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一年開的頭,中秋節前夕,「奇葩月餅」牢牢佔據了熱搜C位。今年,上場的「頭號選手」是螺螄粉月餅。
微博@中國日報 圖
這是廣西柳州一螺螄粉企業的新作品,月餅餡料由螺螄肉、酸筍、米粉、豆角、辣椒醬,經過烘、焙、炒、炸製作而成。嗯,真是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重口味」,也難怪網友調侃「竟然一時之間不知道讓螺螄肉和月餅誰放過誰。」
緊跟螺螄粉月餅的,還有榨菜月餅、火鍋月餅、韭菜雞蛋月餅(這個好像是歷屆選手)、撒尿牛丸月餅、皮蛋月餅……真是「一塊餅皮在手,花式月餅我有」,萬物皆可包進月餅。
將「奇葩月餅」完全歸結於商家玩噱頭,是不嚴謹的。實際上,身處著名的「大吃貨國」,對食物不斷創新,是我們的民族天賦和代代傳承的優良傳統。
據《萬曆嘉興府志》:「八月望以百果為大餅名月餅,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賞月達曙。」看,早在明代,先人們就已經知道做水果月餅了。
更讓我震驚的,是清代袁枚的一段記載:「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天!這不就是如今慘遭無數吃貨「嫌棄」的五仁月餅嘛!
所以啊,得說明下,「奇葩月餅」中的「奇葩」,是個褒義詞,是「創新」的同義詞。每年推出的這些非主流月餅甚至「黑暗料理」,本質上還是映照了我們骨子裡,對美食永不滿足的執念吶。
不過,說得熱鬧是一回事,消費者接受度是另一回事。據《2020年月餅數據消費報告》,2019年,78.4%的消費者表示最能接受的月餅口味仍舊是傳統口味,完全接受創新口味或其他口味的僅佔19.3%。
那麼,利益為先的商家為什麼還對「奇葩月餅」這麼熱情呢?
原因也不複雜。從總量看,2019年中國月餅銷售達13.8億個,銷售額規模196.7億元,就算只有一部分人喜歡,「奇葩月餅」生產企業也不愁賺不到錢。從市場規律看,月餅利潤較高,又是時令性很強的食物,走小眾、搞怪、奇葩路線,可以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迅速勝出,通過走量進一步拉升利潤空間。從受眾看,商家希望迎合年輕人追逐新鮮、新潮事物的心理,「奇葩月餅」就是商家與新生代消費者建立更強關聯的一個紐帶。可別小看了這一點,網上經常有年輕人吐槽不喜歡吃月餅,如果能通過創新「挽回」這部分人,商家自然樂意。
說到「奇葩月餅」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就不得不提起很多大學年年推出、大受歡迎的「定製月餅」。比如,陝西中醫藥大學推出了藥膳月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推出的教科書月餅……
我所在的復旦大學,最近也推出了月餅禮盒套裝,包含麻辣小龍蝦月餅、咖啡流心月餅等品種。雖然口味「奇特」,但大家的好奇心爆棚,每日限量200份還要取號才能拿到,還有其他校區的同學專門坐地鐵來本部購買。
所以,商家樂此不疲生產「奇葩月餅」看似迷惑行為,但也正是憑著戳中年輕人的精準營銷,為月餅的節前銷售助攻了一把。大學這樣的創新高地,可以藉此宣傳一波校園文化,營造平和親切的大學形象,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
我們普通消費者呢,可以快樂地圍觀吃瓜,也可以買點「奇葩月餅」嘗一嘗,究竟是啥味道,發個朋友圈,分分鐘都是吸眼球的存在。這種喜慶熱鬧的場面,不就是我們對中秋節的期許嗎?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