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和溥心畬都是傳統的中國文人。他們在詩詞、書畫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而且都有詩詞、文集行世。在繪畫方面,他們都能將傳統文人所高揚的筆情墨趣與思想情感通過高山流水、茂林修竹、溪山高逸、丹楓古寺、群峰積雪、深山藏寺等傳統形式表現出來,具有典型的文人畫格調。20世紀30年代中期,張大千曾租住在北京頤和園聽鸝館,期間他與住在恭王府的溥心畬為鄰居,二人經常在一起和詩作畫並舉辦畫展。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二人這一時期共同創作的兩幅佳作《童子放鳶圖》和《秋林高士圖》。

《童子放鳶圖》是1935年春天張大千在恭王府花園萃錦園與溥心畬共同創作的一件繪畫精品。由圖中款識「乙亥春日與萃錦園主人合作為戲,大千居士張爰畫後志之。」「乙亥春暮,大千居士過翠錦園,大千作人物,心畬補景,題袁子才春意詩十一首,西山逸士心畬並題。」可知,作品中放飛紙鳶的童子是由張大千所繪,溥心畬補景並題寫了袁枚春光詩十一首。此畫作採用斜對角式的布局方式,畫的坡石草地上,有一童子手持長線放飛紙鳶,系載紙鳶的一根長線從左下角至右上角斜貫整個畫面,細勁飛舞,氣韻十足,充分體現出張大千深厚的筆墨功力。畫面大塊留白寓天空高遠之意,頗得「計白當黑」之繪畫技巧。
溥心畬面對張大千的神來之筆,補景之餘,竟題寫了袁枚的《春光》詩十一首,清新的畫面配以溥心畬清勁儒雅的行書長題,既互為補充,又相得益彰,筆墨之間也流露出兩位畫家在藝術上的共鳴,可謂丹青妙筆,珠聯璧合。畫中鈐朱文「大千」「心畬」「鹹陽布衣」「愛畫入骨髓」和白文「張爰私印」「溥儒」「一日思君十二時」諸枚印鑑。

另一幅《秋林高士圖》為1934年張大千和溥心畬在萃錦園為北京琉璃廠寶古齋經理傅恆良合作繪製的一幅佳作。圖中設色畫古樹新篁,一位高士立於山路間,正回首視物凝神靜思。畫面上的兩株樹木,參差錯落,形態各異,用筆乾淨利落,沉著老練。人物是此幅畫中的主角,但他卻在整個畫面中居於一隅,十分謙遜,這充分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人物造型準確,雖然只是聊聊數筆,卻把人物散淡安詳的神態刻畫得自然生動,仿佛呼之欲出。圖中款識題跋及鑑賞印記:「此予在萃錦園試心畬居士所制紫檀汁,寫大風人物,居士補成,贈恆良仁兄,因為題記,蜀人張爰」。「張爰私印」「蜀客」。「秋林動寒籟,斜陽落遠峰。甲戌秋七月,大千作竹坡高士,為補秋林並題,西山逸士溥儒。鈐「長勿相忘」「蜀客」和「溥儒」「張爰私印」諸印。
以上兩幅繪畫作品不僅展示了南張北溥的書法和繪畫技巧,也證實了二人的頻繁交往和深厚友誼。


張大千和溥心畬是20世紀中國畫壇的風雲人物,「南張北溥」的提法雖已成為前塵往事,但他們所高揚的文人畫傳統,仍然成為當代中國畫創作的一種境界。他們在藝術上的探索及所取得的成就,在近代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7期《丹青妙筆 珠聯璧合——南張北溥合作繪畫作品賞析》作者:閆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