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中國文明網發起「家鄉夢·中國年」博文徵集活動,邀請網友分享兒時新年的記憶以及對家鄉變化的感受。參與方式:將博文連結發送至春節博文徵集郵箱(1120602526@qq.com),中國文明網將及時展播網友精彩博文。
更多春節精彩活動請點擊
元旦過去,空氣中傳統的過年味道也越來越濃重了……
過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記得小時候,早在一兩個月前,就掰著手指頭數日子了,只盼著太陽轉得快點,早點過年。想像中的過年是多麼的美好,可以穿新衣,吃糖果。家裡還會擺放著平時沒有的好吃的零食,可以大飽口福,有親戚來做客或去親戚家做客還可以收到壓歲錢,雖說只是過過手癮就給大人沒收了,可感覺也是非常美妙的。
印象中乳山老家過年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大人們忙碌的身影。打掃房間,張貼對聯,懸掛年畫,置辦年貨,張羅豐盛的飯菜,還有耳邊聲聲不息的爆竹聲,空氣中瀰漫的火藥味。三十晚上守歲到半夜十二點,放鞭炮,吃年夜飯,除舊迎接。大年初一,早早起床穿戴整齊跟在大人身後出去串門,挨家挨戶拜年問好。一塊小小的糖果、一包香香的小餅乾,都讓你如數家珍,蹦蹦跳跳地滿載而歸。孩子們的快樂總是很簡單。
過年總是和吃分不開,尤其是在那個還不富足的年代。憑著糧票、布票、副食本,我們就有了花生、瓜子、糖、帶魚等平日裡難見的美味。於是,母親在連夜趕製新衣新褲時總忘不了在外面縫兩個大大的兜。而我們最開心的,莫過於將花生、瓜子、糖、小鞭之類裝滿口袋,然後在房前屋後的空地裡,和小夥伴們一起瘋著玩耍……
記憶中過年永遠與母親的辛勞分不開。進了臘月門,尤其是過了農曆臘月二十三,母親就開始忙著準備全家人過年的吃食了。蒸餑餑,包包子,做豆腐、準備年夜飯……品種多,講究也多,並且每一樣食品都有各自的做法。最讓我留戀的還是母親包的年味餃子。在包餃子時,總是將糖果、花生、紅棗、慄子、小硬幣等包進餡裡。寓意來年的日子甜美,財運茂盛等等。由此,包餃子,吃餃子這一傳統在帶來新年歡樂的同時,已成為祈福的一種美好心願。
漸漸地長大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對過年不再是那麼渴望了。如今的日子,穿新衣隨時都可以滿足,吃美食也不用等到過年。只要我們願意,可以天天吃餃子,天天過大年。
大紅的中國結,懸掛的紅燈籠營造了年的喜慶。拜年的形勢從寫信、打電話發展到手機簡訊、網絡視頻,這無論如何都讓人增添了一種過年的時尚味。雖然這樣的春節已和以往的有些不一樣,但永恆不變的卻是人們團圓的心情和對新起點的美好憧憬。
鞭炮聲聲辭舊歲,笑語歡顏迎春來。大多數人,一年中都在各忙各的。回老家過年,平時見不到的人也見見面,互相拜年,問候一番,在笑呵呵中品一品鄉音的味道,話一話重逢的喜悅,也是別有一番過年的味道吧。(宮秀娟)>>>進入博客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