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國際化都市深圳與古老的敦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場講座帶你走進這個話題。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在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廳現場舉辦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這場對話圍繞兩個機構以及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之間的共通點,探討了城市與人的變遷等問題。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
對話當天也是「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正式收費的第一天。越眾歷史影像館策展團隊對攝影家劉博智五十年來的影像成果首次做全面梳理,精選400餘件作品。此次展覽主要分為兩部分展出,一部分是以視覺優先的「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以記錄優先的「人文」故事,分別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為南美(古巴為主)、北美、東南亞與本土中國對比展出。既有歷史與空間的宏闊性,又講述了個體生命故事,展覽除了攝影藝術價值之外,也為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補充了一些影像資料。
黃麗平首先闡述了這場展覽的策展緣由。她表示,「移民」並非僅僅指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也包括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到自己家鄉或出生地以外的地方工作、生活,都屬於「移民」。而深圳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策展時選定這個題材,認為深圳的人會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好理解這個主題。每個前來觀展的人,也能體會到展覽影像中那些當年隻身去到異國他鄉的人的情懷和心情。
黃麗平還解釋,之所以選擇劉博智的這些作品做展示,是因為在過去很多年裡,他們接觸了很多攝影家的作品,但唯獨劉博智鏡頭下的人不張揚,有最基本的平視感覺,「我不告訴你他的生活狀態怎樣,你只會覺得他是個人。從容,自然的望向鏡頭」。
談及收費展的情況,黃麗平認為,門票只不過是一個信息費而已,沒辦法支撐一個博物館的運營。「大家不知道運營一個博物館是多麼燒錢的事情。所以門票只是一個信息費,讓我們更有能力把大家喜歡看的展覽傳到更多人的範圍裡面,看得見的地方去。」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來到深圳,對深圳非常了解。儒雅的他表示,每次到深圳總是感覺親切。「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敦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是中國和外國交流的地方,深圳是現在的交通要道。」
趙聲良提到,深圳和古代的敦煌十分相似,地處文化藝術交流要道,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實驗室,也能使多元文化交流互鑑,互相包容。「深圳就是古代的敦煌,古代的敦煌就相當於現在的深圳一樣。」
看過此次劉博智的展覽之後,趙聲良也有頗多感觸。他跟觀眾分享說:「劉博智用他的攝影機,用他的照片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變遷。從這次展覽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這是我特別震撼的。不是一幅或者兩幅,當我們看到這麼多豐富的內容時,會感到攝影家自己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的一種擔當。」
在沒有攝影的時代我們要留下人像還是要依靠畫家,所以在古往今來有很多畫家是畫人像的。在敦煌壁畫當中有大量的人像作品也給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眾生相。
趙聲良在現場為觀眾帶來圖文並茂的敦煌人物畫的解讀。在他看來,這些人物畫像不僅給我們當今研究歷史提供了史料佐證,還具有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敦煌壁畫的珍貴之處也恰恰在於它包容萬象,將過去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人物記錄留存下來,比如通過記錄唐朝生活的珍貴的壁畫,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大家已經熟知的經濟空前繁榮,唐朝的音樂文化也已經很發達。
編輯 陳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