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月圓話團圓。一眨眼,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今日就來聊一聊中秋節。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擁有很多別稱,比如祭月節,拜月節,秋夕,月光誕等等。在上古時代,中秋節主要是祭拜月亮,表達感恩,祈求豐收。
因為中秋節正好在收穫農作物的時節,所以人民在收穫農作物後會舉行祭祀活動,祭拜月亮和土地神,祈求明年的豐收。而且一開始中秋節並不是八月十五這一天,最初是八月的某一天,然後變為秋分這一天,最後變為八月十五這一天。
中秋節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但真正定型是在唐朝。中秋節在唐朝時被確立為官方節日,盛行於宋朝之後,在明清時成為主要節日之一。合家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聚餐等的習俗開始流行。
月餅一開始只是一種點心,為何會和中秋團圓聯繫到一起,說法有很多。
第一說法是唐軍裴寂發明了月餅,並作為軍餉發放給士兵,成功解決了軍糧問題,於是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慣。
第二種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徵討突厥,手下大將李靖屢立奇功,在八月十五這天凱旋,軍民通宵狂歡慶祝勝利,有個吐蕃商人向李世民獻圓餅慶祝,李世民大喜,於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真實性都有待商榷。個人認為中秋吃月餅應該是從唐朝開始,流行於宋朝宮廷,後來慢慢在民間流傳開來,最終在明朝時成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全民都開始中秋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出自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關於賞月吃月餅的記載則到了明朝才有。明朝《西湖遊覽志會》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
月餅按口味可分為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從餡料來分,有桂花、梅幹、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鬆、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按餅皮分,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如今的月餅的種類口味形狀越來越多,除了傳統月餅外,還有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椰奶月餅等等,除了圓形外,還有方型月餅。但中秋節最重要的是團圓,是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分享快樂,吃什麼類型的月餅並不是重點。在此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