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覽|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

2020-11-22 澎湃新聞

以影像和藝術的角度來記錄一個城市/區域百年史,首先要將這個區域置於地方、國家以及世界的互動和發展的網絡之中,從而可發現非線性的多重敘事的一種動態視角。其次,在大的歷史及社會事件的背景中, 具時代印跡和代表性的圖像記錄與每個時段湧現的先鋒藝術,又可以使我們從歷史地層中獲得持續向前的精神能量。

以「影像-城市-歷史」的三個維度來回顧深圳百年歷史,也正希冀立足於這個既本地又全球,既還原歷史又保持創意想像的開闊視野和未來可能。

在今天,深圳在百多年中國近現代史中的歷史位置和當代發展的變革空間仍然極具影響力。從西方文化的介入到邊境的動蕩,從資本的匯集到人口的流動,從本土文化的自塑到都市夢的構築,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之際,我們望向了更深的歷史。當低矮的村落變成了高樓大廈,當二線關的鐵絲網逐漸消失,形態變換之間,我們面對的是百年的縱橫。深圳的歷史是一種跨區域、跨文化和多種可行體制並行,充滿活力和具實驗精神的動態史。正是這種地域空間的全球化重疊和文化創意上的兼容並蓄,造就了深圳在過去百年歷史中極為豐富、多元和令人奪目的經濟奇觀及文化成就。

本次展覽圍繞上述方向和主題展開。以「影像藝術」為內容,卻又不止於感觀的沉浸。當觀看的方式被階層、文化和社會環境裹挾和塑造,我們把更多的關注放在由影像產生的思考、行動,以及承載這些力量的重要人物和機構,反觀改革開放的裡程碑意義和深圳這座城市的崛起。

《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分為三個工作結構:歷史大事記、攝影與當代藝術、學術論壇和講座,展出包括來自國內外藝術家以深圳為主題的創作和歷史文獻資料,並將形成出版計劃,嘗試為未來的深圳歷史研究增加更為多元的和跨學科的文獻積累。

1952年,在香港羅湖一邊旅客等火車。哈裡森 ·福爾曼(Harrison Forman) 圖

蛇口開山炮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1979年7月2日),何煌友攝,深圳美術館藏

1982年春,各地基建工程兵乘坐悶罐車進入深圳。 周順斌 圖

1994年,深圳帝王大廈的建築工地。

1993年深圳,在邊防公路上檢查過往人員身份的武警邊防部隊的官兵們。 陳富 圖

建設中的深南大道。

1992年,深圳。股票交易大廳,電視機在顯示當天的行情。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賈玉川 圖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黃京 圖

陳富

出生於1958年,吉林市人,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任《深圳特區報》主任記者。先後在《吉林日報》、《深圳特區報》等發表新聞照片3800多幅,其中《關於新聞攝影的形式美問題》獲改革探索中國新聞攝影論文優秀獎

何煌友

1938年11月出生於深圳市橫崗西坑村,一生致力於攝影事業,是一位傑出的攝影工作者。曾當選第五屆廣東省政協委員、1991年第四屆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1998年第六屆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榮獲1992年第二屆中國攝影「開拓杯」獎、1996年中國攝影家協會「特殊貢獻榮譽獎」、1997年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E-FIAP獎牌」、1998年榮獲首屆廣東攝影朝陽獎中的「榮譽杯獎」和「創作杯獎」、1999年榮獲第四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00年出版《鵬城敘舊》畫冊,於2001年親自出席《「老深圳」何煌友攝影展》影展。

黃京

1987年生於廣州,1988年移居深圳,2006-2010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攝影與數碼藝術專業。憑藉作品《看的純粹》獲得全球最有價值的職業攝影大獎——2011徠卡奧斯卡·巴納克(Leica Oskar-Barnack) 最佳新人獎。

賈玉川

1961年出生重慶,1990年畢業武漢大學攝影專業,現任深圳報業集團視覺新聞中心主任。其攝影作品多次獲獎及全球展出,2001年 《斷指》獲全國新聞攝影銅獎,《半截人彭水林的故事》獲首屆亞洲新聞攝影比賽優秀獎,《花蝶夢》紀錄片提案獲美國聖丹斯電影協會基金獎勵、CNEX基金資助。

李政德

1976年生於湖南,現居深圳。活動範圍以深圳為主,參與輻射深圳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和外地城市的公關活動。2006-2015年期間拍攝《新國人》,此作品於2013年8月獲第四屆中國侯登科紀實攝影大獎。2016年11月獲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刺點」大獎提名。

劉延芳

1944年2月生於新加坡,1982年3月調入深圳特區報從事新聞攝影,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新聞攝影銀牌獎,入選《鏡頭寫春秋——共和國50周年瞬間精華誕生記》一書,獲共和國50年新聞攝影獎。

湯奔馳

深圳攝影學會會員

王琤

六十年代人,現居深圳,供職教育系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作品曾參加平遙及連州國際攝影節。

肖全

1959年生於四川成都,曾任深圳雜誌《街道》的攝影記者,譽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被《現代攝影》雜誌推舉為優秀青年攝影家。上世紀80 年代中期到1996年間,開展「我們這一代」 的拍攝活動。1991 年出版《天堂之鳥》三毛攝影專集,1992年在瑞士舉辦個展,1993年在法國參加攝影聯展,1997年出版《我們這一代》。2000年出版《我鏡頭下的美麗女人》。

楊俊坡

1963年生於河南平頂山市,商業廣告攝影師。1993年來到深圳從事商業攝影,2000年開始走上街頭拍攝,《插肩而過》是一個仍在拍攝的題目。

楊延康

1954年生於貴州安順,自由攝影師,法國VU圖片社籤約攝影師。楊延康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紀實攝影師之一。曾工作、生活於深圳多年,1984年到深圳發展,1992年加入深圳《現代攝影》雜誌,從而走上攝影的道路。他分別於2005年、2009年兩度獲德國「亨利·南恩」HENRINANNENPREIS攝影大獎;三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2002年獲韓國東江首屆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師大獎;2007年獲首屆沙飛攝影獎,作品50幅被廣東美術館收藏;2012年獲徐肖冰典藏大獎。

張新民

1952年生於四川,是我國紀實攝影的先鋒人物,他是拍攝「深圳股潮」的第一人,從事攝影工作30餘年。1990至今任蛇口消息報攝影記者、視覺總監。他長期進行紀實攝影,專注跟拍農民工個體和群體的「包圍城市」歷程。他的《包圍城市》一書被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與考古博物館永久收藏。曾獲1992年度人民攝影報杯全國新聞攝影比賽大獎、第7屆尼康攝影比賽特等獎、第1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銅牌獎、第三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廣東省魯迅文學獎、深圳市大鵬文藝獎。2007年獲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張迅

1970年生於北京,後隨父母至西安生活。86年定居深圳。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建築系。95年結業於中央工藝美院攝影專業。作品在北京、深圳、德國等專業機構展覽,亦有作品被專業機構及個人收藏。

趙青

1963年7月出生於湖北,1990 年於武漢大學新聞學院攝影專業畢業,1992年8月從湖北調入深圳,現任深圳晚報攝影部主任。其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廣東省、深圳市新聞獎及各類藝術攝影比賽獎。曾主持開闢深圳晚報社「深圳 24 小時目擊」攝影欄目,備受全國新聞攝影界關注,先後有數十家媒體克隆這一模式。

鍾國華

1961年出生於廣東梅州,深圳攝影學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1979年入伍,新兵集訓後來到深圳,加入全國第一支武警部隊,成為一名電影放映員,通過電影影像對攝影產生了興趣。其攝影作品多次獲獎,1984年作品《升騰的特區》獲得第十三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銀牌獎」,2002年作品《西藏的孩子》系列組照獲得第20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銅牌獎」。2003年獲得「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攝影家」稱號,2016年榮獲中國攝影個人最高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

周順斌

1953年生於四川省武勝縣,1970年1月應徵入伍,服役期間,自修中文、新聞、攝影專業課程,主要從事部隊宣傳報導工作。1983年轉業,1984年8月調深圳電視臺任攝影記者至今。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高級會士,深圳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曾獲第十三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金牌獎,廣東省第二屆魯迅文藝獎攝影一等;深圳市第一屆「深圳十年」大鵬文藝獎。

《騎牆》系列,翁奮

《走向更昏暗的地方》系列No.1,王寧德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2007年,手持木偶的少年。韓磊 圖

紀錄片《工廠青年》,導演郭熙志

《排骨》(2005)導演高鳴

《客車塞拉門安全操作規程》,行為 , 單通道數字錄像(彩色 , 有聲 ) ,李燎

參展作品

楊勇作品

高鳴

江西省石城縣豐山人,中國著名平面設計師、獨立電影導演、策展人。生活工作於深圳。1998至今,作品參加國內外上百個設計、藝術展覽。並被多個美術館、大學圖書館收藏。2000年至今,作為品牌設計師,致力於品牌的設計與研究工作,先後為幾十個品牌提供過設計服務,系深圳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會徽設計師。2006年創辦業餘影像工作室,同年成為黃牛田電影小組成員。2005年完成個人第一部電影作品《排骨》,2007年被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評為該年年度十佳獨立電影,並先後參加國內外十幾個電影節。

郭熙志

199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9年調入深圳電視臺,從事紀錄片工作,2010年就職於深圳大學傳播學院。1998年,其創作的紀錄片《渡口》被視為"中國電視紀錄片運動"的一個標誌。其經歷了中國紀錄片從BATE時代到DV時代的起落流變,經歷了"體制內"紀錄片走向低谷"體制外"紀錄片高潮到來的時期,從實踐到想法,其推崇真正的獨立影像思考。並獲 「第三屆中國紀錄片大賽」唯一金獎,併入圍第2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韓磊

1967年出生於河南開封,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書籍藝術系。1991-1993年任《現代攝影》雜誌美術編輯。1996-1997年於北京-柏林-赫爾辛基三地舉辦《疏離/韓磊攝影展》。2005年於法國POLARIS和LOFT畫廊舉辦攝影個展。2005年於北京百年印象畫廊舉辦攝影個展。2007年於香港漢雅軒舉辦攝影個展。2010年於北京泰康空間舉辦個展《間隔:韓磊攝影展》。2012,2014年於上海M97畫廊舉辦個展。

蔣志

1971年生於湖南沅江,199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居住和工作在北京和深圳。蔣志長期、深入地關注各類當代社會與文化的議題,總是自覺地處在詩學與社會學這兩個維度的交匯處上,他所著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們熟悉的日常、社會經驗轉換進作品文本中,並保持日常經驗與文本經驗兩個維度上的張力。2000年獲中國當代藝術提名獎(CCAA),2002年獲香港國際電影短片節「亞洲新勢力——評委會大獎」,2003年《空籠》獲香港「IFVA2002短片及錄像節」Asian New Force 影評人大獎。2010年獲改造歷史(2000-2009年中國新藝術)學術大獎。

李燎

1982年生於湖北洪湖。2005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生活和工作在深圳。曾開展或參與「藝術是真空」、「The Street: Where The World Is Made,Mo.- Co.Panacée」、「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錄像藝術」、「龍肝鳳腦」、「第三屆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雙年展」、「Surround Audience」等大量藝術展。

劉慶元

1972年出生於重慶市,1996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其個人作品參加了第10屆法國裡昂國際雙年展、第8屆上海雙年展、第7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2011成都雙年展、第2013/2015/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等國內外展覽。他以「木刻作為一種方法論」參與不同領域的當代文化遊擊活動,對他而言,木刻是訓練,現實是對手,局限才是可能。

王寧德

1972年生於遼寧,199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1995至今在深圳和廣州工作。他早年為紀實攝影師後來轉形為藝術家。他以影像和裝置作為主要語言,多年來一直走在當代影像藝術實驗的前沿,用多種形式拓展了影像藝術的語言邊界。自1999年以來,他參與了中國和國際上諸多的當代藝術展,並在不同的國家舉辦個展。參加的展覽包括《對流—中巴當代藝術展》,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8進程中的作品》,德國弗柯望博物館; 和個展《無名》,影像舊金山「藝術家焦點」特別項目,福特•梅森會展中心;個展在上海M97畫廊等。他的作品也被多家重要機構和個人收藏,如法國國家文化部,雪梨白兔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香港伯格收藏等。

翁奮

1961年出生於中國海南省,1985年畢業於中國廣州美術學院,目前任教於中國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長居於海南。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2000年參加「中國前衛藝術家文獻展」(日本福岡);2002年參加聖保羅FAAP「現代中國」展(巴西)。作為攝影家,翁奮一直用他的敏感和想像捕捉著急劇變化的中國現實,他用家庭肖像探討中國市民的夢想,也用奇特的、性感的畫面探討著都市風景的存在、變遷和消失。2003年他的系列《騎牆》作品作為蓬皮杜中心舉辦的《中國怎麼樣?》展覽的宣傳畫,而真正在國際上揚名,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影像藝術家。

徐坦

1983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本科學位,1989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1993年加入大尾象工作組,「大尾象」成員之間並不存在一個具體的藝術主張,只是基於贊同新的藝術形式而走在一起。現居住、工作在深圳和紐約。2002年獲紐約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基金(洛克菲勒基金會),2004年獲德國國家學術交流基金。

亞牛

1969年生於中國廣東。1993年大學畢業後在深圳《現代攝影》、《焦點》等雜誌做過攝影師,2000年至今任職南方都市報。2003加入了法國VU圖片社,作品被世界各地廣泛展覽。代表作有《立交橋》、《虛妄的時光》、《一個蟲子的世界觀》、《跨界》。

楊勇

藝術家,策展人,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獨立策劃了「進行時」、「MAGIC2012」和「MAGIC2015」、「深圳特區城市35周年藝術大展暨第一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2015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西埔新居分展場」等展覽。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參展作品

Map Office

又名地圖署, 是一個雙人合作藝術實踐廠牌,由古儒郎(Laurent Gutierrez)和林海華(Valerie Portefaix)創建於1996年的香港,運用不同媒介如繪畫、攝影、錄像裝置、表演、文學及理論文本,探索真實與虛構的空間領域。

Mission21(瑞士巴色差會檔案館)

位於深圳浪口社區的虔貞女校是基督教信義宗瑞士巴色差會1891年由香港西營盤遷入浪口的女子學校。至1985年,約有90多年的教育歷史。虔貞女校大量照片來自此檔案館,記錄著百年前,深圳這片土地的最早影像。

Alex Majoli

1971年出生於義大利,2001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1989年,他成為一名專職攝影記者,並且在第二年加入Grazia Neri公司工作到1995年。在1992年和1993年,他前往南斯拉夫去拍攝那裡的衝突的紀錄片,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他跟隨進入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的紛爭。1994年,他投身於一個長期項目,拍攝在希臘小島上的一個瘋人院。1995年,他在南美開始了他的個人項目Samba安魂曲。Alex於1996年加入馬格南照片,並於2001年成為正式成員。在同一年,他記錄了在阿富汗的衝突和隨後在伊拉克的對抗。2017年,參與馬格南「Live Lab」駐地創作項目深圳站,於10月在深圳進行為期14天的駐地創作,並將首度曝光作品的創作和編輯和過程,深圳是亞洲唯一的舉辦城市。

Christopher Anderson

1970年出生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現居於紐約,2002年加入VII圖片社,並於2005年成為瑪格南「提名成員」,2001年獲Visa d』Or, Visa Pour l』Image獎,2001年獲柯達青年攝影師獎,2000年獲羅伯特·卡帕金獎章。2017年在深圳參與瑪格南70周年紀念活動Live Lab現場實驗室活動,並出版《Approximate Joy》。

D.J.Clark

《中國日報》的籤約多媒體記者,亞洲新聞中心(Asia Center for Journalism)視覺新聞主任,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多媒體新聞研究生課程(與英國Bolton大學合作)的學科帶頭人。曾多次在深圳拍攝紀錄片,如:《水圍村紀錄片》。

Harrison Forman

1904年出生,是一名美國探險家、飛行員、攝影師、記者和作家。他是美國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其以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創作的《北行漫記》、《西行漫記》等作品了轟動中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人民不能忘記的朋友」。

Ivan Abreu

電影製作人、導演,他廣泛涉足於各種各樣的國際電影、電視盒網際網路產品等領域,同時作為一個編輯和導演,在巴西公共電視臺、MTV、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和其他不同的製作公司工作。2016年參加深圳國際城區影像節,並在深圳拍攝梅林紀錄片。

Leroy W. Demery, Jr.

美籍日本人,出生於1954年,是美國的一位教師(城市公共運輸規劃專家學者)。改革開放初期,曾於1980年和1983年兩次到中國。1980年,到香港後進入已經是特區的深圳參觀,但是沒有更深地進入內地。1983年當中國對外開放旅遊後,他再次來到了中國。這次足跡遍及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華南、華東、華中,來到中國除了西藏和現在的海南以外的所有省份,拍下大量的珍貴照片,如實記錄了中國各地改革開放初期的城鄉面貌和人們的淳樸生活。

Mary Clark

英國人,是一名教師, 1962年她在一艘遊輪上負責照看在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旅行的孩子。在香港經停的時候,從新界拍中國邊境,並將照片取名為「紅色中國」。

Marc Riboud

法國著名攝影師,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也是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起多次訪問中國,留下很多經典照片,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干歷史事件,他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導而著稱。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國三面紅旗)、《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1994年曾到深圳進行拍攝,當時的攝影助理是攝影師肖全。2016年8月30日,馬克·呂布(Marc Riboud)因病去世,享年93歲。

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

1978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畢業於俄亥俄大學,用手機記錄是他的個人特色,曾用手機拍攝利比亞戰爭。於2013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Magnum),2017年離開。2012年因得到HBO基金的支持得以去利比亞拍攝。其作品入選2011年尤金史密斯獎。

Matt Stuart

1974年出生於倫敦,是國際街頭攝影團體In-Public的一員,2016年成為瑪格南圖片社的提名會員。從最初接觸廣告攝影,到在三年後選擇成為自由攝影師,他在永遠驚喜不斷的街頭攝影中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源泉。曾於2017年到深圳參與由大乾藝術機構舉辦的作坊及講座,並於2019年參與大乾藝術機構深圳拍攝項目。

Pablo Bartholomew

印度攝影師,兩度荷賽獎的獲得者,19歲時,以「印度的嗎啡上癮者(1975年)」獲得世界新聞攝影獎,成為世界上獲得荷賽最年輕的攝影師;後又以「博帕爾毒氣慘案(1984年)」獲得世界新聞攝影年度獎。

展覽時間:2020年6月19日-6月28日

展覽地點:關山月美術館·中央展廳+C展廳

展覽門票:免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展今日開幕
    | 凡 | 是 | 攝 | 影 | 《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 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攝影師/導演 以影像重思城市形貌
  • ...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獲悉,《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本屆展覽由深圳(福田)國際城區影像節組委會、南都灣區城市美學研究所、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聯合主辦,大乾藝術承辦,深圳市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
  • 經典影像與新媒體影像共舞 凸顯城市人文精神
    在深圳有著這麼一撥人,他們不愛色彩的斑斕,始終堅守著攝影的本真,或鍾情於小孔成像的虛幻,或痴迷於銀鹽的顆粒質感,或沉醉於經由自己手刷銀鹽、鉑鈀印相帶來的影像厚重感。本次展覽,展現的正是他們鏡頭下簡單到極致的黑白影像世界。
  • 展覽現場 | 迭代與共生——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於今天開展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美術館、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承辦,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協辦,深圳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的「迭代與共生——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今日在深圳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了宋玉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40件水墨精品,其中13幅為2020年捐贈的深圳題材的作品。
  • 來南山看藝術展賞深圳城市個性
    ▲市民參觀「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 深圳晚報訊(記者 鄒曾婧 曾賢平) 「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覽自11月21日開幕後,備受熱捧成為市民來南山的又一網紅「打卡」地。這場展覽共邀請達明安·赫斯特、卡普爾等51位國內外代表性藝術家參與。展覽主辦方提醒,此次年底重磅藝術項目具有「保鮮期」,將於明年2月底落幕。
  • 用影像刻畫城市精神內核
    深圳僑報記者 伍思晗 文/圖 近日,2020第四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主會場舉辦開幕儀式。展覽以主會場為中心,周邊的深圳市少年宮、深圳圖書館等地形成一個「5分鐘即達」的核心攝影展覽圈。
  • 「國家記憶——越眾歷史影像館藏海外收集抗戰影像展」深圳開幕
    8月9日,在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一名參觀者在展覽上拍攝照片。   當日,「國家記憶——越眾歷史影像館藏海外收集抗戰影像展」在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展出該影像館近年從海外收集的大量抗戰影像,其中包括美國國家檔案館等機構收集的中國抗戰影像資料、中緬印戰場研究者戈叔亞尋訪歷史足跡、海外華人在二戰期間報效祖國的私藏家族影像以及抗戰動態影像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30日。
  • 在影像中尋找: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藉由影像走入另一個世界,尋找內心深處隱藏的角落。那些被記錄的,或許是謊言。那些被創作的,或許是真實。在這場迷霧中追逐,我們看到了想看到的一切。近期回顧:追尋歷史影像背後的故事和上海相機攝影博物館遷址重開歷史影像一定指向真實嗎?
  • 看深圳南山大展,展望未來城市
    室內加室外兩個展區,涵蓋繪畫、雕塑、影像、互動裝置等藝術類型,齊聚國際藝術大家、國內知名藝術家和眾多青年藝術家共50位,在深圳市南山區為大家帶來一場的異彩紛呈的展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分為兩個展區,其中室外8件大型當代雕塑作品陳列在深圳人才公園,展期至2021年2月28日;室內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集中42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展期至2020年12月13日。
  • 巡展回顧 | 影像時空——深圳美術館館藏深圳題材攝影作品展(攀枝花巡展)
    、 攀枝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攀枝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攀枝花市文化館、攀枝花市書畫院承辦的「影像時空——深圳美術館館藏深圳題材攝影作品展(攀枝花巡展)」於2020年11月17日上午在攀枝花市書畫院開幕。
  • 「非遺影像 中國風採」—— 第十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展覽...
    「非遺影像 中國風採」—— 第十屆「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亮相寶圖 2020-11-22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城市與我」故事會: 攝影藝術家影像中的深圳這座城與人
    ,由大乾藝術機構策劃運營的「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展目前正在深圳萬象天地LG層大中庭展出,10月22日下午,作為展覽的同期活動,「城市與我」故事會在深圳萬象天地L6層雲端沙龍舉行。故事會邀請到影像作家、小說家、劇作家、戲劇導演康赫,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饒小軍教授, 紀實攝影師、三次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攝影人物」楊延康,獲得萊卡奧斯卡巴納客攝影新人獎的中國攝影師黃京以及「城市與我--公共影像創作計劃」公眾單元入選攝影師代表閆雨電作為分享嘉賓,他們與觀眾圍坐在一起,分享自身與深圳的鮮活故事,暢談影像與城市的關係,展現每個人心中不一樣的城市。
  • 分享|深圳12月這20個展覽值得看!
    🕒 2020.11.27 - 2021年3月28日(逢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第二專題展廳🎫 免費,但需預約05>《時代肖像,40圳當年》的主題拍攝,是以影像講述時代背景下的深圳個體,同時也無意間觸發了被拍攝個體的自發回溯。
  • 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開幕
    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美術館、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承辦,宋文治藝術中心協辦的「迭代與共生——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日前在深圳美術館開幕,共展出宋玉明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創作的40件水墨精品,其中13幅是2020年他捐贈的深圳題材作品
  • 「城市 先行」 第四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
    「城市 先行」 2020第四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徵稿啟事 深圳國際攝影大展是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的攝影活動,該展每年舉辦一次
  • 這些畫見證深圳城市變遷,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即將開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由陳履生擔任學術主持,遊江策劃的「迭代與共生——宋玉明城市山水畫深圳作品特展」將於9月23日到10月11日期間在深圳美術館舉行,展覽將展出著名藝術家宋玉明自20世紀90其中13件將無償捐贈給深圳美術館永久收藏,這些作品既是藝術家在都市水墨創作上的成果,也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成長和發展。據了解,本次展覽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美術館、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承辦,宋文治藝術研究中心協辦,獲得了深圳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
  • 隔離中的出版: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到迷宮中去》展覽現場  王越洲 圖疫情期間,不少藝術家沒有放棄用影像來記錄城市。Alter Gallery新展《到迷宮中去》就呈現了晁深、Hass、鍾雨哲、Coca、甘瑩瑩、史陽琨等六位藝術家關於疫情的影像和思考。
  • 「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
    展覽現場近日,「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正式開啟,由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宣傳部、深圳市南山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等主辦,室內加室外兩個展區,涵蓋繪畫、雕塑、影像、互動裝置等藝術類型,齊聚國際藝術大家、國內知名藝術家和眾多青年藝術家共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對話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看敦煌與深圳怎樣擦出火花?
    來源:讀特國際化都市深圳與古老的敦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場講座帶你走進這個話題。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在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廳現場舉辦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
  • 「見圳傳奇——以影像的名義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攝影展...
    9月25日,「見圳傳奇——以影像的名義致敬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攝影展」在深圳市南山區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幕。開幕儀式現場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宣布展覽開幕開幕式領導嘉賓合影開幕日座談會展覽現場展覽現場展覽現場展覽現場觀眾觀展作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大型活動之一,本次展覽面向全國邀請和徵集有關深圳的攝影作品,旨在以攝影作品反映特區40年來發生的傳奇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