張大千可說是獨步水墨畫壇20年,而在這一段期間內張大千發展出潑墨山水等創新技法使兩人畫風更加大相逕庭 進而成為拉開兩者市場價格的可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