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中秋節,月亮就成了主角。
平日埋頭忙碌的人,到了這天,都會抬起頭望望月亮,放慢節奏觀賞一番,再細細品嘗準備好的月餅。
對於這一套習俗,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但一年四季都有圓月,為什麼一定要選在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呢?
你知道嗎,中秋節最初的起源,就來自古人對月亮的崇拜。
不懂得天文知識的古人,看著天上的日月變化,覺得神奇,又不知背後深意,像面對神靈一樣,甚至會對月亮行跪拜禮。
農曆八月正是豐收的好時節,這時拜祭月亮,當然是最好的時機。但最初選定的日子,其實是「秋分」。而最早的「中秋」,指的是農曆仲秋,而不是八月十五,它一開始也並不是固定的節日。
周代記載表明,當時天子在春分早上、秋分傍晚分別祭祀日月。這種做法到清朝仍有延續。月圓之夜,人們還會相聚在一起「跳廣場舞」,稱為「跳月」。
另一方面,月亮卻總是掛在天上,明亮恆久遠。在一些神話故事裡,人們總是將月亮和「長生不死」的特性聯繫在一起,比如傳說西王母有不死藥,而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藥後奔月。月亮寄託著世人對於「長壽」「美好長存」的追求。
唐朝時,唐玄宗特別渴望長壽,而文人們也熱衷於中秋賞月,寫了許多詩詞引領風尚。在他們的共同影響下,中秋賞月的習俗也慢慢在民間流行開來。
宋朝時,「中秋節」才成為社會共同慶祝的節日,中秋之夜,家家戶戶人聚齊,一同賞月,共享良辰美景、表達衷心祝願。
民間傳聞道,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發明了胡餅,這就是月餅的前身。
前文提到,追求長壽的唐玄宗對於中秋賞月很有興致,相傳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夜,他和楊貴妃吃胡餅賞月時,楊貴妃看著月亮有了靈感,賦予了胡餅一個美好的名字——月餅。但唐朝的這種餅,是達官貴人的點心,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奢侈品。
北宋的時候,民間還不習慣吃月餅,只有祭祀月亮的餅,銅鏡大小,南宋有了作為食品的月餅,明代時,月餅成了中秋佳節受歡迎的美食,會印上嫦娥奔月的形象,人們將月餅相互贈送,「取團圓之意」。
據清末《燕京歲時記》記載,當時祭祀月亮的餅繪製著蟾兔圖案,有的人祭祀完就食用,有的會留到除夕再吃,稱作「團圓餅」。這時的月餅花樣特別多,已有京式、滇式、廣式、蘇式等品系,餡兒也有了多種,還分甜味和鹹味等。
如今,小小的月餅,承載的是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團圓美滿的追求。遠在他鄉而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人,也會在遠方備好月餅寄到家中,帶去濃重的思念之情。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參考資料《江中月:長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