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對話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看敦煌與深圳怎樣擦出火花?

2020-09-12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讀特

國際化都市深圳與古老的敦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場講座帶你走進這個話題。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在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廳現場舉辦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這場對話圍繞兩個機構以及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之間的共通點,探討了城市與人的變遷等問題。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

對話當天也是「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正式收費的第一天。越眾歷史影像館策展團隊對攝影家劉博智五十年來的影像成果首次做全面梳理,精選400餘件作品。此次展覽主要分為兩部分展出,一部分是以視覺優先的「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以記錄優先的「人文」故事,分別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為南美(古巴為主)、北美、東南亞與本土中國對比展出。既有歷史與空間的宏闊性,又講述了個體生命故事,展覽除了攝影藝術價值之外,也為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補充了一些影像資料。

黃麗平首先闡述了這場展覽的策展緣由。她表示,「移民」並非僅僅指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也包括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到自己家鄉或出生地以外的地方工作、生活,都屬於「移民」。而深圳本身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策展時選定這個題材,認為深圳的人會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好理解這個主題。每個前來觀展的人,也能體會到展覽影像中那些當年隻身去到異國他鄉的人的情懷和心情。

黃麗平還解釋,之所以選擇劉博智的這些作品做展示,是因為在過去很多年裡,他們接觸了很多攝影家的作品,但唯獨劉博智鏡頭下的人不張揚,有最基本的平視感覺,「我不告訴你他的生活狀態怎樣,你只會覺得他是個人。從容,自然的望向鏡頭」。

談及收費展的情況,黃麗平認為,門票只不過是一個信息費而已,沒辦法支撐一個博物館的運營。「大家不知道運營一個博物館是多麼燒錢的事情。所以門票只是一個信息費,讓我們更有能力把大家喜歡看的展覽傳到更多人的範圍裡面,看得見的地方去。」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來到深圳,對深圳非常了解。儒雅的他表示,每次到深圳總是感覺親切。「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敦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是中國和外國交流的地方,深圳是現在的交通要道。」

趙聲良提到,深圳和古代的敦煌十分相似,地處文化藝術交流要道,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實驗室,也能使多元文化交流互鑑,互相包容。「深圳就是古代的敦煌,古代的敦煌就相當於現在的深圳一樣。」

看過此次劉博智的展覽之後,趙聲良也有頗多感觸。他跟觀眾分享說:「劉博智用他的攝影機,用他的照片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變遷。從這次展覽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這是我特別震撼的。不是一幅或者兩幅,當我們看到這麼多豐富的內容時,會感到攝影家自己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的一種擔當。」

在沒有攝影的時代我們要留下人像還是要依靠畫家,所以在古往今來有很多畫家是畫人像的。在敦煌壁畫當中有大量的人像作品也給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眾生相。

趙聲良在現場為觀眾帶來圖文並茂的敦煌人物畫的解讀。在他看來,這些人物畫像不僅給我們當今研究歷史提供了史料佐證,還具有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敦煌壁畫的珍貴之處也恰恰在於它包容萬象,將過去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人物記錄留存下來,比如通過記錄唐朝生活的珍貴的壁畫,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大家已經熟知的經濟空前繁榮,唐朝的音樂文化也已經很發達。

編輯 陳冬雲

相關焦點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深圳就像古代的敦煌,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互鑑
    來源:讀特9月10日下午,越眾歷史影像館在展廳現場舉辦了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擔任對話嘉賓,圍繞兩個機構以及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之間的共通點,與觀眾分享「讀圖」的樂趣。
  • 對話|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VS MoHI館長黃麗平
    對話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VS MoHI館長黃麗平 2020-09-09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回顧|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VS MoHI館長黃麗平
    回顧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VS MoHI館長黃麗平 策展人黃麗平與趙聲良博士在展廳展開了一次對話,與觀眾分享「讀圖」的樂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講述「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
    本期邀請了敦煌藝術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博士帶來題為「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的講座,本次講座在嗶哩嗶哩網絡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不少敦煌藝術的粉絲圍觀。通過敦煌研究院新媒體矩陣,利用VR、AR等技術,策劃推出線上展覽、線上直播、互動體驗等內容,實現足不出戶看敦煌,與公眾共享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國家文物局政府網站「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上線「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以數字敦煌資源庫為基礎,推出「細品敦煌藝術,靜待春暖花開」精品線路遊。
  • 敦煌研究院迎來新掌門!趙聲良任院長
    該《通知》內容顯示,甘肅省政府決定:趙聲良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免去:王旭東的敦煌研究院院長職務。此前,4月8日,原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的王旭東接替退休的單霽翔,出任文旅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故宮博物院院長。
  • 四方沙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深圳關館開講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2020年「四方沙龍」於9月26日邀請敦煌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聲良館內現場開講。他以《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為題,與現場及線上觀眾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現場分享四大內容開展敦煌藝術的傳承,就是在繼承傳統並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典範。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做客四方沙龍 敦煌藝術就是創新典範
    9月26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做客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帶來題為《敦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學術講座,他認為,敦煌藝術,就是在繼承傳統並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典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家對敦煌藝術進行了持續的探索研究,並在繪畫、雕塑、裝飾等領域取得了創新的成果。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傳承與發展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利用
    【解說】12月10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敦煌與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 雪中望莫高 澄淨入心田——訪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來源:海外網敦煌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 董洪亮攝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楊天榮攝敦煌莫高窟九層樓董洪亮攝常書鴻當年在敦煌的辦公室院子董洪亮攝11月12日,在敦煌研究院一間會議室,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趙聲良1984年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捨棄了家鄉雲南兩所高校的邀請,隻身赴敦煌工作。這一來,就是35年。「你是學中文的,就到《敦煌研究》編輯部吧。」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長段文杰對趙聲良說。
  •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切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與利用
    在敦煌學與絲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與保護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舉足輕重的研究與保護力量,結合近日公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絲路文物數字復原關鍵技術研發」與藏經洞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表示,經過幾代中國學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敦煌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通過運用科學技術與數位化真實、完整、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2020-08-17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主題講座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主題講座 2020-06-17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打造數字石窟博物館滿足更多遊客觀賞需要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展覽中向嘉賓介紹石窟藝術。 駱雲飛 攝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 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談到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時說,敦煌研究院將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通過打造數位化石窟博物館讓遊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營造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宗教藝術寶窟。在旅遊旺季時,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到訪,對石窟保護造成較大壓力。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打造數字石窟博物館滿足更多遊客觀賞需要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展覽中向嘉賓介紹石窟藝術。駱雲飛攝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 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談到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時說,敦煌研究院將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通過打造數位化石窟博物館讓遊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
  • 7月17日絲路大講堂|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敦煌情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千年莫高,人類敦煌對於世人而言,敦煌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精神的高地。而對於敦煌的守護者而言,敦煌是他們內心的歸屬和永恆不變的守護。 7月17日(周五)晚九點半,就讓我們跟隨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起,來了解幾代敦煌守護人的《敦煌情緣》,敬請關注甘肅衛視!來源:絲路大講堂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獨家專訪·趙聲良 丨 一帶一路上的敦煌人
    新海南客戶端文化頻道「自貿文苑」欄目獨家專訪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細說「一帶一路」上的敦煌人為了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與傳承,窮其一生的故事。敬請關注!時至今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認為,人們對敦煌的利用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做藝術、設計、創意工作者,如果懂得敦煌藝術,就可以依託敦煌藝術的基座,吸納敦煌藝術之美,從而創造出更豐富的新時代的文化藝術,但如今人們對敦煌的了解還是很少,而他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敦煌是一座寶庫,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的願望與常書鴻先生一致。
  • 【跟著總書記看甘肅】敦煌研究院:做「敦煌守護神」講好敦煌故事
    洞窟裡,手電筒的燈光掃過精美的壁畫和恢弘的雕塑,在講解員的介紹聲中遊客們仿佛置身於神秘的敦煌故事中。遊客們能從精美的壁畫和神秘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到敦煌獨有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敦煌文物的創新性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同樣能為沿線的「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文物保護工作的豐富經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在研究方面,我們不斷推動國際交流,通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 敦煌研究院:做「敦煌守護神」講好敦煌故事
    遊客們能從精美的壁畫和神秘的歷史故事中感受到敦煌獨有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蘊。敦煌文物的創新性保護和創造性轉化,同樣能為沿線的「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文物保護工作的豐富經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在研究方面,我們不斷推動國際交流,通過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 專訪丨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要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遊開放的...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文物保護在文化的發展、傳承上具有重要意義。」10月20日,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說:「文物保護、研究、弘揚三個方面,保護是第一位的。
  • 2020年遺產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將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
    屆時,將邀請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專題講座,新華網在線直播。【主題】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時間】6月13日(星期六)上午10:30【地點】甘肅省博物館學術報告廳【主講人】趙聲良 敦煌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