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妙筆 珠聯璧合——張大千、溥心畬合作繪畫賞析

2020-12-17 收藏家雜誌
南張北溥合影

張大千和溥心畬都是傳統的中國文人。他們在詩詞、書畫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而且都有詩詞、文集行世。在繪畫方面,他們都能將傳統文人所高揚的筆情墨趣與思想情感通過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溪山高逸、丹楓古寺、群峰積雪、深山藏寺等傳統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典型的文人畫格調。20世紀30年代中期,張大千曾租住在北京頤和園聽鸝館,期間他與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為鄰居,二人經常在一起和詩作畫並舉辦畫展。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二人這一時期共同創作的兩幅佳作《童子放鳶圖》和《秋林高士圖》。

童子放鳶圖

《童子放鳶圖》是1935年春天張大千在恭王府花園萃錦園與溥心畬共同創作的一件繪畫精品。由圖中款識「乙亥春日與萃錦園主人合作為戲,大千居士張爰畫後志之。」「乙亥春暮,大千居士過翠錦園,大千作人物,心畬補景,題袁子才春意詩十一首,西山逸士心畬並題。」可知,作品中放飛紙鳶的童子是由張大千所繪,溥心畬補景並題寫了袁枚春光詩十一首。此畫作採用斜對角式的布局方式,畫的坡石草地上,有一童子手持長線放飛紙鳶,系載紙鳶的一根長線從左下角至右上角斜貫整個畫面,細勁飛舞,氣韻十足,充分體現出張大千深厚的筆墨功力。畫面大塊留白寓天空高遠之意,頗得「計白當黑」之繪畫技巧。

溥心畬面對張大千的神來之筆,補景之餘,竟題寫了袁枚的《春光》詩十一首,清新的畫面配以溥心畬清勁儒雅的行書長題,既互為補充,又相得益彰,筆墨之間也流露出兩位畫家在藝術上的共鳴,可謂丹青妙筆,珠聯璧合。畫中鈐朱文「大千」「心畬」「鹹陽布衣」「愛畫入骨髓」和白文「張爰私印」「溥儒」「一日思君十二時」諸枚印鑑。

秋林高士圖

另一幅《秋林高士圖》為1934年張大千和溥心畬在萃錦園為北京琉璃廠寶古齋經理傅恆良合作繪製的一幅佳作。圖中設色畫古樹新篁,一位高士立於山路間,正回首視物凝神靜思。畫面上的兩株樹木,參差錯落,形態各異,用筆乾淨利落,沉著老練。人物是此幅畫中的主角,但他卻在整個畫面中居於一隅,十分謙遜,這充分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人物造型準確,雖然只是聊聊數筆,卻把人物散淡安詳的神態刻畫得自然生動,仿佛呼之欲出。圖中款識題跋及鑑賞印記:「此予在萃錦園試心畬居士所制紫檀汁,寫大風人物,居士補成,贈恆良仁兄,因為題記,蜀人張爰」。「張爰私印」「蜀客」。「秋林動寒籟,斜陽落遠峰。甲戌秋七月,大千作竹坡高士,為補秋林並題,西山逸士溥儒。鈐「長勿相忘」「蜀客」和「溥儒」「張爰私印」諸印。

以上兩幅繪畫作品不僅展示了南張北溥的書法和繪畫技巧,也證實了二人的頻繁交往和深厚友誼。

張大千 五色荷花
溥儒 素豔消春雪 垂枝動曉風 恭王府藏

張大千和溥心畬是20世紀中國畫壇的風雲人物,「南張北溥」的提法雖已成為前塵往事,但他們所高揚的文人畫傳統,仍然成為當代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境界。他們在藝術上的探索及所取得的成就,在近代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7期《丹青妙筆 珠聯璧合——南張北溥合作繪畫作品賞析》作者:閆立群

相關焦點

  • 張大千和溥心畬的「南張北溥」之說,是如何形成的?
    張大千和溥心畬是民國時期畫壇惺惺相惜的兩大才子,是近現代以來大眾耳熟能詳的著名畫家,他們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張大千一生畫風多變,開創了中國畫潑墨潑彩的新畫風。溥心畬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二人各領風騷數十年,在當時的畫壇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南張北溥」。
  • 他曾和張大千齊名!到武侯祠來看溥心畬書畫精品展
    靳小沛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來自四川的張大千和北京的溥心畲,丹青妙筆,珠聯璧合,享有「南張北溥」之美譽。10月30日,「寒玉迭影一一溥心畬書畫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民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據悉,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免費向公眾開放。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也是溥心畬作品首次在成都展出。
  • 張大千和溥心畬的亂世佳人們
    所以李墨雲對張大千格外熱情,總希望他能多多與溥心畬畫畫,皆因為這樣的畫作更好賣。後來張大千抱怨,他們合作的畫,好多都被李墨雲收去不知下落了。客觀說,李墨雲當時持家有功。但是這位麻雀變鳳凰的少婦,對權力和金錢的欲望越來越膨脹。1949 年南渡臺灣後,溥心畬實際上成了她的賺錢機器,連看電視和聊天的時間都要受其限制。平時還只供給他劣質煙。
  • 「皇清神童」溥心畬與張大千「隔岸傳畫」,堪稱民國畫壇傳奇
    1957年,在臺北的晚年溥心畲看到張大千的一幅新作《雲山話舊》,就像回到了年輕時那樣,興奮得在畫上題字,他寫道,「今觀此畫,想見其掀髯雄辯,為之惘然耳。」1974年,75歲的張大千在美國舊金山辦「四十年回顧展」,仍不忘在畫展的自序裡寫上,「柔而能健,峭而能厚,吾仰溥心畬。」這一年,是溥二爺去世十周年。
  • 「南張北溥」溥心畬!為何畫作拍賣價只有張大千的五分之一?!
    當時即與張大千和吳湖帆齊名並享有「南張北溥」和「南吳北溥」的盛譽,在去臺的「渡海三家」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當中溥心畬也是文人氣質最濃的一位,溥心畬不但是20世紀文人畫派的代表人物,過世後更被認為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 「南張北溥」溥心畬書畫精品首次在川展出
    10月30日上午10點半,「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於一派醉人秋景之中,在武侯祠美術館開幕。展覽將展出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據悉,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每日10:00——17:00,免費向公眾開放。
  • 溥心畬:旅日二三事
    、張大千等人在日本友人家中雅集     溥心畬在1955年5月11日與朱家驊、董作賓應邀赴韓國講學、旅遊,並獲得漢城大學法學榮譽博士。因溥心畬在日本樂不思蜀,更有傳說他曾與大陸人士有過接觸,1956年6月,溥心畬被簉室李墨雲和友人「押」回臺灣。     溥心畬是一個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滿清宗室貴胄子弟,所以他居日期間的日常生活均僱傭年輕美貌的下女(女傭)料理。溥心畬在日本期間,曾經由張大千等人陪同到各地名勝旅遊。他還招收了李鐸若、伊藤啟子為弟子,教學中文和書畫。
  • 「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在成都開展
    安源 攝   中新網成都10月30日電 (記者 安源)「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於30日在成都武侯祠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了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
  • 寒玉入懷 迭影無盡|溥心畬書畫展於武侯祠美術館開展
    先生又與蜀中張大千交好,「南張北溥」之譽是近代藝林口耳相傳之佳話,一人「南人北相」,一人「北人南相」,二人交遊畫藝,切磋影響,性情大異卻又知己一生。溥心畬 | 觀音大士啟功先生以為先生之書法實妙於繪畫,以其用功處更在書法。
  • 「南張北傅」聚成都 「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展」亮相武侯祠美術館
    展覽展出了中國近代著名書畫家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其中一幅溥心畬和張大千於1934年合畫的《山猿圖》成為全場亮點。據悉,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每日10:00——17:00,免費向公眾開放。
  • 「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亮相武侯祠美術館
    展覽將展出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 藝壇佳話溥心畬與四川的關聯,不似齊白石、黃賓虹諸家,有親身遊歷的經歷以及相傳的種種交往藝談,但卻因為張大千,使他與蜀地有了綿遠的牽絆。
  • 溥心畬書畫作品辨偽
    原標題:溥心畬書畫作品辨偽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溥儒(1896~1963),字心畬,原名愛新覺羅·溥儒,清恭親王奕之孫。20世紀中國畫壇傳統派代表人物,曾在北平藝專教授中國畫,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舊王孫」溥心畬拒任偽職 拒教宋美齡畫畫(圖)
    本來,溥心畬是能當皇帝的,因為慈禧太后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召見之後誇他:「本朝靈氣都鍾於此童。」但據傳,光緒帝病危時慈禧選皇帝,溥心畬當廷大哭想家,結果落選,舉家為之歡騰不已。  上世紀30年代,溥心畬就與張大千齊名,當時畫壇「南張北溥」之說中的「南張」是張大千,「北溥」就是溥心畬。那時,溥心畬已被封為「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
  • 【寫藝|001】 溥心畬:有眼界自成格調
    【寫藝|001】溥心畬像收藏界有個不為人知的說法「投資張大千,自賞溥心畬」這就是說張大千作品用來投資可以要是自己掛畫還是用溥心畬作品好這無疑是對溥心畬讚美其作品充盈著書卷氣和文人氣掛在書房茶室是再合適不過的
  • 「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今日亮相武侯祠美術館
    今日上午10點半,「寒玉迭影——溥心畬書畫精品展」於一派醉人秋景之中,在武侯祠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溥心畬各時期重要書畫作品約30幅,涵蓋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不同題材。本次展覽將從10月30日持續至11月29日,每日10:00——17:00,免費向公眾開放。
  • 馬夏遺風 | 溥心畬《溪山行吟圖》
    而溥儒卻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藝術界的傳奇。溥儒七歲時(1903年)騎馬照片溥心畬(1896-1963)滿族,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
  • 國之巨匠——溥心畬作品賞析
    溥心畬溥心畬(1896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
  • 末代王孫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相對於傳統畫派的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音同「餘」)是一個稍顯黯淡的名字——而事實上,這個名字自有其難以遮蔽的光芒。作為曾經的滿清貴胄,他歷經清室傾覆、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由王孫變平民,由北京至臺灣。
  • 溥心畬:慈禧誇他,張大千敬他,張伯駒買畫找他,小妾控制他
    小恭王溥偉有個弟弟,便是著名畫家溥心畬,此君與張大千共執南北畫壇之牛耳,號稱「南張北溥」。另有一說法,溥心畬不贊成「南張北溥」,他認為那是張大千為吹捧自己而作的宣傳,自己成名比張早,年紀比張大,理應是「北溥南張」才對。而張大千自己,則謙虛地稱自己不夠格與溥心畬並列,稱應是吳湖帆與溥心畬並稱「南吳北溥」。
  • 溥心畬:20世紀最後一個文人畫家
    :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個是溥心畬,一個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啟功先生說:繪畫造詣,實在是天資所成,或者說天資遠在功力之上。陳傳席先生認為:文人畫中,清氣、秀氣、純正之氣最為高尚。在渡海三家(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中,書法功底、詩文格調及畫中的清秀之氣,皆以溥心畲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