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什麼?
中秋是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美好,是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憂愁,也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思念。
一輪明月靜照,天下遊子思歸,這就是中秋。
關於中秋,中華民族是熱切的,在這一天滿頭白髮的父母,終於等來了闊別已久的遊子;滿眼思念的妻子,終於等來了情深意重的丈夫;滿是期許的孩子,終於等來了苦苦思念的父母。中秋之於華夏,總是象徵著團圓與美好,那麼這個萬眾期待的節日是怎麼由來的?又有誰知道呢?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中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古人認為中秋月圓之際,食用粥糜可以緩解衰老,可見,防止衰老,延年益壽,不止是現代人的話題,先秦古人也極其熱衷!
當然這裡的中秋只是時間的概念,僅僅表明中秋節當天是叫「中秋」,而不是叫「上秋」或「下秋」,那麼中秋節是怎麼由一個日子變成一個風俗習慣的呢?
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古代帝王祭祀,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就是說古代君王春天朝拜太陽,秋天祭祀月亮,這種朝拜與祭祀,由一開始的君王行為慢慢傳播到貴族官吏和文人雅士,中秋節就這樣傳開了。
另一種說法是,中秋是收穫的節日,在這一時期,辛苦耕耘的農民終於迎來了豐收的時刻,他們一起歡呼雀躍,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自發民間風俗。
關於這兩種看法,歷史學家爭論不休,誰也不能打敗誰,而我的看法是,先是農民在中秋時慶祝收穫,慢慢形成風俗,之後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古代君王決定順應民心,選在中秋節舉辦祭祀大典,與百姓共同慶祝豐收。
不知觀眾朋友們的看法是什麼,可以在評論區寫出你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月餅在古代是祭祀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月餅最早出現在殷周時浙、江一帶,最開始是用來紀念太師聞仲的,它們的形狀邊薄心厚,民間稱之為太師餅,這也是月餅的前身!
在唐朝時期,唐僖宗曾在中秋節上送月餅給新科進士,成為佳話。到了宋朝,月餅便開始在宮廷內流行,但是當時月餅分「小餅」還有「月團」,經過宮廷御廚的不斷改良,月餅慢慢演變成了圓形,寓意團圓美好。當時是月餅並沒有在尋常人家中流行。月餅真正在民間流行是在明朝。
相傳,朱元璋起義時,由於元軍搜查很嚴,不便傳遞消息,軍師劉伯溫便將「八月十五起義」的紙條藏於月餅之中,就這樣,明軍躲過了元軍的搜查,成功起義,最終攻佔元大都,結束了元朝殘暴的統治。
朱元璋為紀念起義的義舉,於是下令從此以後中秋節吃月餅慶祝。就這樣中秋節吃月餅變成了平民百姓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刻,然而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不少人疲於工作,對傳統節日已不再熱衷。還有部分少年沉溺於日本動漫美國大片,對中國傳統文化棄之如鄙。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隨著科技的發展正在慢慢消亡,對於一向熱愛中國文化的我來說很是痛心。
以中秋節與吃月餅為例,中華民族和中華習俗都已傳承上千年,每每走近他們,總會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向我們襲來,他們是中華之魂,民族之傲,沒有了他們,中華民族還是那個古樸向上的民族嗎?
2020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涼山火災,新冠疫情,還有餓狼環顧的國際環境,這些磨難並沒有打敗中華民族,不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悠久的文化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嗎?
重溫經典文化並不是土,而是一種迫不及待的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