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講述「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

2020-10-03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2020年9月26日下午,關山月美術館二樓報告廳內,「四方沙龍」精彩開講。本期邀請了敦煌藝術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博士帶來題為「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的講座,本次講座在嗶哩嗶哩網絡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不少敦煌藝術的粉絲圍觀。

學術主持 黃麗平

主講人 趙聲良

一、敦煌藝術就是不斷創新的典範

敦煌洞窟有700多個,其中有壁畫、有塑像的有492個,這些壁畫塑像跨越了一千年,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這一千年間沒有斷絕,每個朝代都在建造,形成了它的一個特點。敦煌藝術,就是在繼承傳統並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典範。

洞窟結構的改變,從印度的支提窟到敦煌的中心柱窟,從印度的僧房窟到敦煌的禪窟,以及在敦煌流行的覆鬥頂窟,傳統神仙思想,如東王公、西王母等形象進入佛教石窟,都體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藝術的滲透與改造。

莫高窟第275窟交腳菩薩(北涼)

在塑像上,在敦煌石窟早期洞窟的彩塑具有濃厚的外來藝術風格。印度北部犍陀羅藝術是印度文化和希臘文化結合的產物,造型寫實,衣紋表現自然寫實,交腳菩薩像是這個時代犍陀羅雕刻的最大特點,而在敦煌的最早洞窟裡面也出現了交腳菩薩,具有濃厚的犍陀羅雕塑風格。早期佛教傳播過程中,莫高窟從北朝到隋朝,大量接受外來印度的、中亞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藝術家也在創新,唐朝的彩塑寫實,造型、手勢、面部的表情非常精彩,菩薩形象在中國深受歡迎,菩薩來往於人間和佛國,普渡眾生,藝術家把最美的形象賦予了菩薩,慈祥、美麗、溫柔、高雅。這一時期敦煌佛教的雕刻與印度完全不一樣,是中國的藝術家創造是中國式的佛教藝術。

莫高窟第419窟菩薩與弟子(隋朝)

經變畫是隋唐以來中國石窟及寺院壁畫的主要內容,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形式。經變畫表達佛教思想義理,表現佛國世界。例如觀無量壽經變,表現西方淨土世界。當時畫家想像的佛國世界是人間世界為依據,在帝王所居的宮廷好比人間天堂,畫家用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來表現佛國世界。我們可以從淨土變壁畫中看到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大致形貌,這樣的表現在印度、中亞的壁畫和雕刻中是沒有的。

莫高窟第172窟觀無量壽經變(盛唐)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北魏)

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藝術家對敦煌的探索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家對敦煌藝術進行了持續的探索研究,並在繪畫、雕塑、裝飾等領域取得了創新的成果。

20世紀前半葉,中國的畫家們對敦煌藝術的認識,伴隨著對傳統繪畫改良的使命感,同時也伴隨著對傳統藝術自信心的樹立。一些藝術家開始認識到敦煌、雲岡石窟等古代藝術在藝術史上的有重要地位,學習這樣的雕刻和繪畫才能振興中國藝術。

實踐者如張大千,1941—1943年間,他帶著他的弟子家人到敦煌去了,將近3年的時間臨摹的壁畫300多幅,並為莫高窟編號。30年代,張大千已名揚海內,為探求藝術真諦,張大千在敦煌用心地臨摹和研究古代的壁畫。1943-1944年,張大千相繼在蘭州、成都、重慶舉辦敦煌藝術臨摹展覽,產生巨大影響。在臨摹之後的創作中,張大千把敦煌的那種精神融會在他的繪畫創作理念當中,如晚年張大千大型山水畫、潑彩潑墨作品中大膽豐富的構圖與用色。張大千是成功地學習了敦煌藝術,而在創新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一位畫家。

在張大千去敦煌的時候,前後有不少的人到敦煌去考察,例如,以王子云先生為代表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1943年關山月和趙望雲兩位畫家也到敦煌臨摹壁畫。關山月美術館收藏了很多關山月先生當年臨摹的壁畫。

對敦煌藝術研究與推廣最重要的就是常書鴻先生,1927年常書鴻到法國去留學,在法國待了將近10年的時間,已取得了很高的榮譽和成就,家庭幸福美滿。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關於敦煌藝術的畫集——伯希和編的《敦煌圖錄》,並進而到吉美博物館看到了那裡收藏的被伯希和劫走的大量敦煌繪畫,這件事不僅刺激到了他作為一個中國人強烈的愛國心,而更重要是是他從這些藝術品中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所在。這是以前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認識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正是這一點促使常書鴻放棄了巴黎安逸的生活,下決心回到祖國,整理並研究這些古代藝術品,並介紹給世人。

194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書鴻積極參與籌備工作,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常書鴻任所長。創建之初,現實的困難遠超出人們想像,莫高窟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裡的沙漠之中,極為荒涼、條件艱苦,常書鴻和同仁們在荒地之中白手起家,開始了大規模的壁畫臨摹工作,40年代至50年代的大部分工作人員為敦煌貢獻了一輩子。

董希文《開國大典》(油畫)

畫家董希文,最早跟隨常書鴻到莫高窟待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創作了《開國大典》這一經典油畫之作,為表現開國大典廣場前的人山人海、紅旗招展,董希文在透視上放棄了油畫慣用的科學透視法,而採取中國式的透視法,就是敦煌壁畫裡常見的透視法。畫家潘絜茲用工筆畫作品《石窟藝術的創造者》設想在唐朝如何畫洞窟壁畫的場景,真實地展示了一個歷史的畫面。

潘絜茲《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國畫)

三、敦煌研究院推動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

1944年,在常書鴻領導下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等其它文物機構的綜合性文博機構。改革開放以後,科學保護工作迅速發展起來。通過國際合作,在保護科技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國際合作的敦煌學研究也蓬勃展開,在研究的基礎上,在國內外舉辦敦煌藝術展,把敦煌藝術介紹到世界各地。石窟保護進入國際合作保護文化遺產的新時代,如與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合作保護莫高窟第194窟、53窟,與美國梅龍基金會合作進行數位化敦煌項目等。

在數位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更好地展示了敦煌藝術,同時又減少了遊客進洞窟的人數和時間,形成了莫高窟開放的新模式。文化遺產保護技術走向世界,例如與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籤訂合作備忘錄,與柬埔寨吳哥窟古蹟保護與管理局籤署合作交流協議書。

敦煌藝術在世界各地展出,在國內外舉辦展覽百餘次,國外展覽先後在印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日本、法國、英國等地展出。2017年,絲路·敦煌壁畫精品展走進聯合國,也是維也納聯合國中心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四、改革開放以來,敦煌藝術傳承創新百花爭豔

敦煌藝術代表中國傳統藝術,它的廣泛傳播需要全國廣大的民眾大家都參與進來,學習、傳承、創新。敦煌藝術研究院裡不少工作人員一邊在臨摹壁畫一邊在創新,如李其瓊臨摹的敦煌壁畫、雕塑家孫紀元、何鄂以敦煌藝術為靈感創作的雕塑作品,常書鴻女兒常沙娜用敦煌的圖案來做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的裝飾,把敦煌的傳統的藝術應用在現代的裝飾上。

現代藝術家紛紛從敦煌壁畫上的音樂、舞蹈、服飾上攫取靈感。如現代舞長巾舞、大型的歌舞劇《絲路花雨》、反彈琵琶舞姿等。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繼承和發揚敦煌古樂,創新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服裝作品具有敦煌風格。

但敦煌石窟作為傳統文化的偉大寶庫,依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發現、去傳承並創新。

華為河圖技術呈現的九層樓大佛

五、在疫情期間,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宣傳弘揚敦煌藝術

疫情期間,敦煌研究院新媒體平臺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敦煌研究院新媒體矩陣,利用VR、AR等技術,策劃推出線上展覽、線上直播、互動體驗等內容,實現足不出戶看敦煌,與公眾共享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

在國家文物局政府網站「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上線「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以數字敦煌資源庫為基礎,推出「細品敦煌藝術,靜待春暖花開」精品線路遊。多平臺開展直播活動,如,與華為終端合作「敦煌超感知影像」直播。「雲遊敦煌」小程序,打造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窗口。敦煌本身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好可以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手段,讓敦煌走進千家萬戶。

講座尾聲,現場聽眾與趙聲良博士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對敦煌學研究、「一帶一路」的倡議對敦煌學的研究和傳播利好、重層壁畫、不同歷史階段敦煌彩塑特點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積極交流。趙聲良總結道,「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

現場

主講人 趙聲良

講座人簡介

趙聲良,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獲日本成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美術史專業)。現為敦煌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從事敦煌石窟藝術及中國美術史研究,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著作十餘部,主要有《敦煌壁畫風景研究》、《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等。

來源:關山月美術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做客四方沙龍 敦煌藝術就是創新典範
    9月26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做客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帶來題為《敦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學術講座,他認為,敦煌藝術,就是在繼承傳統並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典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家對敦煌藝術進行了持續的探索研究,並在繪畫、雕塑、裝飾等領域取得了創新的成果。
  • 四方沙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深圳關館開講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2020年「四方沙龍」於9月26日邀請敦煌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聲良館內現場開講。他以《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為題,與現場及線上觀眾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現場分享四大內容開展敦煌藝術的傳承,就是在繼承傳統並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典範。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傳承與發展是文化遺產最大的利用
    【解說】12月10日,「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展覽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敦煌與海南,分別位於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要衝,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
  • 敦煌研究院迎來新掌門!趙聲良任院長
    該《通知》內容顯示,甘肅省政府決定:趙聲良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試用期一年);免去:王旭東的敦煌研究院院長職務。此前,4月8日,原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的王旭東接替退休的單霽翔,出任文旅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級)、故宮博物院院長。
  • 雪中望莫高 澄淨入心田——訪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
    11月12日,在敦煌研究院一間會議室,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趙聲良1984年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捨棄了家鄉雲南兩所高校的邀請,隻身赴敦煌工作。這一來,就是35年。「你是學中文的,就到《敦煌研究》編輯部吧。」當時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所長段文杰對趙聲良說。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深圳就像古代的敦煌,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互鑑
    來源:讀特9月10日下午,越眾歷史影像館在展廳現場舉辦了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擔任對話嘉賓,圍繞兩個機構以及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之間的共通點,與觀眾分享「讀圖」的樂趣。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主題講座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主題講座 2020-06-17 0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政協理論大講堂特邀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講「莫高精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攝新甘肅客戶端蘭州6月3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省政協理論大講堂2020年第四講今天上午舉行,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應邀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的專題講座。講座中,趙聲良講述了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紮根敦煌,秉持「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的生動故事,帶領大家感受真實的敦煌,體會別樣的人生。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對話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黃麗平:看敦煌與深圳怎樣擦出火花?
    來源:讀特國際化都市深圳與古老的敦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場講座帶你走進這個話題。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與越眾歷史影像館館長、「移民——劉博智華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黃麗平在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廳現場舉辦一場以「相X相」為題的對話。
  • 專訪丨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要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遊開放的...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文物保護在文化的發展、傳承上具有重要意義。」10月20日,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說:「文物保護、研究、弘揚三個方面,保護是第一位的。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打造數字石窟博物館滿足更多遊客觀賞需要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展覽中向嘉賓介紹石窟藝術。 駱雲飛 攝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 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談到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時說,敦煌研究院將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通過打造數位化石窟博物館讓遊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營造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宗教藝術寶窟。在旅遊旺季時,每天都會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到訪,對石窟保護造成較大壓力。
  • 7月17日絲路大講堂|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敦煌情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千年莫高,人類敦煌對於世人而言,敦煌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精神的高地。而對於敦煌的守護者而言,敦煌是他們內心的歸屬和永恆不變的守護。 7月17日(周五)晚九點半,就讓我們跟隨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起,來了解幾代敦煌守護人的《敦煌情緣》,敬請關注甘肅衛視!來源:絲路大講堂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打造數字石窟博物館滿足更多遊客觀賞需要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展覽中向嘉賓介紹石窟藝術。駱雲飛攝中新網海口12月10日電 (記者 王子謙)「覺色敦煌——敦煌石窟藝術展」10日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談到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時說,敦煌研究院將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通過打造數位化石窟博物館讓遊客更好地感受敦煌文化。
  •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切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與利用
    在敦煌學與絲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與保護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舉足輕重的研究與保護力量,結合近日公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絲路文物數字復原關鍵技術研發」與藏經洞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表示,經過幾代中國學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敦煌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通過運用科學技術與數位化真實、完整、
  • 2020年遺產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將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
    屆時,將邀請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作《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專題講座,新華網在線直播。【主題】莫高窟人與莫高精神【時間】6月13日(星期六)上午10:30【地點】甘肅省博物館學術報告廳【主講人】趙聲良 敦煌研究院院長
  • 敦煌藝術:美美與共,攜手守護
    敦煌,不僅是個地方,一段歷史,更是一種藝術,一門學問。一提起敦煌,你會覺得神秘又遙遠,璀璨又奪目。對於敦煌,我們如何走進它,了解它?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來到關山月美術館,給觀眾帶來了一場名為《敦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講座,講述了敦煌藝術的魅力、傳承、研究等等話題。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2020-08-17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趙聲良《敦煌談藝錄》出版
    近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先生新作《敦煌談藝錄》經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敦煌談藝錄》內容涵蓋敦煌藝術的價值以及在中國美術史研究方面的意義、敦煌壁畫的原貌及誤讀、敦煌藝術與印度及中亞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畫與唐代文化特別是與一些唐代畫家繪畫的比較問題、羅寄梅所攝敦煌石窟照片的意義、敦煌版畫及相關問題、依據敦煌壁畫來鑑定某些繪畫真偽等諸多方面。敦煌藝術融匯了中國和外國、漢族和其他民族藝術,代表了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成就,形成了一千年間系統的藝術史。
  • 聚焦石窟寺保護利用和人才培養 推動發揮敦煌學社會效應 ——敦煌研究院趙聲良院長專訪
    11月6日至11月10日,「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隆重召開。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了媒體採訪。下面,就請隨小編一起,聽聽趙院長對於熱點問題的解答吧!首先,趙院長向大家介紹了近幾年我國敦煌學研究開展情況和敦煌研究院在推動敦煌學研究和發展方面的工作情況。
  • 趙聲良新作《敦煌談藝錄》出版發行
    趙聲良新作《敦煌談藝錄》。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新作《敦煌談藝錄》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敦煌談藝錄》共收錄10篇文章,主要為作者根據讀畫所得而對一些問題的探討,內容涵蓋敦煌藝術的價值以及在中國美術史研究方面的意義、敦煌壁畫的原貌及誤讀、敦煌藝術與印度及中亞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畫與唐代文化特別是與一些唐代畫家繪畫的比較問題、羅寄梅所攝敦煌石窟照片的意義、敦煌版畫及相關問題、依據敦煌壁畫來鑑定某些繪畫真偽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