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北溥」溥心畬!為何畫作拍賣價只有張大千的五分之一?!

2020-12-11 江蘇石渠寶鑑

人稱「南張北溥」的張大千與溥心畬,雖然藝術史地位相仿,但近年的每平方尺拍賣均價格卻有著將近五倍的價格差距,溥心畬作品的市場價格與其藝術地位、作品價值顯然產生了嚴重的偏離與低估。

溥儒(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畬,出生不久就被光緒皇帝賜名溥儒。由於溥心畬優越的社會地位、嚴格正統的教育,且皇室擁有大量的經典書畫收藏得以臨摹,再加上其特有的書畫天份及詩詞造詣,使溥心畬成為中國美術史上「詩、書、畫三絕」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時即與張大千和吳湖帆齊名並享有「南張北溥」和「南吳北溥」的盛譽,在去臺的「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當中溥心畬也是文人氣質最濃的一位,溥心畬不但是20世紀文人畫派的代表人物,過世後更被認為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從近些年的拍賣成交記錄來看,溥心畬作品的每期拍賣總成交金額多維持在5千萬RMB至1億RMB之間,然而張大千作品的每期拍賣總成交金額卻常常高達5億RMB至10億RMB,兩者總成交金額相差10倍。

且時常可以看到張大千的」單件」 破億RMB成交的拍品就遠超過溥心畬的同期拍賣」總成交金額」。與歐美經典大師如畢卡索作品的拍賣成交價每每高達上億美金來比較,張大千的拍賣價格雖然高但也不算被高估,反而是溥心畬的拍賣價格被嚴重低估了的機會要大些。

張大千的作品價格為何高於溥心畬?為什麼溥心畬作品的價格被低估了呢?首先張大千的拍品正火熱,近些年在全球作品總成交額排名靠前,海內外都很受歡迎。其次二人繪畫風格不同,張大千的畫作氣勢磅礴,有很多大尺寸作品,視覺衝擊性高,非常適合懸掛於大廳以展現藏家的財力與大氣。

而溥心畬的畫作較為清秀雅致、書卷氣韻濃,有一定的欣賞門檻,且畫作尺寸一般都較小(黃君璧等人都認為溥心畬越小的作品越精彩),少有大尺寸的作品,視覺衝擊性相對低,較適合典雅低調的藏家欣賞。

生長環境和性格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比起張大千的有意栽花,溥心畬屬於無意插柳,雖然溥心畲喜愛繪畫且為世人所知者仍然是他的畫,但賣畫對他來說,似乎只是失去皇室身份後為了餬口不得已之舉。截然不同的經營態度對價格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再次,溥心畬去臺後,因為種種複雜原因,很長時間缺少應有的關注度與研究,在展覽中缺席。過去溥心畬的藏品多在私人藏家手中,藏家分布的廣度也比較受限。

最後是繪畫生涯壽命的現實因素,溥心畬享壽67歲並不算特別長,張大千則享壽85歲直至1983年。在溥心畬去世後張大千可說是獨步水墨畫壇20年,而在這一段期間內張大千發展出潑墨山水等創新技法使兩人畫風更加大相逕庭 進而成為拉開兩者市場價格的可能因素。

相關焦點

  • 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南張北溥」之說,是如何形成的?
    張大千和溥心畬是民國時期畫壇惺惺相惜的兩大才子,是近現代以來大眾耳熟能詳的著名畫家,他們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張大千一生畫風多變,開創了中國畫潑墨潑彩的新畫風。溥心畬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二人各領風騷數十年,在當時的畫壇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南張北溥」。
  • 丹青妙筆 珠聯璧合——張大千、溥心畬合作繪畫賞析
    在繪畫方面,他們都能將傳統文人所高揚的筆情墨趣與思想情感通過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溪山高逸、丹楓古寺、群峰積雪、深山藏寺等傳統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典型的文人畫格調。20世紀30年代中期,張大千曾租住在北京頤和園聽鸝館,期間他與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為鄰居,二人經常在一起和詩作畫並舉辦畫展。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二人這一時期共同創作的兩幅佳作《童子放鳶圖》和《秋林高士圖》。
  • 「南張北溥」溥心畬書畫精品首次在川展出
    10月30日上午10點半,「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於一派醉人秋景之中,在武侯祠美術館開幕。展覽將展出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據悉,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每日10:00——17:00,免費向公眾開放。
  • 溥心畬:慈禧誇他,張大千敬他,張伯駒買畫找他,小妾控制他
    小恭王溥偉有個弟弟,便是著名畫家溥心畬,此君與張大千共執南北畫壇之牛耳,號稱「南張北溥」。「南張北溥」之提法,始作俑者為張大千的朋友畫家于非闇,他以《南張北溥》為題寫過一篇短文,文中稱:「張八爺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於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南張北溥,在晚近的畫壇上,似乎比南陳北崔,南湯北戴還要高一點。」由此,「南張北溥」的說法便不脛而走。
  • 「皇清神童」溥心畬與張大千「隔岸傳畫」,堪稱民國畫壇傳奇
    張大千此行一是拜訪少帥張學良,同時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溥心畬墓前致祭。一年前,他這位68歲的老友患淋巴腺癌在臺北病故,葬於陽明山。這兩位性格迥異的知音至友認識和交往了大半輩子。
  • 溥心畬:名家中的性價比之王,畫作極易升值
    如果買不起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我們依然非要買名家的,還一定要好的,溥心畬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溥心畬一生的畫作具有諸多風貌,每一種題材在拍賣場上都曾經創造過不俗的成績。曾以畫名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溥心畬自幼飽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1911年入貴胄政治學堂,畢業後再入青島德國威廉帝國研究院,又留學柏林大學,學習天文和生物,獲得博士學位,他也精通經史和書畫,回國後先住清河二旗村,後隱居戒臺寺十年,從此專事繪畫,以賣書畫自食其力。解放前夕出海舟山,遠居臺灣,於1963年病故。
  • 藝術人生 ▏張八爺和溥二爺的故事
    而張大千卻豁達得多,張大千曾嘗言:「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所以,張大千認為自己不能和溥心畬並列,張卻提出「南吳北溥」(南指吳湖帆)。可是,北方畫壇對居住上海的吳湖帆藝術缺乏了解,最終「南張北溥」之譽很難被撼動,並廣為流傳至今日。
  • 溥心畬:20世紀最後一個文人畫家
    :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主攻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將宋明院畫之精華吸收運用而自成一家,以峰巒渾厚、陡峭雄偉的的北宗面目被世人譽為北方畫壇的領袖,和蜀人張大千齊名為「南張北溥」。
  • 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亂世佳人們
    羅清媛小溥心畬一歲,矮矮胖胖,不算漂亮。由於生長於陝甘,滿口淳樸的陝西腔,這讓聽慣了京片子的溥二爺,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羅清媛畢竟是大將的女兒,知書達理,深明大義,遇到關鍵問題時,三言兩語或以兒歌故事加以譬喻,讓不經世事的溥心畬豁然開朗,為之折服。夫婦二人還有一個共同的雅好,那就是水墨丹青。這給他們長年的西山隱居帶來不少樂趣。
  • 溥心畬書畫作品辨偽
    原標題:溥心畬書畫作品辨偽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溥儒(1896~1963),字心畬,原名愛新覺羅·溥儒,清恭親王奕之孫。20世紀中國畫壇傳統派代表人物,曾在北平藝專教授中國畫,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他曾和張大千齊名!到武侯祠來看溥心畬書畫精品展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來自四川的張大千和北京的溥心畲,丹青妙筆,珠聯璧合,享有「南張北溥」之美譽。10月30日,「寒玉迭影一一溥心畬書畫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民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據悉,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也是溥心畬作品首次在成都展出。
  • 南張北溥:一個靠「血戰古人」成就畫名,一個靠金子銀子成就事業
    在溥心畬看來,我儘管是舊王孫,但畢竟還是皇族,地位及在北平畫壇的影響無人能撼動,所以,他認為應該叫「北溥南張」,這說明他最初不服張大千,至少不應比他高。而張大千卻豁達得多,張大千曾嘗言:「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所以,張大千認為自己不能和溥心畬並列,張卻提出「南吳北溥」(南指吳湖帆)。
  • 寒玉入懷 迭影無盡|溥心畬書畫展於武侯祠美術館開展
    溥心畬 | 寒園小景先生的山水作又被稱為融合了南宗與北宗的典範。自董其昌提出南北宗,後世多以為南宗崇尚渲染之妙,著墨傳神;北宗注重鉤斫之精,涉筆成趣。溥心畬作畫博採眾家,前有北宗畫法之南宋馬夏,後有文人畫之明沈周、唐寅、文徵明等。
  • 從恭王府藏溥心畬作品看其晚年畫風
    溥心畬溥心畲(1896年9月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溥心畲得傳統正脈,受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溥儒在繪畫語言上的創新,不是現代主義式的另創語系,而是後現代主義式的「翻新」。他繼承「芥子園式的披麻皴」與「馬夏式的斧劈皴」,並將二者交叉融合變化,斧劈頓成「散筆「,披麻忽變」尖銳「,施之於山水畫中,新意立刻突顯。
  • 末代王孫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相對於傳統畫派的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音同「餘」)是一個稍顯黯淡的名字——而事實上,這個名字自有其難以遮蔽的光芒。作為曾經的滿清貴胄,他歷經清室傾覆、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由王孫變平民,由北京至臺灣。
  • 溥心畬畫妖怪,好可愛
    溥儒溥心畬(1896—1963),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南張北傅」聚成都 「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展」亮相武侯祠美術館
    作為浸潤在傳統中走過的人,溥心畬自幼接受詩詞典籍的蒙養,王府庋藏的書畫珍品皆為其過眼,以文墨淵藪為根基的文化因子造就了書畫藝術內蘊的傳統文人精神。溥心畬作畫博採眾家,其山水以「北宗」為基,潤以「南宗」筆法,將北宗之刻露一變為元人的蕭散,莫不讓藝林耳目一新,為之振奮,被譽為「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 「藝惠藏」與張大千齊名的溥心畬筆下的妖魔鬼怪,浪漫得要命!
    溥心畬(1896—1963),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看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張大千溥心畲:風流清逸,蕭疏奔放
    張大千一生畫風多變,溥心畲則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繼「南張北溥」書畫特展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院、重慶三峽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等地展出後,澎湃新聞獲悉,「風流清逸 蕭疏奔放——吉林省博物院藏『南張北溥』書畫特展」近日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並將持續至5月22日,展覽展出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作品總計80幅,其中成扇作品18幅,手卷2幅,立軸60幅,充分展示了「南張北溥」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 張八爺和溥二爺——畫壇傳奇與舊時王孫
    而張大千卻豁達得多,張大千曾嘗言:「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所以,張大千認為自己不能和溥心畬並列,張卻提出「南吳北溥」(南指吳湖帆)。可是,北方畫壇對居住上海的吳湖帆藝術缺乏了解,最終「南張北溥」之譽很難被撼動,並廣為流傳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